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智能服裝現(xiàn)狀研究及發(fā)展趨勢

      2017-07-31 17:10:23薛哲彬
      絲綢 2017年7期
      關鍵詞:服裝纖維傳感器

      沈 雷, 李 儀, 薛哲彬

      (江南大學 生態(tài)紡織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江蘇 無錫 214122)

      研究與技術

      智能服裝現(xiàn)狀研究及發(fā)展趨勢

      沈 雷, 李 儀, 薛哲彬

      (江南大學 生態(tài)紡織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江蘇 無錫 214122)

      通過梳理近年來國內外智能服裝的研究成果與應用情況,總結智能服裝的主要特點與系統(tǒng)要求,歸納智能服裝的關鍵技術與產(chǎn)品分類。分析智能纖維與智能元件的應用,提出智能元件與服裝的結合部位、結合方式及結合原則,并進一步提出目前智能服裝產(chǎn)品設計在智能材料、智能元件及服裝款式設計三方面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未來智能服裝的發(fā)展方向,即注重科技化與功能化的同時,更應強調產(chǎn)品的人性化,做到真正“以人為本”。

      智能服裝;智能纖維;傳感技術;交互技術;人性化

      隨著國內外智能可穿戴產(chǎn)品市場的大熱,智能元素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追捧,智能服裝也應運而生。如美國牛仔品牌李維斯(Levi’s)推出的音樂外套,該外套具有儲存和播放音樂的功能,消費者還可以通過該音樂外套收聽電臺廣播。播放開關為全布料電容鍵,輕按一下即可播放音樂。英國設計師珍妮·提爾洛森曾提出一種“情緒香熏服”,該智能服裝能散發(fā)香味,并隨著人情緒的變化而變化。OMbra智能胸罩內置傳感器,可以分析、記錄穿戴者的運動數(shù)據(jù),包括心率、步數(shù)、卡路里消耗等數(shù)據(jù),配套的手機APP還可查詢到穿戴者的實時身體狀況。還有可顯示文字與圖片的智能T恤衫,防丟失的GPS定位服,太陽能充電服等。智能服裝將設計與科技結合,解決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諸多問題,也帶給人們不一樣的穿衣體驗。

      1 智能服裝概述

      1.1 智能服裝定義

      具有多學科交叉特點的智能服裝是服裝與信息技術結合的結果,采用先進的材料及紡織技術,植入微型化、柔性化的電子元件裝置,實現(xiàn)信息感知、計算和通信等功能,在保障服裝穿著舒適性的前提下,為用戶提供智能分析、決策支持和反饋控制[1-3]。

      1.2 智能服裝主要特點

      智能服裝系統(tǒng)集成了微型計算機、通訊及傳感裝置等,采用先進的技術,具有高效智能、信息處理能力強等特點[4]。智能服裝能夠增強用戶的體驗,使用戶能更好地感知外部與自身信息。此外,智能服裝的應用領域廣泛,其系統(tǒng)可嵌入多個功能模塊,為用戶提供一系列個性化服務。智能服裝的可穿戴特性,使其具有操作便捷、反應靈敏、人性化等特點,實現(xiàn)了服裝與人的無縫交流。

      1.3 智能服裝系統(tǒng)要求

      智能服裝具備復雜的系統(tǒng)結構,以支持各種強大的信息感知、信息處理及信息交流等功能[5],具體要求有五點:

      1)采用模塊化架構。主要包括感知人體及周圍環(huán)境的各種傳感器、處理器、存儲器、通信模塊和動作執(zhí)行器等。

      2)具有特定的應用領域。如健康保健服、休閑娛樂服、特種抗災服、特殊運動服、智能作戰(zhàn)服等。

      3)良好的環(huán)境適應性。如穿著應力作用、洗滌破壞、電磁和運動干擾等。

      4)較低的功耗需求??纱┐飨到y(tǒng)需要完成各種復雜的應用功能和通信功能,能量消耗較大,但其能源受限的特點又要求系統(tǒng)具有低功耗的性能。

      5)強大的信息處理與運算功能。傳感器感知的人體生理和周圍環(huán)境信號需要復雜的處理和分析融合,以進行有效的識別和決策。

      2 智能服裝關鍵技術

      智能服裝的實現(xiàn)需要依靠多種新科技技術,涵蓋紡織、通信、計算機、微電子等技術領域,具體有七大關鍵技術[6],如圖1所示。

      圖1 智能服裝關鍵技術分類Fig.1 Classification of key technologies of intelligent garment

      2.1 低功耗技術

      智能服裝的復雜功能需要持續(xù)消耗電量,但其可穿戴及移動特性又要求其電源裝置具備輕便、體積小的特點,因此必須從各個方面降低其功耗,如顯示器、操作系統(tǒng)、芯片、終端互聯(lián)等,并尋找功耗與性能的平衡。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1)軟件設計。軟件的設計只需滿足系統(tǒng)的核心需求即可,對次要和多余的功能應進行裁剪。軟件設計多基于成熟的嵌入式操作系統(tǒng)。

