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斌??
摘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現實依據,其形成經歷了新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造、中國特色計劃經濟和改革開放三個階段。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決定性勝利。新中國在全面恢復國民經濟之后,隨即從新民主主義經濟轉向社會主義經濟,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造。中國特色計劃經濟雖然有一定的理論指導,但主要還是在摸索中前進?!爸粻幊Α背蔀橹袊鐣髁x建設的一個寫照。隨著時間的推移,傳統體制日益僵化。到中美、中蘇關系的改善與緩和,中國經濟發(fā)展迎來歷史機遇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了改革開放方略。到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二位,隨后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tài)。這是中國經濟規(guī)模發(fā)生質變上了臺階的標志。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改造;中國特色計劃經濟;改革開放
中圖分類號:F120.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48131(2017)04000111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現實依據,其形成經歷了新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造、中國特色計劃經濟和改革開放三個階段。
一、新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造
1.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完成
毛澤東在1940年1月寫作的《新民主主義論》中指出,“中國現時社會的性質,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質,它就決定了中國革命必須分為兩個步驟。第一步,改變這個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形態(tài),使之變成一個獨立的民主主義的社會。第二步,使革命向前發(fā)展,建立一個社會主義的社會。中國現時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
《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6頁。他還進一步指出,“這種殖民地半殖民地革命的第一階段,第一步,雖然按其社會性質,基本上依然還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它的客觀要求,是為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掃清道路;然而這種革命,已經不是舊的、被資產階級領導的、以建立資本主義的社會和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為目的的革命,而是新的、被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在第一階段上建立新民主主義的社會和建立各個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國家為目的的革命。因此,這種革命又恰是為社會主義的發(fā)展掃清更廣大的道路?!?/p>
《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8頁。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上隆重舉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慶典,標志著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決定性勝利。
余斌: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形成
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革命,這也決定了新民主主義社會在經濟上的特點。對此,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指出,“大銀行、大工業(yè)、大商業(yè),歸這個共和國的國家所有?!脖緡思巴鈬酥髽I(yè),或有獨占的性質,或規(guī)模過大為私人之力所不能辦者,如銀行、鐵道、航路之屬,由國家經營管理之,使私有資本制度不能操縱國民之生計,此則節(jié)制資本之要旨也。這也是國共合作的國民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中的莊嚴的聲明,這就是新民主主義共和國的經濟構成的正確的方針。在無產階級領導下的新民主主義共和國的國營經濟是社會主義的性質,是整個國民經濟的領導力量,但這個共和國并不沒收其他資本主義的私有財產,并不禁止‘不能操縱國民生計的資本主義生產的發(fā)展,這是因為中國經濟還十分落后的緣故。這個共和國將采取某種必要的方法,沒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給無地和少地的農民,實行中山先生‘耕者有其田的口號,掃除農村中的封建關系,把土地變?yōu)檗r民的私產。農村的富農經濟,也是容許其存在的。這就是‘平均地權的方針。這個方針的正確的口號,就是‘耕者有其田。在這個階段上,一般地還不是建立社會主義的農業(yè),但在‘耕者有其田的基礎上所發(fā)展起來的各種合作經濟,也具有社會主義的因素。”
《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78頁。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一個著名口號是“打土豪分田地”,使廣大農民擺脫地主的壓迫和束縛。而列寧在談到俄國農民經濟時指出,“這種經濟愈少受土地的牽掣,愈徹底地擺脫地主的壓迫,擺脫中世紀土地占有關系和土地占有制度的壓抑,擺脫盤剝和專橫現象,農民經濟自身中的資本主義關系就能愈蓬勃地發(fā)展起來?!?/p>
