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婷婷
網絡上有一種文化,叫做“大中餐沙文主義”?!敖掏健眰儓孕胖胁褪鞘澜缟献詈贸缘臇|西,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會吃的民族。目睹外國人民因為鯉魚黑魚泛濫、小龍蝦肆虐花費大量金錢和人力去處理生物危機,我國網友卻只有一個樸素的心聲:運到中國,我們吃了!
誠然,叫囂“中國菜天下第一”我們沒理沒據,但外國友人卻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我們,中餐是真的叫他們癡迷,畢竟咱們中國菜自古就是那么講究。老外到底有多么癡迷中國菜?
有的老外曬出來到中國后的照片,活脫脫從萊昂納多吃成了高曉松;有的老外離開中國必買一箱老干媽辣醬;還有的老外一個人干掉一盆毛血旺,連湯都不放過,更有中國留學生因為貢獻了一盆牛肉燒土豆被房東免了一半房租。
怪不得有人調侃,在中國最好玩兒的事情有三件:一是北方人看南方人在北方玩雪;二是南方人看北方人在南方挨凍;第三就是中國人看老外在中國吃飯。
中國飲食如何滲透世界
早在秦漢時期,中國就開始了飲食文化的對外傳播。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時,通過絲綢之路同中亞各國開展了經濟和文化的交流活動。除了從西域引進了胡瓜、胡桃、胡蘿卜、石榴外,也把中原的桃、李、杏、梨、姜、茶等物產及飲食文化傳到了西域。我國傳統燒烤技術中有一種啖炙法,很早就通過絲綢之路傳到了中亞和西亞,最終在當地形成了人們喜歡吃的烤羊肉串。
除了陸上絲綢之路,還有海上絲綢之路,它也擴大了中國的飲食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泰國處海上絲綢之路的要沖,加上與我國便利的陸上交通,兩國交往甚多,中國的飲食文化對當地的影響很大,以至于泰國人的米食、掛面、豆豉、干肉、臘腸以及使用的羹匙等,都和中國內地有許多共同之處。中國的陶瓷傳入泰國,當地人才有了精美實用的餐飲器具,并使當地人的生活習俗大為改觀。中國移民還把制糖、制茶、豆制品加工等生產技術帶到泰國,促進當地食品業(yè)的發(fā)展。
菲律賓人從中國引進了白菜、菠菜、芹菜、萵苣、花生、大豆、梨、香蕉、檸檬等蔬菜和水果。他們愛吃中國飯菜如餛飩、米線、春餅、叉燒包、烤乳豬等,使用的炊具也是中國式的尖底鍋和小煎平鍋。菲律賓人特別喜歡吃粽子,平時把粽子當成風味小吃。菲律賓的粽子依據中國古制,呈長條形,味道很像浙江嘉興的粽子。
茶作為中國飲食文化的一項重要內容,對世界影響最大。各國語言中的“茶”和“茶葉”這兩個詞的發(fā)音,都是從漢語演變而來的。而且中國的茶改變了外國人的飲食習俗。例如:英國人由于中國的茶而養(yǎng)成了喝下午茶的習慣。而日本人則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茶道”。
西方人是為活而吃
對于中國人重視吃,中西方的觀點是一致的。美國著名學者、傳教士亞瑟·史密斯(中文名為明恩傅),早在1890年就在《中國人的素質》一書中對中國人重視吃作了如下描述:“中國人非常講禮貌。常見的禮節(jié)是左手合起,放在右手之中,不停地朝胸部方向上下運動雙手(作揖),表示在自己心中容有對方。在拱手作揖的同時,他們還互致問候,雖然常用的客套語是‘吃飯了沒有,因為在現世一切永遠都在于吃?!倍鴰缀跏且粋€世紀后的1988年,美國作家保羅·瑟魯(Paul Theroux)在《乘著鐵公雞暢游中國》一書中說:“在中國,如果不去餐館吃一頓,那么任何的旅行都算不完美。除非在那個地方吃了一頓,否則中國人不會認為自己到過那個地方?!?/p>
