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方六
隨著天氣越來越熱,人們紛紛把床上的厚被子收起來。在古代人們也蓋被子,你知道跟現(xiàn)代有什么不同嗎?
古人蓋的被子有多大?
古人被子的大小與使用者的身高有關,像做衣服一樣“量體制被”,長度大約是一個半身高。據(jù)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以漢尺來算,其身高約在2.22米,即使以孔子生活時代的周尺來算,身高也在1.91米。據(jù)此可知,孔子蓋的被子應比一般人的大許多,長或在3.3米,短也有2.9米。
古人蓋的被子有多寬?
古人一般以“幅”來衡量布帛的寬度,故“幅”也是被子的寬度單位?!稘h書·食物志》記載:“布、帛廣二尺二寸為幅,長四丈為匹。”一幅寬的被子應是小孩用被,或非冬天情況下短暫休息時覆體用。成人所用的單人被一般不會少于兩幅寬,雙人大被都在三四幅寬。也就是說,古人所蓋被寬在1米至2米之間,這與現(xiàn)代人所蓋被子的寬度差不多。
古今被子大小、寬窄有所不同,但形狀都是一樣的,皆為標準的長方形。 在古代,能置辦一床像樣的被子并不容易,經(jīng)濟條件好的人家,被子可以做得既大又厚,而窮人的被子既小又薄,有的連小被也置辦不起。但由于被子是御寒之物,所以古代樂善好施之人常會在冬日給窮人“送衣送被”以表達關愛,現(xiàn)代流行的“送溫暖”一詞就是由此演繹而來的。
古人結婚用被有什么講究?
被子是古人重要的“家當”,也是財富象征之一。古人結婚用被更看重用料。有條件人家的被子用綾羅綢緞來做,所謂“錦被”“綺被”“羅被”都屬于這類高檔被子。結婚用被也叫“雙人被”“鴛衾”,俗稱“鴛鴦被”。漢劉歆《西京雜記》記載,趙飛燕在當上皇后時,她的妹妹趙合德送來了一批高檔用品,其中就有“鴛鴦被”“鴛鴦褥”。
古代被子里面填充何物?
在棉花沒有進入中國之前,做被子用的布是葛(南方)、麻(北方)一類植物纖維紡織的。而更早時候,被子是用獸皮來制作的。除了單被外,冬天御寒的被子是需要填充物的,即所謂“被胎”。在沒有棉花之前,用不起真絲的古人多用“絮”做“被胎”,蘆花、楊柳絮、敝綿(真絲下腳料)、茅草都可以做絮。
絮質量很差,“敗絮其中”一說就是這個意思。顯然,布衾蓋在身上沒有絲衾舒服、溫暖,特別是蓋的年頭一多,保暖效果會更差。
唐宋時,隨著造紙術的進步,人們又想到用紙來做被子,此即“紙被”。紙被以福建產(chǎn)質量最好,宋代詩人陸游在收到朱熹從福建帶給他的紙被后特作《謝朱元晦寄紙被》一詩,贊道:“紙被圍身度雪天,白于狐腋軟如綿。”需要提一下的是,明清以后,棉花開始成為被子的普遍填充物,還因此出現(xiàn)了“彈棉花”這一行當。
張曉瑪摘自《 人民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