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紀平,陳 靂,閻 明,顏 華,哈比布
(1.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北京 100029;2. 北京建筑大學,北京 100044;3. 西藏自治區(qū)文物保護研究所,西藏 拉薩 850000)
藏傳佛教建筑文化保護與繼承
——江孜白居寺建筑保護修復工程側記
張紀平1,陳 靂2,閻 明1,顏 華1,哈比布3
(1.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北京 100029;2. 北京建筑大學,北京 100044;3. 西藏自治區(qū)文物保護研究所,西藏 拉薩 850000)
西藏日喀則地區(qū)分布著大量藏傳佛寺建筑,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江孜的白居寺便是一個典型的代表。白居寺是一座塔寺結合的藏傳佛教建筑群,其復雜的宗教文化,完整的藏傳佛教建筑形制,豐富多樣的材料及空間特征是研究藏傳佛教建筑文化的重要依據(jù)。文章結合江孜白居寺保護修復工程項目,對白居寺建筑的形制特點、建筑材料、建筑結構進行科學分析,對其保存現(xiàn)狀進行評估鑒定,對保護修復的技術要點進行詳細闡述,同時總結概括了藏傳佛教建筑修復的特點,為佛教建筑文化保護與繼承提供借鑒思路。
藏傳佛教建筑文化;繼承;白居寺;保護修復
白居寺是西藏日喀則地區(qū)影響較大、僧眾廣泛的重要藏傳佛寺之一。寺廟內現(xiàn)存藏式建筑、雕塑、壁畫精美絕倫,集古代藏族佛教藝術于一體,是西藏地區(qū)為數(shù)不多且保存相對完整的古代藝術瑰寶,體現(xiàn)出古代藏族人民高超的建造藝術水平,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文化與科學價值。寺廟年久失修,有必要實施一定干預措施,使其恢復結構安全與內部使用安全狀態(tài),并最大限度地保留其價值的歷史信息,保護好該寺的真實性與完整性。
白居寺位于西藏江孜縣年楚河東畔宗山城堡西山腳下,背靠山岡,圍墻依山綿延(圖1),這種選址不僅考慮到了“天梯說”的宗教思想,同時也兼顧了軍事防御功能。布局上,白居寺主要由吉祥多門塔、札倉、僧舍、碉樓4大建筑單元組成。寺內建筑平面以矩形為主,兼有梯形和不規(guī)則多邊形等,以塔為中心,措欽大殿、札倉、僧舍繞塔而建,各殿建筑平面基本對稱,寺院各建筑布局靈活,形式變化多樣,札倉、僧舍、碉樓依山隨勢坐落于山坡上。
圖1 白居寺全景圖
從形制上看,白居寺是一座塔寺結合的藏式寺院,塔中有寺,寺中有塔,其建筑風格包含了13世紀末至15世紀中葉后藏地區(qū)寺院建筑的典型樣式。白居寺在建筑文化多樣的同時,在宗教文化上呈現(xiàn)出較大的包容性,白居寺兼容薩迦、夏魯、格魯3個教派,和平共處,相安無事,因而形成了一寺容三派的特點。
白居寺建于14世紀初葉,1996年白居寺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珍貴的文化遺產,也是目前西藏唯一一座寺塔都完整保存的大型建筑群,被譽為中國獨一無二的、集宗教和藝術于一身的、完整保存具有紀念碑性質的建筑群,因此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科學、社會、文化價值。
2.1 歷史價值
白居寺創(chuàng)建于明代,現(xiàn)存各殿大木構件制作規(guī)整,用材規(guī)范,斗栱疏朗,較完整地保留了明代藏式建筑風貌。三派合一的特點使得寺內供奉和建筑風格也兼收并蓄、博采眾長,吸收和繼承了藏民族建筑特點和藝術精華,建筑本身體現(xiàn)出各民族之間的交往,是西藏地區(qū)明代建筑風格的典型代表。
2.2 藝術價值
