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慷林 劉杏娥 楊淑敏 呂文華 田根林 劉廣路 江澤慧
(1 西南林業(yè)大學西南綠色發(fā)展研究院 昆明 650224;2 國際竹藤中心 北京 100102;3 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木材工業(yè)研究所 北京 100091)
棕櫚藤綜合開發(fā)利用技術與應用前景
王慷林1劉杏娥2楊淑敏2呂文華3田根林2劉廣路2江澤慧2
(1 西南林業(yè)大學西南綠色發(fā)展研究院 昆明 650224;2 國際竹藤中心 北京 100102;3 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木材工業(yè)研究所 北京 100091)
棕櫚藤是熱帶、亞熱帶地區(qū)最為重要的非木材林產品,在增加農戶收入、消除貧困、促進區(qū)域經(jīng)濟和社區(qū)發(fā)展等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文中主要回顧了棕櫚藤開發(fā)利用的技術與手段,包括藤材利用、藤筍利用和藤果利用等,展現(xiàn)了棕櫚藤廣闊的應用前景。
棕櫚藤;綜合利用技術;應用前景;藤材;藤筍;藤果
棕櫚藤是熱帶森林寶庫中的多用途植物,藤條是僅次于木材和竹材的重要非木材林產品,其表皮乳白色、柔韌、抗拉強度大,用其制作的藤藝家具,工藝精巧、個性鮮明、色彩優(yōu)雅、簡潔清麗、雋秀大方,極富自然清新之感,在國內外家具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有些藤果可直接食用,酸甜可口,民間用其制作酸料,與檸檬味近似;藤果亦是制作佛珠的重要原料,黃藤屬部分果實也可萃取“麒麟血竭”藥品;藤莖尖(藤筍)含有豐富的礦物質、氨基酸和維生素,民間多采食,也是新型的蔬食發(fā)展佳品。
中國具有豐富的棕櫚藤資源,3屬40余種分布于中國南部省區(qū)[1]。近年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加工方法多種多樣,無論藤材,還是藤果、藤筍,既有傳統(tǒng)的利用方式,也展現(xiàn)出全新的利用風范,具有非常廣泛的發(fā)展?jié)摿Α?/p>
藤材在生長、采收、運輸、存儲、加工和使用等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各樣缺陷,不僅影響了藤材的外觀、質量和使用價值,而且還降低了藤材的耐久性以及強度。各種缺陷表現(xiàn)如基因缺陷(如節(jié)短、扭曲)、環(huán)境缺陷(如干縮、端頭尖削、直徑不均)、生物缺陷(如藍變、蟲眼、鉆孔)和機械缺陷(如開裂、劈裂、切口不平、采收時機械拖拉造成刮擦傷痕)等[1]。
為盡可能減少這些缺陷對棕櫚藤產業(yè)的影響,近年來國內外在藤材基本特性、變色防治、漂白、染色、增強保韌改性、缺陷和分級,以及藤材復合材料制作等方面,進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
1.1 藤材材性
國內外對藤材基本特性(藤材表觀性狀、解剖特性、物理力學、化學組成等)、原藤油浴已有大量的研究[1]。這里僅介紹一些中國分布的藤種材性的研究。
云南省藤(Calamusacanthospathus)和版納省藤(已歸為南巴省藤C.nambariensis)材質均勻,彎曲性能好,是優(yōu)良的藤制品用材。鉤葉藤(Plectocomiapierreana)和高地鉤葉藤(P.himalayana)沿徑向密度和各力學性質差異明顯,藤芯脆弱,密度小,但藤皮力學性能好,在加工利用中藤芯不宜單獨使用,藤皮可作為編織材料,在彎曲成型過程中宜整藤使用[2]。進一步研究表明,云南省藤基本密度和氣干密度最大,干縮率小,順紋抗壓強度較大,抗彎強度和抗彎彈性模量遠大于版納省藤和鉤葉藤藤材;鉤葉藤抗彎強度和抗彎彈性模量均為最差,且藤芯脆弱,但抗壓強度與版納省藤相當。鉤葉藤綜纖維素含量最高,版納省藤最低;云南省藤木質素和聚戊糖含量最高,苯醇抽提物、冷水抽提物和1% NaOH抽提物含量均為最低。纖維長、寬度均以鉤葉藤較大,且外部近藤皮纖維長度明顯大于藤芯部纖維;徑向纖維長寬比和纖維壁腔比變異以版納省藤和云南省藤較小,以鉤葉藤較大。在加工利用中,云南省藤材性最好,材質均勻,版納省藤次之;鉤葉藤屬于劣質藤,藤莖內外材性差異較大,但纖維具有較高開發(fā)利用價值[3]。