《列寧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60頁。這一點對于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中國農民經濟也成立。而隨著農民經濟自身中的資本主義關系的發(fā)展,以及小農經濟自身抗風險能力差的特點,平均地權后不久中國農村的兩極分化就重新出現了,部分農民因為各種原因陷入困境而讓出了自己分得的土地或者無力耕種自己的土地。中國農村面臨土地革命失去意義,新中國政權面臨失去民心的危險。
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一文中曾經談到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后,法國小農經濟的變化?!暗谝淮胃锩寻朕r奴式的農民變成了自由的土地所有者之后,拿破侖鞏固和調整了某些條件,以保證農民能夠自由無阻地利用他們剛得到的法國土地并滿足其強烈的私有欲。可是法國農民現在沒落的原因,正是他們的小塊土地、土地的分割,即被拿破侖在法國固定下來的所有制形式。這正是使法國封建農民成為小塊土地的所有者,而使拿破侖成為皇帝的物質條件。只經過兩代就產生了不可避免的結果:農業(yè)日益惡化,農民負債日益增加?!闷苼龅乃兄菩问?,在19世紀初期原是保證法國農村居民解放和致富的條件,而在本世紀的進程中卻已變成使他們受奴役和貧困化的法律了,而這個法律正是第二個波拿巴必須維護的‘拿破侖觀念中的第一個觀念。如果他和農民一樣,還有一個錯覺,以為農民破產的原因不應在這種小塊土地所有制中去探求,而應在這種土地所有制以外,在一些次要情況的影響中去探求,那么,他的實驗一碰上生產關系,就會像肥皂泡一樣破滅?!?/p>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9頁。因此,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完成后,改造個體農業(yè)的資本主義性質,改革小塊土地所有制,加強農業(yè)合作社,增加社會主義因素,既有發(fā)展社會主義的主觀愿望,也是小農經濟發(fā)展的客觀要求。
在城市里,無產階級既然成為領導階級,就不可能繼續(xù)忍受資產階級的殘酷剝削。一方面,通過沒收官僚資本建立起來的國營經濟中工人的主人翁地位逐步得到確立,職工的地位和待遇得到了提高;另一方面,私人資本主義企業(yè)也在人民政府的要求和統一部署下,在企業(yè)工會領導下進行了民主改革。企業(yè)在廢除把頭制、包工制后,由工會代表工人與資方協商建立新的管理制度。對于勞動條件、工資福利等有關問題,由勞資雙方協商或由人民政府有關部門仲裁解決,逐步形成了新型勞資關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第1卷,人民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2012年,第5152頁。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造
恩格斯指出,“只要向私有制一發(fā)起猛烈的進攻,無產階級就要被迫繼續(xù)向前邁進,把全部資本、全部農業(yè)、全部工業(yè)、全部運輸業(yè)和全部交換都越來越多地集中在國家手里?!?/p>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86687頁。這一點可以說明前蘇聯和新中國在全面恢復國民經濟之后,隨即便從新經濟政策和新民主主義經濟轉向社會主義經濟,實行社會主義的社會革命的原因。
恩格斯還指出,“只有當資本主義經濟在自己故鄉(xiāng)和在它興盛的國家里被克服的時候,只有當落后國家從這個榜樣上看到‘這是怎么回事,看到怎樣把現代工業(yè)的生產力作為社會財產來為整個社會服務的時候——只有到那個時候,這些落后的國家才能開始這種縮短的發(fā)展過程。然而那時它們的成功也是有保證的。這不僅適用于俄國,而且適用于處在資本主義以前的階段的一切國家。但比較起來,這在俄國將最容易做到,因為這個國家的一部分本地居民已經吸取資本主義發(fā)展的精神成果,因而在革命時期這個國家可以幾乎與西方同時完成社會的改造?!?/p>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59頁。雖然由于西方社會民主黨對馬克思主義的背叛,導致俄國或者說前蘇聯的社會改造完成在西方國家之前,使得這段話的預言出了一點偏差,但是這段話還是說明了俄國成功的可能性,并說明了中國為什么可以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改造。這是因為,在中國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改造時有一個非常好的榜樣,那就是前蘇聯。中國正是從這個榜樣上看到“這是怎么回事”,看到怎樣把現代工業(yè)的生產力作為社會財產來為整個社會服務,而且這個榜樣還幫助中國吸取其革命和建設的成果,對中國進行了無私的或者說低成本的援助。1954年的時候,毛澤東指出,“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p>
《毛澤東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9頁。正是在蘇聯的援助下,中國才很快地獲得了制造汽車、飛機、坦克和拖拉機的能力,并且沒有因此而背上償還不起的債務。
有不少人全盤否定蘇聯模式。雖然說任何一個模式都有其歷史局限性,但決不能無視其歷史合理性。不能漠視蘇聯的援助及其工業(yè)化模式對現代中國的意義。相比之下,美國在對發(fā)展中國家進行經濟援助時隱秘地通過經濟殺手使得受援國背上沉重的債務包袱,進而使得受援國在經濟和政治上受制于美國。
參見[美]約翰·珀金斯著,楊文策譯:《一個經濟殺手的自白》,廣東經濟出版社2006年版。
此外,馬克思指出,“歷史的進程并非是那樣絕對的……即使只拿分工的這一方面來說,這里是古代的共和國,或是基督教的封建制度;那里則是古老的英國和它的貴族,或是現代的英國和它的棉紗大王。”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18頁。因此,新中國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完成后,沒有死板絕對地去補所謂資本主義的課,而是根據當時中國的國情和世界的世情,抓住有利時機對個體農業(yè)、手工業(yè)和資本主義工商業(yè)進行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造,也是一種正常的歷史進程。
