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佚名
吳昌碩印中的“墨點”
□ 佚名
吳昌碩在篆刻中使用的獨門功夫很多:鈍刀硬入,是刀法;豎線界格,是章法;獨創(chuàng)殘破之法;字法喜用墨點。下面就說一說其印中的墨點。
在缶翁的印作里,墨點隨處可見,所以,吳氏印風具有濃厚的“墨意、墨趣、墨氣”。不僅用得多,且用得用心,已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就說墨點之形狀,多彩多姿:似滴似濺似灑,似圓似方似弧,大如團小如珠、動如滾球靜如凝露……
“石人子室”是吳老最有名的印作之一。就其結(jié)字來說,四個字皆有精彩之處,但最突出的還是“子”字。這個墨點十分出彩。印文篆法本是取大篆意境,這一點自是合情合理,沒有著意做作的痕跡;也只有這樣的“子”與右下的“人”形成掎角之勢,印面方能展現(xiàn)出落落大方、穩(wěn)穩(wěn)當當、堂堂正正的偉岸氣勢。此印出名,也就在此。
《石人子室》清·吳昌碩
“千尋竹齋”印中,最搶眼的一筆便是這一個墨點,可稱“點睛之筆”。像這類墨點,值得細細品味,越品味越濃。
《千尋竹齋》清·吳昌碩
吳氏刻“丁”字,大多數(shù)是用墨點表現(xiàn)的。光這一個字,便集合了吳氏墨點的所有特色?!皥@丁”這兩個字,吳氏刻了很多,“園”字處理大同小異,“丁”字的處理卻各有不同,千姿百態(tài)。在朱文“園丁”中,是吳氏最大的一個墨點,可以說是“墨團”了。那么大團半圓形的墨居于印中,竟然不顯笨拙、板滯,也不影響章法和分朱布白,我們感受到的,只有吳氏詼諧的情趣和豪放的膽量?!皥@丁課蘭”里的“丁”字,是吳氏最講究的一個墨團。首先是動感十足的形狀,當你看去,似有正在滾動的感覺;再是位置處理得極好,壓在右下角,既求平衡,又讓出合適的空間,使四字間的留紅得體且舒服。
《園丁課蘭》清·吳昌碩
缶翁墨點不僅是他筆法的一種偏好,在章法中還有重要的意義。
一是求全印的平衡。從“千尋竹齋”“園丁課蘭”等印中可以看出,這個墨點對調(diào)整印面重心的分量。
二是活潑印面。在一些字中,用橫或豎未嘗不可,仍是這樣的章法、刀法,也不失為精品上品。用了墨點,便有了另一種效果,比如說,有了一點新奇感、多了一份活潑的氣氛。缶翁曾臨刻朱簡的“半日村”印,“半”字用了墨點,就產(chǎn)生了不同的味道。
三是優(yōu)化朱白分布。崇尚“疏馬密風”,朱白反差強烈。用墨點代替橫豎,不失為簡捷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