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興邦,科學技術(shù)的發(fā)展離不開科學家的艱辛付出,科學家們在各自的研究領(lǐng)域中為祖國的科技振興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們是科技界的領(lǐng)跑者,是不平凡的英雄。我們只知道中國科技界有“三錢”(錢學森、錢三強、錢偉長),有“原子彈之父”王淦昌,有“航天之父”趙九章,有“光學之父”王大珩,知道華人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楊振寧、李政道,卻不知道他們與這位“培養(yǎng)大師的大師”都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這個人,就是中國當代物理科學宗師,原清華大學首任理學院院長、物理系主任葉企孫。
今年是葉企孫119歲的誕辰,距離他逝世已經(jīng)過去40年。在這40年的時間里,他的名字曾一度被時代所遺忘,很慶幸剛剛逝去的30年,我們重拾這位老人留給后輩的寶貴財富,他一生不菲的成就就像是夜空中的繁星,散發(fā)出無限的光芒,讓我們感受著他的人格魅力。穿越時間的長河,我們遙望這位偉人的一生,有太多的起起落落,千回百轉(zhuǎn),令人不勝唏噓。
生于書香門第,自幼勤勉好學
葉企孫原名葉鴻眷,號企孫,1898年7月16日出生于上海,這是書香門弟,也是官宦之家,祖父是清朝的五品官吏,父親則是一位博學的舉人,也是一位教育家,精研國學,曾受清政府派遣赴日本考察教育,歸國后創(chuàng)辦新式學校,致力于現(xiàn)代教育,先后在幾個學校擔任教師、校長職務。在葉父的嚴格教養(yǎng)下,資質(zhì)聰穎的葉企孫進步神速,小小年紀便修得了一身儒雅氣質(zhì)。得益于父親的開明思想,少年葉企孫在攻讀傳統(tǒng)經(jīng)書的同時,也開始接觸到西方科學文化及應用,“既重格致,又重修身,以為必以西方科學來謀求利國利民才能治國平天下”。
7歲時,母親突然病逝,喪妻之痛使父親也身染重病,于是父親早早立下遺囑,以作后代的“修身” 指南:慎擇友、靜學廣才、行已儉、待人恕、勿吸鴉片、勿奸淫、勿賭博、勿嗜酒、勿貪財。這份遺囑被他視為,父親留給他一生最寶貴的遺產(chǎn),他精心珍藏,一生奉行不渝。
1911年初, 清政府將原來負責派遣留學生的游美學務處改為清華學堂,并開始招收學生,未及十三歲的葉企孫,在敬業(yè)學校尚未畢業(yè),便在父親鼓勵下,毅然報名投考。憑借開闊的視野,扎實的學養(yǎng),13歲的葉企孫成為清華學堂的第一批學生。那時的他,即使在群英薈萃的清華園,仍是其中的佼佼者,剛進清華不久,他就在日記中,寫下這樣的座右銘:惜光陰、習勤勞、節(jié)嗜欲、慎交游、戒煙酒。在清華求學的五年里,葉企孫通過系統(tǒng)而正規(guī)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現(xiàn)代科學基礎,培養(yǎng)起濃厚的科學興趣。課余,他廣泛閱讀科學書籍,自覺培養(yǎng)作為科學工作者所具有的基本技能。
青年葉企孫
二十世紀初葉,“科學救國”“實業(yè)救國”等口號在中國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中頗有市場,在清華求學的葉企孫無疑也深受其影響。中國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受盡西方列強欺凌, 葉企孫時常為此而憂憤。當他看到“歐美洋貨傾銷中國市場,而國人仍在軒睡,毫無自振之精神”, 他猶感痛心。他將中國落后的原因歸咎于中國實業(yè)不振,而實業(yè)不振是由于科學在中國之不發(fā)達。中國科學落后的現(xiàn)狀,父親的中體西用觀,這一切都促使他立志去西方學習自然科學,然后用科學來振興祖國,他的選擇得到了父親的贊許和支持。
