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建穎
摘要:“霓裳羽衣”,唐代著名的歌舞大曲,歷經(jīng)年代的洗禮雖已失佚,但仍能從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中窺見一斑。直到現(xiàn)在,“霓裳羽衣”依然無愧是文學、音樂、舞蹈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文章力從文學、音樂、舞蹈的關聯(lián)性與互啟性探討唐代樂舞精神下的“霓裳羽衣”,再度重新創(chuàng)造出更深沉,更富有內(nèi)涵的詩歌、音樂與舞蹈間相互關聯(lián),互相補充的關系。
關鍵詞:霓裳羽衣;詩樂舞
潘梓年先生曾在《文學概論》中指出人們的生命是一個向著永久不斷流去的生命之流,“這個流反映在聲音上成為音樂……反映在動作上成為舞蹈,而反映在文字上就成為文學?!边@表明蘊藏在文學與音樂、舞蹈深層結(jié)構(gòu)中的生命之流正是一種感情的心理結(jié)構(gòu),即文學、音樂、舞蹈這三個姊妹藝術(shù)都具有對情緒情感的表現(xiàn)。
唐代是中華禮樂文明繁榮發(fā)展的時期,唐代詩歌、樂舞文化也達到了空前絕后的境地?!澳奚延鹨隆弊鳛樘拼幕囆g(shù)的標志性代表,傳達的不僅僅是文字、旋律、舞姿符號本身,更透露出唐人精神風貌的蓬勃氣息,彰顯出意味深長的詩樂舞精神。
眾所周知,《霓裳羽衣》是唐代歌舞大曲中獨樹一幟的一朵奇葩,“唐燕樂大曲是歌、舞、器樂演奏三位一體的大型歌舞音樂。”作為詩歌、音樂、舞蹈的結(jié)合體,唐玄宗編撰的《霓裳羽衣曲》、楊貴妃起舞的《霓裳羽衣舞》、白居易歌詠的《霓裳羽衣歌》這三者的密切融合正體現(xiàn)了唐代文藝創(chuàng)作中詩樂舞藝術(shù)的高度發(fā)達與和諧統(tǒng)一。
這部盛世宮廷歌舞大作雖于安史之亂后逐漸失傳,但我們?nèi)耘f能從白居易的詩作中窺探這一盛唐時期的樂舞風貌。白居易直接或間接描述“霓裳羽衣”的相關詩作共計十二首,尤以詩作《霓裳羽衣歌》對其樂舞的描述最為清晰細膩。詩人以其獨具一格的文人視角和高深修養(yǎng)的藝術(shù)體驗,采用高度概括和精簡凝練的文學筆觸,不僅生動傳神地描繪了“霓裳羽衣”的妙舞清歌,而且對其創(chuàng)作緣由、樂器伴奏、舞蹈服飾均有詳盡的介紹,甚至對這三部性結(jié)構(gòu)形式(即“散序”、“中序”、“破”)的不同節(jié)奏情緒、具體表演概況都有細致入微的描寫和批注。
在開篇,白居易便如此感慨:“我昔元和侍憲皇,曾陪內(nèi)宴宴昭陽。千歌百舞不可數(shù),就中最愛霓裳舞。”由此可見,詩人此作是對《霓裳羽衣》的切身真實的具體感受,也說明了“霓裳羽衣”這一盛世樂舞的空前盛況。緊接著,詩人提及了樂舞表演的時節(jié)、舞者的風華月貌,以及服飾的豐富絢麗。而“磬簫箏笛遞相攙,擊擫彈吹聲邐迤。[凡法曲之初;眾樂不齊,唯金石絲竹次第發(fā)聲,霓裳序初亦復如此。]散序六奏未動衣,陽臺宿云慵不飛。[散序六遍無拍,故不舞也。]中序擘騞初入拍,秋竹竿裂春冰拆。[中序始有拍,亦名拍序。]”則是對音樂的娓娓道來。第一部分“散序”悠揚曲折,輕盈緩慢,包含了伴奏樂器的羅列,體現(xiàn)出器樂獨奏、合奏、輪奏的精彩與繁雜。第二部分“中序”以清和優(yōu)雅的抒情慢板歌唱為主,悠揚綿長,并由柔轉(zhuǎn)剛。再看此時的舞女,“飄然轉(zhuǎn)旋回雪輕,嫣然縱送游龍驚。小垂手后柳無力,斜曳裾時云欲生。[四句皆霓裳舞之初態(tài)。]”歌者與舞女默契配合,美輪美奐。然后又用了點鬟、揮袂等舞蹈動作,表現(xiàn)出舞者煙蛾斂略和風袖低昂的蹁躚起舞的情態(tài),刻畫出許飛瓊、萼綠華這類女仙的形象,飄飄欲仙,輕盈飄逸,異彩紛呈。而第三部分“破”則是快速的舞曲,也是樂舞的高潮部分,“繁音急節(jié)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鏗錚。[霓裳曲凡十二遍而終。]”隨著舞曲節(jié)奏的加快,音樂的鏗鏘有力,舞女們踩著急拍的旋律快速而有力地旋轉(zhuǎn)起舞,情緒高昂,綿延不絕。在激烈的節(jié)奏聲中,“翔鸞舞了卻收翅,唳鶴曲終長引聲。[凡曲將畢,皆聲拍促速,唯霓裳之末,長引一聲也。]”樂舞戛然而止,余音繚繞,表達出別出心裁的韻味之美。
由此可見,《霓裳羽衣歌》以生動精妙的描寫手法敘寫了猶如行云流水般響徹云霄、古樸典雅、悠揚清和的樂音絕唱,表現(xiàn)了如流風回雪般翩若驚鴻、婉若游龍、輕盈曼妙的舞姿,營造了神秘莫測、縹緲迷離、亦真亦仙、蘊藉深厚的玄幻意境。真可謂是歌婉轉(zhuǎn),舞婆娑,詩雋永,美哉,妙哉!