白居寺建筑群中的建筑結構形式為土石木結構,創(chuàng)造了與結構形式相適應的木柱、平頂、平梁等典型藏式建筑形式,外觀優(yōu)美。建筑形制古樸,殿內壁畫線條流暢,色彩艷麗,其風格融匯了印度、尼泊爾、中原等多種繪畫技巧和畫風,同時對三派的特色加以融合與創(chuàng)新。建筑構件雕刻裝飾內容豐富,造型精彩。整個白居寺融合了木雕、泥雕、彩畫等多種材料和工藝技術,為研究明清藏傳佛教藝術提供了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2.3 科學價值
白居寺歷時近600年,主要建筑仍保存完整,建筑在結構和工藝等方面體現(xiàn)出當時的科技水平。主體建筑在力學運用方面設計合理,與現(xiàn)存當?shù)赝瑫r期建筑的結構相較,具有獨到之處,對研究當時科學技術發(fā)展水平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同時對研究西藏歷史、文化、工藝發(fā)展史、技術發(fā)展史、民族發(fā)展史及宗教史均有重要的實證性。
2.4 社會價值與文化價值
白居寺及周邊構成了江孜縣古老歷史環(huán)境,是發(fā)展文物旅游業(yè)不可多得的歷史資源。白居寺建寺至今,薩迦、格魯、夏魯3個教派和諧共存,這在藏傳佛教中絕無僅有,體現(xiàn)了特殊的宗教文化。每年大量的宗教活動在此舉行,白居寺格魯派、薩迦派、夏魯派除在大經(jīng)堂和白居塔舉辦集體大型法會外,還在各自宗派的札倉舉辦各種宗教儀式。同時它也是宣傳黨的民族宗教政策以及民族團結教育的基地。
3.1 吉祥多門塔
吉祥多門塔(圖2)是目前西藏地區(qū)現(xiàn)存最大佛塔之一,其形制不僅受到了尼泊爾“覆缽式”佛塔(如斯瓦揚布佛塔、布達哈大佛塔)的影響,還受到了印度教“曼陀羅”精神的教化,體現(xiàn)西藏地區(qū)古代建筑文化方面與尼泊爾、印度之間的交流往來。塔座為5層,每層有折角,形制為方形,層疊而上逐層收縮(圖3),塔座建有石墻泥面圍欄和墻檐,均為藏式作法。塔身為圓形塔瓶,塔體下大上小,四面各辟佛殿四間,外開回廊,佛殿門飾為受印度西北邦部建筑風格影響的火焰門飾。
圖2 吉祥多門塔
圖3 吉祥多門塔平面(來源:《西藏傳統(tǒng)建筑導則》53)
3.2 措欽大殿
措欽大殿(圖4)為白居寺主體建筑。大殿坐北朝南,呈十二折角方形,位于白居寺中心地帶的平地上。底層為大經(jīng)堂,內設48根柱(圖5),立面上掛滿了絲織唐卡。殿內北面左壁有一尊高8 m的釋迦牟尼銅像,其兩側還有東、西凈土殿,殿內塑像風格各異,兼容藏傳佛教格魯、薩迦、噶舉派之藝術風格,體現(xiàn)出三教合一的特點。二層為拉基大殿,全寺最高級別的“拉基會議”就在這里舉行。三層為夏耶拉康,殿內的壇城壁畫有六菱圓形的蓮花藻井也十分罕見。
圖4 措欽大殿
圖5 措欽大殿內部
3.3 其他建筑
吉祥多門塔、措欽大殿四周現(xiàn)存札倉,札倉是格魯派寺廟中重要的教育單位,被稱為“經(jīng)學院”,相當于現(xiàn)在大學中的一個學院。其中,席耐札倉是格魯派最早的札倉,仁定札倉是夏魯派最大的札倉,古巴札倉是薩迦派札倉中保存較為完整者之一。
寺廟四周有高大的夯土墻圍繞,每隔一段距離設碉樓,防御性很強。現(xiàn)存13個角樓的遺跡,原圍墻的門位置已不清楚。角樓多為長方形,東北部角樓內側有一用巖石砌成的長30 m、寬約10 m的巨大石屏,為曬佛臺,據(jù)《漢藏史集》的說法,曬佛的傳統(tǒng)為白居寺首創(chuàng)。而寺院大門開在南墻上,東側則是原來的寺門。
4.1 木材
木結構是白居寺的主要承重構架,柱、梁、雀替、斗拱、椽子、棧棍、藻井、門、窗等構件均由木材加工制作。白居寺建筑用木材多來自江孜縣周圍群山林區(qū),因山高路險無路,當時運輸困難,長且大的木料不易運輸,除措欽大殿建筑材料長約3~5.5 m,其余札倉、塔殿、僧舍建筑料長控制在2~3.5 m,個別通長柱料長不超過5.5 m,用料長度制約著柱網(wǎng)及層高的尺度。