對于在華南分布的優(yōu)良單葉省藤(Calamussimplicifolis)、黃藤(Daemonoropsmargaritae,現(xiàn)正名為D.jenkinsiana[1])等藤材,單葉省藤順紋抗拉強度平均值由大到小依次為:二層扁平藤皮>半圓藤芯>圓藤芯>頭層扁平藤皮>扁平藤芯;拉伸彈性模量平均值由大到小依次為:圓藤芯>半圓藤芯>二層扁平藤皮>扁平藤芯>頭層扁平藤皮。徑向取材位置由外而內對應的藤條順紋抗拉強度和彈性模量值均呈現(xiàn)先增加后減小的趨勢[4]。黃藤材比單葉省藤材材質更脆,其飽濕含水率和飽水含水率更大,韌性受水分影響也更顯著;通過增大或封存藤材水分,能提高藤材彎曲性能,改善藤材脆性[5]。此外,黃藤材藤徑中等,纖維比量較大,纖維素結晶度較低,具備良好商用藤材結構特征;整藤塑性好,但藤芯脆弱,宜整藤利用[6]。
與竹材、木材相比,藤材的抗壓強度與抗拉強度較低,但具有相當高的抗沖擊韌性[7];且棕櫚藤材對環(huán)境濕度具有調節(jié)作用,裝飾面積越大,對環(huán)境調節(jié)性能越好[8-9]。
1.2 藤材變色及防治
藤材變色往往導致藤材質量降低,如果處理不當,也會造成藤制工藝品保存時間縮短,外觀污染。呂文華等[10]認為,低毒或無毒、高效、多功能的防變色劑的研制開發(fā),是藤材變色防治研究的重要研究方向。盡管目前關于藤材變色的研究不多,但變色存在多種多樣的因素。
真菌和霉菌是造成藤材變色的原因之一。造成活立藤變色的主要真菌有赤葉枯刺盤孢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oides)、鐮刀菌(Fusariumspp.)和立枯絲核菌(Rhizoctoniasolani);而侵染藤材制品的真菌和霉菌有可可球二孢菌(Botryodiplodiatheobromae)、長喙殼菌(Ceratostomellasp.)、曲霉(Aspergillussp.)、殼囊孢(Cystosporacalami)、長喙殼菌(Cratocystisspp.)、色二孢菌(Diplodiaspp.)、黑色素瘤菌(Melonomastia)、青霉菌(Penicilliumspp.)、木霉菌(Trichodermsp.)和鐮刀菌(Fusariumspp.)等[11-14]。影響黃藤變色的菌類有薩氏曲霉(Aspergillussydowii)、青霉菌(Penicilliumsumatrense)、菌核青霉(P.sclerotiorum)、色二孢菌(Lasiodiplodiatheobromae)、球二孢菌(Botryodiplodiarhodina)和鐮孢菌(Fusariumkyushuense);碳素營養(yǎng)、氮素營養(yǎng)、溫度、酸堿度和藤材水分均影響這些菌株的生長及色素形成,及時干燥可有效防止藤材被真菌侵染[15-16]。
邢嘉琪[17]也從白藤(Calamustetradactylus)和單葉省藤中分離出15種霉菌,且試驗表明,DDAC防霉劑對4種主導霉菌都具有上佳的抑制效果。
光氧化變色是另一原因。采集的藤材自然放置后,其顏色均會逐漸加深。試驗表明,棕櫚藤變色與其所含抽出物密切相關,利用抽出處理、破壞參與變色物質結構的方法,可有效防止棕櫚藤變色。熱水處理藤材防變色效果優(yōu)于PEG處理,但熱水處理造成的明度下降比較嚴重,而PEG處理的優(yōu)勢在于隨著光照時間的延長,明度可以得到提高[18-19]。
在變色材的導管和基本薄壁組織細胞中存在大量菌絲或孢子,也是造成藤材變色的原因。如黃藤微生物變色材的各項抽提物含量都較低,含水率、聚戊糖、綜纖維素、灰分和pH值則較高;變色菌主要侵蝕細胞內含物,對藤材細胞壁存在較小溶蝕作用;變色材芯部的化學成分變化較皮部的更大,其藤芯受變色菌的影響比藤皮大,色變主要是由變色菌的菌絲體的顏色和其所分泌的色素引起[20]。因此,黃藤材的真菌變色,通過控制溫度、酸堿度和光照條件等很難有效防止;但可通過將黃藤材含水率及時控制在氣干含水率水平而有效防止,或通過水浸或水噴等飽水處理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且通過CBZ、Benomyl和Cu-8或DDAC等分別復配,能有效抑止各種變色菌生長[21]。
變色菌對藤材的侵染非??欤秩竞?4 h 內便縱向滲透51 mm[22];未及時處理的藤材,高達20%的藤材會受到變色污染[14],進而導致藤材機械強度降低,密度減小[23]。經(jīng)微波和汽蒸軟化處理的藤材色度學參數(shù)均發(fā)生不同程度變化[24];此外,高溫熱處理溫度的升高和時間的延長,小白藤(Calamusbalansaeanus)藤材的明度指數(shù)和黃藍色品指數(shù)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紅綠色品指數(shù)呈現(xiàn)上升趨勢[25]。