在個體農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中,各級人民政府領導廣大農民開展農業(yè)生產互助合作,經過以發(fā)展互助組為主、發(fā)展初級社為主和發(fā)展高級社為主的合作化高潮三個階段,逐步引導五億農民走上社會主義光明大道。在這場廣大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中,沒有出現毛澤東所擔心的糧食減產的情況,全國各地的多數互助組、合作社都做到了增產增收,出現了在迅速完成農業(yè)生產關系變革的同時,保持了農業(yè)生產連續(xù)七年增長和多數農民生活逐步改善。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第1卷,人民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2012年,第190、197頁。
手工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一般都經過手工業(yè)生產小組、手工業(yè)供銷生產合作社過渡到手工業(yè)生產合作社三個過程,因地制宜,按照不同手工業(yè)者容易接受的形式,由低級到高級、由小到大、由簡單到復雜。在手工業(yè)合作化過程中,堅持貫徹自愿互利原則,力求把合作社辦得對生產者、國家和消費者三方面都有利。在發(fā)展過程中,也出現了發(fā)展速度過快的問題。經中央發(fā)現后,及時采取措施,加以解決,使手工業(yè)改造得以穩(wěn)步發(fā)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第1卷,人民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2012年,第201頁。
對于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確定了實行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方針,首先將私營工商業(yè)基本上引上國家資本主義軌道,然后再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實現國有化。國家資本主義的高級形式是公私合營。在公私合營企業(yè)內部的利潤分配,采取“四馬分肥”,即國家所得稅占30%左右,企業(yè)公積金占30%左右,職工福利費占15%,資本家所得占25%。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執(zhí)行后,資本主義工業(yè)主要部門已全部或大部納入各種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軌道。企業(yè)合營后,生產迅速好轉。1955年,公私合營企業(yè)勞動生產率和利潤都比私營企業(yè)高一倍左右。對資本主義商業(yè)的改造是從排除資本主義批發(fā)商開始的。到1954年底就基本上完成國營商業(yè)代替私營批發(fā)商的工作。在工業(yè)和商業(yè)中社會主義經濟的領導和主體地位都已確立并得到鞏固的背景下,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主要部分已轉變?yōu)楦鞣N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余下的一小部分私營工商業(yè)也是在社會主義國營經濟領導下進行生產和經營。到1955年底,對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已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第1卷,人民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2012年,第203206頁。
改革開放之后,1979年6月15日,鄧小平還提到,“我國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完成,是我國和世界社會主義歷史上最光輝的勝利之一。”
《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6頁。
二、中國特色計劃經濟
1.摸索中前進
新中國的工業(yè)化和現代化起源于前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工程。該工程不僅為中國建立比較完整的工業(yè)體系打下堅實的基礎,而且也為中國學習前蘇聯推行計劃經濟打下了物質基礎。但在實踐的過程中,中國領導人認識到,蘇聯經驗并不都是成功的,即使在蘇聯是成功的經驗,也不一定適合中國的國情。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第2卷,人民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2012年,第6頁。毛澤東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中提到,“解放后,三年恢復時期,對搞建設,我們是懵懵懂懂的。接著搞第一個五年計劃,對建設還是懵懵懂懂的,只能基本上照抄蘇聯的辦法,但總覺得不滿意,心情不舒暢。一九五六年,基本完成生產資料所有制的三大社會主義改造。一九五六年春,同三十幾個部長談話,一個問題一個問題湊,提出了《論十大關系》。當時還看了斯大林一九四六年選舉演說,蘇聯在一九二一年產鋼四百多萬噸,一九四○年增加到一千八百萬噸,二十年中增加了一千四百萬噸。當時就想,蘇聯和中國都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們是不是可以搞得快點多點,是不是可以用一種更多更快更好更省的辦法建設社會主義。后來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的兩種方法的問題,提出了多快好省,提出了‘促進委員會,要當社會主義的促進派,不當促退派。還搞了一個農業(yè)發(fā)展綱要四十條。此外沒提其他的具體措施?!?/p>
《毛澤東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7118頁。他還提到,“我們對規(guī)律的認識,不是一開始就是完善的。實際工作告訴我們,在一個時期內,可以有這樣的計劃,也可以有那樣的計劃;可以有這些人的計劃,也可以有那些人的計劃。不能說這些計劃都是完全合乎規(guī)律的。實際上是,有些計劃合乎規(guī)律,或者基本上合乎規(guī)律,有些計劃不合乎規(guī)律,或者基本上不合乎規(guī)律?!?/p>
《毛澤東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8頁。毛澤東的這些論述表明,中國特色計劃經濟雖然有一定的理論指導,但主要還是在摸索中前進。其主要原因還在于,國內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和研究遠遠不夠。自然地,這種狀況也就大大拖累了我們在摸索中前進的步伐,也加大了我們在摸索中前進的代價。