      2)硬件設計。硬件設計多采用低功耗芯片,如低功耗藍牙芯片等。并依靠低功耗微控制技術、嵌入式技術和人機交互技術等支撐。

      2.2 高效能源技術

      智能服裝產(chǎn)品在尋求低功耗的同時也需要高效率的能源供給,具體方法包括高效能電池技術及可續(xù)航電池技術。其中高效能電池技術要求電池的體積盡可能縮小,電池的容量盡可能增大,而可續(xù)航電池技術主要依靠極速充電、無線充電等技術,并通過太陽能或其他能源的轉化取得更大的突破。目前市場上柔性薄膜太陽能電池的轉換效率最高也只達到30%左右,依舊需要提高。

      2.3 系統(tǒng)集成技術

      系統(tǒng)集成是將各個分離的信息、功能和設備通過計算機網(wǎng)絡技術和結構化的綜合布線系統(tǒng)集成到相互關聯(lián)的、統(tǒng)一的系統(tǒng)之中,以達到資源共享,高效管理的作用。系統(tǒng)集成技術主要包括模塊集成和功能集成兩方面,模塊集成是指將電子元件整合到極小的單一封裝中,主要依靠系統(tǒng)及封裝微型化技術;而功能集成則是實現(xiàn)設備的互聯(lián)互通交互操作,使功能配置合理,主要基于無線體域網(wǎng)技術。

      2.4 傳感技術

      傳感技術是智能服裝實現(xiàn)智能化的關鍵,起著連接人與機的橋梁作用。傳感技術能實現(xiàn)心率、血壓、卡路里消耗等生理數(shù)據(jù)的監(jiān)控,也能感知溫濕度、壓力和位置等環(huán)境信息的變化,還具有語音識別、手勢分析、眼球追蹤等功能[7-9]。傳感器的種類繁多,具體可分為以下三類:

      1)運動傳感器。運動傳感器可進行運動數(shù)據(jù)的監(jiān)測,分析人體的活動狀態(tài),實現(xiàn)人機交互的功能,主要包括加速度傳感器[10]、大氣傳感器和電磁傳感器等。體育運動類智能服裝便采用運動傳感器,實時監(jiān)測使用者的運動數(shù)據(jù)和體能指標,代表性產(chǎn)品有OMbra智能胸罩、Hera.training智能運動背心、Hexoskin Smart運動衣等。

      2)生物傳感器。生物傳感器可實現(xiàn)人體生理數(shù)據(jù)的檢測分析,應用于醫(yī)療、軍事等領域[4],主要包括體溫傳感器、心電傳感器、血壓傳感器、腦電波傳感器等。健康管理類智能服裝便采用生物傳感器,監(jiān)測使用者的生理指標,并用于健康分析。代表性產(chǎn)品有AiraWear按摩衛(wèi)衣、會發(fā)熱的Ravean夾克、能檢測糖尿病的Siren Care智能襪等。

      3)環(huán)境傳感器。環(huán)境傳感器對環(huán)境的變化可進行實時感知,主要包括溫濕度傳感器、氣壓傳感器、麥克風、圖像視頻采集設備等。安全防護和休閑娛樂類智能服裝便采用環(huán)境傳感器,實現(xiàn)人與環(huán)境的信息交互。代表性產(chǎn)品有GPS智能定位童裝、會發(fā)光的HNTS夜跑服、嬰兒睡眠監(jiān)控服、李維斯(Levi’s)的音樂外套等。

      2.5 數(shù)據(jù)交互技術

      數(shù)據(jù)交互技術包括人機交互技術和設備交互技術兩大類。

      人機交互技術主要包括語音識別、人臉識別、手勢分析、穿戴式顯示技術等。其中穿戴式顯示技術主要有微型顯示、柔性顯示及透明面板等,而手勢控制技術包括手勢識別、觸控和手套控制等。語音識別技術則可通過辨別和分析聲音信號,并將其轉變成相應的文本或命令輸入,達到解放雙手、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設備交互技術使智能服裝與其他智能產(chǎn)品實現(xiàn)數(shù)據(jù)共享,推動信息的流通,為用戶創(chuàng)造更多的價值。

