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令群
?
學分銀行運營模式要素及其關系探析
——基于國家開放大學學分銀行的實踐
李令群
以國家開放大學學分銀行為藍本,借鑒企業(yè)商業(yè)模式一般性理論模型,通過對國家開放大學學分銀行相關研究報告、工作匯報、工作方案、宣傳材料等進行梳理提煉,并采用參與式觀察,從價值成果、資源和能力、決策等方面對學分銀行運營模式要素及其關系進行分析后,提出如下建議:學分銀行應該具有自己明確的客戶價值和組織價值,要圍繞核心的客戶和組織價值來進行資源和能力的選擇和運用,根據(jù)事業(yè)發(fā)展做出相應的開發(fā)性決策,探索建立資源補給機制。
學分銀行;運營模式;商業(yè)模式;價值成果;資源和能力;決策
學分銀行作為支撐國家學習成果認證、積累與轉換制度落地運行的重要載體,是面向社會以專門提供學習成果認證、積累與轉換為主的一種新型教育服務組織。對于一個組織而言,在運營的過程中,必然會產生相應的運營成本,盡管學分銀行并不以營利為目的,但要想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必然要探索并逐步建立一套可實現(xiàn)自我造血的運營模式。
國家開放大學學分銀行(學習成果認證中心)是國家繼續(xù)教育學習成果認證、積累與轉換制度的執(zhí)行主體之一,作為一家面向全國的新型教育服務機構,其主要任務就是為社會提供各種不同類型學習成果的認證、積累與轉換服務。經過3年多的建設,學分銀行已經初步構建了以學習成果框架及標準體系為技術路徑、以學習成果互認聯(lián)盟為運營平臺、以學習成果認證服務體系和信息平臺為服務載體的業(yè)務模式。探索并建立一套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運營模式,成為國家開放大學學分銀行下一步發(fā)展不可回避的重要課題。
通常來講,運營模式是指企業(yè)或組織為實現(xiàn)其經營宗旨和所確認的價值定位所采取的某種方式方法的總稱。這其中就包括為實現(xiàn)企業(yè)或組織價值定位所規(guī)定的業(yè)務范圍、其在產業(yè)鏈中所處的位置和在此種定位下實現(xiàn)價值的方式。[1]運行模式從企業(yè)角度來看也可以稱作商業(yè)模式,因此,我們在研究學分銀行的運營模式時,嘗試借鑒企業(yè)關于商業(yè)模式的相關研究成果,并結合國家開放大學學分銀行的具體實際進行梳理和設計。
1.關于學分銀行的研究
學分銀行是近年來我國終身教育領域研究的熱點,研究內容從前期以介紹國外經驗為主,逐步開始進入本土化制度層面的理論研究和與實踐相結合的運用研究。制度研究基于的是一種宏觀的視角,學者們關注的是如何從國家層面來構建一套制度體系以推進學分銀行建設,強調要從國家層面加強頂層設計,學習和借鑒外國資歷框架建設的路徑和范式,建立我國學習成果認證的框架、標準以及規(guī)則。在建設路徑上,既可能有自上而下的模式,也可能有自下而上的模式,國家應該通過立法來推進學分銀行建設的制度保障,學分銀行的建設主體應該是獨立于辦學機構之外的“第三方”[2-7]。
學分銀行的運用研究則是基于一種從中觀到微觀的視角,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學分銀行運用于其他相關領域的構想、設計及實踐探索,比較集中在學分銀行運用于MOOC[8-9]、成人教育[10-11]、開放大學[12-13]、自考[14-15]、職業(yè)教育(特別是中高職銜接)[16-18]、社區(qū)教育[19-20]等領域的研究。另一類是學分銀行本身基于實踐探索的運用研究,此類研究多是國內學分銀行一線的建設者和研究者,根據(jù)學分銀行目前的建設進程,對運行機制及其相關要素的進一步研究、設計及經驗和問題的思考總結。其中,對運行機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學分銀行運行機制的整體設計[21-23],對運行機制相關要素的研究則較多集中在認證框架及標準[24-26]、信息平臺[27-29]、學分制[30-31]等。