1964年6月,毛澤東曾經反思計劃工作方法上的失誤,他指出:過去制定計劃的方法基本上是學蘇聯的,先定下多少鋼,然后根據它來計算要多少煤炭、電力和運輸力量,再計算要增加多少城鎮(zhèn)人口、多少福利;鋼的產量變小,別的跟著削減。這是搖計算機的辦法,不符合實際,行不通。這樣計算,把老天爺計算不進去,天災來了,偏不給你那么多糧食,城市人口不增加那么多,別的就落空;打仗計劃不進去,國際援助也計劃不進去。要改變計劃方法,這是一個革命。這幾年我們摸索出了一些方法,我們的方針是以農業(yè)為基礎、以工業(yè)為主導。按照這個方針制定計劃,先看可能生產多少糧食,再看需要多少化肥、農藥、機械、鋼鐵,還要考慮打仗的需要。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第2卷,人民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2012年,第219頁。
計劃工作方法上的失誤所造成的惡果,說明需要改進工作方法,并不說明實踐已經檢驗出計劃經濟本身不可行。正如航天飛機爆炸了,只能說明存在制造和發(fā)射航天飛機工作上的失誤,而不能說明航天飛機本身不可行,不可以用來完成航天任務。
通過摸索中前進,中國領導層認識到,重工業(yè)是我國建設的重點。必須優(yōu)先發(fā)展生產資料的生產,這是已經定了的。但是決不可以因此忽視生活資料尤其是糧食的生產。如果沒有足夠的糧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養(yǎng)活工人,還談什么發(fā)展重工業(yè)?所以,重工業(yè)和輕工業(yè)、農業(yè)的關系,必須處理好。我國的工業(yè)過去集中在沿海。沿海的工業(yè)基地必須充分利用,但是,為了平衡工業(yè)發(fā)展的布局,內地工業(yè)必須大力發(fā)展。
《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25頁。
在分配關系上,毛澤東指出,國家和工廠、合作社的關系,工廠、合作社和生產者個人的關系,這兩種關系都要處理好。為此,就不能只顧一頭,必須兼顧國家、集體和個人三個方面,也就是我們過去常說的“軍民兼顧”、“公私兼顧”。拿工人講,工人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了,他們的勞動條件和集體福利就需要逐步有所改進。我們歷來提倡艱苦奮斗,反對把個人物質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同時我們也歷來提倡關心群眾生活,反對不關心群眾痛癢的官僚主義。隨著整個國民經濟的發(fā)展,工資也需要適當調整。再講農民。我們的農業(yè)稅歷來比較輕。工農業(yè)品的交換,我們是采取縮小剪刀差,等價交換或者近乎等價交換的政策。我們統購農產品是按照正常的價格,農民并不吃虧,而且收購的價格還逐步有所增長。我們在向農民供應工業(yè)品方面,采取薄利多銷、穩(wěn)定物價或適當降價的政策,在向缺糧區(qū)農民供應糧食方面,一般略有補貼。合作社同農民的關系也要處理好。在合作社的收入中,國家拿多少,合作社拿多少,農民拿多少,以及怎樣拿法,都要規(guī)定得適當。合作社所拿的部分,都是直接為農民服務的。生產費不必說,管理費也是必要的,公積金是為了擴大再生產,公益金是為了農民的福利。但是,這幾項各占多少,應當同農民研究出一個合理的比例。生產費管理費都要力求節(jié)約。公積金公益金也要有個控制,不能希望一年把好事都做完。
《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830頁。
在中國特色計劃經濟中,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是一大特色。毛澤東指出,我們的國家這樣大,人口這樣多,情況這樣復雜,有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比只有一個積極性好得多。我們不能像蘇聯那樣,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點機動權也沒有。中央要發(fā)展工業(yè),地方也要發(fā)展工業(yè)。就是中央直屬的工業(yè),也還是要靠地方協助。至于農業(yè)和商業(yè),更需要依靠地方??傊?,要發(fā)展社會主義建設,就必須發(fā)揮地方的積極性。中央要鞏固,就要注意地方的利益。正當的獨立性,正當的權利,省、市、地、縣、區(qū)、鄉(xiāng)都應當有,都應當爭。這種從全國整體利益出發(fā)的爭權,不是從本位利益出發(fā)的爭權,不能叫做地方主義,不能叫做鬧獨立性。省市和省市之間的關系,也是一種地方和地方的關系,也要處理得好。我們歷來的原則,就是提倡顧全大局,互助互讓。
《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1、33頁。
2.只爭朝夕的成就與挫折
“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泵珴蓶|寫這首詞的時候正值中蘇分裂,兩黨展開論戰(zhàn)。“你要慢,我就要快,反其道而行之。你想活一萬年?沒有那么長。我要馬上見高低,爭個明白,不容許搪塞。但其實時間在我們這邊,‘只爭朝夕,我們也沒有那么急?!?/p>
《毛澤東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68頁。但是,撇開中蘇論戰(zhàn)不說,“只爭朝夕”的確成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個寫照。例如,1959年廬山會議前夕,雖然當時中國經濟已經因為大躍進而遇到一些困難,但毛澤東仍然強調,“十五年內主要工業(yè)產品的數量趕上和超過英國的口號還要堅持?!?/p>
《毛澤東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7頁。
新中國成立后,在無產階級政權下面,勞動者特別是工人階級的政治覺悟和勞動積極性的確很高。例如,我國的大慶石油會戰(zhàn)就是在困難時期困難條件下進行的。當時的大慶,青天一頂,草原一片,人煙稀少。幾萬人的石油會戰(zhàn)隊伍一下子擁到這片草原上,又是天寒地凍季節(jié),吃、住都很困難。在生產上,器材不齊全,設備不配套,汽車吊車又不足,草原上還沒有修公路,運到火車站的器材和成套設備,有些要靠人拉肩扛來搬運安裝。面對巨大的困難,石油會戰(zhàn)領導小組黨委決定組織大家學習毛澤東的《實踐論》、《矛盾論》,分析面臨的重重困難和矛盾。一致認識到,眼前的困難和矛盾都是暫時的、局部的,而國家缺石油才是全局性的困難,國家需要石油才是主要矛盾,為了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只能迎著困難上。大慶人發(fā)出了“寧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邁誓言。他們心甘情愿地吃大苦,耐大勞,臨危不懼,不惜犧牲個人的一切,為國家和人民多找石油、多產石油的崇高精神,體現了中國工人階級的優(yōu)秀品質。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第2卷,人民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2012年,第186187頁。
