襲祥榮
邊角時間是指幼兒進行進餐、洗手、喝水等活動之前的等待時間。為保證一日活動的安全有序,幼兒園一般會安排幼兒分組輪流進行端飯、洗手等常規(guī)活動,當一組進行時,其他組幼兒便處于等待狀態(tài),這段等待時間即邊角時間。有些教師為保證活動秩序,安撫幼兒等待的焦慮,會在這段時間帶領幼兒進行手指活動等小游戲。筆者在幼兒園實際調(diào)查過程中發(fā)現(xiàn),這種看似充分利用時間,體現(xiàn)以兒童為本的活動安排,實質上是教師主導的高結構化活動的體現(xiàn)。
首先,邊角時間的活動安排忽略了幼兒的興趣需要。利用邊角時間的目的在于吸引幼兒注意力,緩解幼兒焦慮情緒,因此,豐富有趣的游戲是邊角活動順利展開的充分條件。然而,部分教師該方面意識相對淡漠,且知識儲備不足,對邊角時間的利用忽視了幼兒的興趣和年齡特征。一方面,采用的活動方式過于簡單,游戲類型單一,不同時間進行的活動內(nèi)容幾乎完全相同。教師“為活動而活動”,對活動內(nèi)容的選擇大多依據(jù)自己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興趣經(jīng)驗,缺乏對教育契機的敏感度,長此以往,難以調(diào)動幼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另一方面,教師實施游戲同質化程度較高,與幼兒發(fā)展階段不相適應,大、中、小班幼兒邊角時間的活動內(nèi)容缺乏難度和類型的改變,忽視不同年齡階段幼兒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和“最近發(fā)展區(qū)”的存在,邊角時間存在的意義被弱化。
其次,教師主導的邊角活動剝奪了幼兒社會交往機會。隨著自我意識的萌芽,幼兒逐漸發(fā)現(xiàn)“我”與其他個體的差異,社會性發(fā)展推動幼兒主動尋求同伴關系的建立,大多數(shù)幼兒會利用邊角時間通過語言交流、肢體接觸等方式與同伴發(fā)生交流互動。然而,幼兒園邊角時間的活動安排均為教師把握,活動組織多采用教師帶領幼兒游戲的方式進行,這依然是教師掌握下的“師幼互動”,而非幼兒彼此間的主動溝通合作,剝奪了幼兒同伴交往的機會。幼兒成為教師掌控下的缺乏獨立性的個體,不利于幼兒社會性的發(fā)展和同伴關系的建立。
最后,邊角時間過度安排不利于幼兒自律品德的培養(yǎng)。學前兒童自我中心的思維特點致使道德發(fā)展處于他律階段,對秩序和規(guī)則的認知需要他人的引導,因此,培養(yǎng)幼兒自律性是學前階段的任務之一。邊角時間的完全利用使幼兒時刻處于教師的掌控之下,過于充實的時間安排將幼兒的時間擠壓,幼兒無暇也沒有機會獨立思考并自主安排行動,從而成為教師掌控下的無思想個體。幼兒活潑好動的特點被過分夸大,學會等待、自我控制等品德和靜息等習慣培養(yǎng)的培養(yǎng)被忽視。
在幼兒園活動中,邊角時間應真正留給幼兒,教師要將自主權和選擇權還給幼兒。首先,因材施教,關注幼兒的年齡特征和興趣需要。不同年齡幼兒發(fā)展存在階段性,不同幼兒之間存在個體差異性。小班幼兒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易疲勞,集體教學活動后應給予幼兒放松調(diào)整的時間,邊角時間可安排放松活動或靜息;大班幼兒注意集中時間較長,自主性發(fā)展,教師應及時關注幼兒的興趣點,給予幼兒自主選擇邊角時間游戲類型和嘗試獨立組織活動的機會。其次,以幼兒為本,允許幼兒有交流的空間。幼兒園一日活動中存在許多邊角時間,教師可將部分邊角時間“留白”,如集體活動或游戲活動剛剛結束時,幼兒興趣依然高漲,對剛發(fā)生的活動還存在很多想法,教師可將邊角時間留給幼兒,給予他們交流互動的機會;最后,靈活變通,根據(jù)不同的活動采取多樣化安排。不同活動對幼兒情緒狀態(tài)要求不同,如,在午睡或吃飯前,教師可通過講小故事、靜坐等方式讓幼兒情緒保持穩(wěn)定,以保證進餐、睡眠質量;集體活動前,教師可采用手指游戲等方式,調(diào)動幼兒活動的積極性。
(作者單位:山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