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旖彤
美國一項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人們平均每天花在衛(wèi)生間里的時間達到35分鐘,并且這個時間還在不斷增多。
人們總習慣帶著手機或書籍、雜志進廁所,在馬桶上一呆就是十幾二十分鐘,享受難得的獨處時光。這種所謂的“馬桶情結(jié)”,在你身上發(fā)生過嗎?
中國臺灣歌手吳克群,就喜歡在馬桶上思考。他曾經(jīng)在媒體見面會上說:“我坐在桌子前面是無論如何都寫不出東西來的。最大的靈感集散地是廁所,我坐在馬桶上就超有靈感,《周星星》就是我在馬來西亞一家酒店的廁所里寫出來的?!?/p>
在一些影視劇中,也常出現(xiàn)這樣的情景。一個人呆在廁所里,窩在馬桶上悠閑地看書、看報紙、玩手機。一段時間后,外面有人拍門大叫“怎么還不出來,掉廁所里了嗎”,這個人才意猶未盡地從廁所出來。
當人類運用工具和通過勞動,漸漸獲得與自然抗爭的實力后,就開始結(jié)束長期遷移、顛簸流離的生活,修筑房子安定下來。房屋讓人類的個人生活變成一種隱私,自然而然,如廁這樣一個問題,也變成一件私密的事情了。
在中國古代,對于廁所有多種說法。大略言之,就有圂、溷、清、圊、匽、偃、屏、廁等?!捌痢北井旈T小墻,作蔽障之用;“偃”是偃伏;“廁”義取偏側(cè),不難發(fā)現(xiàn)它們都含有“隱蔽”的意義。故《廣雅·釋宮》王念孫《疏證》說:“匽(偃)與屏皆取隱蔽之義”,而《急就篇》“屏、廁、清、溷”,顏師古注云:“廁之言側(cè)也,亦謂僻側(cè)也。”可是,古代人如廁,并不像現(xiàn)代人這么方便。輕輕一按便干凈無異味的抽水馬桶,直到17世紀,才由英國一位名叫約翰·哈林頓的教士設計出來。抽水馬桶的發(fā)明,減少了疾病的傳播和改善了衛(wèi)生條件。
同時,人們呆在馬桶上的時間也越來越長了。美國一項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人們平均每天花在衛(wèi)生間里的時間達到35分鐘,并且這個時間還在不斷增多。42%的人表示喜歡在衛(wèi)生間里看報紙、書籍;22%的人愛在衛(wèi)生間打電話;還有10.5%的人會在衛(wèi)生間看電視、聽音樂等。在中國也有很多男性表示,在家最喜歡的事情就是蹲馬桶。
喜歡蹲馬桶的人,并不僅限于在家。有不少人在單位工作時,同樣喜歡上廁所。不過理由卻是五花八門:“工作辛苦了,上個廁所偷懶,就多待一會兒”、“心情煩躁的時候,去馬桶上坐會兒就舒服多了”、“腦子里很亂的時候,上廁所的時候能一下理清思路”等等。
有心理學家做過問卷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男性比女性要更喜歡蹲馬桶,而這很可能因為男性承受的壓力比女性更大,但釋放壓力的方式卻更少。除了蹲馬桶能釋放壓力外,有生物學家發(fā)現(xiàn),當身體彎曲、充滿張力時,精力最集中,思維最活躍,而蹲馬桶時,差不多就能讓人保持這樣的姿勢,所以不少人覺得在馬桶上能獲得更豐富的靈感。
也有人單純地喜歡在馬桶上坐著。狹小的廁所空間,人面對著四堵墻,思維能充分地發(fā)散,還不必擔心有人闖進來打斷思路,令人有安全感。
心理學家伊斯特·布霍茲認為獨處是個體建構(gòu)和重構(gòu)自我功能的一種需要,目的在于增強個體的感知覺及幸福感。蹲馬桶是人進行獨處行為的一種表現(xiàn)。人們選擇“獨處”時伴有一些積極的目標,比如獨處的時間能幫助個體自我認知、獨立思考、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提高工作效率等。所以人們蹲馬桶時會感覺思維更加活躍和清晰,不受外界干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