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碧健
六一節(jié),鄰班門口突然出現(xiàn)了一只憨態(tài)可掬、坐著雪橇的大狗熊玩偶,它牢牢地吸引住了小朋友們,一下課周圍就圍滿了好奇的孩子們。我連忙拿起相機,小朋友們一見,更加活躍了,爭先恐后搶鏡頭,更有甚者成了“鏡霸”,鏡頭轉到哪兒,他跟到哪兒,恨不得鉆到鏡頭里……
當我看到一貫安安靜靜,此時也活蹦亂跳、一臉笑容的蕾時,心想:“太好了,趕快多拍幾張!”可沒想到蕾發(fā)現(xiàn)后一個激靈,左躲右閃,逃到狗熊的另一側去了。鏡頭中留下的還是她低眉順眼、滿臉羞赧的樣子。
這不由讓我想起整理孩子“成長檔案”時,以她為主的照片總是不多;小組表演時,她的頭總是低得最下,聲音最輕;游戲活動需要兩兩結對時,她常是最后落單……
為什么會這樣?也許因為她是個留守孩子。
原來,蕾從十個月斷奶起,就由守寡十多年的農(nóng)村奶奶一個人帶養(yǎng),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只有家中有重要的事或過年時才能回來幾天。因平時不在一起,孩子和父母不親,即使父母在家,她還是粘著奶奶。
勤儉節(jié)約的奶奶送完孩子后,就去當搬運工賺生活費補貼家用,所以傍晚接孩子回家后已經(jīng)很累,還要做家務,完全沒有精力與孩子進行感情交流。而奶奶對教學內(nèi)容特別重視,每天來接孩子時總會問,“今天教點啥?”“人家上了幾天就會說會唱兒歌,我們家蕾什么也不會!”對孩子的涂鴉作品,奶奶一看就咋呼:“這畫的啥,亂七八糟!”缺少家人的引導和鼓勵,蕾變得越來越內(nèi)向、自卑。
于是我利用奶奶每天來園接送孩子的時間,委婉地向她傳授一些新的教育理念,教給她一些簡單易學的方法:例如看孩子的作品時,不要用大人的眼光來看,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問問這是什么,那是什么,鼓勵孩子多說,肯定孩子的進步或想法;晚飯后,可以和孩子一起看看電視里的幼兒節(jié)目,豐富孩子的知識面;晚上睡覺前,用老式錄音機讓孩子聽聽故事,豐富孩子的詞匯;星期天,帶孩子到公園,或者和鄰居的孩子一起玩玩,提高社交技能;當孩子哭鬧時先問問為什么,聽聽孩子的想法,不要一味呵斥……
同時,讓奶奶和孩子的父母取得聯(lián)系,希望他們盡可能地多回家陪陪孩子,平時一定要給孩子多打電話。也可以在寒暑假,把孩子接過去,帶她出去玩玩,接觸些新鮮事物。爸爸媽媽可以通過班級主頁了解幼兒園里的事,找些話題和孩子聊。盡量做到“人不在心在”,讓孩子充分感受到父母的關愛。
在幼兒園,我更是對蕾特別關照,上課時只要她舉手,我就盡量多給她機會;游戲時,我主動和她結對,讓她成為人人羨慕的對象;每當她取得進步,我就大大表揚。漸漸地,她回答問題的聲音變響了,頭抬得高了,笑容多了,性格開朗了,朋友也慢慢地多起來了。大班畢業(yè)匯報時,她爸爸專程從外地趕回來。當看到舞臺上膽小內(nèi)向的蕾,現(xiàn)在是那么活潑開朗,奶奶和爸爸都激動萬分,連聲說:“寶寶真棒,變化太大了,根本想象不出她會有這樣的表現(xiàn)。太謝謝老師了!”
留守兒童缺乏父母的關愛,缺少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知識能力水平相對較弱,在集體中較自卑。這就需要老師及時給予適當?shù)膸椭?,幫助教養(yǎng)人提高家教水平,幫助孩子樹立信心,以彌補愛的缺失。而年輕的父母們也要注意:盡量不要制造“留守孩子”或“變相留守孩子”,畢竟老人的思維思想有別于年輕人,要努力創(chuàng)造機會多回家看望老人和孩子,充分利用現(xiàn)代通訊工具與孩子交流,成為名副其實的家長,不要給孩子的童年留下遺憾!
編輯 朱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