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天池西王母道教文化源遠流長。從上古神話、《山海經(jīng)》時代開始,西王母被想象成一位半人半獸,法力無邊的形象。到《穆天子傳》《漢武故事》和《漢武帝內(nèi)傳》等典籍記載時期,西王母演化為部族女首領(lǐng)、女仙領(lǐng)袖?!赌绿熳觽鳌分杏涊d:周穆王、西王母瑤池宴樂,西王母歌曰“我惟帝女”??梢娖渖矸輧叭惶斓壑欢?。漢初,劉安《淮南子·覽冥訓》載:“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妲娥竊以奔月。”西王母已成掌管不死之藥的大仙。漢時民間,西王母已演化成賜福、賜壽、賜子、化險為夷的女仙首領(lǐng)。統(tǒng)治階級力求長生不死,敬崇西王母,有專門的祭祀之禮,并且正式規(guī)定各地方祭祀西王母,民間祭祀西王母的習俗更盛?!稘h書·哀帝記》《漢書·五行記》以及《搜神記》等書中都記載了民間祭祀西王母之禮,聚會歌舞,以求不死,頗為隆重。
漢代西王母民間信仰達到了鼎盛階段。西王母文化在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背景下,逐步完善。東漢時期,道教產(chǎn)生,西王母文化迎來宗教化、神圣化時期。經(jīng)漢唐進一步發(fā)展壯大,西王母成為道教主神,與東王公共理陰陽二氣;女仙首領(lǐng),管理三界十方女子得道登仙者的名籍;成為名副其實的仙國第一夫人?,幊乇徊粩嘭S富,成為西王母召開蟠桃盛宴的人間花園,人神共同向往的人間仙境。
唐代,設(shè)立瑤池都督府、北庭都護府,瑤池成為中原王朝高度關(guān)注的地方,同樣地方文化也獲得了更多與內(nèi)地交流、融匯的機遇。此時,在詩詞、志怪小說中,西王母、瑤池有了更加多樣的表達形式,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更加寬泛。
金、元時期,因道教全真派首領(lǐng)丘處機到來,興建鐵瓦寺,使得天池有了相對固定的文化交流、傳播空間,西王母道教文化具象化,并為民間信仰提供了重要的載體。之后,娘娘廟、龍王祠、太虛閣、居仙閣、山神廟等觀廟興盛,直至清代、民國年間,天山天池已成為新疆道教中心、文化聚集地,道士、文人以能到瑤池一睹仙境為人生幸事。西王母道教文化在阜康及周邊廣泛傳播,并擴散影響到奇臺、巴里坤、伊犁等地。
清末民國年間,阜康有大小廟宇四五十座,縣城城隍廟會、滋泥泉子娘娘廟會、水磨河藥王廟會、頭宮龍王廟會興盛一時,西王母道教文化也廣為流傳。此時,天池已成為人們心目中的瑤池仙境,在道界聲名盛隆??趦?nèi)的道人,特別是甘肅、陜西、山西、河南、四川等地的道士,視朝覲瑤池為夢想,因而,天池上的海臺大廟(鐵瓦寺)在烏魯木齊春風巷設(shè)立“博格達公所”,備有車輛、馬匹、向?qū)Ш洼w重,專門為四方道僧上天池提供方便。在阜康三工河谷口,建有道人莊子,成為朝圣路上的驛站,接待道僧。
在民間,因西王母瑤池藏于深山,成為秘境。加之路途艱險,高深神秘,不敢、不能輕易涉足,只有達官貴人才能前往,危重急險時消病祛災(zāi),求醫(yī)問藥時,才不畏艱險,冒險前去。每年山下各類廟會,海子上的道士都會以各種形式隆重出席,或念經(jīng)做法,或趕著脖子上掛著“天池神鹿”招牌的鹿群,從廟會上穿堂而過。天池成為百姓心目中充滿神秘、玄機、高深、無所不能、有求必應(yīng)的人間仙圣之地。
西王母道教文化,在這樣一種民間文化氛圍的孕育下,充盈著神圣性。民間信仰的力量也進一步強化和擴展。這一時期,是阜康天池西王母道教文化民間信仰、傳播最為昌盛之時。