袁哲[26]通過汽蒸和微波加熱方式對云南省藤、版納省藤和高地鉤葉藤進行軟化,并用傳統(tǒng)烘箱和微波加熱對藤材進行干燥試驗,結果表明:藤材明度明顯降低,色調角均為負值,飽和度下降,色差為18~30,汽蒸軟化方式對藤材明度及色差的影響大于微波軟化處理;藤材的干燥過程是明度逐漸增加的過程,但干燥處理對藤材表面明度的影響仍小于軟化處理對藤材表面明度的影響;經(jīng)干燥處理的3種藤材材色的飽和度增加,色調角改變,出現(xiàn)一定程度的偏紅和偏藍變化。在同一干燥介質、溫度條件下,藤材色差隨干燥時間的增加逐漸減?。辉谕桓稍锝橘|條件下,較高溫度條件下完成干燥的藤材色差大于該藤種在低溫條件下干燥完成后的色差;經(jīng)干燥后的3種藤材色差均小于藤材軟化前后色差值,干燥過程有助于減少材色差異,其中以微波干燥方式效果更為顯著。
以上學者的研究,從變色藤材中分離出主要變色菌,利用多種藥劑及其復配藥劑,分別進行抑菌和防治試驗,篩選出了對棕櫚藤材的霉變和生物變色有優(yōu)良抑制作用的藤材防霉防變色藥劑,有效防止了棕櫚藤材的霉變和生物變色。
1.3 藤材漂白
在氣干或存儲過程中藤材表面可能會受變色菌侵染,而降低藤材色度,質量較好的藤往往使用硫磺熏蒸漂白或用過氧化氫浸泡漂白,提高藤材光鮮度。
藤材利用前常采用化學漂白改善藤色,但藤材力學性能會受損,如漂白劑作用越強,漂白時間越長,藤色越好,但藤材強度降低越大[27]。探討不同漂白處理對藤材的影響,成為新的研究課題。
還原性漂白劑和NaClO對黃藤材的漂白作用差,以H2O2為漂白主劑,在適當工藝條件下能有效消除黃藤材的各種變色,使其恢復為均一的黃白色;漂白后的白度增量,光輻射材大于真菌變色材,真菌變色材大于素材,真菌變色的消除要比光輻射的消除困難;與未漂白材相似,經(jīng)氙光照射后,漂白材亮度降低,紅色調和黃色調增多,彩度增大,黃度增加,白度降低;以H2O2為漂白主劑開發(fā)出了優(yōu)良的黃藤材漂白技術,不但能有效消除黃藤材的各種變色,使其漂白材顏色均一,色澤度好,而且還能賦予其漂白材優(yōu)良的防光輻射性能[28-29]。
王正國[29]采用濃度低于6%的H2O2進行單葉省藤和黃藤漂白工藝研究,得到的最佳漂白工藝為:1)單葉省藤:H2O2濃度為5%,pH值為10,尿素濃度為0.6%,漂白助劑濃度為0.6%,漂白處理時間110 min,溫度70 ℃;2)黃藤:H2O2濃度為4%,pH值為11,尿素濃度為0.6%,漂白助劑濃度為0.6%,漂白處理時間110 min,溫度70 ℃。
因此,通過氙光輻照試驗,篩選出了以H2O2為漂白主劑的漂白劑配方和處理工藝,有效消除藤材各種變色,漂白材白度達80以上,顏色均一,色澤良好,具有優(yōu)良防光變色性能。
1.4 藤材染色
藤材染色通過染料、物理或化學染色等方式,使藤材具有一定堅牢色澤,增加藤制品的美觀;而掌握染色的滲透、著色劑的選擇和使用、染色工藝尤為重要。
藤材表面潤濕性、滲透性影響著藤材染色好壞。砂磨處理可增加水對單葉省藤的潤濕性[30]。單葉省藤的節(jié)間、節(jié)部滲透性均優(yōu)于黃藤,二者的節(jié)間滲透性均稍高于各自的節(jié)部滲透性,說明藤節(jié)部對氣體的縱向滲透有一定的阻礙作用,但阻礙作用并不明顯。利用水煮法、密封水煮法、微波水煮法、密封微波水煮法4種方法對藤材進行處理,對滲透性均有一定提高,但2種密封處理的方式對滲透性的提高優(yōu)于非密封的方式,但效果不明顯。酸性大紅-GR在單葉省藤和黃藤中的縱向滲透深度最大。滲透大小依次為酸性染料>活性染料>直接染料>堿性染料,且在單葉省藤中的滲透深度大于黃藤。在常壓條件下,染液的濃度對滲透深度影響最明顯。染液溫度和滲透時間對滲透深度的提高影響較小。在壓差條件下,染液在較短的時間內就能通過180 cm長的試樣,效果顯著,因此壓力差是決定染料在藤材中滲透的主導因素,其后依次為染料濃度、染液時間、染液溫度[31]。
漂白藤用直接-活性染料染色時,添加助染劑、穩(wěn)定劑和促染劑,可獲得色澤好、外觀豐滿的出口編織工藝品原料;藤纖維的白度越高,染色得到的鮮艷度就越高[32]。
不同染料對藤材反應不同。藤材活性染料、酸性染料和直接耐酸大紅4BS染色的上染率較高;直接染料中的直接湖藍5B和堿性染料上染率較差,表明酸性染料對藤材染色效果最佳[33]。王正國等[34]選用艷紅X3B和嫩黃X6G兩種活性染料對單葉省藤和黃藤藤材、藤皮染色,結果表明:活性染料對藤材可上染;藤皮經(jīng)打磨、酸、堿處理均不能上染;活性染料上染率最佳的染色條件為:染液質量分數(shù)0.5%,染色時間2 h,染色溫度40 ℃;單葉省藤、毛白楊、紅松和竹材的上染率差異不明顯,黃藤上染率最低;同種藤染色,活性嫩黃X6G上染率優(yōu)于活性艷紅X3B;當熱水抽出處理后,藤材上染率略有降低。