1915年,我國的第一個科學社團一一中國科學社成立,消息傳來,葉企孫立即仿效,他和同學劉樹墉等人一起籌辦了清華學生科學社。他在擬定的科學社草章中指出:“本社宗旨在集合同學籍課余之暇研究實用科學”,并要求社員做到:“ 一、不談宗教;二、不談政治;三、宗旨忌遠;四、議論忌商;五、切實求學;六、切實做事”。他獻身科學的決心從中可窺一斑。在他們的努力下,學生科學社在清華園內(nèi)非?;钴S,以后延續(xù)多年。早期清華畢業(yè)生中有許多人在選擇專業(yè)時都受到了科學社的影響。
在清華園的學習生活很快就結(jié)束了,1918 年夏,葉企孫順利通過畢業(yè)考試,被派往美國留學。10月,他乘坐輪船,渡過浩瀚的太平洋,抵達新大陸,進人位于美國中北部的芝加哥大學,直接插入物理系三年級學習。人學不久,他寫信回國向“父親大人” 報告了他到美后的第一印象:“美國學生早上上課,手拿面包,邊吃邊趕,匆匆忙忙,分秒必爭,做事爽快,不見拖拉疲塌景象?!比~企孫有刻苦求學之志,很快就適應了校內(nèi)的緊張氣氛。
1920年6月,葉企孫從芝加哥大學畢業(yè),獲學士學位。當時留美學生在求學過程中,一般要換一兩次學校,其一想增進對美國社會的了解;其二想更廣泛地接觸美國學者,多熟悉一些學術(shù)機關(guān)。葉企孫也不例外。1920年9月,他轉(zhuǎn)至美國東部,進人哈佛大學研究院, 從師著名物理學家W.Duane和P.W.Bridgman進行實驗研究。葉企孫獲博士學位后,原計劃再留美一年,做一些實驗研究,但因父親年事已高,盼他早日歸國。于是他放棄原來打算,于1923年10月告別美洲大陸,取道歐洲回國。
在歐洲,他游歷了英、法、德、荷蘭和比利時五國,參觀了一些名勝古跡、博物館、美術(shù)館和一些高等學校的物理研究所,拜會了這些國家的物理學界同行,于1 924年3月回到上海。在美國留學五年,葉企孫成長為一個合格的實驗物理學家,而且在美的經(jīng)歷和對歐洲的考察,在他頭腦中牢固樹立了學術(shù)獨立和學術(shù)白主的觀點,這一觀點在隨后的若干年內(nèi)頑固地左右著他的思想和行動。
踏足三尺講臺,桃李滿育天下
1923 年3月,葉企孫應聘執(zhí)教于南京東南大學物理系,開始了他半個多世紀的教育生涯。在南京東南大學,他任教三個學期,覺得只是“對教育工作的初次嘗試”。他先后講授了力學、電子論和近代物理,自我感覺良好,看來教育工作很合他的口味。然而,不久東大發(fā)生趕校長風波,葉企孫不愿介入,適逢北京清華學校創(chuàng)立大學部,1925年9月,他離開東大,應聘前往清華任教。
1932年清華大學物理系全體職工合影
多年來,無論教學行政工作多忙,葉企孫一直站在教學第一線,堅持登臺講課。他講課略有口吃,而且語調(diào)也沒有特別吸引人之處,然而他對物理概念的透辟理解給學主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講課頗有研究性質(zhì),注意引導學生思考問題。他的學生王大珩所曾這樣評價他的授課特點:“在思路上,葉老往往講出我們看書不易領(lǐng)會的要點。他不是通過內(nèi)容的堆砌來講授,而往往是通過提綱掣領(lǐng)式的講述,整個課程的基本概念、框架結(jié)構(gòu)就都有了。在這點上,他所有的學生大概沒有不推崇他的”。
他講同一個課題,每年所舉的例子都不相同,甚至不同班次的都不相同,因為他總是要在自己的講義中,隨時補充進最新的例子和最近的發(fā)展成果。這種授課方式,很接近國外那些高水平的教授。他還要求學生自己設計制作改造實驗設備,他相信這樣培養(yǎng)的學生有創(chuàng)造力,不然只會花錢去國外引進設備,而中國恰恰是缺乏科學研究的傳統(tǒng),學風崇尚清淡,而鄙夷動手,他的物理系有自己專門的工廠,他的學生雖然是念物理理論,可車床、刨床、鉆床等技能也無所不能。