西方人是為活而吃。在吃的方面,西方人比較講究發(fā)揮吃的生理作用,也就是說吃飽、有營養(yǎng)即可。而中國則賦予了吃更多的精神內涵?!拔鞣降南日?,蘇格拉底也罷,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也罷,康德、黑格爾也罷,他們似乎都不大談到飲食問題,可中國的圣賢、哲人,幾乎人人都要談到這個話題?!睋甲C,《論語》中孔子提到“政”字41次,“食”字也出現過41次,并且“其中30次是當吃講的”??鬃影l(fā)表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議論。
學貫中西的大學者林語堂先生說,“人世間尚有任何事情值得吾人的慎重行事者,那不是宗教,也不是學問,而是‘吃”。而且,中國人從不羞于談吃。中國有以名人命名的菜名,比如“蘇東坡肉”、“江公豆腐”,但是在英國,“華茲華斯肉排”或“高爾斯華綏炸肉片”將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不僅如此,以蘇東坡命名的菜還有“東坡肘子”“東坡豆腐”“東坡羹”“東坡腿”“東坡墨鯉”等,還有以南宋民族英雄和詞人文天祥(號文山)命名的江西名萊“文山肉丁”,以著名畫家張大千先生命名的“大千雞”等等,不一而足??傊?,在中國,菜可以因人而聲名遠揚,人也可以因菜而流芳百世。
“其他菜”距中國菜還差一個“炒”
其實令外國人癡迷的中國菜,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已經形成了鮮明的派別,只吃一盤酸辣土豆絲就能五體投地的外國人,恐怕也會因美食迷戀上中國歷史。
在北方,古齊魯飲食文化歷史悠久,烹飪技術比較發(fā)達,形成了中國最早的地方風味菜——魯菜的雛形。在南方,楚人統一了東南半壁江山,占有今天的“魚米之鄉(xiāng)”,“春有刀鱭,夏有鰣,秋有肥鴨,冬有蔬”,一年四季,水產畜禽菜蔬聯蹁上市,為烹飪技術發(fā)展提供了優(yōu)越的物質條件,由于又融匯了南方很多民族的民風、民俗和飲食習慣,逐漸形成了今天蘇菜的雛形。而在西邊,秦國占領了古代的巴國、蜀國,產生了至今影響巨大的川菜的前身,南越國建都則催生了粵菜的誕生。
天下食材都差不多,為什么老外們偏偏覺得中餐是霸王?這恐怕要歸功于我們的獨門絕技——炒。不少網友也調侃道,全世界兩大菜系是中國菜以及“其他菜”,而他們之間只差一個“炒”的距離。
唐宋之后,“炒”在史籍上出現頻率日漸增多,而北宋時期更是開始出現了許多以“炒”命名的菜肴,譬如《東京夢華錄》里就有“炒兔”、“炒禽”、“炒蛤蜊”等等。其實老外并非不會炒,只是他們善用的橄欖油、黃油沸點低,不像咱們的花生油爆炒來得利落。
有一種自豪感來自中國美食
相傳幾千年前,江湖河泊里有一種雙螯八足、形狀兇惡的甲殼蟲,不僅挖洞使稻田缺水,還會用螯傷人,故稱之為“夾人蟲”。后來,大禹到江南治水,派名為巴解的壯士督工。巴解想出一法,在城邊掘條圍溝,圍溝里灌進沸水,夾人蟲過來,就此紛紛跌入溝里燙死。
燙死的夾人蟲渾身通紅,發(fā)出一股引人的鮮美香味,巴解好奇地把甲殼掰開來,一聞香味更濃。便大著膽子咬一口,誰知味道鮮透,于是被人畏懼的害蟲一下成了家喻戶曉的美食。大家為了感激敢為天下先的巴解,用解字下面加個蟲字,稱夾人蟲為“蟹”,意思是巴解征服夾人蟲,是“天下第一食蟹人”。
傳聞難考證真假,但中國人對于美食的熱情和整體發(fā)展,卻是有目共睹。
當初,孫中山先生走遍全球,比較客觀看待中外各方面差異,他說了很多中國應該向外國學習的地方,但是他說了一個看法:“我中國近代文明進化事事皆落人之后,唯飲食一道之進步,至今尚為文明各國所不及。中國所發(fā)明之食物固大盛于歐美,而中國烹調法之精良又非歐美所可并駕?!?/p>
中國菜之于中國人,是一種文化自信。別怪“大中餐沙文主義”太極端,一個民族吃得滿意,不也挺值得驕傲的么?
摘編自2017年4月25日《濟南日報》、豆丁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