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永平譯
觀察與探討
苜蓿與禾草混播
董永平譯
(全國畜牧總站,北京朝陽100125)
在一些新播種的苜蓿地里,可考慮混播一些禾本科牧草(以下簡稱禾草)。苜蓿和禾草混播在很多年前就很普遍,種苜蓿時要么混播一些燕麥,要么混播貓尾草或者無芒雀麥。受禾草除草劑廣泛使用和牧草質量評價方法的影響,人們種苜蓿時逐漸將混播的禾草摒棄,轉變?yōu)檐俎尾?。但是,近期在牧草品質測定方面的研究進展顯示出,混播的禾草在某種程度上被摒棄了,應該重新重視它們。
1.1 產量生產干草或青貯時,牧草產量是影響其效益最大的因素,苜蓿與禾草混播通常比苜蓿單播的產量更高。牧草的收割成本是固定的,而且很高,因此每一次收割都需獲得足夠的利潤。燕麥等小籽粒作物或一年生黑麥草(意大利黑麥草)在春季與苜蓿同時播種,與單獨播種苜蓿相比,可獲得更高的牧草產量。在土壤水分較高時,苜蓿與密叢型的禾草混播,如虉草、無芒雀麥,能增加牧草抗機械碾壓能力,并能加快牧草干燥速度,減少因天氣狀況引起的產量損失。葦狀羊茅和鴨茅秋季生長較好,因而與苜?;觳r,秋季能獲得更高的產量;而且這樣的混播組合在秋季刈割或放牧后,比苜蓿單播能留下更多的殘茬,在冬季能留存更多的積雪,從而保護苜蓿根冠。
1.2 干燥速度草條中禾草莖稈的干燥速度快。虉草、無芒雀麥、貓尾草等多莖的禾草,刈割后能形成蓬松的草條,加快牧草的干燥速度。但應注意的是,葦狀羊茅、黑麥草等表面發(fā)亮的多葉禾草,不會加快牧草的干燥速度。
1.3 持久性禾草秋季再生的草及殘茬可以更好的保留降雪,比單純的苜蓿殘茬相比,對冷空氣能起到更好的隔離作用,從而苜蓿的根冠能更好地受到保護,減少越冬損害。此外,選擇耐寒性特別強的禾草與苜?;觳?,如果苜蓿被凍死了,禾草將成為牧草生產的保障。
1.4 飼用價值在相似的生育期,禾草的中性洗滌纖維(NDF)雖然比豆科牧草高,但禾草的NDF消化率也高。相對飼用價值是衡量苜蓿質量很好的一個指標,但用于衡量禾草卻會低估了禾草的飼用價值。相對牧草質量(RFQ)指數是一個新的指標,能更好地反映禾草比較高的纖維消化率,反映出禾草較高的能量和采食率所發(fā)揮的作用。許多牛場添加秸稈以提高日糧的纖維含量,而禾草能夠提供消化率更高(質量更好)的纖維。
1.5 自然抑制雜草當多年生牧草的種植地里長時間大面積裸露時,雜草就有機會入侵。有些禾草填補裸斑的速度比較快,播種當年就可以將裸斑完全覆蓋。許多禾草,特別是撒播方式播種或播種密叢型的禾草,可以更長時間的覆蓋地面,減少雜草入侵的風險。
1.6 防止水土流失利用小籽粒禾本科作物作為苜蓿播種的保護作物,在防止水土流失方面有明顯的好處。
1.7 減少臌脹病過量攝入苜蓿青草會導致家畜發(fā)生臌脹病,苜蓿制作的干草和青貯飼料沒有臌脹病的問題,而苜蓿與禾草混播的草地用于放牧時也可以明顯減少臌脹病的發(fā)生。
1.8 回歸自然天然草地中生長的草種類非常多,不同的禾草和豆科牧草生長在一起,一定不會有單一生長的豆科牧草。雖然人工草地的管理要比天然草地精細得多,但還是應該借鑒一些天然草地所蘊含的復雜的生態(tài)學原理。
表1 明尼蘇達州苜蓿與禾草混播的推薦播量及優(yōu)勢、弱點
在明尼蘇達州,苜蓿與禾草混播的推薦播量及優(yōu)勢、弱點見表1。
2.1 短期輪作為獲得更高的產量,并利用輪作中苜蓿固定的氮素,許多奶牛場發(fā)現,苜蓿僅種植利用3~4年效益最高。雖然禾本科牧草的高產年限比苜蓿還要短一些,但在較短的利用年限下,葦狀羊茅、貓尾草、雀麥等與苜?;觳?,與輪作中苜蓿單播相比,既可獲得高產,飼草品質還很好。
2.2 播種量禾草在混播中既要起到一定的作用,又不能播的太多,與苜蓿競爭太強。刈割頻度和刈割高度會影響混播草地中苜蓿和禾草的比例,例如低茬刈割和刈割頻次低,都會降低鴨茅在混播草地中的比例。
2.3 播種方法撒播是苜蓿和禾草混合播種最好的方法。特別是混播組合中有密叢型禾草時,撒播可以播的更均勻。燕麥等小籽粒作物、意大利黑麥草與苜?;旌蠈嵤┍Wo播種時,可以條播;而多年生禾草最好撒播。應避免將苜蓿和競爭力強的禾草播在同一行。
2.4 播種時間因為適用于苜蓿與禾草混播草地的除草劑非常少,如果土壤水分足夠的話,秋季是混播牧草播種的最好時間,這時雜草的競爭要比春季小的多。
2.5 草條管理寬草條可以加快干燥速度,降低天氣狀況造成的收割損失。如果混有多葉型的禾草,寬草條刈割尤為關鍵。
2.6 施肥由于禾草從土壤中吸收鉀的能力比苜蓿更強,施入充足的鉀肥是非常關鍵的,這樣可以保證苜蓿能吸收足夠的鉀素維持其在混播草地中的密度。糞肥是非常好的肥料,適合播種前或刈割后施用。
譯自http://www.extension.umn.edu/agriculture/dairy/forages/seeding-grasses-with-alfalfa/
S816.5
A
1004-3314(2017)15-0034-02
10.15906/j.cnki.cn11-2975/s.2017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