對于學分銀行運營模式或商業(yè)模式的相關研究非常少,目前所能搜索到的僅有學者趙凈和李鋒亮的相關成果。趙凈提出要建立學分銀行商業(yè)模式的標準,包括可持續(xù)性標準、基礎普及標準、用戶體驗標準、創(chuàng)新驅動標準,并結合北大青鳥案例,為學分銀行商業(yè)模式設計了四種路徑:“直供式”后向一體化、“一站式”前向一體化、“超越式”創(chuàng)新以及“分包式”O(jiān)EM。[32]李鋒亮對學分銀行為學習者、辦學機構、行業(yè)、企業(yè)以及國家與社會等利益相關者帶來的一系列收益與效益進行了分析,并指出在學分銀行系統(tǒng)的構建過程中,利益相關方都應該積極投入,由于學分銀行具有明顯的公共產品的特征,政府尤其應該在初始階段加大投入。[33]兩位學者的研究和分析更多的是從宏觀的視角,借用企業(yè)現(xiàn)有的商業(yè)模式類型或者從學分銀行現(xiàn)實的環(huán)境出發(fā)對學分銀行業(yè)務模式進行設計,對學分銀行建設路徑提出建議,但對于學分銀行商業(yè)模式或運營模式本身的要素和運行機理缺乏更深入的描述。
2.關于商業(yè)模式的研究
國外商界和學術界對商業(yè)模式的研究時間比較長。20世紀90年代后期,Business Model這個名詞開始在管理學、計算機雜志上大量涌現(xiàn)。著名管理學大師彼得· F·德魯克(Drucker)最早將其稱為經營理論(BusinessTheory)[34]。加拿大著名管理學家亨利·明茲伯格(Mintzberg)把企業(yè)組織的商業(yè)模式稱為“戰(zhàn)略思想”[35]。瑞士洛桑大學(Université de Lausanne)學者馬格利·杜波森(Dubosson)等人認為,商業(yè)模式是企業(yè)為了進行價值創(chuàng)造、價值營銷和價值提供所形成的企業(yè)結構及其合作伙伴網(wǎng)絡,以產生有利可圖且得以維持收益流的客戶關系資本。[36]Mitchell and Company 戰(zhàn)略咨詢公司首席執(zhí)行官兼董事長唐納德·米切爾和首席運營官兼總裁卡羅斯·科爾斯(Mitchell & Coles)認為,“商業(yè)模式”就是要從“Who、What、When、Where、Why、How、How Much”等方面來理解經營的本質。其中:(1)Who?誰是商業(yè)模式的利益相關者?(2) What?提供哪些產品和服務?(3) When?這些產品和服務何時可以提供?(4)Where?在哪里提供?(5) Why?這個企業(yè)為什么存在?(6) How?交易如何進行?(7) How Much?顧客支付多少價格?[37]
國內關于商業(yè)模式的研究近幾年也有很多發(fā)展。魏江等人通過對商業(yè)模式內涵的研究后,將商業(yè)模式定義為一個描述客戶價值主張、價值創(chuàng)造和價值獲取等活動連接的架構,該架構涵蓋了企業(yè)為滿足客戶價值主張而創(chuàng)造價值,最終獲取價值的概念化模式。[38]
程愚、孫建國通過案例研究法,構建了一種新的商業(yè)模式的理論模型(如圖1),并對其中商業(yè)模式的基本要素價值成果、資源和能力、決策以及他們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梳理,揭示了它們之間一般性的規(guī)律。[39]
圖1 商業(yè)模式一般性理論模型[39]