      2.6 無線通信技術

      智能服裝與終端的通信主要基于藍牙、NFC、W L A N 等短距離無線通信技術,此外,也可通過移動通信技術進行數(shù)據(jù)的共享。例如江南大學研發(fā)的NFC女士防狼禮服,就采用了NFC短距離無線通信技術,將用戶的家人、男友的手機號碼輸入芯片中,并配合具有NFC功能的手機APP實現(xiàn)自動撥號、報警功能等。另外,藍牙技術與GPS技術也常應用于防走失智能服裝中,使兒童、老年人等弱勢群體的安全得到了保障。無線通信技術的應用無疑使智能服裝變得更加便捷、高效。

      2.7 信號處理技術

      信號處理是把傳感器采集到的生理或環(huán)境信號進行處理從而提取出有用信息,它是對信號進行提取、變換、分析、綜合等處理過程的統(tǒng)稱。信號處理可分為模擬信號處理和數(shù)字信號處理兩類。

      智能服裝實現(xiàn)了服裝與人的無縫交流,而這種交流無論是數(shù)據(jù)分析、文字顯示,還是語音反饋、影像呈現(xiàn),都需要進行大量的信號處理。通過內容運算系統(tǒng)分析、環(huán)境感知分析和各種測量分析等,為用戶提供更合理的指導與建議。

      3 智能服裝分類

      由于服裝可緊貼身體,與人體的接觸面積較大,可以實現(xiàn)不同功能傳感器的分布,監(jiān)測數(shù)據(jù)更準確。但服裝類產(chǎn)品存在清洗問題,所以目前的智能服裝種類比較有限,多以體征檢測和健康管理為主要功能,記錄和分析人的動作、行為等指標。按功能可分為體育運動、健康管理、安全防護和休閑娛樂四大類,如表1所示。

      3.1 體育運動類

      體育運動類智能服裝主要用于記錄并分析使用者的運動數(shù)據(jù),幫助獲得更好的鍛煉效果。如Athos推出的智能運動衣,產(chǎn)品內置了大量的傳感器,可以檢測運動者的呼吸頻率、心率和肌肉運動情況,并將檢測到的數(shù)據(jù)通過藍牙實時發(fā)送到智能手機中。整個裝置的質量不到20 g,并且可以連續(xù)使用10 h以上。Radiate熱感應變色T恤可監(jiān)測運動者身體肌肉群的訓練情況。因為人在運動時,人體各部位的新陳代謝及肌肉膨脹程度會有所不同,從而散發(fā)的熱量也不同。Radiate能實時感應到運動者身體各部位所散發(fā)的熱量,并表現(xiàn)出不同深淺的顏色變化效果,使運動者可實時了解到自己的肌肉鍛煉情況。同時,這件T恤還具有局部散熱、吸汗的功能。阿迪達斯Hotpants充電保溫運動褲在褲腿中內置電池,讓運動員的腿部肌肉維持在理想的38 ℃,從而獲得持久的動力。

      雖然體育運動類產(chǎn)品已得到廣泛應用,但監(jiān)測數(shù)據(jù)的準確性和傳輸速度的有效性是其將要攻克的難點。

      表1 智能服裝分類Tab.1 Classification of intelligent garments

      3.2 健康管理類

      健康管理類智能服裝主要用于監(jiān)控用戶的健康數(shù)據(jù),為其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信息,使用戶能隨時關注到自身的健康狀況;或是具有保健、防治疾病等功能的產(chǎn)品[11-12]。如AiraWear按摩夾克,它內置了一套充氣系統(tǒng),這套系統(tǒng)可以按摩穿著者的穴位,并且這件夾克的配套APP會根據(jù)使用者的穿衣偏好給出相關建議和提醒,為消費者帶來更舒適的穿衣體驗。Bionic Bra智能文胸會根據(jù)穿著者所處場景的不同來調整文胸的松緊,可減少女性穿著Bra時引起的不適感。Bionic Bra運用了仿生肌肉和3D打印等技術,并采用柔軟的智能布料制作,使服裝更貼合人體。

      健康管理類智能服裝對數(shù)據(jù)的準確性要求較高,數(shù)據(jù)的處理、分析及后續(xù)服務也是其研究的重點。

      3.3 安全防護類

      安全防護類智能服裝主要為用戶提供安全防護,適用人群包括老人、兒童、殘疾人或針對某些高危職業(yè)從業(yè)者[13]。如GPS智能定位童裝,可將兒童的定位信息發(fā)送至指定聯(lián)系人的手機,從而降低兒童走失的風險,確保兒童的安全。嬰兒尿濕感應褲通過濕度傳感器和蜂鳴器對嬰兒尿床信息進行實時監(jiān)測和提醒,防止嬰兒尿濕后長時間不被發(fā)現(xiàn),從而避免皮膚產(chǎn)生濕疹等問題。