但是,政治覺悟和勞動積極性不是萬能的。雖然毛澤東認為,“機械化要講,但也不要講得過頭。機械化、自動化講得過多了,會使人們看不起半機械化和土法生產。過去就曾經有過這樣的偏向,大家都片面追求新技術、新機器,追求大規(guī)模、高標準,看不起土的、半洋半土的,看不起中小的。提出洋土并舉、大中小并舉后,這個偏向才克服?!?/p>
《毛澤東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5頁。而且從大慶油田的建設來看,的確沒有依賴機械化、自動化,但是土法生產會延長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做不到多快好省的。在“只爭朝夕”的大躍進期間,我國用土法生產了大量生鐵,以加速趕超英國,只爭朝夕。但是,這些生鐵的土法生產不僅破壞了環(huán)境,浪費了大量資源和勞動力,妨礙了農業(yè)生產,其生產出來的生鐵很多品質低下,不是不適合煉鋼,成為純粹的廢物,就是加大了煉鋼的成本,降低了鋼材的品質,其結果是欲速則不達。
違背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強行大躍進的后果是使國民經濟陷入嚴重困難局面。農業(yè)生產急劇下降,糧食極度缺乏,國民經濟各項比例嚴重失調,通貨膨脹嚴重,市場供應緊張。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第2卷,人民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2012年,第30132頁。為了扭轉困難局面,不得不中止大躍進,全面調整國民經濟。在大幅度調整經濟過程中,中央領導層內部對形勢和政策的看法產生了分歧,毛澤東把它看作是階級斗爭在黨內的反映,認為必須重新提出階級和階級斗爭問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第2卷,人民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2012年,第30132頁。這其實是急功近利地想用政治手段來解決經濟發(fā)展中遇到的問題,加快經濟發(fā)展。
3.日益僵化的體制
社會主義公有制和計劃經濟體制的建立,使一窮二白的新中國走上了經濟發(fā)展的快速軌道。真正的技術民主、全國性的技術大協作和高靈敏的統一協調機制,在文盲率很高、技術力量極其薄弱的情況下推動了中國科學技術的快速進步。
《老田:“文革”期間科學技術還能快速進步的奧秘》,http://www.szhgh.com/Article/opinion/xuezhe/20170112/128824.html.沒有剝削階級攫取和非生產性地消耗掉人民群眾勞動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人民群眾的剩余勞動直接轉化成了國家的積累,成為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發(fā)展經濟的堅實基礎,人民群眾的生活也有所改善。但是,由于歷史欠賬太多,外部環(huán)境壓力太大,鐵路、公路、水庫等基礎設施和工業(yè)設施的建設對積累的需求太大,加上背離實事求是的瞎指揮和計劃工作等方面的一些失誤,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改善有限,還出現過十分困難的情況。
社會主義公有制和計劃經濟體制在建立的過程中,為了提高效率,達到效果,采取了一些必要的措施和制度。這些措施和制度原本是為社會主義建設特別是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服務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措施和制度本身取代了原來的中心,輔助手段取代了主要目標的位置,主輔異位,使得本來為了適應經濟建設的需要應當因地制宜、彈性靈活的措施和制度成為了不可動搖的因素,進而從適應和推動社會主義建設特別是經濟建設的一面,走向了僵化的妨礙社會主義建設特別是經濟建設的一面。例如,通過有計劃的解決就業(yè)和分配工作,城市里的人口大多數由社會人變成了單位人,幾乎人人都有一個自己工作的單位。這本來是一個方便組織社會勞動并對勞動者提供社會保障的機制,但是,發(fā)展到后來卻成為了人對單位的一種人身依附關系,并固化了勞動分工,從而具有了一定的封建性質,并形成了等級制,不僅不利于人員之間的流動,造成人浮于事,不能充分發(fā)揮人力資源作用,難以調動人們的工作積極性,還破壞了社會主義民主,破壞了國有企業(yè)的公有性質,使其逐漸被少數人控制。再例如,按勞分配本來是消滅剝削、實現平等的一種制度,但在執(zhí)行過程中,由于沒有很好地對每個人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進行核算,盲目強調平等,而逐漸淪為平均主義,成為所謂的大鍋飯,違背了價值規(guī)律,挫傷了人們的勞動積極性,降低了勞動效率,最終妨礙了經濟建設和發(fā)展。按勞分配本來強調多勞多得,但是僵硬的計劃方式,限制了人們通過額外勞動獲得更多收入的機會,把它稱為資本主義尾巴,要割掉,從而破壞了多勞多得的原則。同時,由于計劃工作缺乏足夠的剩余物質準備,控制性太強,受到意外沖擊或隨機性波動干擾時,往往顧此失彼,陷入僵化的困境。
最重要的是,政治等上層建筑本身是為經濟基礎服務的,但卻發(fā)展成為社會生活的首要方面,“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這種錯誤觀點盛行,嚴重影響了經濟建設和經濟基礎的改善。實際上,恩格斯早就批判這種“但有公平常在,哪怕世界毀滅!”的蒲魯東主義觀點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59頁。。馬克思和恩格斯更是深刻指出了生產力的發(fā)展對于社會關系的重要意義:“如果沒有這種發(fā)展,那就只會有貧窮、極端貧困的普遍化;而在極端貧困的情況下,必須重新開始爭取必需品的斗爭,全部陳腐污濁的東西又要死灰復燃?!?/p>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8頁。
三、改革開放
1.歷史機遇期的出現
新中國成立后,在蘇聯的援助下,中國迅速建立起較為全面的工業(yè)體系,盡管中國人口中農民仍然占大多數,但中國已經不再只是一個農業(yè)國。然而,斯大林去世后,赫魯曉夫出臺由謊言拼湊而成的秘密報告攻擊斯大林