他們認為,一般意義上,企業(yè)總是會面臨資源和能力的約束,因此任何企業(yè)必須解決資源和能力的來源、補充、積累問題,這就一定要有資源和能力的形成機制。資源和能力往往具有廣泛的可利用性,不同的利用可能嘗試不同的效果,因此企業(yè)必須做出符合自己偏好的選擇,這就要有價值成果的實現(xiàn)機制。企業(yè)創(chuàng)造價值的具體周期無論長短,必須是以上三重機制的一個動態(tài)過程。而這三重機制有機聯(lián)系起來能夠系統(tǒng)、完整地概括“如何組織生產(如何創(chuàng)造價值)”與“生產結果如何(創(chuàng)造什么價值)”這兩個任何企業(yè)都要回答的基本問題。[39]簡單來說,就是企業(yè)在運營的過程中必然會消耗相應的資源,產生相關的成本,因此要建立一種資源再生和補給的機制以實現(xiàn)其可持續(xù)發(fā)展;資源的選擇和利用,一定要為實現(xiàn)最終的價值成果服務;只有資源和能力的形成機制、資源與能力的利用機制、價值實現(xiàn)機制形成一個相互支撐、推進的可循環(huán)的系統(tǒng),才能構建起一個經得起市場考驗的成功的商業(yè)模式。
程愚、孫建國提出的商業(yè)模式一般性的理論模型提供了一個基礎的研究范式,因此本文將借鑒此商業(yè)模式模型,以國家開放大學學分銀行為藍本,在對國家開放大學學分銀行相關研究報告、工作匯報、工作方案、宣傳材料等進行梳理提煉的基礎上,通過參與式觀察,試圖對學分銀行運營模式的要素及其相關關系進行初步的分析和梳理。
參照商業(yè)模式的理論模型,構建學分銀行的運營模式就是需要去尋找自己的價值定位,圍繞價值成果的實現(xiàn),探索建立一種資源和能力的再生和補給機制,運用再生的資源和能力持續(xù)不斷地推進自身價值成果的實現(xiàn),最終在價值、資源和能力、決策之間建立起一個相互支撐、循環(huán)推進的系統(tǒng)。
(一)學分銀行運營模式要素
1.價值成果
價值成果包括各種客戶價值和企業(yè)價值,是企業(yè)通過經營活動而實現(xiàn)的所有價值的總和,是企業(yè)商業(yè)活動的最終成果。其中,客戶價值是以外向角度來概括企業(yè)給予客戶的東西,而企業(yè)價值是以內向角度來概括企業(yè)得到的東西。[39]
(1)客戶價值
學習成果認證、積累與轉換制度是一種全新的教育和人力資源領域的社會管理制度,因此學分銀行所面臨的客戶群體比單一的學校要更加復雜和多樣。不同的客戶,其客戶價值也不一樣。具體來看,國家開放大學學分銀行可能會涉及以下客戶群體。
①學習成果攜帶者。學習成果攜帶者是國家開放大學學分銀行對“個體客戶”的專用稱謂,學習成果攜帶者指的是通過各種學習途徑獲取了相應資格,并且有意愿到學分銀行來申請學習成果認證、積累與轉換服務的個人。他是學分銀行最基本的服務對象,學分銀行所有的業(yè)務最終都是要通過為他提供服務來實現(xiàn)。目前,主要服務的學習成果攜帶者是以國家開放大學學生為主體的在職成人,學分銀行能夠通過對學習成果的認證,在職業(yè)證書和學歷證書之間搭建轉換的通道。國家開放大學的學生能夠通過就讀運用學分銀行機制開設的學歷與非學歷雙證融通的專業(yè),獲取雙證畢業(yè);已獲得非學歷證書的學習成果攜帶者可以通過對非學歷證書進行認證,替換部分學歷教育的學分,從而減少學習時間,降低學習成本。
②頒證機構。各種不同類型的頒證機構是學分銀行主要的機構客戶群體。目前,國家開放大學學分銀行服務的頒證機構主要包括各類繼續(xù)教育及職業(yè)教育院校、擁有行業(yè)認證證書的各行業(yè)協(xié)會和具有行業(yè)背景的事業(yè)單位。通過學分銀行的學習成果框架及標準的技術路徑,行業(yè)能夠結合對本領域產業(yè)發(fā)展方向和人力資源需求,搭建行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資格框架體系,一方面為行業(yè)繼續(xù)教育發(fā)展找到坐標和路徑,另一方面為行業(yè)證書和學歷證書找到對接的接口,便于行業(yè)從業(yè)者的學歷提升,進而提升行業(yè)人力資源整體質量。
③教育培訓機構。教育培訓機構是學分銀行拓展業(yè)務領域最重要的機構客戶群體。學分銀行可以通過對教育培訓機構及其培訓產品進行認證,發(fā)布認證名冊,從而使其教育培訓質量獲得第三方機構的認證背書,增強市場競爭力。通過認證的培訓產品也可以通過認證標準實現(xiàn)與學歷證書或非學歷證書的轉換。