新中國成立后,天池西王母道教文化的流傳幾經(jīng)波折。20世紀80年代,在搜集編纂“阜康市民間文學三套集成”過程中,民間文學工作者搜集到大量的神話傳說。1995年出版的《中國民間故事、歌謠、諺語集成新疆卷·阜康市分卷》,這是新時期西王母道教文化的第一次有組織、有成果的田野調(diào)查。1998年,組織第二次田野調(diào)查,挖掘、搜集、整理西王母道教故事50篇,結(jié)集成《瑤池與西王母的傳說》 一書。2010年,組織了規(guī)模更大,有專業(yè)學者參與的第三次“西王母道教文化”田野調(diào)查,搜集到有價值的至今仍流傳于阜康周邊各地的西王母道教神話傳說近70篇。
通過三次田野調(diào)查,基本將散落于典籍、民間的西王母道教神話故事整理結(jié)集,較系統(tǒng)地梳理了天池西王母道教文化的淵源,發(fā)展演變的面貌和路徑。比如:漢、唐、元、清等朝代,國家一統(tǒng)之后巨大的政治文化交流,帶動西王母道教文化發(fā)展演變;自漢唐以來,接連不斷的道士階層的往來交流與交融發(fā)展,維系了西王母道教的文脈傳承;民間信仰的扎根、發(fā)展,更是阜康天池西王母道教文化的生長土壤。世世代代的阜康老百姓,不論是求神拜佛、求醫(yī)問藥、建廟修寺、節(jié)慶祈福,在民間信俗的推動下開枝散葉,枝繁葉茂,西王母道教文化成為地方文化從古開到今的“時空穿越之花”。
改革開放帶動旅游業(yè)發(fā)展,國門敞開后,首先是臺灣西王母信仰者的號召、倡導(dǎo)、行動,以及在地方政府和旅游業(yè)共同努力下,天池娘娘廟遺址發(fā)現(xiàn),并原址復(fù)建了西王母宮;相繼發(fā)掘、恢復(fù)了福壽寺、博克達山廟、香爐臺等歷史文化遺址。文化空間的興起加上文化活動的推動,使天池西王母道教文化被激活。
2009年,阜康市人民政府和天池管理委員會舉辦了首屆“西王母文化論壇”,邀請了國內(nèi)19所大學的21位從事西王母神話研究的專家學者,齊聚瑤池,探討西王母道教文化在新時代的研究、保護、發(fā)展。2010年舉辦了第二屆海峽兩岸西王母文化論壇,大陸、臺灣、美國等地的40位西王母神話研究專家再次聚首瑤池,論述西王母神話的價值、意義。2012年、2016年先后舉辦了第三、四屆西王母文化論壇。收集出版論文集4部。同期,還啟動了“西王母文化集成”系列叢書工作。先后出版《論文卷》《考古卷》《圖譜卷》《資料卷》《神話卷》等6卷10本巨著,成為學界西王母文化研究最全面、最權(quán)威的專著之一。2010年,召開了“中國·新疆·阜康西王母瑤池蟠桃會”,并將此活動定為阜康市的城市品牌文化節(jié)慶,每兩年(逢雙年)舉辦一次,當日全市人民放假一天。期間舉辦了“西王母神話田野調(diào)查啟動儀式”“瑤池講壇”“相聚瑤池文藝晚會”等系列活動。民眾參與性高,西王母文化在普及傳播層面得到了極大地推動。2012年、2014年、2016年連續(xù)舉辦了四屆“西王母瑤池蟠桃會”。
2014年,天池又舉辦了“西王母民間文化廟會”,5天時間吸引了10萬信眾,敬香祈福的香客擁塞了山道。2015年又連續(xù)舉辦了為期10天的“王母廟會”,信眾依然如潮。2016年,舉辦了為期3天的第三屆“西王母民間文化廟會”,特邀了山西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展演、武當太極、吳橋雜技等更多國內(nèi)民間文化交流活動天山論劍,瑤池亮相。本地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信眾、游客,比肩接踵,足見西王母文化深厚的民間基礎(chǔ)。多年的培育發(fā)展,蟠桃會已成為阜康市的文化品牌,從國家、地方、老百姓的層面上,得到了一致的文化認同。2014年阜康天池“西王母神話”,入選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