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紅蕾
70多歲的王大媽,最近突然兩個耳朵發(fā)悶,找附近醫(yī)院的醫(yī)生看后診斷為中耳炎,開了消炎藥和滴耳液,但用藥一段時間后耳悶不見好。老人家換了家醫(yī)院,還是診斷為中耳炎,說有積液,需要做穿刺。王大媽穿刺了癥狀更重的一側耳朵,覺得好多了。幾天后,未做穿刺的另一側耳朵似乎更悶了,這次來到我們醫(yī)院,要求穿刺那側耳朵。
這是她第一次在我這里就診。按照我的習慣,必須從頭詢問病史,一問才知道,她的癥狀已經有20天。檢查耳朵和鼻腔后,我跟大媽商量,想給她查個鼻咽鏡,大媽通情達理,滿口答應。
耳內鏡下,中耳積液并不嚴重。
鼻內鏡下,我看到了鼻咽部隆起的組織,模樣不太和善,心下一沉,果斷決定收大媽住院。大媽非常信任我,于是第一時間給她安排了住院和手術,術中取了組織送病理檢查,果然不出所料——鼻咽癌。
工作這么多年,如今看到這個診斷,心里依然沉甸甸的。因為不喜歡面對腫瘤的無奈和傷感,我沒有選擇腫瘤做自己的亞專業(yè),但是仍會經常遇到這個惡魔,而且往往以這種隱蔽的形式。
看看我們的教科書,鼻咽癌會有后吸鼻涕帶血、鼻堵、耳悶、聽力下降、頭痛等表現(xiàn),而且書上都強調鼻涕帶血是常見癥狀,以至于無論多么年輕的大夫遇到疑似鼻咽癌的患者都會問鼻涕帶血嗎。殊不知病魔更狡猾,它絕對不會總按書上寫的出牌,如果都那樣,病魔和患者和醫(yī)生的博弈豈不很無趣?它會各種化妝術,會披上各種各樣的外衣,會打馬虎眼。迄今為止,我遇到過N個被診斷為各種炎癥的鼻咽癌患者了,比如慢性咽炎數(shù)月、反復扁桃體炎多次靜脈抗生素、反復或持續(xù)中耳炎、干燥性鼻炎、頸部淋巴結炎,等等。上至七八十歲的老人,下至十幾歲的孩子。每次經過詳細詢問仔細檢查,在給他們確診后,都沒有成就感,只有沉重感,沒有一絲一毫“破案”的快樂,只有面對腫瘤的傷感。
從炎癥到腫瘤,對患者來說,這個落差太大!
怎樣避免這樣的事情發(fā)生?
請患者信任和配合醫(yī)生!很多人一聽說做檢查,總覺得醫(yī)生太夸張,要么就是過度害怕,甚至有人不舍得花錢,所以往往會要求先用藥。也有人圖省事,不去醫(yī)院就診,通過各種方式、轉彎抹角四處打聽,然后自己買點藥吃。我遇到過家屬拿著外院的病歷和檢查結果來咨詢,我要求帶患者來,家屬不以為然,拖了半年才來,十幾歲的孩子,最后確診為鼻咽癌!
作為三甲醫(yī)院的醫(yī)生,每天的工作如同打仗,經常連喝水吃飯的時間都沒有,請相信,我們建議的檢查一定是有必要的。雖然患者的病史不一定長,癥狀不一定全,可能只有一項不舒服,但是必要時,一定要做內鏡檢查!
炎癥和腫瘤,往往就差一個內鏡的距離。
作為醫(yī)生,我們一如既往地殫精竭慮,即使忙得吃不上飯,喝不上水,去不了衛(wèi)生間,也要給患者做該做的檢查。而且還要不拘泥于書本知識,發(fā)揮福爾摩斯的才智,力爭尋找出病魔的蛛絲馬跡,并將之大白于天下,給予最徹底的打擊。
人生無常,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