      安全防護類產(chǎn)品對硬件設備的要求較高,如何提升警報功能和防護功能[14-15]是研發(fā)的關鍵所在。

      3.4 休閑娛樂類

      休閑娛樂類智能服裝主要與生活中某些行為相結合,解放雙手、方便人們的生活或帶來一種獨特的生活體驗方式,如美國牛仔品牌李維斯(Levi’s)推出的音樂外套、“情緒香熏服”、可顯示文字與圖片的智能T恤衫等。這類產(chǎn)品應在使用的方便性和智趣性等方面不斷提高,使其成為用戶生活中精彩而重要的一部分。

      4 智能纖維的應用分析

      智能纖維在服裝上的應用能夠提升服裝的功能性、舒適性和安全性[2],但目前來說,智能纖維的開發(fā)技術有限,它依舊是智能服裝的一個研究重點與難點。

      4.1 智能纖維的種類

      1)智能凝膠纖維。智能凝膠纖維可隨外界刺激的變化而發(fā)生形態(tài)或體積的變化。常見的智能凝膠纖維有pH值響應性凝膠纖維、光敏纖維、溫敏纖維和電敏纖維等。

      2)形狀記憶纖維。通過應力、溫度等條件使纖維發(fā)生塑性形變,但在特定的條件刺激下,又能使其恢復初始的形狀,這類纖維便是形狀記憶纖維。形狀記憶纖維可分為合金纖維、聚合物纖維和經(jīng)整理劑加工的功能纖維三大類。

      3)相變纖維。相變纖維是一種能夠感知環(huán)境溫度變化并具有雙向溫度調節(jié)功能的高科技纖維[16]。當環(huán)境溫度低于某一閾值時,相變纖維釋放熱量,達到保溫效果;當環(huán)境溫度高于某一閾值時,相變纖維吸收熱量,達到制冷效果[17]。

      4)智能變色纖維。智能變色纖維是一種具有特殊結構的纖維,在受到外界一定條件的刺激后可自動改變顏色[18]。智能變色纖維主要分為光致變色和溫致變色兩種。光致變色纖維在一定波長的光線照射下產(chǎn)生顏色變化,在另一種波長的光線照射下發(fā)生可逆變化,即又變回原來的顏色。溫致變色纖維的表面附有特殊的微膠囊,這種微膠囊可隨溫度的變化而產(chǎn)生顏色的變化。

      5)光導纖維。光導纖維是一種光學復合纖維,由纖芯和包層兩部分組成。它可將光能封閉在纖維中并使其以波導的方式進行傳輸。光導纖維的傳輸性能優(yōu)異,可實時提供準確的系統(tǒng)狀態(tài)信息。同時光導纖維具有信息感知和信息傳輸?shù)墓δ?,被廣泛應用于各類傳感器中。

      6)電子智能纖維。電子智能纖維是基于電子技術、傳感技術、通訊技術和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手段開發(fā)出的新型纖維。目前的電子智能纖維主要有導電纖維和抗靜電纖維兩種,其中以導電纖維最具代表性。

      4.2 智能纖維的應用

      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納米技術、仿生技術、生物化工技術等高新技術的發(fā)展,智能纖維正朝著功能優(yōu)化、環(huán)保安全、低成本化的方向發(fā)展,廣泛應用于軍事、醫(yī)療、紡織服裝等領域。

      如美國Mide公司開發(fā)的SmartSkin的新型智能潛水服,利用溫度響應性水凝膠纖維制成,具有良好的防水透濕效果。美國George Tech Research公司和SensaTex公司合作研發(fā)的智能醫(yī)護襯衫,可監(jiān)測體溫、血壓、心跳、呼吸等多種生理數(shù)據(jù)。日本東洋紡公司研發(fā)的“愛克蘇”纖維,經(jīng)過親水基團的處理,提高了聚丙烯酸分子鏈的吸水性,穿上這種纖維制造的智能服裝,即使人體出汗也感覺不到濕冷。日本東邦人造纖維公司制造出了一種溫敏變色泳衣,可在遇水后產(chǎn)生多種顏色變化,給人以美的感官感受。香港理工大學研制出了一種導電柔性織物傳感器,織物的表面具有PPY聚合物涂層,將其縫于服裝的關節(jié)部位,便做出一款可配合演員舞蹈動作發(fā)出音樂的“跳舞衣”。意大利時裝設計師馬烏羅斯·塔里阿尼利用形狀記憶纖維研制出了一款“懶漢襯衫”,它的袖子長度能隨溫度變化而變化,還可根據(jù)人體的排汗狀態(tài)改變廓形[19]。

