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堯
2017年6月29日,第八屆國際海事防務展在彼得堡開幕。俄羅斯副總理德米特里·羅戈津(中)觀看航空母艦“23000E工程”模型。
近日,世界各大國關于航空母艦的新聞吸引了各界的注意力:美國宣布“福特”號航母提前服役;中國航母“遼寧”號開始又一次遠航;英國航母“伊麗莎白”號在爭議中開始海試。而不甘寂寞的俄羅斯也開始宣布其航母建造計劃。
據(jù)俄羅斯海軍負責武器裝備的副司令布爾蘇克表示,俄羅斯海軍計劃建造新的航空母艦,目前正在研究決定最終的型號,其他相關工作也在進展中。俄羅斯海軍之前曾說,可能在2025年簽訂建造核動力航母的合同,預計2030年接收。
俄羅斯是世界上最大的陸權國家,軍力建設向來以陸軍和戰(zhàn)略導彈兵為重點,且其海軍戰(zhàn)略在目前是以打造岸基“反介入/區(qū)域拒止”作戰(zhàn)體系為目標,突然間宣布要建造航母,而且是核動力航母,確實讓人覺得驚訝。然而,仔細思考俄羅斯目前面臨的戰(zhàn)略環(huán)境,其建造核動力航母的動機也就不難理解了。
北冰洋消融,后院起火
俄羅斯是一個大陸國家,其軍力重點向來在陸而不在海。然而,近來的“天災人禍”使俄羅斯以往的地緣戰(zhàn)略面臨嚴重沖擊,確切地說是俄羅斯的海洋安全局勢變得更加惡劣。
首先是天災。這里說的天災主要是指氣候變暖導致的北極冰蓋融化。氣候變暖造成的北極解凍速度加快、北極航道通航時間日益延長將使俄羅斯整個北線破天荒地面臨更大的安全壓力,這種壓力一旦形成,將改變俄羅斯原有的三面防御而無“后顧之憂”的國防結構——這與曾為中國安全提供絕對保障的東海和南海在被擁有蒸氣動力和遠航技術的西方人征服后所引起的中國安全“后院起火”的情形非常相似。鑒于俄羅斯人口增長速度過于緩慢以及北方邊境過于漫長,這種新產(chǎn)生的安全壓力對未來俄羅斯來說將是難以承受的。
此外,依靠北極冰蓋掩護的艦隊彈道導彈核潛艇部隊將面臨著以往從未遇見過的戰(zhàn)略困境。將潛艇部署在北冰洋,在冰層之下活動,具有許多優(yōu)勢:厚實的冰層為潛艇的隱蔽和航行提供了良好的保護,有利于提高潛艇的隱蔽性和生存能力。衛(wèi)星或偵察機對冰層下的潛艇目標及其活動進行偵察幾乎無法進行。冰層阻礙了獵潛艇等水面艦艇的航行,使?jié)撏в行П荛_了“天敵”的威脅。專門用來對付潛艇的獵潛艇等水面艦艇難以在北冰洋的冰區(qū)航行,投擲深水炸彈和發(fā)射反潛導彈等常規(guī)的反潛手段無法在北冰洋實施,潛艇在北冰洋冰層下活動卻少了“天敵”,更加安全。冰層膨脹或斷裂所發(fā)出的噪音為潛艇的活動提供了掩護,使利用聲納系統(tǒng)搜尋和跟蹤潛艇變得更加困難。而這所有的優(yōu)勢都將隨著北極冰蓋消融被抵消。
其次是人禍。隨著黑山加入北約,俄羅斯的海上安全局勢一下子變得更加惡劣:北約的勢力可以深入亞得里亞海,俄羅斯來自海上的威脅增加了。如果一支具備遠程打擊能力的北約海軍深入亞得里亞海,俄羅斯的大陸縱深安全將會受到嚴重威脅。因此俄羅斯需要一支強大的配備航空母艦的海軍,一是將對手的海上力量阻擋在盡可能遠的海域,同時為本土提供海上遠程警戒——衛(wèi)星畢竟不能提供全天候全時段的預警。