④學習型組織。各類學習型組織也是學分銀行最主要的機構客戶之一,借助學分銀行的信息平臺和認證服務體系,學習型組織可以對組織內成員的學習結果、效果和偏好等進行有效監(jiān)控和管理,從而可以采取更有針對性的措施,提升整個組織人力資源的素質和水平。
⑤政府主管部門。政府主管部門也是學分銀行的客戶之一。作為國家繼續(xù)教育學習成果認證、積累與轉換制度落地實施的載體,政府主管部門可以通過學分銀行實現(xiàn)對社會不同類型學習成果的有效管理,打造并實現(xiàn)不同類型學習成果橫向溝通、縱向銜接的人才成長立交橋,從而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
(2)組織價值
國家開放大學學分銀行作為非營利的新型教育服務組織,和企業(yè)具有企業(yè)價值一樣,它也應該具有自己的組織價值,目前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通過“學分銀行”機理,搭建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溝通平臺,創(chuàng)立一種新的吸引社會需求與資源的長效機制,拉近國家開放大學與社會的距離(窗口和平臺),為學校辦學、系統(tǒng)建設、教學改革等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機遇和資源,為國家開放大學全面發(fā)展、建設和改革服務;二是通過承擔教育部試點項目,成為國家繼續(xù)教育相應標準的制定者和教育教學改革的引領者,為國家學分銀行制度建設找路徑,探模式,打基礎,在未來國家“學分銀行”制度的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成為國家可以依靠的一支重要力量;三是探索學分銀行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實現(xiàn)成本補償。
2.資源和能力
資源和能力是商業(yè)模式的另一組基本要素。通常資源和能力具有兩類指向:顯性指向和隱性指向。[39]顯性指向通常比較直觀和顯現(xiàn)地指向某些關鍵性的能力和優(yōu)勢;隱性指向則是通過其他一些間接性的舉措和事件,顯現(xiàn)出其在拓展領域和范圍內所具有的能力和優(yōu)勢。
國家開放大學學分銀行目前具有的顯性指向的資源和能力主要有以下幾方面:(1)有獨立設置的業(yè)務部門,初步建立了一支在學分銀行建設方面具有研究和管理能力的專業(yè)化人才隊伍;(2)初步構建了一套以學習成果框架及標準體系為技術路徑,以學習成果互認聯(lián)盟為運營平臺,以學習成果認證服務體系和信息平臺為服務載體的業(yè)務模式,并形成了可支撐落地操作的工具和方法;(3)初步構建了由67個認證分中心(認證點)組成的認證服務體系,基本建立了一個面向社會、覆蓋全國的服務網(wǎng)點體系;(4)初步建成了能夠支撐學習成果認證、積累與轉換業(yè)務開展的信息平臺;(5)初步成為國內學分銀行研究領域的學術高地,開展大量國內外在資歷框架、學習成果認證制度方面的基礎調研和專題調研,形成了近百萬字的研究報告,完成了國家繼續(xù)教育學習成果認證、積累與轉換制度頂層設計,并向教育部提供了制度設計報告;(6)學分銀行是國家開放大學四大重點建設任務之一,學校在資源的調配方面,給予大力的支持和傾斜。
國家開放大學學分銀行目前具有的隱性指向的資源和能力主要有以下幾方面:(1)承擔了教育部“國家繼續(xù)教育學習成果認證、積累與轉換制度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繼續(xù)教育學習成果認證、積累與轉換試點項目”,以及“教師終身教育學分銀行建設項目”、高等職業(yè)教育學習成果積累與轉換試點工作等,為國家繼續(xù)教育學習成果認證、積累與轉換制度進行了頂層設計,在各個層面為制度的落地實施探索可操作的路徑和模式;(2)多次參與了教育部關于學習成果認證、積累與轉換相關政策文件起草工作,及時把項目成果與國家政策對接;(3)國家開放大學依托行業(yè)學院、試驗學院建設,開啟了基于學分銀行機制、學歷非學歷融通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為學分銀行機制的落地實施提供了試驗基地。