此外,選用活性染料、直接染料、堿性染料和酸性染料對單葉省藤和黃藤藤材染色,結果表明:4類染料可對藤片上染;藤皮經(jīng)打磨和酸、堿處理后,也不能使它們上染。各染料染色藤材最佳條件為:1)活性染料:質量分數(shù)為5.0 g/kg,染色時間2 h,染色溫度40 ℃;2)直接染料:直接耐酸大紅4BS質量分數(shù)為9.0 g/kg,直接湖藍5B為7.0~9.0 g/kg,染色時間2 h,染色溫度40 ℃;3)堿性染料:堿性品紅質量分數(shù)為9.0 g/kg,堿性嫩黃O為5.0 g/kg,染色時間2 h,染色溫度70 ℃;4)酸性染料:酸性大紅GR質量分數(shù)為7.0 g/kg,酸性嫩黃2G為9.0 g/kg,染色時間2 h,染色溫度70 ℃。同類不同種染料間藤材上染率進行比較,酸性嫩黃2G>酸性大紅GR;活性嫩黃X-6G>活性艷紅X-3B;堿性品紅>堿性嫩黃O;直接耐酸大紅4B>直接湖藍5B[26]。此外,酸性染料與三聚氰胺改性脲醛樹脂(MUF)復配改性藤材的染色效果最好[35]。
1.5 藤材增強保韌改性
對一些藤種藤材進行改性,是提高藤材質量、增加使用價值的一種有效方法。一些藤材莖級較大,但材質較差,如大鉤葉藤(Plectocomiaassamica)的材性較差,直接應用不能滿足商業(yè)化利用的要求,需對其進行改性研究[37]。
劉杏娥等[38]對黃藤和單葉省藤改性處理前后主要物理力學性質變化進行研究,結果表明除部分吸濕率升高之外,其他物理力學性質均有所改善,如抗彎彈性模量、抗彎強度、抗壓彈性模量、抗壓強度、密度、體積干縮率、吸水體積膨脹率以及材質均勻度等。同樣的,改性處理對藤材力學強度的增強效果是顯著的。分別測定抗彎模量、抗彎強度、抗壓模量和抗壓強度,改性后的黃藤分別最多增加了84.4%、43.9%、84.7%和86.4%,而單葉省藤性能提高更明顯,分別為90.5%、54.6%、69.2%和88.9%[39]。
而采用輻照處理、輻照劑量15 kGy,浸注量50%,三聚氰胺樹脂進行黃藤優(yōu)化改性,則藤材氣干密度、絕干密度、基本密度、抗彎彈性模量、抗彎強度、順紋抗壓彈性模量、順紋抗壓強度分別增加150.00%、151.16%、151.28%、127.48%、116.05%、140.90%和146.30%;而對單葉省藤采用輻照處理、輻照劑量15 kGy,浸注量50%,脲醛樹脂改性處理,上述指標分別增加140.00%、138.46%、138.30%、112.76%、104.97%、108.97%和116.30%[40],性能改變是非常明顯的,且該技術生產易控,設備簡單,生產周期短,成本較低,可拓寬藤材使用范圍,藤產品附加值提高較大。
對一些質量相對較低的藤材進行改性試驗,獲得的成效令人鼓舞。如經(jīng)過120 ℃熱處理后,鉤葉藤密度略有增加;鉤葉藤和高地鉤葉藤抗脹(縮)率分別為11.94%和1.98%,阻濕率分別為4.80%和5.50%,此外高地鉤葉藤的抗吸水率為1.80%。而經(jīng)最佳工藝改性處理后,氣干密度、絕干密度和基本密度鉤葉藤分別增加了9.71%、9.03%和11.70%,高地鉤葉藤分別增加了23.57%、22.11%和18.18%;鉤葉藤的抗脹(縮)率為5.40%,鉤葉藤和高地鉤葉藤抗吸水率分別為13.25%和34.16%[41]。又如,采用浸注試劑、浸注量、增韌劑量、加熱時間4個因素對大鉤葉藤、鉤葉藤進行改性,結果表明,與大鉤葉藤素材相比,分別浸注脲醛樹脂、脲醛樹脂和聚乙烯醇后,其抗彎強度分別增加34.1%和12.7%;而高地鉤葉藤素材在浸注脲醛樹脂后,其抗彎強度增加2.5%。添加聚乙烯醇后,大鉤葉藤、高地鉤葉藤脲醛樹脂改性材柔量分別增加6.00%和1.93%。獲得大鉤葉藤最佳改性處理工藝為:以脲醛樹脂+聚乙烯醇為改性試劑,浸注量為30%,聚乙烯醇添加量為0.10%,在120 ℃下干燥1.5 h;高地鉤葉藤最佳改性處理工藝為:以脲醛樹脂為改性試劑,浸注量為50%,在120 ℃下干燥0.5 h。恰當?shù)母男蕴幚聿粌H能提高棕櫚藤材的抗彎強度,也能提高改性材的柔韌性[42]。
1.6 藤復合材料
該方面工作開展相對較少,目前試驗開展了輕質高強藤簾/楊木復合材料。
藤芯重組材料顯示出較高的強重比,在藤芯重組材料中引入楊木單板,可使各種藤/木復合結構的力學性能有不同程度增加;而將楊木配置在藤芯重組材料的表層,對提高力學性能最有利[43]。該試驗獲得2類工藝參數(shù):1)藤芯重組材較佳的工藝參數(shù)為:熱壓溫度135 ℃,時間2 min,酚醛樹脂施膠量120 g/m2,壓縮率10%;2)藤木復合材料的制備工藝為:熱壓溫度135 ℃,時間2 min,壓力5 MPa,酚醛樹脂施膠量240 g/m2,壓縮率10%。
1.7 藤材其他應用
此外,藤材也應用于許多方面。如藤編的燈具具有材質美、造型美、工藝美和光影美等藝術特征,深受人們的青睞[44]。藤與其他綠色材料成為包裝設計的新寵,在包裝設計中藤材的運用得到大力提倡[45]。藤材料具有較高的彎曲韌性及彈性,對藤材料進行彎曲造型可制作各種不同的裝飾構件,具有很強的實用性與裝飾價值[46]。尹永恒等[47]展示創(chuàng)意藤木系列鐘表設計案例,闡述現(xiàn)代創(chuàng)意鐘表設計的基本理念與方法。藤材抽象雕塑式家具就是具有抽象雕塑外觀的家具作品,不但具有使用功能,還具有優(yōu)美的藝術化的外觀[48]。