維持常規(guī)武器的水平
在軍事方面,俄羅斯在常規(guī)武器方面已經(jīng)開始落后于美國,核武器也開始面臨貶值的危機——美國成功進行洲際彈道導彈攔截試驗對俄羅斯倚重的核武庫的有效性造成的沖擊是巨大的,因此俄羅斯必須另辟蹊徑。發(fā)展海基核力量是延緩,甚至是避免俄羅斯戰(zhàn)略核武庫貶值的有效手段——艦隊彈道導彈核潛艇可以隱蔽接近目標然后發(fā)動突襲,留給對手的反應時間短。且艦隊彈道導彈核潛艇裝備的核導彈多達20枚左右,可以投擲上百個彈頭,能夠有效突破敵反導系統(tǒng),因此在可以預見的未來,?;肆α繉蔀槎砹_斯未來發(fā)展的重要方向。
然而,?;肆α渴切枰娇漳概炋峁┤轿坏谋Wo的,尤其是面對美國這樣的強悍對手時。偏偏俄羅斯僅有的一艘航空母艦狀況實在不佳:動力系統(tǒng)老是出故障,還黑煙滾滾;艦載機也讓人不省心,接連發(fā)生事故,整個反映出了該艦年久失修的窘?jīng)r。
俄地緣政治問題研究院副院長康斯坦丁·西夫科夫指出,俄地緣政治利益尤其是經(jīng)濟利益已延伸到世界絕大多數(shù)海洋,因此要有效地保護俄羅斯的國家利益,海軍沒有現(xiàn)代化的航母是無法完成上述任務的,“正像2008年南奧塞梯戰(zhàn)爭所反映的,我們雖然在陸地上享有絕對優(yōu)勢,但仍無法阻絕美國和北約通過海路向格魯吉亞提供援助,并且對俄實施武力恫嚇”。
另外,在他國發(fā)生危機局勢時,俄海軍需要出動航母戰(zhàn)斗群,執(zhí)行從他國領土撤離俄羅斯公民的任務。因此,即使在和平時期,為有效保障俄羅斯的對外政治利益,俄羅斯海軍也必須擁有強大的航母戰(zhàn)斗群。而在戰(zhàn)時,俄海軍的主要任務是對抗敵人的航母編隊和導彈集群的打擊。主要作戰(zhàn)區(qū)域是距離俄海岸400-600公里的海域,敵人在這一海域部署航母戰(zhàn)斗群對俄羅斯地面設施和海軍基地及海上艦只實施打擊。在這種形勢下,沒有航母就無法與敵人相抗衡,并取得制海權和制空權。有鑒于此,俄羅斯非常有必要建造新的航空母艦。
還有,在外交領域,在特朗普上臺后,美俄關系由于種種原因,并未出現(xiàn)預料中的緩和,反而走向惡化的下行通道,而這種惡化的一大特征就是軍事對抗加劇。包括美軍在中東擊落蘇-22戰(zhàn)機、RC-135在波羅的海抵近偵察,等等。上述情況讓俄羅斯認識到軍事斗爭是未來與美國進行博弈的重要領域。而在常規(guī)武器方面繼續(xù)落后并拉開差距是俄羅斯不能接受的。航空母艦是常規(guī)武器中最為龐大復雜的武器系統(tǒng),它的建造可以帶動整個國防工業(yè)的技術和管理經(jīng)驗的進步,并大幅提高整個作戰(zhàn)體系的能力,包括戰(zhàn)斗力和非戰(zhàn)爭軍事行動能力。
新型航母什么樣
2015年6月舉行的庫賓卡“軍隊-2015”武器展上,俄羅斯軍工綜合體推出了代號“23000E工程”的10萬噸級航母方案(航母的艦型被命名為“風暴”級)。從展出的模型看,“23000E工程”的上層建筑(艦島)位于展開式舷臺上,同時向右側延伸一段距離,從而令飛行甲板的寬度至少達到70米,而俄羅斯為印度整修的中型航母“超日王”號的飛行甲板寬度卻只有區(qū)區(qū)55米左右,無形中提高了飛機降落時的安全性。