      5 智能元件的應用分析

      智能服裝是包含科技性與藝術性的復雜系統(tǒng),智能元件與服裝的結合形式不僅影響產(chǎn)品的外觀形象,更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用戶的體驗效果,如圖2所示。

      圖2 智能元件與服裝的結合要求Fig.2 Requirements on the combination of intelligent elements and clothing

      5.1 智能元件與服裝結合部位

      智能元件與服裝的結合要求具有隱蔽性和美觀的特點,因此一般將可穿戴模塊隱藏在服裝中,與之成為一體。

      1)衣袋。衣袋是服裝的主要部件之一,其功能是用來放手、盛裝物品或修飾作用。衣袋種類樣式可分為貼袋、挖袋、插袋三大類,其中上衣挖袋和插袋是更適合的結合部位,它們大多處于腰部位置,不僅隱蔽性和舒適性較好,更便于雙手進行控制。

      2)衣領。衣領的位置與結構適宜置入微型攝像機、耳機等視覺聽覺元件。衣領由領窩和領身組成,其中領窩連接門襟和里襟,利于線路的安插,而領口可設置小開口,使接口連接的元件易于卸下和安裝,也適宜安裝卡夾結構。

      3)門襟和里襟。門襟是開扣眼的一側衣片,里襟是釘扣子的一側衣片。門襟的位置通常在衣服的前衣片正中,其位置的便利和長度優(yōu)勢很適合設置連接線等元件。

      4)服裝外部。服裝外部也常用來安置模塊,方便拆卸和安裝,并對于服裝的款式無硬性要求,適應性較廣。

      5.2 智能元件與服裝結合方式

      目前,智能元件與服裝材料在結合上還存在許多問題,其中導電連接一直是需要突破的技術難點。智能元件和服裝的結合方式按技術手段可分為三種:

      1)基于纖維的技術。將納米級電子元件融入紡織成分中,或依靠導電纖維[20]來實現(xiàn)服裝的電子化功能。電子材料肉眼不可見,但該技術手段合成的材料對洗滌方法有特殊要求。

      2)基于面料的技術。將微電子元件進行特殊封裝后,通過微電子組合技術將其集成到紡織面料結構中。此技術手段對紡織工藝有較高要求,但元件具有機可洗特性,并能確保整合后面料的功能穩(wěn)定性。元件尺寸是毫米或微米級,肉眼可見。

      3)將電子元件、傳感裝置等與服裝直接裝配在一起,并可利用織物涂層技術實現(xiàn)各電子裝置的有效連接。在服裝清洗時可拆卸下來。

      5.3 智能元件與服裝結合原則

      智能元件與服裝的結合應考慮隱蔽性、美觀性、功能性及安全性等方面,具體原則有四點:

      1)穿戴部位應為穩(wěn)固、不宜活動的部位,盡量避免身體各個關節(jié)等位置。

      2)穿戴方式和部位應滿足易用性要求,盡量處在手指活動范圍之內,便于使用者控制器件。

      3)穿戴方式應具有舒適性,不妨礙使用者的日常活動,不對使用者自身或他人造成傷害。

      4)穿戴位置和方式應具備合理性,能發(fā)揮產(chǎn)品的最大功效。

      6 產(chǎn)業(yè)化現(xiàn)狀與發(fā)展趨勢分析

      智能服裝盡管是當今國內外市場的熱點與潮流,然而由于智能服裝系統(tǒng)的復雜性與學科交叉等特點,導致其發(fā)展相對緩慢,還未形成成熟、完善的產(chǎn)業(yè)化模式。隨著相關技術的發(fā)展與完善,未來的智能服裝產(chǎn)品將帶給人們更多驚喜。

      6.1 現(xiàn)狀與問題

      目前智能服裝仍處在發(fā)展的初級階段,相關產(chǎn)品、理念及銷售模式都不夠成熟,主要存在以下幾類問題:

      1)智能材料的研發(fā)跟不上產(chǎn)業(yè)化需求。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外紛紛投入智能材料的研究中,德國、芬蘭、美國、日本等國家已取得較突出的成果,但各個國家的研究方向與側重點不一,因此并未形成一個統(tǒng)一規(guī)范的知識體系以供參考。智能材料的應用要跟上產(chǎn)業(yè)化的進程,低成本化是關鍵。另外,智能材料的高性能化與時尚化也是未來的發(fā)展趨勢。

      2)可穿戴電子模塊不夠“人性化”。除了智能材料的應用,嵌入電子元件是智能服裝的另一發(fā)展方向,然而目前來說,電子元件與服裝的結合還存在多方面的問題。首先,元件的體積大小不夠微型,安裝在服裝上給人以異物感。其次,模塊的功能性不強,測量精度與準確度達不到相關要求,無法滿足用戶的真正需要。第三,電池續(xù)航時間短,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用戶黏性。雖然目前在電池技術的研發(fā)上已有所突破,但因成本受限,未能大規(guī)模商用。