總之,棕櫚藤工藝特性優(yōu)良,具備較高的拉伸、壓縮強度、良好的彈性、柔軟性并且硬度適中,加之熱傳導性能差,冬暖夏涼,透氣性強、質感自然、舒適別致因而具有較強的裝飾性和實用性功能,能夠滿足室內裝飾材料的要求,是開發(fā)室內裝飾性能的理想原材料[49-51]。藤材表皮紋理自然美觀,色彩溫雅沉穩(wěn),質地均勻,總體上給人以清新自然的淳樸感受;去鞘藤莖(藤條)是藤加工利用的主體材料,其表皮乳白色,柔韌,抗拉強度大,是編織和制作家具的優(yōu)良材料,同時也可用來制作索具、編制農用器具以及支撐架等。藤莖的利用方式可以是原藤整體的利用,也可以將其加工成藤蔑或藤絲,用于編織和捆扣,如席子、席枕、帽子、籃子等。藤莖可以分成藤皮和藤芯來利用,其中藤皮的利用價值最高[52]。藤家具和藤木辦公家具具有獨特的特點[53-57]。藤制骨植入體產品已接近臨床試驗[58]。
藤筍(藤莖嫩梢)在國內外均是傳統(tǒng)食用而新型發(fā)展的蔬菜產品。西雙版納哈尼族、瑤族等民族歷來有食用藤筍的傳統(tǒng)。如云南省藤、版納省藤、勐臘鞭藤(Calamusflagellumvar.karinensis)等的藤尖,當?shù)厝擞?種加工方式:一是像吃苦筍(Indosas spp.)一樣,將筍尖(連葉鞘)放在火塘中烤熟后蘸鹽巴、辣椒吃;另一種是將筍尖與米舂碎煮湯吃,風味獨特,哈尼族稱為“anueqiemei”,是一種傳統(tǒng)食品[59-60]。德宏景頗族等也采集鉤葉藤、高地鉤葉藤等種類的藤筍食用。
黃藤筍在華南很早就被原產地居民所食用。對黃藤筍的研究較多。早在1991年,許煌燦等[61]分析了黃藤和單葉省藤的營養(yǎng)成分。近年來,趙霞等[62]分析評價了黃藤筍的營養(yǎng)成分,并與其他幾類蔬菜進行了比較,采用氨基酸比值系數(shù)法對黃藤筍中的蛋白質營養(yǎng)價值進行了評價,氨基酸比值系數(shù)為75.23,營養(yǎng)價值優(yōu)于韭菜(69.80)、菠菜(66.77)和莧菜(61.88)等常見蔬菜。并進一步試驗獲得:低溫能明顯抑制黃藤筍過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維持過氧化氫酶活性,具有延緩黃藤筍采后褐變及衰老進程的作用,是一種有效的貯藏保鮮方法。但在3 ℃和7 ℃條件下,黃藤筍易發(fā)生冷害,因此11 ℃為黃藤筍較佳的貯藏溫度[63-66]。
此外,更多的研究關注于各種黃藤筍系列產品的研發(fā)工藝,如黃藤筍大豆醬工藝、黃藤筍罐頭工藝、黃藤筍脯工藝[67-69],以及鮮切黃藤筍保鮮技術及生理生化變化因素等[70-72],特別研究了黃藤筍保鮮效果、不同包裝和抗氧化活性等方面[73-76]。黃世能等[77]完成了“食用棕櫚藤栽培及藤筍保鮮技術規(guī)程”,該標準規(guī)定了食用棕櫚藤種黃藤和苦藤(Calamusviminalis)的苗木培育、栽植、撫育與更新、鼠害防治、采收和藤筍保鮮等技術要求。
藤果的利用主要是食用、藥用、工藝品制作和觀賞等方面。
傳統(tǒng)上,藤果在民族地區(qū)作為水果食用,酸甜可口,德宏、版納的市場有出售[78],在云南騰沖也作為果品生產,投向超市。民間更多的是作為做蘸水的酸料,其味與檸檬近似。如云南省藤、小省藤、版納省藤等果實有一層帶酸味的果肉,版納少數(shù)民族當作野果食用,一般是蘸鹽巴和辣椒吃[59-60]。
黃藤屬的某些種類果實能分泌出紅褐色樹脂,可作染料和中藥“血竭”,如產于印度尼西亞的龍血藤(Daemonoropsdraco)、產于馬來西亞的雙葉黃藤(D.didymophylla.)、小刺黃藤(D.micracantha)和短穗黃藤(D.brachystachys)等[1]。中國僅產黃藤一種,通過測定比較黃藤果實粉末組成成分與血竭部分相同,與龍血竭完全不同,黃藤果實粉末是否具有血竭的功能還需要進一步研究[79]。
黃藤種子質地堅硬,種胚基生,胚乳以白色為主,間雜黑色紋理,整粒種子經(jīng)過打磨后,表面有圓形空穴和黑點,因而得名“星月菩提子”,用星月菩提子串成的鏈子可供念佛之用或作為飾品配戴[80]。近年來,南巴省藤、高地省藤、勐捧省藤等也被商人收購作為制作佛珠的原料,價格水漲船高。
棕櫚科(Arecaceae)是熱帶具有強烈標志性的自然大科,也是極其古老、多樣性和不同步性都極顯著、用途最廣的一個自然科[81]。棕櫚植物各色各型的果構成大型的果序,成為一絕。棕櫚藤植物是在多棕櫚觀賞植物中應該進一步開發(fā)利用的一族。不同的種類大小、顏色多樣。如云南省藤果實成熟時橙紅色;大藤(Calamuswailong)果實卵狀橢圓形至橢圓形,草黃色;小省藤(C.gracilis)果實小,新鮮時橙紅色;褐鞘省藤(C.guruba)果實橢圓形,排列緊密,鱗片褐色;勐臘鞭藤果實鱗片具深溝,淡黃色或草黃色;南巴省藤果實近球形或橢圓形,肉桂褐色,頂端暗色,頗具觀賞價值[82]。
[1] 江澤慧, 王慷林. 中國棕櫚藤[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13.