木材的解剖構造及加工特性是分析研究白居寺塔結構穩(wěn)定性的重要基礎資料,因此,在條件許可的范圍內,經(jīng)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木材研究所對白居寺各殿木材檢測,從白居寺建筑的不同部位,取得了45件木材樣品進行樹種鑒定,確定白居寺塔所用木材的性能。其分別屬于冷杉、楊木、云杉、落葉松、鐵杉、硬木松、柏木和沙棘8個屬種。建筑物的荷載主要經(jīng)木梁、柱傳遞,較硬的木料(如冷杉、鐵杉、硬木松)多用于結構骨架,而較軟的木料(如楊木)則用于棧棍、短椽、室內裝飾雕刻。
4.2 土材料
白居寺周圍群山處處是沉積土層或砂巖,因此在建造過程中,大量使用了當?shù)氐牡V土材料,即砌筑的碉樓、夯打的黃土院墻。內墻抹面的巴嘎土,地面、屋頂夯打用的阿嘎土,既解決了實際功能需求,又形成了特有的地域性風格。
夯土墻所用的土質必須具有較好的黏接性能,所用黏土應須含有一定比例的骨料小石,以增強墻體的強度,黏土中所添加的水分要適度,一般比例為土:水=7:3。夯土墻的優(yōu)點是材料易購,夯筑時只需要大量壯工即可勝任,造價較石砌墻要低。夯土房屋具有保溫隔熱性能優(yōu)良,整體性能好,有一定抗震性能等優(yōu)點,但缺點是穩(wěn)定性差,表面易風化脫落,墻根易被雨水滲拋,易酥化[4]。
4.3 石材料
石材也自然成為白居寺古建筑群建筑墻體的骨架,砌筑墻體的石材分為塊狀石和片狀石兩種,極個別建筑使用天然大卵石砌筑。塊石只經(jīng)簡單加工處理,不似現(xiàn)代石材成規(guī)則長方體型;石片是砌墻時用來墊平、塞嚴石塊之間及上下兩層石塊之間空隙用的,厚度隨石塊縫隙而調校,因采取以上措施,白居寺各殿石砌墻體整體性較強,質量現(xiàn)仍較好。石砌的墻體在剖面上看也分內外層,結合緊密,石材適應的這種砌筑方式,用石砌的墻體較堅固,表面堅硬,不易風化,且室內冬暖夏涼,但造價較高,需要大量熟練技工砌筑,材料運輸也較費財、費力。
5.1 墻體
白居寺建筑外圍墻均為承重墻,特點是無論建筑外石墻、塔外石墻和碉樓夯土墻,還是院墻均有收分,而地壟墻不收分。墻體收分能有效地減輕上部荷載,增強建筑物的穩(wěn)定性,同時也能節(jié)約一定的石材,立面上也給人一種穩(wěn)定向上的感受。夯土比石墻收分比例更大,更突出,山上的建筑比平地的收分要大些,重要建筑收分也更大些,寺內殿座外墻因高度、厚度各殿不等,所以收分也不統(tǒng)一,具體如表1所示。下部墻體厚重,開窗面積少、窗口外小內大,有利于防御、采光與保溫隔熱。
表1 墻體收分表
5.2 梁柱
白居寺所用木材大部分采于當?shù)厣絽^(qū),山路狹窄,運輸不便,且因當?shù)馗吆畾夂?,山區(qū)內木材長勢均不夠高大,木料長度控制在5~6 m,直徑在600~700 mm之間,短木料長度在2~4 m,直徑在300~500 mm之間。以措欽大殿為例,前門廳的木柱橫梁用料高大粗壯,較小且不重要的房間不設柱,由四周墻體承重。大殿多排橫縱架柱網(wǎng)狀形式,可節(jié)省木材,且有效減少每個柱網(wǎng)承載面,不需過長過大,材料便于就地取材,既解決了因當?shù)啬静亩倘焙瓦\輸困難的問題,又利用長度較小的梁、柱,創(chuàng)造了較大的室內空間。
5.3 斗拱
圖6 塔斗拱
白居寺建筑中使用斗拱的部位有4形式:①塔瓶屋頂檐下的斗拱(圖6);②措欽大殿殿內藻井底層方井周圈斗栱;③古巴札倉入口挑檐斗拱;④巴林殿大門辯經(jīng)院院門挑梁式斗拱。斗拱是藏式建筑從內地引進的特有構件,雖經(jīng)改良,仍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翹組成,白居寺建筑中所用斗拱均未出現(xiàn)昂件,層層墊托,向外伸張,是白居寺佛殿建筑最富有裝飾性的特征之一[6]。
受自然和人為因素的影響,白居寺建筑群雖大體格局保存完整,但部分札倉損毀嚴重,甚至只剩下了遺址,各殿建筑局部構架也有程度不同的劣化(圖7),屋頂阿嘎土破損極其嚴重(圖8),油飾彩畫均有很大程度的殘損(圖9)。