位于飛行甲板上部的艦島計有13層,建筑外壁和底部三層都是由AK-27和AK-25鋼板制成,前者厚度超過35毫米,后者的厚度略低于30毫米。為減輕重量,艦島最上面10層都采用傳統(tǒng)的鋁鎂合金。艦島自下向上縮進10度,以降低雷達反射面,減少被發(fā)現(xiàn)的幾率。
需要強調的是,由于俄羅斯已經(jīng)喪失烏克蘭的航母建造基地,加之俄海軍并不打算在黑海艦隊部署航母,因此過去俄式航母因出入土耳其海峽所受限制的航母艦島高度極限(58米,土方聲稱這是本國海峽大橋所允許的最大橋洞高度)在“23000E工程”上就不存在了,所以設計方也樂得“自由發(fā)揮”。
在雷達與防空武器方面,“23000E工程”標配擁有龐大相控陣天線的“火星-信風”雷達,能夠指揮航母戰(zhàn)斗群內的護航艦艇遂行聯(lián)合防空作戰(zhàn),同時它自身只配備末端防空武器,實施最后10公里左右距離的“絕殺”。
該型航母飛行甲板面積將超過2萬平方米,上面有三條跑道,兩條90米長,一條180米長,艦艏有滑躍甲板,它實際是飛行甲板的前端部分,長51米,其前端向上傾斜,頂部切線與水平面呈14度角,以幫助飛機起飛。為將航空彈藥從倉庫中運到飛行甲板上,航母上安裝八部電梯,而輸送固定翼艦載機的則是兩部升降機,但沒有單獨的直升機升降機。
“23000E工程”有一條貫穿全艦的飛行甲板,并在艦艏部分上揚14-15度,形成一個滑躍甲板(一譯“滑升坡”),以代替彈射器,幫助固定翼機起飛。使用這種滑躍甲板時,艦載機機翼的氣動升舉力和發(fā)動機尾噴口產(chǎn)生的垂直推力都可以得到較好地應用,滑躍甲板也能給飛機提供必須的升角,像俄海軍航空兵使用的米格-29K殲擊機通過滑躍甲板起飛,可以多帶一噸的戰(zhàn)斗載荷。飛行甲板尾部安裝有四道阻攔索,當戰(zhàn)機降落時機身下會伸出特制的著陸鉤以刮住這些阻攔索,隨后戰(zhàn)機將承受3.5G的重力加速度過載,速度頓時降下來,從而少滑行80-100米。
盡管有媒體報道“23000E工程”的飛行甲板能容納約100架戰(zhàn)機,但據(jù)知情人士透露,“23000E工程”的標準搭載量應為72架飛機,其中包括18架T-50(艦載型)重型殲擊機、36架米格-29K殲擊機和16架卡-52直升機,至于是否安排固定翼預警機上艦,方案中沒有體現(xiàn)。
“23000E工程”上儲存有45天的生活用品、淡水和燃油。按照編制,和平時期,一艘“23000E工程”上應有2560名官兵,包括250名軍官。而今天在俄北方艦隊服役的“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號航母卻配置了近2100名海軍官兵和500名左右的航空兵(包括飛行員和機械師),總人數(shù)達3565名。
同年7月,克雷洛夫國家科學中心又在第七屆圣彼得堡國際海事防務展上展出了該級航母的模型。該中心水面艦艇設計部主任瓦林津對外表示:“我們建議海軍航母采用雙艦島、混合動力形式(核動力和燃氣輪機),這種方案在美國也沒出現(xiàn)過?!彼瑫r表示,在2條滑躍跑道中,最長的一條為250米。
