知典故,廣交益友
在我國古代有很多關于結交朋友的歷史典故流傳至今,在千百年的時間洗禮中,這些故事里的深厚情誼未曾改變,它們無時無刻不在召喚著現(xiàn)代人內(nèi)心的純美情感。
春秋時期,楚國的俞伯牙精通音律,琴藝高超。他把大自然的美妙融入了琴聲,然而卻無人能聽懂他的音樂,為此他感到很苦悶。
一天,俞伯牙正彈琴時,來了一個名叫鐘子期的樵夫。俞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diào),鐘子期道:“巍巍乎志在高山?!彼麖椘鸨憩F(xiàn)澎湃波濤的曲調(diào),鐘子期又道:“洋洋乎志在流水。”
俞伯牙善琴,鐘子期善聽,不管俞伯牙彈什么,鐘子期都能聽出其音樂里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于是兩人就成了很好的朋友。鐘子期去世,俞伯牙痛失知音,他傷心地摔斷了琴,發(fā)誓永遠不再彈琴。后來,人們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高山流水》原為一曲,自唐代以后,《高山》與《流水》分為兩首獨立的琴曲。由管平湖先生演奏的《流水》曾被錄入美國太空探測器“旅行者一號”的金唱片在太空播放,在茫茫宇宙尋找人類的知音。
東漢末年,朝政腐敗,再加上連年災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劉備有意拯救百姓,張飛、關羽愿與劉備共同干一番事業(yè),三人志趣相投,決定結為兄弟。
張飛莊后一桃園花開正盛,張飛準備了青牛白馬作為祭品,三人焚香禮拜,宣誓:“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xié)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侍旌笸?,實鑒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誓畢,拜劉備為兄,關羽次之,張飛為弟。這便是《三國演義》中著名的“桃園結義”。
戰(zhàn)國時,藺相如受趙王派遣,帶著稀世珍寶和氏璧出使秦國。他憑著智慧與勇氣,完璧歸趙,得到趙王的賞識,被封為上大夫。
后來,秦王又提出與趙王在澠池相會,想逼迫趙王屈服。藺相如隨趙王前往澠池赴會,他以三寸不爛之舌和對趙王的一片忠心使趙王免受屈辱,并安全地回到趙國。
趙王為了表彰藺相如,就封他為上卿,比廉頗的官位還高。廉頗不樂意了,他認為自己英勇善戰(zhàn),為趙國拼殺于前線,是第一大功臣,而藺相如只憑一張嘴,居然官居自己之上。廉頗很不服氣,屢次羞辱藺相如。而藺相如卻以容忍謙讓待之,他對門客們說:“秦國現(xiàn)在不敢來侵犯,只是懾于我和廉將軍一文一武保護著趙國。作為趙王的左膀右臂,我又怎能因個人的小恩怨而不顧國家的江山社稷呢?”
廉頗聽說后非常慚愧,便背負荊條向藺相如請罪。從此,他們便成了生死與共、愿為對方刎頸而無悔的朋友。“刎頸之交”便由此而來,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
在宋代邵伯溫的《邵氏聞見錄》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文彥博聽說國子學博士出身的李稷待人十分傲慢,心中非常不快,他說:“李稷的父親曾是我的門人,按輩分他是我的晚輩,他如此傲慢,我非得教訓他不可?!?/p>
有一次,文彥博任北京守備,李稷聽說后便上門來拜謁。文彥博故意讓李稷在客廳坐等,過了好長時間才出來見他。見了李稷之后,文彥博說:“你的父親是我的朋友,你就對我拜八拜吧?!崩铕⒁蜉叿值筒桓以齑?,只得向文彥博拜了八拜,文彥博以長輩的身份挫了李稷的傲氣。成語“八拜之交”就是由此典出。
“八拜之交”原表示世代有交情的兩家子弟謁見對方長輩時的禮節(jié),舊時也稱異姓結拜的兄弟姐妹。后來,“八拜之交”指管仲和鮑叔牙的管鮑之交、俞伯牙和鐘子期的知音之交、廉頗和藺相如的刎頸之交、羊角哀和左伯桃的舍命之交、陳重和雷義的膠漆之交、張劭和范式的雞黍之交、孔融和禰衡的忘年之交以及劉備、張飛和關羽的生死之交。
除此之外,古代還有布衣之交、車笠之交、杵臼之交、肺腑之交、患難之交、金石之交、金蘭之交、君子之交、莫逆之交、貧賤之交、平昔之交、忘形之交、再世之交、竹馬之交、總角之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