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小羊
自西傳入的佛具如意
“如意”一詞出于印度梵語“阿娜律”,是自印度傳入的佛具之一,至于具體年代已不可考據(jù),唯古書中有零星記載,可知其大概年代?!稌x書·王敦傳》記載孫權(quán)曾得如意柄一事,日:“每酒后,輒味魏武帝樂府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壺,壺邊盡缺?!睙o獨(dú)有偶,唐人段成式也在《酉陽雜俎》中收錄了一段關(guān)于如意的故事:“梵僧不空,得總持門,能役百神,玄宗敬之。……又與羅公遠(yuǎn)同在便殿,羅時反手搔背,不空日:‘借尊師如意。殿上花石瑩滑,遂激率至其前,羅再三取之不得。上欲取之,不空日:‘三郎勿起,此影耳。因舉手示羅如意?!睆倪@兩段記載中我們得知,如意在晉唐時已傳入華夏。
據(jù)說如意柄端作“心”形,用竹、骨、銅、玉制作,法師講經(jīng)時,常手持如意一柄,記經(jīng)文于上,以備遺忘。唐代王昌齡在詩作《題凈眼師房》就記錄了這種盛況,曰:“玉如意,金澡瓶,朱唇皓齒能誦經(jīng)。”
“如意”,又稱“握君”、“執(zhí)友”或“談柄”,多呈s形,類似于北斗七星的形狀。
據(jù)故宮博物院資料,如意的起源與我們?nèi)粘I钪械纳Ρ彻ぞ哂兄芮械年P(guān)系,其最初的原型只是漢族民間一種撓癢癢用的器物,《音義指歸》云:“‘古之爪杖也?;蚬?、角、竹、木,刻作人手指爪。柄可長三尺許,或脊有癢,手所不到,用以搔抓,如人之意,故曰‘如意。”漢代時出現(xiàn)了以骨、獸角、玉、石、竹、珊瑚及金屬材料制成的如意,長約一尺許,柄端多為手指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故稱如意,俗叫“不求人”或“老頭樂”。
我國古代有“搔杖”,又有記事于上的“笏”,如意得兼二者之長,由古代的笏和搔杖演變而來。后形態(tài)發(fā)生分化,一支保留實(shí)用功能,在民間流傳;另一支強(qiáng)調(diào)吉祥含義,向純粹陳設(shè)珍玩演化。
如意有多種品類,均極為精美。有琺瑯如意、天然木如意、金如意、沉香如意、玉如意等。玉如意始于魏晉,它的出現(xiàn)將玉的堅(jiān)潤不渝美德與如意的吉祥寓意結(jié)合,成就了獨(dú)具中國特色的吉祥文化器物。此時的玉如意作為帝王及達(dá)官貴人手持把玩之物,除用其瘙癢外,還用其決策軍政大事等。譬如南朝名將韋睿在鐘離之役中手執(zhí)“如意”指揮千軍萬馬,一日數(shù)合取得大勝。魏晉時如意的形制以柄首呈屈曲手掌式為主流,被人賦予了“回頭即如意”的吉祥寓意,還有“君子比德于玉”之美譽(yù),頗受文人雅士喜愛,常隨身佩戴,留有“腕動苕花玉,衫隨如意風(fēng)”的詩句。
每當(dāng)清雅休閑之時,文人雅士吟詩詠賦,總免不了用其和著“如意舞”打節(jié)拍用。傳說東吳太子孫和曾在月下作如意舞,不慎打傷寵妃鄧夫人臉頰,后雖治好,但臉上仍留下瘢痕,引誘后宮女子爭相效仿,遂成點(diǎn)靨之風(fēng)。
藝術(shù)藏品
匠心獨(dú)制
