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寧磊
蘇州有兩個陸巷,一個在蘇州昆山常熟交界處,一個在太湖東山,當年在吳縣公交公司坐車時,經(jīng)常有人會坐錯車,后果很嚴重,因為是真正的南轅北轍。東山陸巷古村形成于南宋,跟北方士人大舉南遷有關,自從明代村里出了個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王鏊后,明清兩代竟名人輩出,古村也由此聲名遠播。
古村在東山后山的嵩峰山腳下,背山面湖。入村是一條小路,左側(cè)民宅,右側(cè)是一條小河,通向不遠處的太湖,河水清清,水草搖拽。對岸桔林的樹葉子,在陽光下反射著晶亮的光澤,太湖邊土地肥沃,氣候適宜,果樹品種繁多,是一塊江南福地。河沿上新設的木欄,引導著人們走進村里。小河盡頭是個名叫寒谷渡的碼頭,古樸溫馨。邊上是個仿古酒館,估計不會有多少生意,一個景點而已。
村里的老街依然是狹窄的石板路,石板被幾百年來或匆忙或悠閑的腳掌磨得溜光。老街上聳立著三座牌坊:“解元”、“會元”、“探花”。它們?nèi)屯貊擞嘘P,當年年輕的王鏊可謂是意氣風發(fā),鄉(xiāng)試第一得了“解元”,會試第一中了“會元”,殿試第三名為“探花”,離神話般的“連中三元”只有一步之遙。三座牌坊在過去的歲月里曾經(jīng)被毀,不過現(xiàn)今修復得俊朗嵯峨,飛檐靈動,雕刻精致,很有氣勢。
沿著牌坊走向老街深處,王鏊的故居“惠和堂”坐落在山坡和平地連接處。門口如左鄰右舍般,絕不顯山落水,進門拐一個彎才是第一進的轎廳。宅第如此隱晦可能是重名之下的低調(diào),而老街上牌坊的張揚也許是出于家屬和后人的顯擺,這樣想也就不矛盾了,不然無法理解高智商的大學士為何如此安排。
客廳高敞,楠木營造,造價不菲,管干部的戶部后來又是宰相,掙個好宅子想必不難。廳內(nèi)陳列著王氏杰出后人,其中有一個在清康熙年間中了狀元,也算是在下一朝代為祖上圓了狀元夢,真孝子啊。
后樓應該是居住的地方,因為當年拍攝《桔子紅了》整修了一番,所以一切都比較完整,而且修舊如舊,只是風格上明清里帶有民國色彩,細細推敲不得。
后邊自然就是花園了,曲水長亭,柳蔭花叢,看過很多蘇州園林后,似乎沒有什么特色,據(jù)我判斷應是廢園新修。游人如織,人聲喧嘩,難以佇足欣賞墻上花影,遙想當年。
出了“惠和堂”,再去造訪葉夢得故居“寶儉堂”。葉夢得為南宋文學家,宋室南遷來到東山,北宋紹圣四年中進士,任翰林學士、尚書左丞,南宋時官至戶部尚書、觀文殿大學生,擔任過江南安撫制置大使、建康知府、行宮留守、崇信軍節(jié)度使,卒于任上,贈少保、光祿大夫。共后人中出了進士4人,舉人19名,名人18人,還有50個教授,也是陸巷的望族。故居花園占了大部,“掬芳”、“夢園”、“惠園”還是新修的模樣,唯“寶儉堂”主廳還有舊宅神采。
離開老街時已經(jīng)熟門熟路,出村望太湖,湖水煙波浩淼,遠山含黛;回首陸巷,粉墻黛瓦,高低錯落,掩映在青山綠林中。
(作者單位:武漢市第十一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