《美歷史學家揭秘:為何造謠抹黑斯大林在美國那么吃香》,http://www.szhgh.com/Article/wsds/read/20140523/52631.html.,以竊取國家領導權。中國方面雖然不清楚秘密報告的真實性,但是,由于這份報告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中蘇開始在一些重大問題上出現嚴重分歧。最終,赫魯曉夫集團嚴重的大國沙文主義,導致中蘇關系破裂。中國被對立的東西方世界所孤立,國際政治經濟往來以及科學技術交流受到很大的限制,國內經濟建設受到嚴重的制約。
為了打破這種局面,中國淡化意識形態(tài)大力開發(fā)與中間地帶國家和第三世界國家的交往。1962年1月3日,毛澤東在會見日本客人時說:“社會主義陣營算一個方面,美國算另一個方面,除此以外,都算中間地帶。”
轉引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第2卷,人民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2012年,第290頁。1963年后,毛澤東進一步指出:“我們現在提出這么一個看法,就是有兩個中間地帶: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是第一個中間地帶;歐洲、北美加拿大、大洋洲是第二個中間地帶。日本也屬于第二個中間地帶?!?/p>
轉引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第2卷,人民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2012年,第291頁。1974年2月22日毛澤東在會見贊比亞總統卡翁達時,明確、完整地提出了“三個世界”劃分的戰(zhàn)略思想。他說:“我看美國、蘇聯是第一世界。中間派,日本、歐洲、澳大利亞、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們是第三世界……第三世界人口很多。亞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個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5日,他又對外賓補充他的觀點說:中國屬于第三世界。
轉引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第3卷,人民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2012年,第204頁。
隨著亞非拉一批新獨立國家不斷加入聯合國,至20世紀60年代末,第三世界國家已在聯合國成員國總數中擁有三分之二的席位,在國際政治舞臺上構成了穩(wěn)定的多數,而新中國對第三世界國家支持與援助的一貫立場,贏得了第三世界各國的廣泛支持。在廣大第三世界國家的努力和支持下,1971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終于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
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第3卷,人民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2012年,第202203頁。這極大地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有利于加強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往。
也正是此時,由于中蘇關系惡化、美國急于從越南戰(zhàn)爭的泥潭中擺脫出來,中美關系出現了緩和。1972年2月21日美國總統尼克松抵達北京,開始對中國的訪問,隨后中美雙方經過反復磋商,達成并發(fā)表了中美《聯合公報》,開始了中美關系正?;M程直至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中美之間、中國與日本、西歐之間的政治和經濟交往迅速擴大。隨后,中蘇關系由緊張趨向緩和,中國經濟發(fā)展迎來了歷史機遇期。1983年7月8日,鄧小平指出,“要抓住西歐國家經濟困難的時機,同他們搞技術合作,使我們的技術改造能夠快一些搞上去。同東歐國家合作,也有文章可做,他們有一些技術比我們好,我們的一些東西他們也需要。中國是一個大的市場,許多國家都想同我們搞點合作,做點買賣,我們要很好利用。這是一個戰(zhàn)略問題。”
《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頁。
與此同時,這段時間雖然經濟建設受到了各種干擾,但在總體上也得到了一定的發(fā)展。1976年,中國工農業(yè)總產值指數(以1952年為100)比1965年增長了133.54%;其中,工業(yè)總產值比1965年增長172.6%,平均每年增長9.55%;農業(yè)總產值比1965年增長35.3%,平均每年增長2.8%。這一時期的三線建設、對外技術設備引進、農田基本建設、地方“五小”工業(yè)和社隊工業(yè)的大規(guī)模興起和發(fā)展,為把握這個歷史機遇期準備了重要的物質條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第3卷,人民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2012年,第307頁。
2.從四個現代化到改革開放
20世紀70年代,中國重提實現農業(yè)、工業(yè)、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將工作重點由以階級斗爭為綱轉到以發(fā)展生產力、建設四個現代化為中心,受到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擁護。
《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2頁。1978年3月18日,鄧小平在全國科學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指出,“在無產階級專政的條件下,不搞現代化,科學技術水平不提高,社會生產力不發(fā)達,國家的實力得不到加強,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得不到改善,那末,我們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就不能充分鞏固,我們國家的安全就沒有可靠的保障。我們的農業(yè)、工業(yè)、國防和科學技術越是現代化,我們同破壞社會主義的勢力作斗爭就越加有力量,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就越加得到人民的擁護。把我們的國家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強國,才能更有效地鞏固社會主義制度,對付外國侵略者的侵略和顛覆,也才能比較有保證地逐步創(chuàng)造物質條件,向共產主義的偉大理想前進?!?
