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智光
攝影圈里的人勤于走動,多以什么兄或什么哥的相稱,我對張展卻更愿意以先生這個稱謂,這不僅是個尊稱,更多的是他儒雅的言談舉止以及照片里透析出的文人氣息,再稱兄道弟會略顯江湖了,故以先生稱之或許更符合些。
在中國拍攝自然風光的大軍里,不乏將照片拍得唯美唯俏,亮麗無比的,也由此產(chǎn)生了許多“大師”,遺憾的是這些影像大都千篇一律,缺少個性。著名畫家、評論家陳丹青先生在《攝影之友》雜志組織的一場研討會里對國內(nèi)眾攝影名家的作品評價是這樣的:“我看到非常美麗的畫面,但我看不到攝影師在哪?”是的,一直以來,拍攝自然風光的攝影人群多是毫無思想地不斷地按快門,他們在機械記錄著自然界的山水樹木,如抄水表煤氣表的工人一般,循環(huán)往復,周而復始。而今天在廣東的中山,我被眼前所見的影像撞了一下腰,而這么有思想有詩意的圖像制造者,便是今天文章的主角張展先生。
張展先生的作品多以黑白圖像見長,如他自述一般:“走到繽紛的世界里,我以黑白慰藉心靈”。他覺得黑白圖像是最適合表達他情感的一個工具;他認為黑白圖像是他抽絲剝繭看世界的一種態(tài)度;他堅信黑白圖像具有賞心悅目的永恒魅力。他把情感化成黑白灰傾注在自己的作品中。在作品中我感覺到山野的豪情萬丈,而在小溪村落的影像中又得見詩情畫意的氣息,他也用剛柔并濟的線條銳意刻劃城市面貌,聽得見他在頌唱人類文明力量和智慧的贊歌。他已經(jīng)很純熟地運用黑白影像去表達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所以我們在欣賞他的作品時能明顯地看到他所留下的印記。
張展也特別擅長運用光影效果和富有強烈個人風格的構圖去彰顯作品的個性。很多時候會表現(xiàn)在對前景的運用上,以大幅面的黑作為前景多次出現(xiàn)在他的作品中。而大面積的黑所形成的幾何圖形具有非常強烈的視覺沖擊力,這大概就是他作品里的獨門暗器了。圖像影調(diào)的掌握也非常重要,在這黑白灰里,多黑多白多灰其實是承載著情感的喜怒哀樂,張展先生在這方面的火候拿捏得恰到好處。
“大濕”如蝗蟲一般的年代,我已無法辨識藝術的范疇了,只能狹義地說,在平面世界里,藝術(包括繪畫和攝影)從來就是個性化的。如果你的作品里不能有你的身影,就別跟人家說是在搞藝術,說去照相會好些,免得誤導別人。而張展先生的作品能成為藝術,除了有他的思想性、鮮明個人風格和技術技巧運用出色外,還有他勇于探索和嘗試的精神。今年他送了我一本臺歷,里面的十二個畫面都是由兩張元素相似相關卻又不相聯(lián)的作品擺在一起。這次他給觀眾留下了非常大的想象空間,讓人們的思緒在兩地來回奔跑,不同的人讀出不同的音符,這就是藝術的魅力所在。而我讀出的是世界萬物看似不關聯(lián),其實在宏觀世界里又是相聯(lián)的,人的視覺便是個介質(zhì)了。
但凡優(yōu)秀作品,背后定是蘊藏著作者的思想意志,張展先生的照片能拍得如此個性,與他平時對音樂、繪畫、文學的喜愛是一脈相承的,他認為旋律優(yōu)美的音樂都可以陶冶情操,不論是古典西洋畫的精致嚴謹或是中國畫的乖巧經(jīng)營,都是攝影可以攝取的養(yǎng)份,而文學又可以幫助人類更清楚認識自己,認識社會,通過這些潛移默化的修養(yǎng),可以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培養(yǎng)獨特的審美能力。平庸的思想一定是產(chǎn)生出平庸的結果,張展先生悟出了藝術從來就是個性化的真諦,讓作品隨自己思想行走,盡情渲泄,表露無遺。
辭源對“先生”的解釋為:年長而有學問的人。攝影界有學問的真是不多,有學問又可以拍出自己風格后更是鳳毛麟角。我對這類人是由衷敬佩的,張展算是其中一個,故以先生相稱確是名符其實。
夜了,明早還得上班去。
晚安,張展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