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
料爐中尋找藝術溫度
——玻璃藝術大師王德鴻工作側影
清晨八點,王德鴻老人已將爐火燒得正旺。此時,他神情凝重,戴著白手套的雙手緊緊握住一根長鐵棍。棍子前端,是一塊雞蛋大小,已經(jīng)燒得通紅的琉璃原料。他將琉璃放進火爐,待到原料稍稍軟化便立即取出。此時,他已在案頭擺好各種工具,仿佛一位醫(yī)生走到手術臺邊一樣,對琉璃進行細致的外科手術。琉璃再次經(jīng)過烈火炙烤,從硬脆變得柔軟。王德鴻將軟化的琉璃擎在棍尖,臺面上早已備好五顏六色的琉璃顆粒,他將棍尖的琉璃在案頭輕輕一蘸,琉璃瞬間穿上五彩外衣,他像鐵匠一樣反復鍛打、糅合琉璃料塊,將各種色粒深深融合在料中,形成五彩繽紛的斑紋。不一會兒,一只帶著溫度,卻早已晶瑩剔透抑或溫潤似玉的琉璃鼻煙壺在他手中誕生。這些半成品將被送往退溫爐中,用長達三天時間,將上千度的溫度降為常溫,幻化為人們口袋中的藝術精品。
作文速寫
上千度的高溫爐火烘烤,將琉璃軟化,趁著短暫的柔軟瞬間,進行精雕細琢,不一會兒,溫度下降,琉璃褪去火紅外衣,漸漸露出本來顏色,然后再繼續(xù)烘烤,繼續(xù)加工……吸引王德鴻老人守在琉璃料爐邊的,是他對琉璃的摯愛,他用一絲不茍的精神驅(qū)散身上的汗水,為人們呈上一件件藝術珍品。一件琉璃藝術品的誕生,需要藝術家在烈火與時光中錘煉打磨。榮譽的背后,是平凡的匠心,也是傳承傳統(tǒng)藝術精髓的信心。
【情結】
用琉璃講述中華文化
1987年,楊惠姍、張毅創(chuàng)立了琉璃工房。這源于他們在一次合作拍電影時,接觸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玻璃藝術珍品,在被深深吸引的同時,他們也遺憾地發(fā)現(xiàn),里面沒有一件是中國造的。而在中國古代,這種透明無瑕的高鉛玻璃有一個很美的名字——琉璃。于是,他們毅然放棄成績斐然的電影事業(yè),走進了琉璃的世界。多年來,從摸索、實驗,到真正的作品,琉璃工房致力于保護和傳播傳統(tǒng)中國語言與人文思想,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就躋身國際藝術舞臺。
1996年,楊惠姍第一次前往敦煌,當她看到莫高窟第三窟的元代千手千眼觀音壁畫逐漸剝落時,想到這曠世的莊嚴美麗終將與世人永遠絕緣時,便決定以琉璃為材質(zhì),立體重現(xiàn)千手千眼觀音,將慈悲與智慧永遠傳承下來。2000年5月,她終于完成了高1.6米,以玻璃纖維制成的千手千眼彩塑觀音,隨后在敦煌展出,現(xiàn)已被敦煌研究院永久典藏。
吹出來的童年記憶
琉璃咯嘣吹起來清脆悅耳,深受兒童喜愛,是明清以來漢族地區(qū)春節(jié)期間流行的一種薄玻璃制造的響器,是具有濃郁民族色彩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每到春節(jié),小販走鄉(xiāng)串戶,行銷一時。孩童們個個手持這種晶瑩剔透的玻璃制品,大街小巷響徹“咯嘣兒”聲,成為很多人甜蜜溫馨的童年記憶。
遷移
你的家里有沒有琉璃制品?能寫一篇作文來和其他同學分享一下你們家的琉璃情結嗎?
留心生活,關心時事,有料有態(tài)度
立足課本,細讀文本,務實又實用
名家支招,師生互動,思路真清晰
精批細改,病文升格,真經(jīng)取到手
古今中外,人情事理,精華為己用
同中見異,異中比高,佳作展風采
關注考情,模擬熱身,真金等火煉
好文品鑒,文化熏陶,作文添底蘊
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在中學階段,學生主要應該掌握的是“怎么寫”的本領,尤其八年級,除了要繼續(xù)鞏固記敘文的表達、描寫等基本寫作方法外,還應該掌握一些實用性文體的寫作方法。在此基礎上,本學年八年級版的內(nèi)容編排,主要從處理好下面幾種關系作為突破口,為廣大八年級師生提供幫助。
1.生活與寫作。
這里的生活,涵蓋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要與時俱進。本刊將重點從文題、課文、素材、專題策劃等方面挖掘貼近學生生活的寫作點,并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寫進作文中。
2.讀與寫。
多讀范文、好書,可以幫助學生認識生活、了解世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還可以從中借鑒寫作技巧。本刊將重點摘選一些學生感興趣、寫作技法比較鮮明的片段、美文、名著等,并以導圖、解析、品味、交流、模仿等形式,力圖達到讀寫相長的目的。
3.先導后寫與先寫后導。
先導后寫,就是在學生寫作前,先進行指導,然后再讓學生寫作。這樣做的優(yōu)點是可以避免學生審題、構思、立意等方面出現(xiàn)偏差,而且這樣可以幫助寫作有困難的學生快速完成作文;但弊病也顯而易見,學生懶于動腦,套用模式,束縛思維,扼殺創(chuàng)造。先寫后導則正好相反,學生沒有了依賴,主體性和獨創(chuàng)性得到充分發(fā)揮,減少了模仿,減少了雷同,這時候再加以評改、指津,學生的吸收能力會更好;但這樣的指導很難做到一對一。本刊將兼顧兩種模式的寫作指導及訓練,力求讓更多的師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