3.決策
決策是商業(yè)模式中的又一個重要因素。通常,決策可有兩種觀察維度,“層次維度”和“功能維度”。從“層次維度”上觀察,可將所有涉及企業(yè)全局的、基于全價值鏈的決策視為“全局性決策”,而將其他局限于價值鏈某一環(huán)節(jié)的決策視為“局部性決策”,它們之間是有機聯(lián)系、配套成龍的。從“功能維度”上觀察,企業(yè)謀求新的資源和能力以適應新環(huán)境的決策是“開發(fā)性決策”,而以現(xiàn)有資源和能力適應現(xiàn)有環(huán)境的決策是“利用性決策”。[39]
對于國家開放大學學分銀行來說,目前經歷了三項重要的全局性決策:(1)2012年1月學校決定成立專門機構——國家開放大學學分銀行(學習成果認證中心);(2)2012年6月向教育部申請承擔了“國家繼續(xù)教育學習成果認證、積累與轉換制度的研究與實踐”項目,通過承擔國家項目,推進國家開放大學學分銀行的建設和發(fā)展;(3)2015年,學分銀行列入學?!?314工程”中的“1”——紐帶,通過紐帶作用的發(fā)揮,倒逼和促進教育教學改革,助力開放大學建設,推動學校改革與發(fā)展。與(2)對應的局部性決策是,從2012年到2015年,國家開放大學學分銀行全力組織實施了“國家繼續(xù)教育學習成果認證、積累與轉換制度的研究與實踐”項目,匯聚了普通高校、行業(yè)、中高職院校、地方開放大學和電大、企業(yè)及培訓機構等55家,通過8大課題和85個實踐項目,開展了系統(tǒng)的理論研究和局部驗證性實踐,取得了顯著的項目成果。與(3)對應的局部性決策是,制定了《國家開放大學學分銀行的五年行動計劃(2015—2020年)》,立項開展若干國家開放大學學分銀行項目,在為國家學分銀行制度建立探索路徑和模式的同時,推進國家開放大學學分銀行自身建設,充分發(fā)揮紐帶的作用,運用學分銀行機制,協(xié)助校內相關教學部門和業(yè)務部門推進教學模式和體制機制的綜合改革,為學校的整體事業(yè)發(fā)展服務。
國家開放大學學分銀行積極爭取并承擔若干國家層面的學習成果認證、積累與轉換的試點項目,可以看作是開發(fā)性決策;利用國家開放大學在辦學體系、信息技術、整合資源方面積累多年的優(yōu)勢,推進認證服務體系、信息平臺、學習成果互認聯(lián)盟等學分銀行業(yè)務支撐平臺建設,可以看作是利用性決策。
(二)學分銀行運營模式要素關系的分析
學分銀行的運營模式是建立在每一項客戶價值和組織價值與其對應的資源和能力、決策三重機制之間形成的互動模式之上的(如圖2)。譬如,對學習成果攜帶者的價值實現(xiàn)而言,學分銀行需要通過由教育主管部門或者頒證機構從政策或機制層面為其提供支撐(比如縮短學制,減免可替換課程的學費,改革教學管理的方式和流程等),使其能夠運用專業(yè)化的技術手段和重建利益格局的機制創(chuàng)新能力,為廣大學習成果攜帶者提供大量可選擇、可積累、可轉換的服務產品,使學習者真正能夠靈活方便地在不同的學習通道之間進出和變道,更加便利地選擇到適合自己的學習產品,點滴積累,繼續(xù)升值,保持終身學習的動力。
國開學分銀行目前基本成為國家繼續(xù)教育相應標準的制定者和教育教學改革的引領者,為國家學分銀行制度建設找路徑、探模式、打基礎,在未來國家“學分銀行”制度的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成為國家可以依靠的一支重要力量。基于該組織價值維度,能夠推理出相對清晰的一個三重機制的互動模式:國家開放大學基于自己的歷史使命和優(yōu)勢特色,做出開發(fā)性決策——向教育部申請承擔了“國家繼續(xù)教育學習成果認證、積累與轉換制度的研究與實踐”項目。