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赴毛里求斯特約記者 呂憲
能在萬里之遙的旅游勝地毛里求斯島找到中餐館,本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僧斢浾呋匚队貌徒?jīng)歷時,更多的只能用“迷惑”“詫異”和“不適應”等字眼來形容?;蛟S應該說,記者吃到的是一頓“毛里求斯式中餐”。
毛里求斯的中餐館大多有十分古典和傳統(tǒng)的中式門面:紅墻黃瓦、獅子牌坊再加上幾個漢字,讓人一眼就能辨認出來。餐館里供奉著財神、關二爺或者福、祿、壽星,看上去,分明就是地地道道的中餐館。然而,輪到點餐、吃飯環(huán)節(jié),你就會發(fā)覺,毛里求斯的中餐并沒有想象那么“中”。選中餐這件事,對中國人也構成了不小的挑戰(zhàn)。
首先很多餐館的侍者是印度裔和非裔,不說中文,交流不方便。菜單呢,也用法語、英語標注,非常難找到和國內(nèi)家常菜的對應名稱。在塔瑪藍鎮(zhèn)的一家中餐館,記者憑著英、法文的注解很快找到了糖醋魚、蠔油雞、廣東炒飯等,“倒扣的碗”動動腦筋也猜出是“蓋澆飯”。然而在海外中餐招牌菜Chopsuey(李鴻章雜碎)之外,其他很多菜名要大費一番工夫“解密”才能知道是什么。拿“Fooy?ang蝦”來說,經(jīng)記者反復詢問侍者,了解到是一道用雞蛋、蘑菇、竹筍、胡蘿卜和蝦仁制作的菜,它的真名應該是芙蓉蝦仁。但是使用原料和拉丁字母拼寫和國內(nèi)區(qū)別太大。接下來的“Meenfoon炒”“Mine炒”,有誰能想到他們分別代表炒米粉和炒面呢?不單發(fā)音難以聯(lián)系,語法上動詞和賓語倒置的寫法也讓人一頭霧水。最難猜的菜是“ShiThuan雞”,記者特意請來餐館華裔老板解釋,才明白這是“四川辣子雞”。過了點菜關,終于可以開吃了,但是餐具里沒有筷子。上每道菜都搭配勺子和叉子,連米飯也不例外。侍者還為每桌送來免費辣醬:用碾碎的生辣椒混合植物油而制成。其顏色鮮綠,吃下一小口,記者的整張臉都綠了。實在太辣了!原來這是源自印度、很受當?shù)厝讼矚g的毛里求斯辣醬。就這樣,在餐廳播放的美國歌星“水果姐”凱蒂·佩里嘹亮歌聲的掩蓋下,記者吸溜著嘴巴吃完了一餐。
毛里求斯華裔的祖先大多是19世紀前來務工的廣東客家人,如今當?shù)夭簧僦胁宛^是由這些華裔的第三、四代傳人經(jīng)營。他們幾乎不會說中文,幾乎從未去過中國。與其交流只能使用法語或者英語。他們的菜單、烹飪法在保留中餐的基礎上已經(jīng)引進和適應了當?shù)仄渌逡岬脑虾涂谖叮瑢儆谧兺ǖ摹盎齑钪胁汀?。就連餐館的經(jīng)營理念也打上了法國殖民時期的烙?。寒斢浾呦蚶习灞г怪芏燥堅庥鲩]門羹時,他居然說“開餐館7天連軸轉(zhuǎn)太累,我選擇周二休息”。幸運的是,隨著中國游客人數(shù)的猛增,島內(nèi)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幾家新一代移民掌勺的新式中餐館,在那兒游客可以嘗到正宗的中國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