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小時候,父親給年齡尚小的妹妹買來蘋果增加營養(yǎng),我和姐姐只能等在一旁,吃削下來的蘋果皮。我的褲子穿短了,總是由媽媽給接上一節(jié)。當接上兩三節(jié)的時候,媽媽就笑著對我說:“看,你這模樣簡直像個少數(shù)民族了!”比起那些地處邊遠,溫飽難繼的人們,這當然也算不得什么,可是我讀書的學校,是一個高干子女集中的地方。那些政治地位優(yōu)越、衣食無愁的同學們,每逢假日,坐著“華沙”“勝利”翩然來去。新學年返校,這個談北戴河度假,那個談中南海做客,我輩寒士子嗣,自尊心豈有不被傷害之理?我永遠忘不了班上一個高傲的女同學,穿著一件藍燈芯絨面的羔羊皮大衣,雍容華貴,使我不敢直視……這感受,被寫進了我的日記,它是不可能不被媽媽看見的,因為她每周都要對我的日記作一次評點。
“你怎么這么自卑?你想一想,自己什么都不如人家嗎?”媽媽問。
我想了想,我說當然不是,我的書讀得比他們多,作文也寫得比他們好。
媽媽說,她也想過,除了讓姐弟倆吃蘋果皮,穿補丁衣服使她有點難過以外,她也不是一個事事都不如人的媽媽。比如,她可以告訴我們該讀些什么書,怎樣寫好作文。
我哭了。媽媽也哭了。
我告訴媽媽,我錯了,我不跟他們比這些。
“那你覺得怎么想才是對?”
“比讀書,比學習?!蔽艺f。
媽媽笑了,說:“這當然不壞。不過,慢慢你就明白了,讀書、學習也不是慪氣的事,干嗎老想著‘比?你得學會把讀書、學習、思考、創(chuàng)造,都變成生活的一部分。我這話你大概理解不了,以后再說吧!”
(節(jié)選自陳建功《媽媽在山崗上》,題目為編者加)
寫法點撥
作者先通過寫吃蘋果皮和接褲子這兩件事來突出自己家的貧窮,緊接著又寫學校里高干子女生活的優(yōu)越,尤其提到了女同學的羔羊皮大衣對“我”的刺激,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母親對“我”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