在承擔項目的過程中,充分利用國家開放大學在辦學體系、信息技術、整合資源方面積累多年的優(yōu)勢,形成了多項在學分銀行建設方面的顯性的資源和能力,如建立了一支專業(yè)化人才隊伍;初步構建了學分銀行的業(yè)務模式,并形成了可支撐落地操作的工具和方法;初步建立了一個面向社會、覆蓋全國的服務網(wǎng)點體系;初步建成了能夠支撐學習成果認證、積累與轉換業(yè)務開展的信息平臺;在國內學分銀行研究領域初步形成一個學術高地等。利用這些形成的資源和能力,國家開放大學學分銀行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門、科研機構、各類合作機構認可和信任,因此進一步獲得了承擔更多教育部相關試點項目,參與國家資歷框架研究和國家相關政策制定,吸引更多合作機構等機會和資源,從而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了組織價值,并滿足了部分政府主管部門和頒證機構的客戶價值。但在實現(xiàn)學習成果攜帶者、學習型組織、教育培訓機構等客戶價值,以及為國家開放大學全面發(fā)展、建設和改革服務的組織價值方面,三重機制的互動模式尚不十分清晰。
圖2 學分銀行運營模式模型
1.進一步明晰價值定位,圍繞核心價值來進行資源和能力的選擇和運用
不同的客戶有不同的價值訴求,因此學分銀行應該對這些客戶價值做進一步地梳理和定位,從核心價值切入,緊密圍繞核心價值成果的最終實現(xiàn)來選擇和運用資源與能力,開展相應決策,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分層次分階段地逐步實現(xiàn)所有的客戶價值。學習成果攜帶者是學分銀行客戶價值實現(xiàn)的終端,無論是頒證機構、教育培訓機構或學習型組織,其價值實現(xiàn)必須通過他們所服務的學習者來實現(xiàn),而政府主管部門的價值實現(xiàn)則是通過滿足了以上這些客戶主體各自價值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個有序、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來實現(xiàn)的,因此在構建學分銀行運營模式的過程中,應該把學習成果攜帶者價值作為核心價值,圍繞它建立逐級實現(xiàn)的價值坐標體系。以國家開放大學學分銀行為例,學分銀行應該首先為國家開放大學的在籍生及潛在生源提供更為便捷、靈活的學習通道,通過搭建學習成果互認聯(lián)盟和開展先前學習成果認定,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把社會上各類優(yōu)質的職業(yè)證書、企業(yè)證書、培訓項目、MOOC課程證書以及學習者個人獲得的具有權威性的大賽成果、專利成果等非正規(guī)非正式學習成果,通過學習成果認證,與國家開放大學的各專業(yè)學歷證書間建立轉換的通道,以滿足在籍生和潛在生源減少學習時間,降低學習成本的價值訴求。
2.根據(jù)事業(yè)發(fā)展做出相應的開發(fā)性決策
開發(fā)性決策會生成很多新的能力和資源,而對這些新的能力和資源的利用性決策,將會更好地實現(xiàn)價值成果。目前,國家開放大學學分銀行的開發(fā)性決策主要還是體現(xiàn)在爭取教育部的項目和試點層面,而要想實現(xiàn)更多的客戶價值,為國家開放大學全面發(fā)展、建設和改革服務的組織價值服務,則需要在體制機制層面有更多的開發(fā)性決策。如學分銀行首先應該具有獨立法人的身份,才有可能去實踐運營模式的構想;在國開現(xiàn)行的辦學機制中,對學分銀行的紐帶作用在操作層面要有更細化的職權劃分和管理規(guī)定;要基于學分銀行機制開展相應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等。這些開發(fā)性決策將會使學分銀行獲得更多的資源和能力,從而使學分銀行的發(fā)展邁向更廣闊的空間。
3.探索建立資源補給機制
