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之豪
一張石桌上,鋪著一卷厚厚的戰(zhàn)略地圖,一位高大魁梧的軍人拿著一截鉛筆,手指一處島嶼,正和部下商量作戰(zhàn)策略。每當我看到一江山島戰(zhàn)役紀念館門前的這座五人雕像,眼前總會浮現(xiàn)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張愛萍所寫的一段文字:三軍易統(tǒng),良機難覓,東風助我銳難當。萬炮發(fā),勢排山倒海,直搗金湯。遙望大陳一江:紅旗閃,濃煙沖火光。
帶著由衷的敬佩之情,我走進了紀念館的一樓。張愛萍將軍英勇而又富有智慧,他是一江山島解放戰(zhàn)爭勝利的關鍵人物。他深知,“拿不下一江山島,就打不通航線”。這場戰(zhàn)役的勝利與否,關系到整個大陳海域解放戰(zhàn)爭的成功與失敗。戰(zhàn)役開始前,張愛萍將軍做了周密計劃。為此,他縝密思考,在三大方案中選取了首打一江山島戰(zhàn)役。他果斷指揮又謹慎行事,“殺雞要用牛刀!”在確保各部門正常的情況下,他又果斷選擇了一月中天氣最好的一天——1月18日?!按蛘桃惶炀蛪蛄?!就定1月18日?!睆垚燮夹判氖愕卣f。
1955年1月18日的清晨,一江山島戰(zhàn)役正式打響了。8:00,轟炸機群首次進行轟炸,一江山島頓時硝煙彌漫。9:00,支援炮兵開始長達4個小時的轟炸,登陸艇緊隨其后,于12:15出發(fā),預計14:30抵達一江山島,而此刻潮汐最高,可以縮短上岸進攻的距離。戰(zhàn)士們以雙縱隊形包圍一江山島,15:00左右,我軍的紅旗終于在火光中插在了203高地上。一張張圖片,一個個故事,令我感慨,如果沒有如此周密精確的策劃,哪有首次陸海空三軍聯(lián)合渡海登陸作戰(zhàn)的成功呢?
令人感動的是,這場戰(zhàn)役中,還充分體現(xiàn)了“軍民如親”的情懷。聽說要打仗,船老大們紛紛捐出漁船,并在中央指揮下包上鐵皮、安上裝備,投入了所有心血,武裝成了“登陸艇”。更為可貴的是,因為陸軍中幾乎沒有多少人打過海戰(zhàn),缺乏駕駛員,十多位有經(jīng)驗的船老大也投入到了戰(zhàn)斗之中……
紀念館二樓的雕塑中,船老大金壽興一手握緊方向舵,一手握緊拳頭,還回頭招呼著戰(zhàn)士們:“沖啊——”他駕駛17號“戰(zhàn)船”逼近一江山島時,在擊毀了5座地堡后,流彈穿過玻璃擊中了他的前額,金壽興不幸犧牲。
還有許許多多的農(nóng)民也踴躍加入其中。農(nóng)民們殺豬宰羊,爭著放進補給物資的船只里;婦女們挎著一籃籃的土雞蛋,無償送到了部隊……正是有了后方人民的支持,這一場戰(zhàn)役才能打得如此漂亮!
1955年1月18日,這個偉大的日子在我們的腦海中永恒定格。“陡崖峭壁,鋼鐵堡壘,首戰(zhàn)奏凱震八荒。英雄贊,似西湖競渡,初試鋒芒!”這鏗鏘的聲音,這雄壯的贊歌,將永久回蕩在椒江大地、臺州大地。
一江山島戰(zhàn)役,沸騰的熱血,不朽的戰(zhàn)績,譜寫出勝利之歌、輝煌之歌!
指導老師 楊鳳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