      3)可穿戴設備未形成一個系統(tǒng),資源整合有待加強。大部分智能服裝,其功能的實現(xiàn)都強調以數(shù)據(jù)為中心,主要集中在對數(shù)據(jù)的分析、處理和綜合上,但由于各數(shù)據(jù)分析平臺的數(shù)據(jù)整合方式及標準不同,導致了分析結果的多樣化;各平臺的數(shù)據(jù)分析結果不能互用,使得各信息得不到合理利用,輸出的數(shù)據(jù)也缺乏有效性,不能帶來更好的用戶體驗效果。

      4)智能服裝科技感強,時尚度不夠。隨著電子技術、紡織技術的發(fā)展,很多新興的材料與微元件被應用到智能服裝中,多樣化的功能無疑使智能服裝科技感十足,但對服裝本身的款式設計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導致最終的產(chǎn)品缺乏藝術性與美的感官感受。

      5)產(chǎn)品性價比低。市場上智能服裝的價格高昂,但其功能不夠完善,無法滿足消費者的真正需求,使得產(chǎn)品的用戶黏性低,也不能被中低收入水平的消費者接受[21]。隨著產(chǎn)品的完善和性價比的提高,消費者將擁有更多的選擇。

      6)安全性能有待提高。智能服裝由于其功能的隱蔽性和材料的特殊性,容易引起生理及心理兩方面的安全隱患問題,在社會倫理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爭議[22]。因此,智能服裝的研發(fā)除了應具有科技含量、服用性能[23]、審美性能等方面,更不能忽視其安全性能。

      6.2 發(fā)展方向

      未來智能服裝的發(fā)展方向在注重科技性與功能性的同時,更應強調產(chǎn)品的人性化,做到真正“以人為本”。

      1)產(chǎn)品的微型化與舒適化。智能設備的可穿戴特性就要求其具有微型、輕量、隱蔽性良好的特點。另一方面,為了增加其用戶使用黏度,使產(chǎn)品真正融入消費者的日常生活中,追求設計上的宜人化,避免產(chǎn)品帶來的異物感非常重要,這是使用戶能夠習慣并無意識使用產(chǎn)品的關鍵。在技術上要求電池、傳感器、芯片、屏幕等硬件的微型化和柔性化,研發(fā)低功耗處理器的同時提高電池的續(xù)航能力。

      2)交互方式的多樣化。目前智能服裝與用戶的交互形式單一,基本是單方面的信息收集與呈現(xiàn)模式,缺乏與用戶的真正交流。在未來,多種多樣的交互方式將得到應用,如語音識別交互、手勢交互、眼球追蹤交互、生物反饋交互、情景感知交互,甚至腦機交互等方式都可能運用到智能服裝中。用戶不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的反饋,而能通過簡單的交互方式方便地操縱產(chǎn)品,滿足其日常需求,提高工作效率與生活質量。

      3)產(chǎn)品的多功能化與專業(yè)化。智能服裝一方面需要功能的多樣化來滿足用戶的多種需求,另一方面又需要在其領域做精做專,真正解決用戶關注的核心問題。

      a)產(chǎn)品的多功能化。目前的智能服裝功能較單一,只能一時激發(fā)消費者的好奇心與購買欲,難以產(chǎn)生持久的用戶黏性,而市場需要的是多功能的產(chǎn)品來滿足用戶的各種需求。因此提升社會配套資源的同時,應構建良好的軟件生態(tài)系統(tǒng),不斷整合各種數(shù)據(jù)、應用與服務,為用戶打造一體化、個性化的智能可穿戴體驗。

      b)產(chǎn)品的專業(yè)化。對于智能產(chǎn)品而言,能否提供專業(yè)、精確、可靠且及時的信息是能夠保持良好人機互動的關鍵,而盲目雜亂的信息反饋容易對使用者造成不必要的困擾與負擔,降低用戶的工作效率。為了提高智能產(chǎn)品的操作方便與實用性[24],使之專一、專業(yè)化,為用戶解決其最關心的核心問題更為重要。