為了確定各建筑結構與建筑材料的殘損位置、性質、程度以及產生這些殘損與病害的原因,必須對白居寺建筑群各部位進行現(xiàn)狀評估。從總體現(xiàn)狀評估來看,其現(xiàn)存狀況不容樂觀(表2)。其次,白居寺的管理條件、公共設施建設和利用展示功能等均未達到現(xiàn)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管理要求。因此對寺及各建筑進行全方位的保護,采取必要的、科學的保護措施勢在必行[7]。
圖7 措欽大殿梁架現(xiàn)狀
圖8 甘丹殿屋頂現(xiàn)
圖9 措欽大殿三樓室內回廊壁畫
表2 白居寺現(xiàn)存建筑現(xiàn)狀評估表
本次維修的重點是保護白居寺建筑群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根據(jù)白居寺建筑群原有的建筑風格、做法和特點,剔除人為改變的不合理部分。設計時嚴格按照現(xiàn)存部位構件及結構特點,分不同情況予以修整、修復。對“文革”后修改的與原建筑風格不符部分,拆除恢復原貌。本次維修工程屬于重點維修工程。
吉祥多門塔、措欽大殿、巴林殿、甘丹殿、古巴札倉、仁定札倉、榮康茶房、格廠、原寺門及碉樓、辯經(jīng)院、新寺門、努金教殿、凱局殿、曬佛臺修繕做法,由基礎及散水、地面、墻體、柱、斗拱、梁架、裝修、屋面女兒墻、油飾彩畫、寶頂經(jīng)幢10個部分組成。
(1)基礎及散水。①地基:對各建筑的沉降、傾斜及變形進行長期系統(tǒng)的監(jiān)測;由甲方安排固定人員,固定使用的儀器,在固定的水準點和監(jiān)測點,按每3月為一周期對各殿進行監(jiān)測,并整理出結果;鏟除殿周圍后抬高院落地面,恢復到原地坪。②散水:建筑周邊補配散水,并做3%泛水。
(2)地面。①月臺:剔除后抹水泥面層,恢復塊石板鋪地;阿嘎土地面殘碎部分剔除干凈,重做夯土地面和阿嘎土面層;月臺踏步石松動、走閃處拆砌,斷裂,局部殘損嚴重處更換完好石塊,約10%;石縫清理干凈,深20~30 mm,全部重新勾抹石縫灰;陡板石局部外閃處擇砌整齊,石縫清理干凈,深20~30 mm,全部重新勾抹石縫灰;西側水泥砌筑陡板石拆砌,恢復原不規(guī)則塊石砌筑原貌;揭除覆蓋的皮革,恢復阿嘎土地面;局部修補阿嘎土地面;剔除干凈后抹水泥面層,重做阿嘎土地面。②臺階:松動歪閃處進行拆砌整齊,石縫清理干凈,全部重新勾抹石縫。
(3)墻體。①邊瑪墻:除修整外,糟朽、殘破、歪閃嚴重處進行原拆原砌,按原材料補配整齊。②石砌墻:墻體開裂縫寬度小于10 mm的,用黃泥砂漿勾抹整齊,大于10 mm的,加木筋低壓灌漿修補裂縫約1%;灰縫脫落處清理干凈,重新勾抹灰漿;墻面抹灰脫落處重新抹巴嘎土;外墻面全部重新刷紅漿;內墻面被污染處清理干凈,其余墻面維持現(xiàn)狀。③夯土墻:按原制修補加固殘損墻體,墻面被污染處清理干凈。
(4)木柱。劈裂裂縫寬度≤5 mm,深不超過1/4B(B為寬度)時,先用結構膠充填,使結構膠溢出刮平方可;當5 mm≤劈裂裂縫寬度≤20 mm,長不超過1/2L(L為長度),深不超過1/4B(B為寬度)時,先用結構膠充填滿2/3,再塞入干燥舊木條使結構膠溢出刮平方可;劈裂裂縫寬度>20 mm,長、深均超過前條,且柱子表面糟朽深度<30 mm時,裂縫處清理干凈,現(xiàn)場進行防腐處理,先用結構膠充填滿2/3,再塞入干燥舊木條使結構膠溢出刮平,并加鐵箍,寬70~90 mm,厚3~4 mm,@500。
現(xiàn)場進行防腐處理:
柱腳腐朽嚴重的剔除干凈,根據(jù)柱腳腐朽的程度形狀用同木質木材修補整齊;