[2] 曹積微, 袁哲, 強明禮. 云南4種棕櫚藤材彎曲性能比較[J]. 西部林業(yè)科學, 2016, 45(3): 132-136.
[3] 曹積微, 袁哲, 強明禮. 云南3種棕櫚藤材材性分析及開發(fā)利用價值評價[J].西北林學院學報, 2016, 31(4): 265-268.
[4] 顧顏婷, 吳智慧, 張繼雷. 藤家具用單葉省藤藤條順紋抗拉性能比較[J]. 林業(yè)工程學報, 2015, 29(3): 100-103.
[5] 劉杏娥, 呂文華, 鄭雅嫻. 水分對棕櫚藤材彎曲性能的影響[J]. 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 2014, 41(6): 934-938.
[6] 呂文華, 劉杏娥. 黃藤材結構及應用特性[J]. 木材加工機械, 2012, 23(4): 6-10.
[7] 羅真付, 張雪峰, 陸步云, 等.棕櫚藤力學性質及測試方法的研究[J]. 家具與室內裝飾, 2012(7): 108-110.
[8] 呂黃飛. 棕櫚藤材環(huán)境學特性研究及綜合評價[D]. 合肥: 安徽農業(yè)大學, 2014.
[9] 呂黃飛, 徐斌, 劉杏娥, 等.棕櫚藤材的溫濕度調節(jié)性能評價[J]. 木材加工機械, 2014, 25(5): 36-38.
[10] 呂文華, 江澤慧, 吳玉章, 等.木、竹、藤材的變色防治[J]. 世界林業(yè)研究, 2006, 19(4): 38-44.
[11] Norani A, Tho Y P, Hong L T, et al. Pests and diseases of rattans and rattan products in Peninsular Malaysia.[C]// Proceedings of the rattan seminar. Kepong:The Rattan Information Centre, Forest Research Institute, 1985:131-135.
[12] Roldan E F. Hyphal penetration of the staining fungusCeratostomellasp. in rattan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controlling stain[J]. Philippines Journal of Science, 1958, 87(1): 37-43.
[13] Mendoza E M. Staining can be prevented in the rattan pole industry[J]. Philippine Lumberman, 1960(10): 16-17, 34.
[14] Cortes R T. Air seasoning of commercial rattan[J]. Philippine Journal of Forestry, 1939, 2 (4): 329-330.
[15] 鄭雅嫻, 呂文華.黃藤材主要變色菌的分離和鑒定[J]. 西北林學院學報, 2015, 30(5): 219-223.
[16] 鄭雅嫻, 呂文華. 黃藤材主要變色菌的生物學特性[J]. 福建林學院學報, 2016, 36(2): 236-239.
[17] 邢嘉琪. 我國藤材主導霉菌的分離及其室內抑制試驗[J]. 木材工業(yè), 2005, 19(5): 23-24.
[18] 吳玉章, 周宇. 3種棕櫚藤藤材變色的研究[J]. 林業(yè)科學, 2005, 41(5): 211-213.
[19] 吳玉章, 周宇. 3種棕櫚藤藤材防變色的研究[J]. 林業(yè)科學,2006, 42(3): 116-120.
[20] 呂文華, 劉杏娥, 劉君良. 黃藤材的真菌變色[J]. 林業(yè)科學, 2011, 47(8): 196-200.
[21] 呂文華. 黃藤材變色的主要原因及其防治[D]. 北京: 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 2007.
[22] Liese W. Challenges and constraints in rattan processing and utilization in Asia[J]. Unasylva, 2001, 52 (205): 46-51.
[23] Casin R F. Study on the proper utilization of rattan poles specifically on their drying and other related properties: progress report[J]. PCARR Los Banos, 1975(13): 60.
[24] 曹積微, 袁哲, 強明禮. 微波和汽蒸加熱軟化棕櫚藤材抗彎性能及材色的比較研究[J]. 西南林業(yè)大學學報,2016, 36(4): 158-162.
[25] 江馥杉, 武恒, 王傳貴. 高溫熱處理對小白藤材色和視覺心理量的影響[J].林業(yè)工程學報, 2017, 2(1): 25-29.