唐代是如意發(fā)展史冊上輝煌燦爛的一頁,如意真正成為一種藝術(shù)品就是自唐代始。唐代的如意造型豐富多彩,不止有手形如意,還演變成卷云形、靈芝形、心字形及團(tuán)花形等多種如意造型,且開始用金玉珠寶制作,除了顯得更為華貴,也增添了幾分仙氣與祥和的神韻,贏得了貴族和士大夫的青睞。
唐代的如意形制柄身扁平,頂端彎折處演變?yōu)轭i部,柄首為三瓣卷云式造型。
唐代如意形制開始由實(shí)用器物向玩賞器物過渡,前期實(shí)用之具的如意形制在永泰公主墓壁畫、房陵公主墓壁畫的侍女圖中有見,為一手爪形實(shí)用器物,侍女們時常隨身捧握在手。
而晚唐時期的法門寺寺塔地宮如意已不是單純的實(shí)用器物。史料記載,1987年陜西扶風(fēng)法門寺塔地宮出土了大批珍貴的唐代文物,其中一件鎏金銀如意,鈑金成形,頂端作云頭狀,正面鎏金,中間一佛,結(jié)跏趺坐于仰蓮座上,坐佛兩側(cè)各有一供奉童子,面佛半跪于蓮臺之上。柄扁長,中空,下端較上端寬厚,如意長510毫米、云頭寬161毫米、柄寬23-27毫米、厚2.5-7.5毫米,重762.5克。這件如意的形制兼取古代爪杖的曲頸和近世如意的云頭,是古時如意由實(shí)用器物向玩賞器物過渡的中間類型。
到了宋朝,“如意”工藝越加復(fù)雜,時常鑲嵌珠寶,長度開始縮短,材料偏向貴重,出現(xiàn)了金質(zhì)、玉、水晶、珊瑚、瑪瑙、沉香木、骨、角、奇竹等制作的“如意”。宋朝的如意頭上雕刻的祥瑞圖案,大都是借“如意”二字順意發(fā)揮而成,比如有的“如意”頭被雕成兩個柿子狀?!笆痢蓖笆隆蓖?,因而叫作“事事如意”;有的“如意”頭上刻上五只蝙蝠圍繞一個大壽字飛翔,“蝠”與“?!蓖?,名為“五福捧壽”。這時的“如意”已變成一種高雅的陳列品。
帝皇之家的至尊之物
如意作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吉祥之物,在明清時發(fā)展到鼎盛時期,成為宮廷的首要貢品。這個時期,如意的材質(zhì)極為多樣,各色玉石、金、銀、銅、鐵、犀角、象牙、竹、木、陶瓷等等應(yīng)有盡有。裝飾手法也異彩紛呈,尤其是配以各種所謂“中國結(jié)”,如盤長結(jié)、銅錢結(jié)、蝴蝶結(jié)、喜結(jié)、壽結(jié)等,不僅有和諧的視覺效果,也增添了如意的韻味。如意柄頭多雕有龍紋,有的還在玉制的如意上鑲嵌碧璽、松石、寶石所雕成的花卉,大多是桃果、靈芝、蝙蝠之類。蝙蝠寓意多福,桃寓長壽,是明清常見的祝頌圖案。
明代如意多在皇室重要的禮儀以及儀式上使用。在古代有五行、五方、五色的哲學(xué)辨證關(guān)系,五行“木”在五方中是“東”方,五色為“青(藍(lán)或綠)”色。青色在春天重大的儀式上或用來祭拜東方神的最佳顏色,是代表一種重要禮儀特定的使用色調(diào),青玉如意也被視為供奉春天東方的吉祥之物,比如著名的青玉螭龍如意就是明代宮廷用于祭祀的重器。
