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弘
因危險而吸睛的照片在社交媒體上扮演了催化劑??傆腥讼肽7?,卻對背后的危險一無所知
7月14日,一名中國留學生走進美國洛杉磯的一間小型藝術(shù)展覽廳。幾分鐘后,她出名了。
展廳內(nèi)擺放著四排方形白色立柱,每排有16根。柱子上陳列著由3D技術(shù)打印出來的各式皇冠雕塑,有尼龍和鍍金黃銅制成的,也有花崗巖和大理石的。易碎是它們的共同點。
女留學生走向第一排立柱,背向最靠前的那根,舉起手機,蹲了下去,尋找更好的拍攝角度——照片里要有她和盡可能多的展品。
下蹲的一瞬,她的身體失去平衡向后跌去,身后16根立柱如多米諾骨牌般依次倒下。3件展品遭受永久性損害,其余展品也有不同程度的損壞。損失總價約2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35萬元)。
展廳負責人無奈地表示不予追究,“很顯然這是個意外,而且她還是學生?!钡耘臍У?35萬展品的故事傳到中國國內(nèi),立刻引發(fā)網(wǎng)友“作死自拍”的嘲諷。
自拍已然融入新新人類生活的肌理。平均每星期,“自拍”會在臉書網(wǎng)被提及36.5萬次,在推特上出現(xiàn)15萬次,在以曬圖為主的Instagram上,自拍的標簽則被使用了5000萬次。正因如此,要想在自拍界獲得一定的江湖地位,若沒有逆天顏值的加持,似乎只能劍走偏鋒。
死在自拍后
一個人出門遠行,上天入地自拍,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是先有段子,還是確有其事,已無從考證。據(jù)《華盛頓郵報》統(tǒng)計,2015年全球至少有28人在自拍時喪命,比喪命于鯊魚之口的人還多。喪命的地點花樣百出,在急速行駛的列車前,在外出野餐的小船上,在萬丈深淵的懸崖邊,在高樓尖頂,甚至在泰姬陵。
半數(shù)以上的“自拍死”發(fā)生在印度。2015年的一個清晨,四個即將升入大學的印度青年慌不迭地趕到安圖拉火車站。他們將從這里出發(fā),趕往安格拉。按計劃,他們將在印度共和國日當天到達安格拉,去觀賞那座為愛而建的陵墓——泰姬陵。
到達站臺后,四人突發(fā)奇想:何不在鐵軌上合影以紀念這一段青春旅程?他們拍完照,正想發(fā)到社交網(wǎng)絡,列車從身后駛來,其中的3個人沒來得及跳開。
他們沒能抵達泰姬陵,而是進入了自己的陵墓。
同樣在火車站。18歲的羅馬尼亞姑娘安娜·烏爾蘇死于觸電。她和好友興致盎然地爬上列車車頂合影。她一只腳懸在空中,雖然沒有觸碰到電線,頭頂眾多電纜形成的電流還是瞬間裹挾住她。
2.7萬伏電壓瞬間穿過她的身體,她成了人體火球,她的朋友則被巨大的沖擊力彈飛。路人將二人送進醫(yī)院,安娜身體50%燒傷,死在了醫(yī)院。她的朋友僥幸存活。她承認:“我們當時只想著要拍照,沒有考慮過有危險?!?/p>
最新的數(shù)據(jù)顯示,自拍死的死亡率仍在上升。
2017年早些時候,一名21歲女子在新西蘭的Waikato河自拍,不慎溺水而死;3月,兩名英國男孩在峭壁旁自拍后墜崖身亡;6月,俄羅斯一周內(nèi)就有6個孩子因自拍而死,最小的10歲,最大的17歲。3個死于火車車輪下,3個死于觸電。
為了點贊,不擇手段
YouTube視頻“25個史上最危險自拍”播放量超過了4000萬次。無論是站在珠峰上,在獅子的血盆大口前,把頭塞進駱駝嘴里,還是一邊開車一邊和孩子自拍,這些冒著生命危險獲得的照片都足以令人頭皮發(fā)麻。
然而,這類危險時刻,在一些自拍客眼中卻是刺激的代名詞。比如一個身穿T恤背雙肩包的游客在鐵軌旁自拍。突然,列車呼嘯而過,擊中了他的頭。他的身體被撞得直打轉(zhuǎn),站定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是面對鏡頭說:“哇,我的頭剛剛被火車撞到了!重點是,我拍下了這段視頻?!弊屗杠S的是,這段視頻兩天內(nèi)的點擊量達到了450萬。
23歲的俄羅斯姑娘Angela Nikolau原本是模特,卻以高空極限攝影師聞名,并被稱為“住在摩天大樓樓頂?shù)呐恕薄T贗nstagram上,她有超過46萬的粉絲。
不同的城市在她心中,以當?shù)刈罡邩堑男问酱嬖凇Kミ^埃菲爾鐵塔、上海中心大廈、香港青馬大橋等。勘好景后,她就和攝影師男友一起爬樓,在樓上或做瑜伽,或翻跟斗,或曬日光浴,或和男友親熱。這些照片最終都會上傳到社交網(wǎng)絡,獲得少則幾萬多則百萬的點贊。
