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韋曦
克里斯托弗·諾蘭戰(zhàn)爭新片《敦刻爾克》在中國未映先火,雖然許多國內(nèi)觀眾對這個故事并不耳熟能詳,但諾蘭的大名和影片在北美取得的壓倒性好評和票房,讓《敦刻爾克》在確定中國檔期前就賺足眼球。距國內(nèi)9月1日公映還有兩周之際,諾蘭偕夫人——同為《敦刻爾克》制片人的艾瑪·托馬斯抵京,《環(huán)球時報》記者22日參加了他與中國導演兼制片人黃建新的對話活動。
熟悉諾蘭作品的人都會意識到,時間和空間的概念常被這個“鬼才”電影人賦予他自己的解構(gòu),《敦刻爾克》也不例外。這部原本講述二戰(zhàn)時期英法聯(lián)軍敦刻爾克大撤退歷史事件的電影,被諾蘭拆成了海陸空三個空間維度,以及一小時、一天、一周三個時間維度。被問及是否相信相對論,抑或是有關(guān)于時間的理論時,諾蘭回答說:“我是相信相對論的。我對于電影在敘述故事和時間之間的關(guān)系非常感興趣,我所有的電影都希望觀眾能夠參與到這個過程中,思考和感受一下時間的概念。”
諾蘭并不擔心中國觀眾會對敦刻爾克的故事感到陌生,“這部電影可以向不了解的國際觀眾講述這段歷史,我非常榮幸能向這么多的觀眾展現(xiàn)這個故事?!敝Z蘭解釋,敦刻爾克大撤退是英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己從小聽著這個故事長大,《敦刻爾克》很大程度是以導演個人視角去體驗戰(zhàn)爭。“我不是想給觀眾們上一堂歷史課或政治課,我希望觀眾能與電影中的角色一起,在沙灘上、飛機上、船上感同身受,想象如果自己在當時的歷史時刻會是一種怎樣的體驗?!?/p>
相比以往戰(zhàn)爭電影著重展現(xiàn)敵我戰(zhàn)斗的場景,《敦刻爾克》中德軍只在影片最后出現(xiàn)模糊的背影。諾蘭表示,“我希望通過迫擊炮、戰(zhàn)機、轟炸機等方式來展現(xiàn)敵人。我不想把《敦刻爾克》拍成一部戰(zhàn)爭片,而是把它當成關(guān)于逃離的懸疑驚悚電影。不顯示敵軍面孔,我們的視角就成了沙灘上的士兵,感覺到他們受到的無形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