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慶榮
前些年,和一位企業(yè)領導交流,他說,現(xiàn)在企業(yè)里有三種人:一種人是單位離開你不行的人;一種人是單位有你沒你都行的人;一種人是單位有你還不如沒你的人。對“三種人”的畫像,至今讓我記憶猶新。
談及這三種人,恐怕有的人會自豪,有的人會反思或深思。在比較與沉思中,但愿還會“一語喚醒夢中人”,如此則是做人之幸,也乃企業(yè)之福。
能成為“單位離開你不行的人”,顯然是綜合素質比較高的人,是對自己要求嚴負責任、對工作盡職盡責有擔當、對企業(yè)有貢獻的人。能成為“單位離開你不行的人”,認可的背后,是對工作的熱愛,是對事業(yè)的追求,是比常人多出幾倍的付出與奉獻。企業(yè)里這種人多了,風氣就正了,“老貓枕咸魚——睡不著覺”的人就少了,質量、安全事故就少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就少了,就形成同心協(xié)力謀發(fā)展的正能量。敬仰與敬佩之余,我們也曾經耳聞目睹,有些人當初也想成為這種人,但終因吃不了苦、吃不起虧,或價值觀傾斜,或經不住誘惑,或能力不及中止努力,或視這種人為“傻子”,甚至壓根沒想成為“第一種人”而成了“第三種人”。
“單位有你沒你都行的人”,顯然存有多處短板。要么目標不明、思路不清,對個人發(fā)展定位不準,這山望著那山高,處于常立志而非立長志狀態(tài);要么工作沒有計劃性,凡事等著領導安排,工作主動性差;要么手中沒有“金剛鉆”,獨立工作能力差,工作拿不起放不下,交代什么事領導都不放心,辦不利索,一辦就砸,不是留尾巴就是上“眼藥”,被身邊人調侃為“什么都行,就是工作不行”;要么基本功不扎實,心里也著急,但想進步又不想努力,想干出成績又想偷懶,雖然守點守時甚至早來晚走,但就是不出活,給人感覺年復一年沒成績。因為這些短板的存在,無疑在單位只是當和尚撞鐘,成了“打雜工”和“守門人”。這樣的人不顯山、不露水,容易成為裁員下崗的首選。對于這種本質不壞、能力稍弱者,應當幫助,個人也應當有緊迫感和危機意識,化迷茫為清醒,化消極為積極,減弱勢增優(yōu)勢,只要每天進步一點點,以勤補拙,就能改變自己的境遇,實現(xiàn)良好發(fā)展。
至于在領導和同事眼中成為“單位有你還不如沒你的人”,恐怕就不是有沒有優(yōu)點、優(yōu)點多少的問題了,而是思想意識、道德本質上的問題。這種人看問題偏激,牢騷怨恨滿腹,個人私欲重,沒有集體觀念,貪圖享受,歪點子多,有本事不能用到正地方,在一個單位挑事生事攪渾水,吹牛一套套,工作不當回事,甚至起反作用,時間一長,在一個項目或企業(yè)里,自然就成了“單位有你還不如沒你的人”。
項目或企業(yè)要求所有人都成為“第一種人”不現(xiàn)實,但必須是主流。用好“第一種人”,幫助好“第二種人”,通過他們去影響帶動“第三種人”,在“第三種人”身上要多下功夫,用優(yōu)點、用長處,不能一棍子打死,在一個人人向上向善的環(huán)境中,這些人也是可以改變的。
你是企業(yè)里的哪種人?答案并不重要,關鍵在自知之明,關鍵在努力改進,關鍵在徹底改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