課堂之外,他經(jīng)常邀請清寒學子到家里做客,那些年,在他的住所里,能聽到的盡是他與學生們的歡聲笑語,他會將每個學生的特點,在小本本上記錄下來,正是因為他對每個學生的細心觀察,他總能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給予精心點撥,并結(jié)合祖國需要,找到學生們未來,最為適合的發(fā)展方向,人們都說:他比學生自己還了解學生??箲?zhàn)期間,西南聯(lián)大教授,都掙扎在饑餓線上,他卻硬是省出生活費,買糖果糕點招待來聽課的全體同學。在狂轟濫炸中,他鼓勵聯(lián)大的學生們:困難是暫時的,抗戰(zhàn)一定會勝利,你們要鍛煉好身體,將來為祖國爭光!
他曾在看了當時初中文憑的,華羅庚的數(shù)學論文后,力排眾議將他提攜,讓原本在店里算賬的華羅庚,當上了算學系的助理研究員。我國數(shù)學界從此,多了一個閃亮世界的星辰。后來華羅庚每當提起恩師,總是激動,而深情地說:道及葉企老,不覺淚盈眶,他對我的愛護是說不盡的。
錢偉長歷史、國文滿分,數(shù)理化英語合計卻才25分,可他卻被破格錄取,他經(jīng)常指引錢偉長不要著急,能學好文史,也一定能學好數(shù)學、物理。正因為他,中國又多了一位物理大師。
李政道在西南聯(lián)大考試的試卷,是由他批閱的,答得非常漂亮,本應只扣2分,可他卻故意多扣了15分,因為他知道李政道不重視實驗,他希望能借此提醒李政道自己的短處所在。而當聯(lián)大得到兩個赴美留學的名額時,他力薦當時才讀大學二年級、年僅19歲的李政道,這在當時引起一片轟動,而這個決定,也徹底改變了李政道的人生。李政道后來經(jīng)?;貞浾f:葉師不僅是我的啟蒙老師,更是影響我一生科學成就的恩師。他在西南聯(lián)大給我的教誨和厚愛,對我后來在物理學研究方面的發(fā)展,起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
錢學森也是他的門生,錢學森本是來學習鐵道機械工程的,經(jīng)受他的引導,才改為航空工程??紤]到錢學森在國內(nèi),學的是鐵路機械工程,出國留學卻是航空工程,他就特地安排錢學森,在清華大學補修航空專業(yè),還讓他直接住到自己家里補習。這才有了后來聞名世界的中國原子彈之父。
王淦昌是個熱血青年,1926年3月18日,清華、燕京和女師大的同學們,向北洋段祺瑞政府請愿,游行隊伍走到天安門,竟遭軍警開槍鎮(zhèn)壓,許多學生都犧牲了。那一天,王淦昌也去了,好在沒什么危險平安回到學校,可當他看到王淦昌身上的血跡后,一向寡言少語溫良平和的他,突然激動萬分地大聲斥責:誰叫你去的?你知道現(xiàn)在大學生很少,你能夠進大學,成為國家的人才,將來成為國家很重要的人才,為國家做貢獻,你這么白白去送死干嘛?說著說著,他淚如雨下……看著淚流滿面的老師,王淦昌感到很內(nèi)疚,說:從那一天起,愛國和科學緊密相關(guān),從此成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決定了他后來一生的道路。
葉企孫常對自己的學生們說:“我的課上的不好,對不住你們,但你們放心,我給你們找來的老師,絕對每一個都比我強?!鄙鐣先伺c人之間你爭我奪,文人之間更是有相輕的毛病,很多事情搞不起來,都是消耗在內(nèi)耗上面。可清華園在他的帶領(lǐng)下,教授們都團結(jié)一致,不分你我。他一手打造的清華物理系,這座恢宏的科學殿堂,以他一貫的科學救國思想,運籌帷幄,篳路藍縷,為中華民族的崛起,完成了世界一流的科技人才的儲備。從他門下走出的科學家?guī)缀醵汲蔀榱?,中國各科研行業(yè)的拓荒者與奠基人。
第一位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的中國人,是他的學生林家翹。第一位當選為美國工程院院士的中國人,是他的學生戴振鐸。在世最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楊振寧,是他的得意門生。“中國衛(wèi)星第一功臣”趙九章,也是他的學生,“兩彈一星”的元勛中,13人與他有師承關(guān)系,9人是他的弟子,他一共培養(yǎng)了79名院士。葉企孫可謂是真正的桃李滿天下,門生撐起中國科學界的半邊天!