她寫在Instagram頁面上的座右銘是“沒有限制,不受控制”,而她站在城市上空俯瞰眾生時通常不戴安全防護裝備。也許因為這樣的自拍太“作死”,網(wǎng)上時不時就會出現(xiàn)她墜樓而死的假消息。
紐約的Adrian也是爬樓自拍黨。他最引以為豪的一次征服是爬上了西半球最高住宅大廈——高約426米、位于曼哈頓的432 Park Avenue公寓。高樓自拍通常是不受鼓勵甚至被禁止的行為。不過,命都豁出去了,還怕違紀違法嗎?這群冒險分子總有辦法應對,最常用的辦法就是偷偷潛入。
為了登頂432 park Avenue,Adrian做了好幾天的實地勘探工作。他偽裝成建筑工人,在凌晨四五點潛入大廈。在樓頂,他差一點就被保安抓住攆出來。
Adrian說,每次成功地站上高樓邊緣,他就想要再來一次?!斑@是一種癮,樓頂自拍會上癮。”
毒雞湯催生極限自拍
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自拍死”最常見的原因是從高處摔下,其次是溺斃。2017年2月,網(wǎng)絡流傳的一段視頻中,一位俄羅斯姑娘和朋友爬上高310米的迪拜卡延塔。她被一位男助理拉著手,腳撐在頂樓邊緣,身體后仰懸空,維持了數(shù)秒。隨后,又變換姿勢,將整個身體垂直懸空。無論哪種姿勢,助理一旦松手,她將在幾秒鐘內(nèi)垂直落地,存活的概率幾乎為零。
自拍死的遇難者平均年齡21歲,75%為男性。
統(tǒng)計顯示,18-24歲的年輕人拍攝的照片30%為自拍。雖然女性更熱衷自拍,但男性更愛冒險。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2016年發(fā)布的研究顯示,經(jīng)常在社交網(wǎng)絡上傳自拍照的男性,在網(wǎng)絡自戀和精神障礙特質(zhì)測試中得分更高。這表明,經(jīng)常自拍的男性更傾向于重視個人得失,而非潛在危險。
李·湯普森曾為了自拍爬上巴西里約熱內(nèi)盧的基督像頭頂。對他來說,這次冒險至少給他帶來了15分鐘的榮耀時刻,就是發(fā)布照片后看著它迅速傳播開來的那段時間。
更大的動力是吸睛行為背后的商業(yè)利益。他坦陳,拍這張照是一次營銷事件,用以推廣他的旅游公司,因為他發(fā)現(xiàn)年輕人熱愛極端自拍,幾乎到了失控的地步。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社會學教授AnabelQuan-Haase指出,社交網(wǎng)絡加劇了人們在自拍這件事上的冒險情緒,不少人為了有別于他人,獲得更多的關(guān)注度,鋌而走險,最終釀成慘禍。但他也覺得人們有時候應該跳出舒適的環(huán)境,去嘗試一些風險的事,不過要警惕將自己置于極度危險之中。
社交媒體上的點贊和留言,刺激著極限自拍者的神經(jīng)。17歲的俄羅斯少年Andrey Retrovsky單手攀在9層樓的邊緣,最終手滑墜落喪生。此前他以同樣的姿勢在另一座高樓的樓頂拍照,并上傳到社交媒體。照片下面的鼓勵很難說是善意的:“兄弟,下次再瘋狂一點!”“下一回可以試試摩天大樓。”“如果你爬得更高,你會更有魅力?!?/p>
很多自拍死的遇難者其實是社交網(wǎng)絡雞湯的受害者。一名小有名氣的自拍達人就在留言中回復擁躉:“只有冒險才能拍到好照片,你得有所犧牲才能收獲豐厚?!?/p>
美國媒體報道過多起因拿槍自拍而走火喪命的慘劇。這個看起來“很傻很低級”的錯誤,任何一個拿槍指向自己的自拍者都可能會犯。專家解釋,人的雙手是聯(lián)動的,你想按自拍按鈕,結(jié)果另一只手跟著動就扣動了扳機。但是拿著槍的自拍在美國社交網(wǎng)絡上仍然不時就會出現(xiàn),并贏得數(shù)量可觀的點贊。
這些因為危險而吸睛的照片在社交媒體上扮演了煽風點火的催化劑??傆腥讼胍7?,卻對背后的危險一無所知。
Adrian認為他的行為是在探索未知,“好比我們面前有堵墻,有些人只是在想墻后面是什么,而我們是翻過去看的,看過后翻回來告訴大家對面有什么?!?/p>
掩耳盜鈴并不是Adrian的作風,他知道危險如影隨形。那些發(fā)生在同齡人身上的悲劇,“可能降臨到我身上,也可能讓任何想要冒險自拍的人遇到”。他說,“我也許不是勸退極限自拍者的最佳人選。我只想說,如果你一定要冒險,請盡量加小心,并時刻把安全放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