當柱腳腐朽嚴重,但自柱底向上未超過柱高的1/4時,采用墩接柱腳的方法處理,先將腐朽部分剔除,用巴掌榫墩接,并加鐵箍寬70~90 mm,厚3~4 mm,@500;墩接前必須經(jīng)設計現(xiàn)場確認有必要方可實施;更換,對殘損不可再利用的構件,必須等揭露露明后,通知設計現(xiàn)場勘察,確認無誤后方可更換,不可未經(jīng)設計現(xiàn)場確認而隨意更換;更換的木構件在隱蔽處注明更換年、月、日,維修中換下的原物、原件不得擅自處理,應統(tǒng)一由文物主管部門處置;維持現(xiàn)狀;歪閃、位移、傾斜的撥正歸安至原位;再將表面被污染處清理干凈。
(5)斗拱。①斗拱:剔除糟朽部位,按原形制、原材質木件修補整齊,木件不露明處表面涂防蟲劑;補配缺失、變形及嚴重糟朽木斗拱構件;歪閃、位移的部分,全部修整歸安整齊,并清理污染處。②墊拱板:糟朽、劈裂、缺失的按現(xiàn)有實物修補整齊,同時清理污染處。
(6)梁架。①梁:劈裂裂縫寬度≤5 mm,深不超過1/4B(B為寬度)時,先用結構膠充填,使結構膠溢出刮平方可;結構膠為環(huán)氧樹脂,根據(jù)使用調整配比,區(qū)別室內外環(huán)境及木材的要求,不露明部分表面均涂防腐劑四道;下沉部位頂起,柱榫口內下墊硬木塊。5 mm≤劈裂裂縫寬度≤20 mm,長不超過1/2L(L為長度),深不超過1/4B(B為寬度)時,先用結構膠充填滿2/3,再塞入干燥舊木條使結構膠溢出刮平方可,表面均涂防腐劑四道。劈裂裂縫寬度>20 mm,長、深均超過前條時,先將腐朽部分剔除干凈,經(jīng)防腐處理后,用干燥木材按所需形狀及尺寸,用結構膠充填滿2/3,再塞入干燥舊木條使結構膠溢出刮平,再并加鐵箍,寬70~90 mm,厚3~4 mm,@500。糟朽深度<30 mm時,現(xiàn)場進行防腐處理,表面均涂防腐劑四道;糟朽深度>30 mm時,視具體情況剔補拼接,表面均涂防腐劑四道;已失去承載能力者,更換,對已失去承載能力的木構件,變形嚴重不可再利用的構件,必須等揭露露明后,通知設計現(xiàn)場勘察,確認無誤后方可更換,不可未經(jīng)設計現(xiàn)場確認即更換;更換的木構件在隱蔽處注明更換年、月、日,維修中換下的原物、原件不得擅自處理,應統(tǒng)一由文物主管部門處置;歪閃、位移、脫榫的歸安原位;表面污染嚴重的污染處清理干凈。②椽:糟朽,當糟朽深度<5 mm時,砍刮干凈現(xiàn)場進行防腐處理后繼續(xù)使用,現(xiàn)場進行防腐處理,表面均涂防腐劑四道;糟朽嚴重、缺失、嚴重變形、被火燒后失去承載能力的按原形制更換,表面均涂防腐劑四道;劈裂的先用結構膠充填,使結構膠溢出刮平方可;結構膠為環(huán)氧樹脂,根據(jù)使用調整配比,區(qū)別室內外環(huán)境及木材的要求,不露明部分表面均涂防腐劑四道;椽子嚴重糟朽、彎垂,已失去承載能力的按原形制更換、補配,表面均涂防腐劑四道;椽子表面污染嚴重的表面被污染處清理干凈。③望板:按原形制更換、補配,表面均涂防腐劑四道。④棧棍:按原形制更換、補配,表面均涂防腐劑四道;表面被污染處清理干凈,表面均涂防腐劑四道。⑤天花、支條、天花板:天花、支條、天花板開裂處木條修補整齊;位移、脫榫的歸安原位;表面被污染處清理干凈。
(7)裝修。①門窗:門窗局部殘破、糟朽的修補整齊,門窗重新油飾,舊彩畫保存的維持現(xiàn)狀不動;拆除后期封堵,按現(xiàn)存完整的實物恢復原貌。②樓梯:現(xiàn)存木樓梯木踏板松動的加固,補配缺失踏板;拆除后做的鋼樓梯,恢復木樓梯原貌。
(8)屋面、女兒墻。①阿嘎土屋面:挑頂修繕,重做阿嘎土屋面,屋面做1%泛水,屋面增設排水口,排水口附近泛水3%,屋面表面阿嘎土與黃泥層之間增加柔性防水層,要求防水層延伸至排水口外墻邊沿。②女兒墻:女兒墻拆砌整齊,頂部重新打制阿嘎土屋面,恢復完整原貌。③檐口木構件:檐口木構件局部外閃的歸安原位。④央巴石:央巴石補配整齊。⑤排水管:排水管全部恢復原紫銅皮做法,直徑150 mm。
(9)油飾、彩畫。①油飾:舊木構件油飾維持現(xiàn)狀,表面除塵處理,現(xiàn)狀保護,不得剔除重做,新補配木構件表面按現(xiàn)存實物油飾恢復。②彩畫:舊木構件彩畫維持現(xiàn)狀,表面除塵處理后,現(xiàn)狀保護,不得剔除重做,新補配木構件表面恢復彩畫原貌。