時代風云變幻,晚景凄涼奈何
解放前夕,在蔣介石的遷臺名單中,葉企孫也赫然在列。梅貽琦向葉企孫探詢他的去留問題,葉企孫說,清華辦學本來就置身于政局變遷之外,過去這樣,以后也會保持這一傳統(tǒng)。國民黨的走與不走,與清華園無關(guān)。葉企孫回絕了國民黨,決意留在清華。那些年里,各種政治運動一個接著一個,但葉企孫因為沒有進行正面對抗,平安地度過了十幾年。
葉企孫銅像
十年動亂開始時,葉企孫尚未受到?jīng)_擊,仍在堅守著教學崗位。然而,好景不長,1967年6月,葉企孫被懷疑漢奸、特嫌,被捕入獄,關(guān)押時間長達一年多。誰也不知道當時,他在關(guān)押期間里都發(fā)生了什么?等到1969年他被放出來時,已經(jīng)完全變了個樣,昔日神采奕奕的翩翩公子,神情麻木,猶如一具行尸走肉,腰已彎到90度,小便失禁,雙腿腫脹如小桶,腳腫得也穿不上鞋……
1969年,又因?qū)嵲谡也坏阶C據(jù)而送回北大監(jiān)督改造。他原來在鏡春園的教授房子被沒收了。教授待遇也被取消了,每月只有50元的工資,他住進了一間又黑又破的房子。在北大這所著名的高等學府里,他再次失去了自由,每天過著囚犯般的生活。
在那個人性毀滅的時代,他以堅韌的毅力頑強地支撐,從不因委屈而向任何人傾訴。他的看法好像是:世界上和歷史上冤枉的事情很多,沒有必要,感嘆自己的人生,寧可時代負我,我決不負時代!也許他已嘗夠了這一世的世態(tài)炎涼,這個世界,他毫無留戀……1977年1月13日,在寒冷的冬日里,一代宗師葉企孫,孤身慘淡地告別了這個世界,終年79歲……直至彌留之際,他還意識模糊地,喃喃念道:回清華,回清華……
大師般的他宛若消散的煙塵,從此被徹底遺忘,不為人知。所幸十年之后,洗盡冤屈,終得平反。1992年,王淦昌、王大珩、吳健雄等在內(nèi)的,127名海內(nèi)外著名中國學者聯(lián)名,向清華大學呼吁:為葉企孫建立銅像,此舉也算是葉企孫遺愿的一種實現(xiàn)。
葉企孫一生未婚,亦無子嗣,他把將畢生精力,都獻給了祖國的科學事業(yè),他以身之微芒,照亮天下,在中華大地播撒無數(shù)種子,為我們留下了最豐厚的遺產(chǎn)!讓我們永遠記住他的名字——葉企孫,這個曾被時代拋棄的偉人,而后將永遠活在我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