[26] 袁哲, 曹積微, 強明禮. 熱軟化及干燥處理對棕櫚藤材色的影響[J]. 西南林業(yè)大學學報, 2016, 36(6): 158-163.
[27] Menon K D, Dransfield J. Rattan: a report of a workshop held in Singapore, 4-6 June 1979[M]. Ottawa, Canada: IDRC, 1980.
[28] 呂文華, 江澤慧, 任海青.黃藤材漂白[C]//第一屆全國生物質材料科學與技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07.
[29] 王正國. 省藤和黃藤材的漂白和染色技術研究[D]. 陜西楊凌: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09.
[30] 王艷波.人工林單葉省藤材性研究[D]. 南京: 南京林業(yè)大學, 2006.
[31] 徐超. 兩種棕櫚藤的滲透性及其與染料的關系[D]. 合肥: 安徽農業(yè)大學, 2009.
[32] 黃知清, 莫冬次, 李慶春, 等. 出口編織工藝品原料藤纖維染色工藝的研究[J]. 廣西化纖通訊, 2002(2): 4-7.
[33] 王正國, 王朝暉, 段新芳, 等. 活性染料在藤材染色中上染率的研究[J]. 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9, 33(3): 78-82.
[34] 王正國, 王朝暉, 段新芳, 等. 4類染料對棕櫚藤藤材上染率的研究[J]. 浙江農林大學學報, 2011, 28(2): 293-298.
[35] 鄭雅嫻, 呂文華, 許茂松. 鉤葉藤材的增強-染色復合改性及其性能研究[J].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6, 40(2): 155-159.
[36] 王傳貴, 裴韻文, 張雙燕, 等. 不同染料對棕櫚藤材的影響及機理分析[J]. 林產化學與工業(yè), 2014, 34(4): 121-125.
[37] 尚莉莉, 劉杏娥, 呂黃飛, 等. 大鉤葉藤與瑪瑙省藤材的主要物理力學性質對比[J]. 東北林業(yè)大學學報, 2014, 42(12): 123-125.
[38] 劉杏娥, 徐鑫, 汪佑宏, 等. 改性處理對黃藤及單葉省藤主要物理力學性質的影響[J]. 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 2012, 39(1): 61-66.
[39] 徐鑫. 不同改性方式對藤材主要物理力學性質影響[D]. 合肥: 安徽農業(yè)大學, 2009.
[40] 徐鑫, 劉杏娥, 汪佑宏, 等. 黃藤和單葉省藤改性處理工藝綜合評價[J].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4, 42(3): 93-98.
[41] 楊淑敏, 李擔, 張菲菲, 等. 脲醛及熱處理對鉤葉藤、高地鉤葉藤主要物理性質的影響[J]. 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 2016, 43(2): 215-219.
[42] 張菲菲, 李擔, 汪佑宏, 等. 改性脲醛對鉤葉藤類藤材彎曲性能的影響[J]. 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 2016, 43(6): 899-903.
[43] 楊麗森, 吳玉章. 藤/木復合材料的結構及其力學性能[J]. 木材工業(yè), 2010, 24(2): 46-48.
[44] 龐鮮. 藤材在燈具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 藝術科技, 2013(2): 136-137.
[45] 彭建祥. 藤材料包裝應用探析[J]. 上海包裝, 2013(6): 24-27.
[46] 隋睿正. 探討室內設計中藤裝飾材料的應用[J]. 藝術評論, 2016(2): 183-185.
[47] 尹永恒, 康淼, 王立端. 還原自然:創(chuàng)意藤木系列鐘表設計[J]. 生態(tài)經(jīng)濟, 2016, 32(10): 224-227.
[48] 袁哲, 葉喜, 武陸峰. 藤材在抽象雕塑式家具設計中的運用[J]. 林產工業(yè), 2013, 40(4): 43-46.
[49] 趙德達. 藤材及其在室內裝飾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 哈爾濱: 東北林業(yè)大學, 2015.
[50] 趙德達, 劉杏娥, 楊淑敏, 等. 藤藝家具編結工藝與裝飾紋樣的應用[J]. 林產工業(yè), 2015, 42(10): 40-43.
[51] 趙德達, 于伸. 藤裝飾材料在室內設計中的美感運用[J]. 山西建筑, 2015(1): 217-218.
[52] 楊麗森, 吳玉章. 棕櫚藤材的利用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J]. 世界竹藤通訊, 2008, 6(3): 1-5.
[53] 強明禮. 云南藤家具的研究[D]. 昆明: 西南林學院, 2003.
[54] 袁哲. 藤家具的研究[D]. 南京: 南京林業(yè)大學, 2006.
[55] 顧顏婷. 藤家具質量評定及檢驗方法的研究[D]. 南京: 南京林業(yè)大學, 2008.
[56] 單海斌. 藤木辦公家具造型及加工工藝研究[D]. 哈爾濱: 東北林業(yè)大學, 2013.
[57] 單海斌, 劉杏娥, 武恒, 等. 淺析藤木辦公家具的優(yōu)越性[J]. 林產工業(yè), 2013, 40(3): 7-10.
[58] 編輯部. 藤制骨植入體產品接近臨床試驗[J]. 世界竹藤通訊, 2016, 14(1): 47-48.
[59] 陳三陽, 裴盛基, 許建初. 西雙版納勐宋哈尼族傳統(tǒng)管理與利用棕櫚藤資源的研究[J]. 云南植物研究, 1993, 15(3): 285-290.