(10)碉樓。白居寺碉樓包括西碉樓、西北碉凱局殿東側碉樓、凱局殿西側碉樓、北碉樓、曬佛臺西側碉樓、曬佛臺東側碉樓、東北碉樓、東碉樓、東南碉樓等。具體修繕做法如下:①基礎。基礎暫維持原狀;對各碉樓的沉降、傾斜及變形進行長期、系統(tǒng)的監(jiān)測;由甲方安排固定人員,使用固定的儀器,在固定的水準點和監(jiān)測點,按每3個月為1周期對碉樓進行監(jiān)測,并整理出結果。②地面。平整地面,清除坍塌的碎石,按傳統(tǒng)做法重新夯打地面;清除雜草。③墻體。夯土墻,按原制修補加固開裂殘損墻體;加固殘存墻體,保護遺址現(xiàn)狀。石砌墻,墻體開裂縫寬度小于10 mm的,用黃泥砂漿勾抹整齊,大于10 mm的裂縫,加木筋低壓灌漿修補裂縫;石砌筑墻體灰縫脫落處清理干凈,重新勾抹巴嘎土;墻面抹灰脫落處重新抹巴嘎土,外墻面全部重新刷漿;內墻面污染處清理干凈,其余墻面維持現(xiàn)狀。
白居寺距今已近600多年的歷史,承載了神秘而又復雜的藏傳佛教文化,對其進行保護修復是傳承弘揚藏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重要舉措。白居寺的修復工程在尊重既有的建筑形制、建筑文化的基礎上,在技術層面堅持真實性的古建筑修復原則,尊重原材料和原工藝,以歷史工藝做法為重要的修復依據(jù),保留傳統(tǒng)的建筑材料和構件,并適時輔以現(xiàn)代技術,完美呈現(xiàn)藏傳佛教建筑風貌。除建筑之外,工程的重點還包括歷史環(huán)境的強化與再塑造,體現(xiàn)藏傳佛教三派各自宗教活動的場所性,通過合理的使用體現(xiàn)保護工程的最大價值。白居寺工程的竣工將為日喀則地區(qū)藏傳佛教建筑的保護修復提供切實可行的借鑒經(jīng)驗。
(致謝:白居寺修繕工程由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設計,西藏軒轅文物古建筑保護工程有限公司施工。感謝以上單位對本文提供的幫助。)
[1]張紀平,丁燕,郭宏.西藏江孜縣白居寺調查報告[J].四川文物,2012(4):87-96.
[2]巴桑次仁.江孜縣志[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4:2.
[3]張紀平,丁燕.西藏白居寺古建筑群的建筑材料與構造[J].古建筑園林技術,2013(2):38-45.
[4]西藏拉薩古藝建筑美術研究所.西藏藏式建筑總覽[M].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2007:213-220.
[5]張紀平,車偉.西藏江孜白居寺塔結構穩(wěn)定性分析[J].古建園林技術,2012(3):35-38.
[6]陳耀東.中國藏族建筑[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7:425.
[7]中國文物研究所.西藏拉薩布達拉宮保護修繕工程報告[M].北京:中國文物出版社,1999:100-102.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ibetan Buddhist Architecture Culture——the Project Sidelights on Building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Works of JiangZi BaiJu Temple
ZHANG Jiping1, CHEN Li2, YAN Ming1, YAN Huan1, HA Bibu3
(1. Chinese Academy of Cultural Heritage, Beijing 100029, China; 2. Beijing University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Beijing 100044, China; 3. Cultural Relic Conservation Institute,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Lhasa Tibet 850000, China)
The Shigatse region in Tibet distributes large numbers of Tibetan Buddhist temple buildings, while BaiJu Temple is one of the na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BaiJu Temple is a Tibetan Buddhism building complex, which combines temple and tower. The complex of religious culture,integrated Tibetan Buddhism architectural form, rich variety of materials and space characteristics i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the study of Tibetan Buddhist architectural culture.In this paper,combined with the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project of BaiJu Temple in JiangZi,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shape characteristics, materials and the building structure of the temple, and mak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What's more, this article evaluates its preservation,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of the technical key points in detail, and sums u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ibetan Buddhism buildings, which serves as a reference for the Buddhist architectural cultur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Tibetan Buddhist architectural culture; inheritance; BaiJu Temple;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K878.6
A
張紀平(1968-),男,高級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文化遺產保護。E- mail:1042502966@qq.com.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院設課題(H16139);北京市教委課題(SQKM2016 10016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