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龍
杭州一小學期末語文試卷上有一道1分的“閱讀積累題”,因為答案五花八門,成為網(wǎng)絡熱搜。題目是:爺爺六十大壽,你會獻上什么吉言?報道稱,三年級某班,四十二個學生,十八個空著不會,十六個答案讓人無法直視,只有八個答“壽比南山,身體健康”。
那些“無法直視”的答案到底是什么?試舉幾例:“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歲寒知松柏,患難見真情”;“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韓信點兵,多多益善”……
有人認為,孩子們答案的豐富多彩,折射禮儀教育的缺失;有網(wǎng)民提醒,題目出得有問題,孩子沒理解什么是“大壽”“吉言”,以為填成語或對聯(lián);其中一位網(wǎng)民的點評,我認為很到位:現(xiàn)在的孩子都是“小人精”,平時爺爺過生日早就送祝福了,但當它變成試卷上的題目,卡住了。
是孩子的腦筋不靈光、不會轉彎嗎?網(wǎng)民的一些跟帖顯然有點想當然。據(jù)說老師對孩子做了追蹤調查:為什么會這么寫?一說,姜太公和爺爺都是老人,愿者上鉤是希望送給爺爺?shù)亩Y物能夠自動上門;有的說我希望爺爺?shù)臍q數(shù)活得越來越大,就像韓信點兵,多多益善;還有的說“寸金難買寸光陰”,是希望爺爺能珍惜余下的時光,快樂地度過一生。其實,假如老師在那道填空題后附加一句“同時說說獻上這句吉言的理由”,是不是更完整?孩子的答案也變得可理解,而且有妙趣。
所以,看孩子答什么,還要看老師問什么。看孩子答什么,更要看孩子學什么、做什么。那道引發(fā)輿論嘩然的小學生閱讀積累題,最終引起反思的應該是老師、是成人。我們要用孩子的視角、思維,去和他們互動,不要居高臨下,也不要望文生義,更不要抹殺打擊。
孩子是天生的語言學家,他們的詞匯、句子、敘事方式常常會給成人意外的驚喜,甚至“驚嚇”。此時,成人世界的反應應該是寬容、賞識,而不是諷刺、挖苦。為什么好多孩子進入學校之后,語言表達開始漸漸變得無趣、生硬、貧乏?為什么他們最怕作文?為什么小學生一寫作文就開始抄襲、仿作課文?那些違背成長規(guī)律、教育規(guī)律的引導熏陶,可能是主因。
同事的兒子前些天過十歲生日。生日宴上,有人問他,今天你最想感恩的人是誰?孩子脫口而出:外婆。于是這人引導他:此時此刻,你有什么祝福給外婆?孩子又是脫口而出:祝她長命百歲,永遠不能死!
“死”是很多人忌諱的字眼,而這句“永遠不能死”,卻引發(fā)全場爆笑——估計這要讓所有親朋好友記住一輩子。這一意料之外的特別祝福,更令外婆老淚縱橫。孩子的媽媽說,兒子兩次到殯儀館去給祖輩送葬,他對死亡有些莫名的恐懼,以前在家里說過他想活到三百歲。所以,那天生日宴上原創(chuàng)的祝福,孩子是有觀察積累、思想基礎的?!坝肋h不能死”,這正是個性表達的魅力。不過,當孩子把這句話作為獻給長輩的吉言寫進作文、試卷里,老師會有什么評價?符合既定的標準答案嗎?我不知道。
經(jīng)過多重“寫作訓練”、分數(shù)教育的孩子,他們在作文里在試卷上,還會有靈性的表達、自由的發(fā)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