《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6頁。
要實現四個現代化,一方面要善于學習,大量取得國際上的幫助。要引進國際上的先進技術、先進裝備,作為我們發(fā)展的起點。
《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33頁。另一方面,要改變工農業(yè)企業(yè)的管理方式和國家對工農業(yè)企業(yè)的管理方式,使之適應于現代化大經濟的需要。這不僅需要進行技術上的重大改革,而且需要進行制度上、組織上的重大改革。
《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35136頁。
這場改革首先是從農村開始的。中國土地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特別是農業(yè)人口占多數,而且各地農村的氣候條件、生產力水平和文化程度差別極大,單一的體制很難適應這種差別,更何況在農村集體經濟建立的過程中,曾經犯過很多錯誤,走了不少彎路,使得不少農民對傳統體制沒有信心,也失去了耐心。1978年12月安徽省鳳陽縣梨園公社小崗生產隊的20位農民執(zhí)意推行分田到戶。1980年1月24日,萬里來到小崗支持了這種做法。
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第4卷,人民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2012年,第129頁。傳統體制在農村被突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很快就在全國普遍實施起來。與此同時,20世紀70年代雜交水稻和棉花新品種培育成功,到80年代大面積推廣;過去29年建設的化肥廠,特別是70年代引進13套大化肥生產線,這時已經投產見效;過去30年的農田水利建設,為農業(yè)穩(wěn)產增產提供了前提條件,增強了農田灌溉和防澇抗旱能力,為農業(yè)持續(xù)豐收提供了保證,也為80年代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下的家庭經營方式抗御旱澇災害的侵襲,提供了重要的保證。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第4卷,人民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2012年,第145頁。2009年9月至2010年3月,秋、冬、春連旱使云南、貴州等省部分地區(qū)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干旱范圍和強度均突破歷史極值。數萬座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修建的小山塘、小水庫年久失修,在干旱面前無法發(fā)揮作用。
《西南罕見極端干旱暴露水利設施積弊》,http://news.sohu.com/20100318/n270905887.shtml.很顯然,如果沒有計劃體制和集體經濟打下的物質基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也無法在農村順利推行,農業(yè)生產將陷入混亂和低產的局面。另一方面,有個別地區(qū),堅持實事求是,敢于把中央的文件精神與本地區(qū)的具體情況結合起來,尊重和教育農民,堅持走集體經濟的道路。例如,江蘇的華西村,河南的南街村、劉莊,北京的竇店、韓村河等,就沒有采取包產到戶、包干到戶的形式,還是堅持社隊(后來是鄉(xiāng)鎮(zhèn)和村)集體經營。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第4卷,人民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2012年,第137頁。這些堅持集體經營的農村后來發(fā)展的都比得到上級扶持的小崗村要好,也證明了鄧小平提出的“第二個飛躍”是必要的。
繼農村改革之后,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圍繞擴大企業(yè)自主權、試行經濟責任制、疏通流通渠道、發(fā)展多種經濟形式等幾個方面,逐步全面展開。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第4卷,人民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2012年,第200頁。這期間對外開放也在同步進行,主要采取了四種開放的途徑、形式和方法:一是改革外貿體制,發(fā)展對外貿易;二是引進技術和適合中國的經營管理經驗;三是利用外資;四是創(chuàng)辦經濟特區(qū)。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第4卷,人民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2012年,第152頁。
與改革開放相適應,我國的經濟體制從計劃經濟轉變?yōu)椤坝媱澖洕鸀橹鳌⑹袌稣{節(jié)為輔”,再轉變?yōu)椤坝杏媱澋纳唐方洕?,最終過渡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國經濟總量在改革開放之后也迅速增長。按照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即GDP從1978年的3645.2億元增長到2008年的300670億元
國家統計局網站: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09/indexch.htm.,也就是說,中國GDP的增長率在30年的時間里平均達到了15.8%。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二位。
《中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http://www.p5w.net/news/gncj/201206/t4291473.htm.當然,在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中相當大一部分屬于外資企業(yè),并不代表中國的實力,反而代表外資對中國經濟的控制。不過,較大的經濟總量也說明了中國在世界市場中的較大份額,說明中國對世界經濟已經具有較大影響。
從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變是非常迅速的,非公經濟成份特別是外資經濟成份的比重迅速加大,所有的統計數字都表明,非公經濟成份在經濟中的份額已經大大超過公有制經濟成份,以至于有人提出,要把國有經濟“正名”為“非私經濟”,以體現國有經濟的從屬地位和對國有經濟的所有制歧視。
《國有經濟何妨正名為“非私經濟”》,http://finance.qq.com/a/20090818/000118.htm.
