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淑慧
不同劑量阿托伐他汀對冠心病患者血漿致動脈硬化指數(shù)的影響
周淑慧
目的探討不同劑量阿托伐他汀對冠心病患者血漿致動脈硬化指數(shù)(AIP)的影響。方法120例成功完成隨訪的冠心病患者, 隨機分為標準治療組和強化治療組, 每組60例。所有患者予以冠心病常規(guī)藥物治療。標準治療組同時予以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d ;強化治療組同時予以口服阿托伐他汀40 mg/d, 隨訪1年。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脂、AIP、C反應蛋白(CRP)及心肌肌鈣蛋白I(cTnI)指標的變化。結果兩組患者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AIP、CRP及cTnI水平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1年后兩組患者TG、LDL-C、AIP、CRP及cTnI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強化治療組血漿TG、LDL-C、AIP及CRP水平變化優(yōu)于標準治療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強化治療組出現(xiàn)惡心、腹脹2例, 發(fā)生率3.33%, 轉氨酶輕度升高1例, 發(fā)生率1.67%;標準治療組出現(xiàn)惡心、腹脹3例, 發(fā)生率5.00%, 轉氨酶輕度升高1例, 發(fā)生率1.67%。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且均未予以處置, 自行好轉。結論阿托伐他強化治療不僅可進一步降低冠心病患者的血脂水平, 還有更好的抗動脈粥樣硬化及抗炎作用, 值得臨床推廣。
冠心病;阿托伐他??;血漿致動脈硬化指數(shù)
冠心病發(fā)病率正逐年上升, 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1,2]。AIP是近年來發(fā)現(xiàn)的一個新指標, 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體動脈粥樣硬化(AS)程度, 與冠心病的發(fā)生及發(fā)展密切相關[3]。他汀類藥物具有顯著的調脂作用, 是冠心病治療的常用藥物[4]。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劑量阿托伐他汀對冠心病患者AIP的影響, 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12月于本院干診科診斷為冠心病并成功完成隨訪的患者120例。所有入選患者隨機分為標準治療組和強化治療組, 每組60例。其中, 標準治療組男39例, 女21例, 年齡40~74 歲, 平均年齡 (59.32±10.01)歲;吸煙33例, 穩(wěn)定型心絞痛16例, 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44例,合并高血壓病27例, 合并糖尿病32例。強化治療組男37例,女23例, 年齡39~74 歲, 平均年齡(58.75±9.97)歲, 吸煙33例,穩(wěn)定型心絞痛18例, 急性冠脈綜合征42例, 合并高血壓病29例, 合并糖尿病3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排除標準:入院前曾口服調脂藥物及明確的他汀藥物過敏者;家族性血脂異常者;外周血管性疾病者;合并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者;急性感染及腫瘤患者。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所有患者于確診后立即予以抗血小板藥物、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β受體阻滯劑和硝酸酯類藥物等基礎治療。標準治療組同時予以阿托伐他汀20 m g/d 睡前口服;強化治療組同時予以阿托伐他汀40 m g/d, 睡前口服。
1.3 觀察指標 所有患者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1年后空腹采集靜脈血, 血漿分裝于E P管, 行血常規(guī)、生化如T C、T G、L D L-C、H D L-C、C R P、c T n I檢測, 采用本院奧林帕斯A u 27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并計算A I P=l o g(T G/H D L-C)。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 P S 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 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各指標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血脂、A I P、C R P及c T n I水平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1年后兩組患者血漿T G、L D L-C、A I P、C R P及c T n I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強化治療組血漿T G、L D L-C、A I P及C R P水平變化優(yōu)于標準治療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各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各指標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 與標準治療組比較,bP<0.05
組別時間例數(shù)T G(m m o l/L)T C(m m o l/L)L D L-C(m m o l/L)H D L-C(m m o l/L)A I PC R P(m g/L)c T n I(n g/m l)標準治療組治療前601.77±0.375.85±0.974.20±0.891.10±0.440.20±0.0216.52±4.2088.77±14.01治療1年后601.42±0.32a4.01±1.02a2.56±0.66a1.38±0.31a0.16±0.03a6.87±1.00a32.91±8.62a強化治療組治療前601.73±0.386.11±0.904.12±0.791.16±0.390.19±0.0317.03±4.5590.97±13.27治療1年后60 1.11±0.30ab3.93±0.91a2.01±0.69ab1.43±0.28a0.14±0.02ab4.76±0.62ab30.03±7.67a