目前,學分銀行資源補給的來源大致可以包括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政府投入,政府通過專項試點項目經費或定向撥款的方式,給學分銀行建設提供一定的經費和行政支持;二是學分銀行承建單位投入,國內已成立的學分銀行絕大部分都是由當?shù)氐拈_放大學或者廣播電視大學來承擔具體的建設和運營,承建單位必然要提供配套的資金和管理資源的支持。學分銀行是一項需要長期持續(xù)大量投入,逐步積累才能夠顯現(xiàn)效益的事業(yè),僅靠政府和承建單位的投入顯然是不夠的。因此對于學分銀行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來說,迫切需要在分析已有運營成本的基礎上,探索建立一套由政府、承建機構、用戶構成的成本分擔機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三者作為學分銀行主要的資源補給方應該提供補給資源的內容、比例以及方式。對于用戶來說,可以借鑒一些互聯(lián)網(wǎng)商業(yè)模式,通過提供增值服務的方式來獲得資源補給。
[1] 武海媛.我國社會企業(yè)運營模式研究[D].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4.
[2] 楊黎明.關于構建我國“學分銀行”框架的設想[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05(31):13-14.
[3] 郝克明.終身學習與“學分銀行”的教育管理模式[J].開放教育研究,2012(2):12-15.
[4] 張潤芝,王迎,黃榮懷.我國學分銀行建設模型及其路徑探析[J].中國電化教育,2012(6):30-36.
[5] 李林曙,鄢小平,王立科.我國學分銀行制度建設的模式、途徑與策略[J].現(xiàn)代遠程教育研究,2013(6):33-38.
[6] 鄢小平.我國學分銀行制度的模式選擇和架構設計[J].遠程教育雜志,2015(1):30-38.
[7] 吳遵民.論建設國家學分銀行的路徑與機制[J].開放教育研究,2016(2):43-49.
[8] 劉紅良.大規(guī)模網(wǎng)絡開放課程(MOOC)與學分銀行制度對接探索[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4(10):88-94.
[9] 樊文強.MOOC學習成果認證及對高等教育變革路徑的影響[J].現(xiàn)代遠程教育研究,2015(3):53-64.
[10] 王賀元,樂傳永.論成人教育學分銀行制度建設中學分轉換體系的構建[J].教育學術月刊,2010(6):92-94.
[11] 陳曉娜.成人教育設立“學分銀行”探析[J].職教通訊,2010(9):37-40.
[12] 李萍萍.略論學分銀行在開放大學建設中的價值體現(xiàn)——建設中國開放大學不可或缺的要素[J].現(xiàn)代遠距離教育,2011(4):23-26.
[13] 貴斌.打造開放大學的核心競爭力——對學分銀行建設的思考[J].云南開放大學學報,2015(3):17-21.
[14] 王海東.自學考試轉型與學分銀行制度的本土探索[J].教育與考試,2012(4):23-25.
[15] 陳海,李高南,陳義群.“學分銀行”理念下自學考試改革與創(chuàng)新的一些探索[J].高等繼續(xù)教育學報,2013(5):49-51.
[16] 鄭春華,高壯峰.建立中高職銜接學分銀行制探析[J].職教論壇,2013(3):16-20.
[17] 高潔,付建軍.“學分銀行”服務于搭建中高職銜接“立交橋”研究[J].繼續(xù)教育,2014(7):10-12.
[18] 湯書波.基于學分銀行的中高職教育銜接模式研究[J].云南開放大學學報,2015(3):22-28
[19] 汪躍平.論“學分銀行”在社區(qū)教育中的運用[J].廣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1):5-9.