然而,鄧小平指出,“現在我們搞四個現代化,是搞社會主義的四個現代化,不是搞別的現代化。我們采取的所有開放、搞活、改革等方面的政策,目的都是為了發(fā)展社會主義經濟。我們允許個體經濟發(fā)展,還允許中外合資經營和外資獨營的企業(yè)發(fā)展,但是始終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兩極分化。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如果產生了什么新的資產階級,那我們就真是走了邪路了……總之,一個公有制占主體,一個共同富裕,這是我們所必須堅持的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我們就是要堅決執(zhí)行和實現這些社會主義的原則。從長遠說,最終是過渡到共產主義。”
《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111頁。
3.進入經濟新常態(tài)
2014年11月9日,習近平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開幕式上的演講中指出,“中國經濟呈現出新常態(tài),有幾個主要特點。一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yōu)化升級,第三產業(yè)、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城鄉(xiāng)區(qū)域差距逐步縮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發(fā)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chuàng)新驅動。新常態(tài)將給中國帶來新的發(fā)展機遇。
第一,新常態(tài)下,中國經濟增速雖然放緩,實際增量依然可觀。經過30多年高速增長,中國經濟體量已今非昔比。即使是7%左右的增長,無論是速度還是體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
第二,新常態(tài)下,中國經濟增長更趨平穩(wěn),增長動力更為多元。有人擔心,中國經濟增速會不會進一步回落、能不能爬坡過坎。風險確實有,但沒那么可怕。中國經濟的強韌性是防范風險的最有力支撐。我們創(chuàng)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以目前確定的戰(zhàn)略和所擁有的政策儲備,我們有信心、有能力應對各種可能出現的風險。我們正在協同推進新型工業(yè)化、信息化、城鎮(zhèn)化、農業(yè)現代化,這有利于化解各種‘成長的煩惱。中國經濟更多依賴國內消費需求拉動,避免依賴出口的外部風險。
第三,新常態(tài)下,中國經濟結構優(yōu)化升級,發(fā)展前景更加穩(wěn)定。中國經濟結構正在發(fā)生深刻變化,質量更好,結構更優(yōu)。
第四,新常態(tài)下,中國政府大力簡政放權,市場活力進一步釋放。簡言之,就是要放開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用好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
同時,我們也清醒認識到,新常態(tài)也伴隨著新矛盾新問題,一些潛在風險漸漸浮出水面。能不能適應新常態(tài),關鍵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
《APEC授權發(fā)布: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開幕式上的演講》,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11/09/c_1113174791.htm.
習近平還用一個比喻來說明經濟新常態(tài)。經濟發(fā)展面臨速度換擋節(jié)點,如同一個人,10歲至18歲期間個子猛長,18歲之后長個子的速度就慢下來了。他還提到,有人問,新常態(tài)是一個好狀態(tài)還是一個壞狀態(tài)?他的回答是,這種問法是不科學的。新常態(tài)是一個客觀狀態(tài),是我國經濟發(fā)展到今天這個階段必然會出現的一種狀態(tài),是一種內在必然性,并沒有好壞之分。
《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0/c_128972667.htm.他的這個回答是符合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的。
其實,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tài),是中國經濟規(guī)模發(fā)生質變上了臺階的標志。由于物質條件的限制,經濟增長不可能趨向于無窮大的,即便是在共產主義社會里物質再怎么極大豐富也仍然是有限的,在這種情況下,經濟是不可能長期高速增長,而是有所減速的。另一方面,馬克思指出,勞動的社會生產力不斷發(fā)展的一種表現是:由于更多地使用機器和一般固定資本,同數工人在同一時間內可以把更多的原料和輔助材料轉化為產品,也就是說,可以用較少的勞動把它們轉化為產品。于是,資本主義生產,隨著可變資本同不變資本相比的日益相對減少,使總資本的有機構成不斷提高,由此產生的直接結果是:在勞動剝削程度不變甚至提高時,剩余價值率會表現為一個不斷下降的一般利潤率。
參見《資本論》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36237頁。隨著整個社會的平均利潤率的下降,社會積累的增長率,從而社會生產的增長率也會隨之下降。這種下降自然也就是勞動的社會生產力不斷發(fā)展的結果。
但是,由于利潤率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刺激,是積累的條件和動力,因而一般利潤率或平均利潤率的下降就表現為對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發(fā)展的威脅,表現為“不好”的經濟不景氣,并導致一些實體經濟中的產業(yè)資本轉入到虛擬經濟的金融投機上,推動虛擬經濟日益脫離實體經濟。在這里,資本主義生產的局限性,它的相對性和窮途末路,就通過資本主義生產本身體現出來,并在經濟危機中表現出來。
余斌:《45個十分鐘讀懂〈資本論〉》,東方出版社,2011年,第179頁。
對中國來說,我們從事的是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增長率的下降并不會影響我們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的信心和決心。中國經濟的新常態(tài),只不過意味著中國經濟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fā)展已達到一個新的高度。誠如習近平所說,新常態(tài)下,盡管我國經濟面臨較大下行壓力,但“十三五”及今后一個時期,我國仍處于發(fā)展的重要戰(zhàn)略機遇期,經濟發(fā)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韌性好、潛力足、回旋空間大的基本特質沒有變,經濟持續(xù)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yōu)化的前進態(tài)勢沒有變。
《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0/c_128972667.htm.另一方面,也誠如習近平所說,新常態(tài)不是不干事,不是不要發(fā)展,不是不要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而是要更好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更有創(chuàng)造精神地推動發(fā)展。
《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0/c_128972667.htm.畢竟,雖然中國經濟的總量已達到世界第二,但是,人均產值和收入還很落后,從現在的水平開始,到人均產值達到世界第二,還有巨大的發(fā)展空間。因此,只要我們能夠找準發(fā)力的著眼點,更好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我們的經濟的增速也完全可能在短期內重回較高水平。
余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載《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6年第5期。
參考文獻:
當代中國研究所.2012.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
鄧小平.1993.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鄧小平.1994.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列寧.1988.列寧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馬克思.2004.資本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馬克思,恩格斯.2009.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毛澤東.1991.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毛澤東.1999.毛澤東文集(第6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習近平.2016.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EB/OL].(20160510)[20170429].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0/c_128972667.htm.
余斌.2011.45個十分鐘讀懂《資本論》[M].北京:東方出版社.
余斌.2016.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5):16.
約翰·珀金斯.2006.一個經濟殺手的自白[M].楊文策,譯.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