據(jù)俄媒報道,“風暴”級航母全長330米,舷寬40米,吃水11米,最大航速約28節(jié),自持力120天,可承受6-7級海況??傮w來看,“風暴”級的性能明顯超過俄海軍現(xiàn)役的“庫茲涅佐夫”號航母。如果建成服役,無疑將會大大提高俄羅斯海軍的戰(zhàn)斗力。
面臨的困難
然而,俄羅斯建造航母的決心雖然很大,但是卻面臨很多困難,這些困難主要來自兩個方面。首先是資金方面。以美國為例,1995年服役的“斯坦尼斯”號造價45億美元,整個打擊群全壽命成本330億美元;2009年服役的“布什”號造價增至62億美元,新一代“福特”號的設計和建造費用進一步增105億美元,其全壽命成本必將更加高昂。雖然俄制航母可能造價比美國的大型核動力航母低,但也不是軍費開支只有區(qū)區(qū)500億美元的俄羅斯負擔得起的。
北極的消融讓俄羅斯的大后方敞開。
按俄羅斯海軍自己的成本核算,建造一艘“風暴”級核動力航母的費用約在50億美元左右,如果再配上艦載機,總共花費在80億美元左右。按照軍事評論員石宏的觀點,建造一艘“風暴”級航母所要花費的80億美元,如果用來建造其他水面艦艇,足以讓俄海軍太平洋艦隊和北方艦隊分別配備15艘22350型護衛(wèi)艦,同時還能讓黑海艦隊與波羅的海艦隊分別裝備3艘22350型護衛(wèi)艦。而如果用來建造核潛艇的話,80億美元可以建造3艘“北風之神”級戰(zhàn)略核潛艇或5艘“白蠟樹”級多用途攻擊核潛艇。如此大的一筆資金投資在航空母艦這樣昂貴脆弱的水面資產(chǎn)方面,俄羅斯恐怕得下很大的決心。
其次是技術的限制。蘇聯(lián)解體后,俄羅斯只繼承了其大部分而不是全部的軍工產(chǎn)業(yè),其大型水面艦艇的制造廠留在了烏克蘭——尼古拉耶夫造船廠是蘇聯(lián)時代唯一能制造航母的造船廠。而近年來俄羅斯與烏克蘭大打出手使其從后者訂購航空母艦已經(jīng)不可能,何況現(xiàn)在的烏克蘭也早就造不出航母來。而自身的造船工業(yè)連5000噸的軍艦都搞不掂,遑論航母這種動輒幾萬噸的大家伙。
此外,俄羅斯造船廠中普遍使用的船臺建造方式限制了船廠的建造能力。如波羅的海造船廠-海軍部造船廠和北方造船廠船臺設備限制了建造大噸位艦只。而且大部分造船廠布置在河畔,所建船只的尺寸受到吃水限制。俄羅斯橫亙于歐亞大陸北部,露天的傾斜船臺易受外界天氣和氣候的影響,為此俄造船廠的另一個特點是大范圍使用封頂?shù)脑齑ㄖ?,特別是在北極地區(qū)的北德文斯克造船廠,雖然允許一年四季建造不受天氣影響,而且可以避免西方偵察衛(wèi)星的監(jiān)視,但直接限制了造船的噸位,導致俄羅斯沒有現(xiàn)在沒有合適的船塢、船臺建造大型航母。
盡管如此,俄羅斯擁有核動力航母的影響還是不應該低估。一旦該級航母成軍,美國因反導系統(tǒng)技術進步而獲得的戰(zhàn)略優(yōu)勢將會部分被抵消,而英法等歐洲國家將會在海上面臨一個強硬的對手。從這一點來說,俄羅斯核動力航母有可能會改變歐洲地區(qū)的海上力量對比。
(作者為云南財經(jīng)大學國際工商學院一帶一路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