清朝如意因其珍貴的材質(zhì)和精巧的工藝而成為一種象征吉祥的陳設(shè)品。如意頭部呈彎曲回頭之狀,柄端由直狀變?yōu)樾§`芝形、云朵形多種形狀,頭尾兩相呼應(yīng),主體呈流線形,柄微曲,造型美觀華麗。以靈芝造型為主的如意更被賦予了吉祥驅(qū)邪的涵義,成為承載祈福禳安等美好愿望的貴重禮品,常被作為禮品饋贈。自康熙年間始成了帝王之家的至尊之物,寶座旁、寢殿中均擺有如意,以示吉祥、順心。凡值帝王登基、擇后選妃、皇室成員壽誕、年節(jié)等重大活動,都少不了如意的身影,以取兆吉祥,故有“椒戚都趨珠寶市,一時如意價連城”的詩句。
自古以來,上有所好,下必從之?;实巯矏廴缫猓绱艘粊?,如意便成了王公大臣敬獻(xiàn)帝王的貢物,一時身價倍增,擁有者更是以此為殊榮。現(xiàn)藏于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的一柄康熙玉如意,就是大臣吳敬獻(xiàn)給康熙皇帝,后于1860年火燒圓明園時流失。這柄玉如意由一塊名貴的白玉雕刻而成,呈多孔真菌狀,顏色白中透綠,形如長柄鉤,鉤頭呈靈芝型或云型,柄微曲。手柄頂部銘文刻有“御制”兩個大字,下部所刻銘文“敬愿屢豐年,天下成如意。臣吳敬恭進(jìn)?!?/p>
無獨(dú)有偶,雍正、乾隆兩位帝王也都是此間愛好者,因此,當(dāng)時皇宮中收藏了大量珍貴的玉如意,作為清代宮廷中的吉祥物,這從清代流傳下來的畫像中可見一斑?!队赫冻7瘛芬粓D中,畫中妃子獨(dú)立牡丹花叢前,手中懷抱一柄靈芝形如意。據(jù)說乾隆皇帝在臨軒聽政、清讀詩詠、觀賞古玩時,身旁常有手持玉如意的童仆隨侍左右。《乾隆皇帝琴韻圖》中,晚年乾隆雙手撫琴彈奏,一僮仆懷抱檀香木嵌玉如意靜立其旁。還存有《詠白玉如意》一詩于世。詩曰:“盈尺和闐玉,良工琢曲瓊。惟堅(jiān)待為錯,日白自含英。底藉公孫辯,還嗤惠子鳴。指揮供代語,靜默足沈情?!?/p>
清宮如意收藏中的一個大類即為工藝獨(dú)特的木柄三鑲玉如意。這種如意的木柄質(zhì)地分紫檀、花梨、黃楊、黃檀及檀香木等十余種,有的雕刻有吉祥圖案,有的鑲嵌金銀絲花紋,也有素面無紋飾的。如意的首、身、尾分別嵌飾玉雕,這些玉飾往往采用歷代古玉,也有一部分由清宮專門雕琢。而其中沿襲了宮廷絕技金銀花絲鑲嵌的如意則貴為皇家精品中的珍品。
清代如意,一般都是帝王貴胄之物;到了清末民初,如意成為貴重禮品,富貴人家常以此為饋贈嘉禮,祝愿稱心如意、如意吉祥,事事如意?,F(xiàn)如今,我們也只能在博物館或收藏家中看到如意,一飽眼福。2010年上海世博會時,由中國工藝美術(shù)大師、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花絲鑲嵌”指定傳承人——程淑美大師領(lǐng)銜制作,中國文物學(xué)會監(jiān)制,采用花絲鑲嵌宮廷技法,以純銀鎏金,鑲嵌和田美玉、紅寶石、藍(lán)寶石、綠寶石、碧璽、珍珠等名貴寶石制成巧奪天工的金玉“五福如意”,向世界展現(xiàn)悠久璀璨的中華文明和傳統(tǒng)藝術(shù)的神韻與精髓。
世事變遷,現(xiàn)今如意雖已退出人們?nèi)粘I?,但一柄柄精美的如意都銘刻著曾?jīng)的歷史痕跡和美好的祈愿,千秋萬代流傳不息。
愿現(xiàn)世安穩(wěn),事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