“霓裳羽衣”樂舞是《霓裳羽衣歌》的骨肉和靈魂,《霓裳羽衣歌》是“霓裳羽衣”樂舞的回響和升華。在這樣一個極富浪漫主義色彩的盛唐時期,“霓裳羽衣”樂舞的空前繁榮為白居易《霓裳羽衣歌》的創(chuàng)作涂抹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不僅豐富了其內(nèi)容和題材,拓展了其內(nèi)涵和深度,更增添了其美學價值與社會價值;而詩歌反過來又成為記錄樂舞高超技藝的載體,三者渾然一體,相互滲透,相互依存,相得益彰。
注釋:
朱謙之:《中國音樂文學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19頁。
張前:《中日音樂交流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年版,第62頁。
中國舞蹈藝術(shù)研究會舞蹈史研究組編:《全唐詩中的樂舞資料》[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年版,第170-171頁。
中國舞蹈藝術(shù)研究會舞蹈史研究組編:《全唐詩中的樂舞資料》[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年版,第170-171頁。
中國舞蹈藝術(shù)研究會舞蹈史研究組編:《全唐詩中的樂舞資料》[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年版,第170-171頁。
中國舞蹈藝術(shù)研究會舞蹈史研究組編:《全唐詩中的樂舞資料》[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年版,第170-171頁。
中國舞蹈藝術(shù)研究會舞蹈史研究組編:《全唐詩中的樂舞資料》[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年版,第170-171頁。
參考文獻:
[1]朱謙之.中國音樂文學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
[2]張前.中日音樂交流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
[3]中國舞蹈藝術(shù)研究會舞蹈史研究組編.全唐詩中的樂舞資料[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4]顧學頡.霓裳羽衣歌(和微之),白居易集(第21卷)[M].北京:中華書局,1979.
[5]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6]袁禾.中國舞蹈美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7]袁禾.中國宮廷舞蹈藝術(shù)[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8]歐陽予倩.唐代舞蹈[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
[9]凌繼堯.美學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10]陳斌.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1989.
[11]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6.
[12]王耀華,杜亞雄.中國傳統(tǒng)音樂概論[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13]李澤厚.美的歷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
[14]張法.中國藝術(shù)歷程與精神[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15]楊麗萍.唐代樂舞詩中音樂、舞蹈、詩歌的結(jié)合——以《霓裳羽衣和微之》為例[J].文史博覽,2012(11).
[16]傅正谷.論白居易的樂舞詩和他的美學觀[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199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