[60] 陳三陽, 裴盛基, 許建初. 西雙版納藤類資源的民族植物學研究[C]//許再富.熱帶植物研究論文報告集(二). 昆明: 云南大學出版社, 1993: 75-85.
[61] 許煌燦, 周再知, 尹光天. 藤莖嫩梢的營養(yǎng)成分分析[J]. 林業(yè)科學研究, 1991, 4(4): 459-462.
[62] 趙霞, 黃世能, 冼光勇. 森林蔬菜黃藤筍的營養(yǎng)成分分析及評價[J]. 經(jīng)濟林研究, 2007, 25(1): 46-48.
[63] 趙霞, 鄭誼, 黃雪梅, 等. 低溫貯藏對黃藤筍3種酶活性的影響[J]. 食品與發(fā)酵工業(yè), 2009, 35(9): 198-200.
[64] 鄭誼. 黃藤筍低溫貯藏保鮮的研究[D]. 廣州: 華南農業(yè)大學, 2008.
[65] 鄭誼, 趙霞, 黃雪梅, 等. 低溫貯藏對黃藤筍主要營養(yǎng)物質的影響[J]. 廣東農業(yè)科學, 2009(8): 150-153.
[66] 黃世能, 鄭誼, 黃雪梅, 等. 低溫貯藏對黃藤筍品質的影響[J]. 世界竹藤通訊, 2013, 11(4): 7-11.
[67] 劉曉蓉, 林曉玲, 江嘉玲. 黃藤筍大豆醬的工藝研究[J]. 中國調味品, 2012, 37(12): 84-87.
[68] 趙霞, 黃世能, 冼光勇, 等.黃藤筍罐頭的加工工藝初探[J]. 廣東農業(yè)科學, 2009(l0): 125.
[69] 劉曉蓉, 白偉芳. 乳酸菌發(fā)酵黃藤筍脯工藝的研究[J]. 中國調味品, 2012, 37(1): 35-38.
[70] 張君君. 鮮切黃藤筍保鮮技術及生理生化變化研究[D]. 廣州: 華南農業(yè)大學, 2010.
[71] 張君君, 黃世能, 趙霞, 等. 鮮切黃藤筍低溫貯藏期問的生理變化研究[J]. 廣東農業(yè)科學, 2009(l0): 126-128.
[72] 張君君, 黃雪梅, 黃世能, 等. 鮮切黃藤筍褐變與3個酶活性變化的灰色關聯(lián)分析[J]. 廣東農業(yè)科學, 2010(l2): 96-98.
[73] 劉曉蓉, 譚才鄧. 殼聚糖降解液對黃藤筍的保鮮效果[J]. 食品研究與開發(fā), 2010, 31(9): 209-212.
[74] 劉曉蓉. 氣調包裝對黃藤筍貯藏期間生理特性的影響[J]. 食品與加工, 2011, 27(3): 108-110.
[75] 黃雪梅, 牛國才, 黃世能, 等.森林蔬菜黃藤鮮筍及植株不同器官的抗氧化活性[J]. 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 2013, 33(11): 11-18.
[76] 黃世能, 黃雪梅, 牛國才, 等. 煮熟和干燥處理對黃藤筍抗氧化活性的影響[J]. 世界竹藤通訊, 2014, 12(3): 1-4.
[77] 廣東省質量技術監(jiān)督局.食用棕櫚藤栽培及藤筍保鮮技術規(guī)程: DB44/T1531-2015 [S]. 2015.
[78] 王克, 王慷林, 彭超, 等. 德宏州野生果類植物的區(qū)系分析[J]. 西部林業(yè)科學, 2013, 24(增刊1): 1-6.
[79] 尹光天, 楊錦昌, 孫冰, 等. 黃藤果實血竭成分的提取和鑒別[J]. 中南林學院學報, 2005, 25(6): 74-76.
[80] 李榮生, 尹光天, 楊錦昌, 等. 黃藤果用林的經(jīng)濟價值評估[J]. 世界竹藤通訊, 2015, 13(4): 17-20.
[81] 吳征鎰, 路安民, 湯彥承, 等. 中國被子植物科屬綜論[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3.
[82] 王慷林. 中國觀賞植物圖鑒: 觀賞棕櫚[M].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 2004.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Technology of Rattan and Its Application Prospect
Wang Kanglin1Liu Xing’e2Yang Shumin2Lv Wenhua3Tian Genlin2Liu Guanglu2Jiang Zehui2
(1 Southwest China Eco-development Academy,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Kunming 650224, China;2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Bamboo and Rattan, Beijing 100102, China;3 Research Institute of Wood Industry, 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 Beijing 100091, China)
Rattans, an important non-timber forest product in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region,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 alleviating poverty and promoting regional economy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This paper mainly reviewed the technology and means to develop and utilize rattans, such as the utilization of rattan’s cane, fruit and shoots. Its utilization showed the wide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rattans resources.
rattan,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prospect, cane, shoot, fruit.
“十二五”農村領域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編號:2015BAD04B0203)。
王慷林(1964-),男,博士,教授/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竹藤科學與技術、資源植物學、繁殖生物學和保護生物學等。E-mail: bambratt@163.com。
江澤慧(1939-),女,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木材科學與技術。E-mail: liuxinge@icbr.ac.cn。
10.13640/j.cnki.wbr.2017.0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