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可慧
家里每次宴請親朋好友,我都很擔(dān)心。因為女兒變得越來越霸道,而相反的是,我姐姐的女兒變得越來越謙讓。
我不喜歡女兒“為小不尊”的腔調(diào):仗著年紀(jì)小,拼命去索取,因為在她的概念里,小就有資格要求別人無底線地對她謙讓。而我的外甥女呢,在大人們一次次勸導(dǎo)要大度后,開始表現(xiàn)出一種“過于謙讓”的精神。
有一次,女兒為了一顆魚圓,對外甥女大喊大叫。我奶奶說了一句:“姐姐讓著妹妹,把你碗中的那一顆給你妹妹吃?!蓖馍犃耍褡鲥e了事一樣,把魚圓從碗里拿了出來。
我當(dāng)即制止了,對外甥女說:“你只有一顆,你也很想吃,你為什么要讓給妹妹,就因為她年紀(jì)小嗎?就因為她哭了嗎?”說著,我把魚圓放還到她碗里。
女兒于是大哭。但她哭得滿地打滾,我也沒有理睬。我母親覺得我這個行為很大度。而我只是不想讓自己的孩子,去傷害另一個孩子的成長。
因為我知道,外甥女雖然人高馬大,卻總是被人欺負(fù)。我跟她說過很多遍:“如果別人打你,你至少應(yīng)該告訴老師。”但她總是默不作聲的樣子,還說害怕別人哭。
我覺得,適度謙讓是禮貌,過分謙讓就是無能和懦弱了。而“中國式教育”中的謙讓精神,總是有一種過度用力。
當(dāng)你自己很需要很渴望的時候,當(dāng)你憑著自己的能力擁有的時候,當(dāng)你并不富足到可以割舍給別人的時候,說明你根本沒有能力謙讓。你過于滿足了別人,誰又來愛護(hù)你呢?守住你自己擁有的一切,才是對自己最大的愛護(hù)。
這不是自私,也不是精明,而是別人的欲望你始終滿足不了,也不該由你來滿足。
我的好友小A,她的父母就有根深蒂固的謙讓思想。從小,她和弟弟在外面被人欺負(fù)了,他們的父親總是說:吃虧是福,要謙讓,不要計較。
而同時,在家里,弟弟卻可以欺負(fù)小A,因為小A是姐姐,而姐姐必須要讓著弟弟。但偏偏,小A性格要強(qiáng),覺得只要是自己的東西,就絕不會謙讓。所以,當(dāng)?shù)艿艹酝炅俗约旱碾u腿,看到她手里的雞腿還在便來搶奪時,小A絕不會給。
因為家里的謙讓教育,弟弟長到12歲時,還沒有保護(hù)自己的能力。在學(xué)校,無論做什么活動,受到排擠的總是弟弟。別人可以隨意翻他的書包、鉛筆盒,偶爾被人打了,弟弟也不敢告訴老師打人者的名字。
小A則不同,無論在哪兒,都沒人敢惹她。因為她一直以來的思想是:“我不去拿別人的,但別人也不能來搶我的?!?/p>
有一次,小A跟弟弟起了爭執(zhí),還對弟弟動了手,弟弟卻不甘示弱,與她扭打起來。完事后,小A對弟弟說:“我是你最親的人吧,你能對我還手,為什么別人打你的時候,你不還手呢!”
她弟弟忽然就醒悟了。那之后,他終于表現(xiàn)出強(qiáng)悍的一面,如果別人欺負(fù)他,他會很大聲地吼回去,甚至與對方動手。
很多人不清楚,什么叫適度謙讓,什么是過于謙讓。事實上,當(dāng)你謙讓的時候,并非感到心甘情愿,你就該拒絕對方。謙讓是一種美德,但同時也是一種能力。當(dāng)你沒有能力謙讓的時候,不要為難自己。而對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我們要告訴孩子,謙讓是一種美德,可以讓Ta獲得友誼,但如果孩子不想謙讓,千萬不要勉強(qiáng)。
這世上,沒有誰就該謙讓誰。你想要分享時,你就分享;你想要獨享時,你就獨享。你有權(quán)利支配你所擁有的。世界很溫暖,也很涼薄。讓孩子看住自己該得的一切,是一種起碼的本事。不太謙讓的孩子,若干年后,我們也敢放心讓她去飛,知道她不會受到傷害,也知道她懂得分寸—不去搶奪,也不被搶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