      4)產(chǎn)品設計的場景化與人性化。智能服裝要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就需將設計帶入產(chǎn)品的使用場景,并同時考慮到使用者的身心與情感需求,使產(chǎn)品更加人性化與智能化。

      a)產(chǎn)品設計的場景化。智能服裝不似其他在一個封閉環(huán)境中使用的智能產(chǎn)品,其穿戴在人體身上,隨著使用者的移動,需要面對不同場景,考慮使用者的社會活動和使用場景是設計智能服裝的立足點。未來的智能服裝應更關注用戶的需求,例如對某種特定人群的特殊需要進行深入研究,運用移情設計的方法,充分了解用戶的真實感受,設計出切實滿足用戶真正需求的產(chǎn)品,這將是智能服裝對社會進步與人類發(fā)展更有意義的助力。

      b)產(chǎn)品設計的人性化。智能服裝的設計在考慮功能性[25]與智能化的同時,也不能忽視用戶的心理需求與情感需要。由于智能服裝集成了多種硬件模塊,其冰冷、冷漠的特性很容易使服裝與人體之間產(chǎn)生距離感,因此設計師需要給智能服裝添加一種溫情,賦予其“生命”,利用藝術化的手段減輕或消除這種陌生感,使智能服裝與用戶之間產(chǎn)生一種可相互交流、相互信賴,富有情感的關系。

      7 結 語

      智能服裝從眾多智能可穿戴產(chǎn)品中脫穎而出,無疑是國內外市場研發(fā)的熱點與重點。對國內市場來說,這是機遇,更是挑戰(zhàn),在研究、借鑒國外智能服裝產(chǎn)品的同時,發(fā)展與突破相關的核心技術,發(fā)揮各學科的優(yōu)勢資源,加強中國的自主研發(fā),才是提高中國在智能服裝領域內研發(fā)力與競爭力的根本。

      [1]BUSAYAWAN Ariyatum, RAY Holland, DAVID Harrison. Optimizing multidisciplinary contributions for the smart clothing development process[J]. The Design Journal,2006,9(1):23-36.

      [2]沈雷,方東根,唐穎,等.智能服裝材料的研究現(xiàn)狀與發(fā)展趨勢[J].上海紡織科技,2016,44(2):1-4,36. SHEN Lei, FANG Donggen, TANG Ying,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smart garment materials[J]. Shanghai Textile Science & Technology,2016,44(2):1-4,36.

      [3]丁永生,吳怡之,郝礦榮,等.智能服裝理論與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9. DING Yongsheng, WU Yizhi, HAO Kuangrong, et al.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Smart Clothing[M]. Beijing: Science Press,2013:9.

      [4]MARIE Chan, DANIEL Estève, JEAN-YVES Fourniols, et al. Smart Wearable Systems: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Challenges[M].Netherlan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Medicine,2012:137-156.

      [5]GILSOO Cho, SEUNGSIN Lee, JAYOUNG Cho. Review and reappraisal of smart cloth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2009,25(6):582-617.

      [6]TANG S L P, STYLIOS G K. An overview of smart technologies for clothing design and engineer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oth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18(2):108-128.

      [7]BONATOP. Wearable sensors and systems[J]. IEEE Engineering in Medicine & Biology Magazine,2010,29(3):25-36.

      [8]BAHADLR Kurξun S. Decision of sensor location and best classification method for entrail and muscle disease detection in healthcare smart clothing based on acceleration measurements[J].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Measurement and Control,2015,37(8):999-1008.

      [9]RANTANEN J, IMPIO J, KARINSALO T, et al. Smart clothing prototype for the arctic environment[J]. Personal and Ubiquitous Computing,2002,6(1):3-16.

      [10]RANDELL C, MULLER H L. The well-mannered wearable computer[J]. Personal and Ubiquitous Computing,2002,6(1):31-36.

      [11]MEINANDER Harriet, HONKALA Markku. Clothing solutions in health care and personal protection[J]. Studies in Health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cs,2005,108:278-285.

      [12]FABRICE Axisa, SCHMITT P M, GEHIN C, et al. Flexible technologies and smart clothing for citizen medicine, home healthcare, and disease prevention[J].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Biomedicine, IEEE transactions on,2005,9(3):325-336.

      [13]沈雷,方東根.傳感裝置類安全性童裝的研究分析[J].針織工業(yè),2014(11):57-59. SHEN Lei, FANG Donggen. Study and analysis of children’s security clothing based on sensing device[J]. Knitting Industries,2014(11):57-59.

      [14]PARSONS K C. Protective clothing: heat exchange and physiological objectives[J]. Ergonomics,1988,31(7):991-1007.

      [15]辛麗莎,李俊,王云儀.防護服裝功能設計模式研究[J].紡織學報,2011,32(11):119-125. XIN Lisha, LI Jun, WANG Yunyi. Research on functional design pattern of protective clothing[J]. 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2011,32(11):119-125.

      [16]SARIER N, ONDER E. Organic phase change materials and their textile applications: an overview[J]. Thermochemical Acta,2012,540(14):7-60.

