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周
金比銀貴重,在今天是婦孺皆知的常識,沒什么稀奇。問題是,從大歷史的眼光來看,黃金相對于白銀的貴重程度,有一個從弱到強、從低到高的過程。
黃金相對白銀的比價,從漢朝的幾倍,到唐宋的十幾倍,再到清朝的二十倍,再到民國的三十倍,再到今天的四五十倍,說明黃金越來越升值。
老話常講,物以稀為貴,黃金之所以越來越升值,是因為相對于白銀來講,黃金在市面上的流通量越來越小。這個現(xiàn)象,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顧炎武很早以前就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過。
顧炎武說,佛教傳到中國以后不久,出現(xiàn)了一大批佞佛的帝王,例如三國時的吳帝孫皓、南北朝時的東昏侯蕭寶卷,以及女皇帝武則天等等,這些人為了跟佛“結(jié)緣”,為了消除“罪業(yè)”,為了給自己以及子孫萬世帶來無窮無盡的“福德”,不惜成本,用金粉抄寫佛經(jīng),用黃金鑄造佛像,消耗掉了數(shù)量驚人的黃金。僅以北魏一朝為例,北魏文成帝多次鑄造釋迦牟尼像,其中一次就用掉黃金兩萬五千斤。北魏的“斤”很大,每斤折合現(xiàn)在650克,兩萬五千斤相當于16噸還要多。
鑄造佛像使得黃金流通量減少,這個解釋是符合史實的,但顧炎武和杜鎬全把板子打到佞佛的帝王身上,實在有失公正,因為把黃金趕出流通領域的“罪魁禍首”并非只有佞佛這一種。
第一,歷代王侯的住宅,歷代美女的衣飾,都離不開黃金。
第二,黃金還被每一個時代的守財奴藏到了地下,這些黃金有的經(jīng)過兵火,有的經(jīng)過人禍,守財奴死了以后,其后代又不清楚藏金的地點,于是黃金就沒有了出頭之日,這也是大批黃金退出流通領域的一個重要原因。
宋人筆記《清波雜志》談過一個很典型的事例,說河南洛陽久為帝都,地下藏金甚多,購房者在那兒買了二手房,動土翻修的時候往往能挖出黃金來,于是洛陽的房子就變得特別貴,因為原業(yè)主總是在房款之外另向買方索要一筆“掘屋錢”。
下面還要說到第四個因素:國際貿(mào)易。
在宋朝,黃金在中國比白銀貴十幾倍,而在同時期的西方世界,黃金要比白銀貴30倍左右。因為這個緣故,來自東南亞的商人通過當時已經(jīng)開放的廣州、泉州等口岸,把白銀源源不斷地運送到中國,再換成黃金去歐洲買成商品。這些商人把黃金帶到歐洲的同時,也把中國黃金比西方廉價的消息帶給了西方人,進而成了西方人到東方世界尋找黃金的動力,然后就有了哥倫布航海以及發(fā)現(xiàn)新大陸。
到了明清時代,歐洲人的航海技術突飛猛進,他們繞過東南亞的中間商,直接來到中國進行貿(mào)易,最有利可圖的貿(mào)易品還是白銀。
據(jù)德國史學家貢德·弗蘭克估算,僅在17世紀的上半葉,就有6000噸白銀輸入中國,同時也有大批的黃金(貢德·弗蘭克沒有估算出具體數(shù)額)從中國輸送到西方。
我們這個國家原先并不是主要的產(chǎn)銀國,正是因為海外的白銀源源不斷地輸入進來,使中國變成了一個“世界銀窖”,進而使白銀在明朝中葉以后成為民間交易的標準貨幣(明朝前期嚴禁金銀流通,民間交易只準使用紙幣)。直到民國時代,在國民黨發(fā)行法幣以前,銀圓一直是中國最強硬的通貨。
至于今天,銀兩和銀圓雖然都不再廣泛流通,但是我們卻仍然管那些可以存款貸款和匯款的金融機構(gòu)叫作“銀行”。
編輯/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