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xiāng)村志
20世紀50年代以前,桐樹王村村民幾乎家家戶戶用棉花紡線自己織粗布做衣服被褥,極少有人購買機制布。人們穿的是手工縫制的粗布衣,極少有人購買成衣;服裝樣式千篇一律是中式服裝,一套衣服冬改棉、夏改單是正?,F(xiàn)象。鞋子大多數(shù)是手工納的千層底布鞋。一些村民常常連換洗的多余衣服也沒有。衣服穿久了,補丁摞補丁,深色衣服被洗得變了色,打的補丁青一塊、白一塊。
20世紀六七十年代,吃飯問題逐步解決,服飾質(zhì)量有所改善。機制布成為部分村民的主要選擇,但自織粗布仍占半數(shù)以上。一套衣服“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仍是常態(tài),除逢年過節(jié)給孩子添置一兩件新衣外,大人平時很少購置衣物。外套成衣化比例越來越高,尤其是70年代,青年人普遍喜歡穿綠軍裝、戴軍帽,中年人則喜歡中山裝。買鞋成為大多數(shù)中青年的選擇,適合生產(chǎn)勞動的運動鞋、軍用鞋比較流行。由于村民手中缺錢,部分村民到附近的大醫(yī)院獻血,為的就是領(lǐng)取30元的營養(yǎng)費,扯上幾尺布、做兩件衣裳。80年代實行家庭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任制以后,村民的經(jīng)濟狀況大大改善,有了更多的錢購買布料、衣服,加上織布效率低且不美觀,基本沒有人再自織粗布,的確良、滌綸等化纖類布料成為制作服裝的主要原料,買布做衣服、購買成衣者所占比例相當。服裝花色、樣式越來越豐富,尤其是90年代后,西裝、牛仔褲、羽絨服、中短款呢子大衣等新潮服飾越來越多。進入21世紀以后,村民服飾已基本與城里人無異,樣式變化萬千、色澤五彩繽紛,內(nèi)衣、外罩成套搭配,常服、禮服、睡衣各盡其用,皮革、化纖、純棉各種面料齊全,四季鞋帽面料、樣式各不相同。服裝數(shù)量也越來越多,家家都有大衣柜,一個女人的衣服常常要塞滿幾個柜子,男人的衣服雖然簡單,也要一個柜子存放。
手工織布資料圖
20世紀50年代,由于物資匱乏、市場上布匹供應緊張,1954年,國家對城鄉(xiāng)實行布匹憑票供應。最初,桐樹王村每人每年發(fā)放7市尺(簡稱“尺”)布票,憑布票加上現(xiàn)金可以購買7尺布。60年代初,每人每年只發(fā)2尺7寸布票。
70年代后,最多時每人每年發(fā)16尺布票。登記結(jié)婚另外補助16尺布票,60年代初只補助7尺。那時供應的多是棉布,布幅窄、約2尺5寸,做一件汗衫需要4尺布,一件男、女上衣分別需要7尺、6尺布,男、女褲子分別需要6尺、5尺布。一條被子需要三四十尺。1954年至1959年,一家4口人以3個大人、1個兒童計算,6年共發(fā)放布票168尺,買來的布僅可做3條被子、6套衣服,剩下的只能靠自織的粗布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