[20] 陳東勤.“學分銀行”制度在社區(qū)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成人教育,2016(5):5-7.
[21] 熊惠平.“學分銀行”的內在運行機制研究[J].廣東農工商職業(yè)學院學報,2005(11):32-35.
[22] 陳濤.雙向互動系統(tǒng):“學分銀行”運行機制——兼論成人高等教育學分銀行制度運作機制設計[J].職業(yè)技術教育,2014(1):60-64.
[23] 李令群,鄢小平.學分銀行業(yè)務模型初探[J].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2):95-102.
[24] 盧玉梅,王延華,孫靜怡.從資格框架看我國“學分銀行”制度中學習成果框架的建立[J].中國遠程教育,2013(11):36-41.
[25] 王延華,盧玉梅,鄢小平,等.我國學習成果認證、積累與轉換制度中標準體系的構建[J].中國遠程教育,2014(3):32-36.
[26] 郭富強.學分銀行模式下學習成果的認證和轉換標準體系構建[J].中國遠程教育,2016(2):34-42.
[27] 劉安.利用結構功能框架梳理學分銀行管理系統(tǒng)建設需求[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3(3):71-75.
[28] 鄢小平.基于云架構的學分銀行信息平臺設計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14(5):66-71.
[29] 朱祎.“學分銀行”管理信息系統(tǒng)建設初探[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5(15):53-56.
[30] 陳晶晶.基于學分銀行的完全學分制構建[J].浙江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2):419-423.
[31] 楊立軍,張翠英.基于“學分銀行”的成人高等教育彈性學制探析[J].湘潮,2014(6):69-71.
[32] 趙凈.我國學分銀行的商業(yè)模式及其路徑研究[J].職教論壇,2015(36):55-71.
[33] 李鋒亮,張非男.學分銀行的收益分析與估計[J].中國遠程教育,2014(6):49-55.
[34] Peter F.Drucker."The Theory of the Busines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4,72 (5):95-104.
[35] Henry Mintzberg.The Rise and Fall of Strategic Planning:Reconceiving Roles for Planning,Plans,Planners[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94.
[36] Magaly Dubosson,Alexander Osterwalder,Yves Pigneur.e-Business Model Design,Classification and Measurement[J].Thunderbir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January 2002,44 (1):5-23.
[37] Donald Mitchell and Carol Coles.The Ultimate Competitive Advantage:Secrets of Continually Developing a More Profitable Business Model[M].San Francisco,California:Berrett-Koehler Publishers,2003.
[38] 魏江,劉洋,應瑛.商業(yè)模式內涵與研究框架建構[J].科研管理,2012(5):107-114.
[39] 程愚,孫建國.商業(yè)模式的理論模型:要素及其關系[J].中國工業(yè)經濟,2013(1):141-153.
責任編輯 張軍濤
Analysis of Credit Bank Operating Model Elements and Their Relations——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the OUC Credit Bank
LILing-qun/
TheOpenUniversityofChina
Taking the practice of the OUC Credit Bank as the research object,and based on the general theoretical model of enterprise business model,this paper sorts out and refines the OUC Credit Bank related research reports,work reports,work programs,promotional materials,etc.Meanwhile,it analyzes the element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of Credit Bank operation model from the aspects of value results,resources and capabilities and decision-making by means of participatory observation.It puts forward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Credit Bank should have its own customer value and organizational value,select and apply resources and capabilities based on the core customers and organizational value,make developmental decisions in accordance with career development,and expl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resource supply mechanism.
Credit Bank;operating model;business model;value results;resources and capabilities;decision-making
2016-09-30
10.13425/j.cnki.jjou.2017.04.008
李令群,國家開放大學學分銀行(學習成果認證中心)助理研究員,傳播學碩士,主要從事教育政策、學分銀行研究(lilq@crtvu.edu.cn)
國家開放大學重點課題“國家開放大學‘學分銀行’建設的研究與實踐”(Q0078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