2.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強化治療組出現(xiàn)惡心、腹脹2例, 發(fā)生率3.33%, 轉氨酶輕度升高1例, 發(fā)生率1.67%;標準治療組出現(xiàn)惡心、腹脹3例, 發(fā)生率5.00%, 轉氨酶輕度升高1例, 發(fā)生率1.67%。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且均未予以處置, 自行好轉。
冠心病的病理基礎是冠狀動脈血管發(fā)生AS而引起血管腔狹窄或阻塞, 造成心肌缺血甚至壞死, 嚴重威脅著人類的健康[5]。因此, AS相關疾病的早期診斷及積極的治療已成為目前研究的熱點[6,7]。AIP是血漿TG和HDL-C 比值的對數(shù)轉換[log(TG/HDL-C)]值, 是近幾年提出的預測脂質代謝紊亂的敏感指標[8-10]。研究發(fā)現(xiàn), AIP可以間接反應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sdLDL)顆粒直徑的大小, 即AIP值越高, sdLDL顆粒直徑越小, 可能更易發(fā)生AS[11]。在AS的進展過程中, 不同大小的LDL-C對冠心病的影響是有區(qū)別的,其中sdLDL與冠心病的關系最密切, 是發(fā)生冠心病的獨立危險因素。sdLDL具有更強的致AS能力的原因可能包括:①sdLDL顆粒小, 數(shù)量多, 因此其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積[12],使得sdLDL更容易穿過血管內皮, 出現(xiàn)脂質的沉積, 導致AS。②sdLDL容易被氧化成為氧化型的LDL-C, 從而誘導單核細胞轉化為巨噬細胞[13], 從而出現(xiàn)AS。然而, sdLDL的直接測量不僅價格昂貴, 而且過程復雜, 臨床上不能常規(guī)開展, 常以AIP間接評估。
阿托伐他汀為甲戊二?;o酶A還原酶抑制劑, 近年來研究發(fā)現(xiàn), 阿托伐他汀除具有顯著的調脂作用外, 尚有降低炎性因子、穩(wěn)定斑塊、改善內皮功能等作用[14,15]。本研究發(fā)現(xiàn),冠心病患者予以阿托伐他汀治療后, 不僅可有效降低患者血脂水平, 還可降低患者AIP及CRP水平, 強化治療組患者變化更為明顯, 提示大劑量的阿托伐他汀具有更好的AS及抗炎效果。
綜上所述, 阿托伐他強化治療冠心病不僅可進一步降低患者血脂水平, 還有更好的AS及抗炎作用,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但由于本研究樣本量較小, 隨訪時間較短, 其結果尚需大樣本及進一步研究的證實。
[1] 陳翔, 劉達鈞.早發(fā)冠心病危險因素研究進展.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 2016, 10(9):280-282.
[2] 付麗, 吳其明, 宋毓青, 等.女性早發(fā)冠心病相關危險因素分析.心肺血管病雜志, 2016, 35(1):29-33.
[3] 楊彤, 李亞剛.血漿致動脈硬化指數(shù)與老年高血壓患者下肢動脈硬化風險的相關性.中國老年學, 2015, 35(7):1777-1778.
[4] 于健, 郭亞莉.冠心病采用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治療的療效比較.中國醫(yī)藥指南, 2016, 14(2):112-113.
[5] 黃征宇, 關賢頌, 鄧平.急性心肌梗死血小板活化及超微結構變化的研究.中國醫(yī)藥導報, 2012, 9(5):33-34.
[6] 王波, 王臨池, 趙翼洪, 等.2009-2013年蘇州20歲及以上居民冠心病發(fā)病率變化趨勢及類型分析.中國全科醫(yī)學, 2015(24): 2952-2956.
[7] 王迎春, 尹小花, 徐榮, 等.超聲心動圖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PCI術后早期心源性死亡因素評估中的價值.中國老年學, 2016, 36(16):3960-3961.
[8] 雷剛, 邱健, 肖華, 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漿致動脈硬化指數(shù)、血尿酸水平的變化及臨床意義.臨床軍醫(yī)雜志, 2013, 41(4): 334-337.
[9] 劉志云.冠心病患者血清尿酸與血漿致動脈硬化指數(shù)水平分析.南通大學學報(醫(yī)學版), 2014(6):562-563.
[10] James SR, Lopamudra R, Kandasamy R, et al.High atherogenic index of plasma in subclinical hypothyroidism: Implications in assessment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Indian Journal of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2016, 20(5):656-661.
[11] 曠萌琦, 沈玉蓉.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與冠心病的關系及調血脂治療對其影響探究.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 2016, 10(16):46-48.
[12] Nishikura T, Koba S, Yokota Y, et al.Elevated small dense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as a predictor for future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ournal of Atherosclerosis & Thrombosis, 2014, 21(8):755-767.
[13] 李世英, 李崢, 張晉霞, 等.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單核細胞趨化蛋白1與腦梗死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關系.中國動脈硬化雜志, 2016, 24(5):495-498.
[14] 余湘寧, 黃宇輝, 曾波, 等.不同劑量瑞舒伐他汀對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患者介入治療圍術期心肌損傷及炎性因子的影響.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4, 16(4):431-433.
[15] 常偉東.阿托伐他汀強化降脂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CRP和IL-6水平的影響.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 2016, 10(15):100-101.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14.056
2017-04-10]
122500 遼寧省凌源市中心醫(yī)院干診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