      [17]GAO C, KUKLANE K, HOLMéR I. Cooling vests with phase change materials: the effects of melting temperature on heat strain alleviation in an extremely hot environment[J]. 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2011,111(6):1207-1216.

      [18]SINGH A V, RAHMAN A, KUMAR N V G S, et al. Bio-inspired approaches to design smart fabrics[J]. Materials & Design,2012,36:829-839.

      [19]方東根,沈雷,胡哲.智能服裝材料及其在安全性服裝中的應用[J].紡織學報,2015,36(12):158-164. FANG Donggen, SHEN Lei, HU Zhe. Review of smart garment materials and wearability thereof[J]. 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2015,36(12):158-164.

      [20]CHOI Keun Yeong, EO Yu Rim, KIM Kitai, et al. Data transmission textiles for smart clothing using conducting fibers[J]. Fibers and Polymers,2013,14(9):1556-1561.

      [21]LUCY Dunne. Smart clothing in practice: key design barriers to commercialization[J]. Fashion Practice,2010,2(1):41-65.

      [22]沈雷,方東根,童夏青.安全性服裝的設計模式[J].紡織學報,2015,36(5):158-164. SHEN Lei, FANG Donggen, TONG Xiaqing. Design process of security clothing[J]. 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2015,36(5):158-164.

      [23]沈雷,洪文進.服裝安全設計研究現(xiàn)狀與發(fā)展趨勢[J].絲綢,2014,51(1):45-49. SHEN Lei, HONG Wenjin. Research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safety clothing design[J]. Journal of Silk,2014,51(1):45-49.

      [24]ARIYATUM B, HOLLAND R, HARRISON D, et al. The future design direction of smart clothing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the Textile Institute,2005,96(4):199-212.

      [25]楊小藝,沈雷.基于感性工學的安全功能性服裝設計優(yōu)化初探[J].北京服裝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35(3):8-11. YANG Xiaoyi, SHEN Lei. Optimization of security functional clothing design based on kansei engineering theory[J].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Clothing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15,35(3):8-11.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intelligent garment

      SHEN Lei, LI Yi, XUE Zhebin

      (Key Laboratory of Eco-Textiles, Ministry of Education,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214122, China)

      In this paper, through reviewing the research results and application of intelligent garment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 the main features and system requirements of intelligent garment were analyzed, and the key technology and product classification of intelligent garment were summarized; the application of intelligent fiber and intelligent elements were analyzed, and the part, way, and principle of combining intelligent elements with clothing were put forward; the problems of intelligent garment design in the aspects of intelligent material, intelligent element and fashion style design were pointed out;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intelligent garment in future was proposed, namely laying more emphasis on humanization of product while stressing technicalization and functionalization to truly “people-orientation”.

      intelligent garment; intelligent fiber; sensing technology; interactive technology; humanization

      10.3969/j.issn.1001-7003.2017.07.007

      2016-08-04;

      2017-05-3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項目(61503154);江蘇省產(chǎn)學研前瞻性聯(lián)合研究項目(SBY201320235);江蘇高校優(yōu)勢學科建設工程資助項目(PADA);常州市智能化安全服裝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項目(CM20159009)

      沈雷(1963-),男,教授,主要從事針織服裝品牌的研究。

      TS941.73

      A

      1001-7003(2017)07-0038-08 引用頁碼: 071107

      猜你喜歡
      服裝纖維傳感器
      讓人心碎的服裝
      康奈爾大學制造出可拉伸傳感器
      解鎖先進功能纖維
      纖維的無限可能
      簡述傳感器在物聯(lián)網(wǎng)中的應用
      電子制作(2019年22期)2020-01-14 03:16:52
      “傳感器新聞”會帶來什么
      傳媒評論(2019年5期)2019-08-30 03:50:18
      跟蹤導練(三)2
      腹部纖維型纖維肉瘤CT表現(xiàn)2例
      現(xiàn)在可以入手的mina風高性價比服裝
      服裝家紡個股表現(xiàn)
      格尔木市| 嘉善县| 深水埗区| 伊金霍洛旗| 吉木萨尔县| 张家口市| 罗平县| 通化县| 城市| 长泰县| 岑巩县| 龙门县| 龙游县| 大名县| 搜索| 手游| 兰坪| 麦盖提县| 安乡县| 常州市| 兴仁县| 松潘县| 寻乌县| 沽源县| 渭南市| 久治县| 调兵山市| 扶绥县| 永寿县| 德惠市| 交口县| 绍兴县| 双江| 怀化市| 绥芬河市| 崇阳县| 兴文县| 新宾| 福建省| 玉溪市| 从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