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凝
摘 要:在新媒體時代下,要想在行業(yè)中獨秀一枝,就應增強采編人員的新聞采編能力,提高新聞工作者的綜合素質。但是,提高采編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采編工作者自身的努力,也需要新聞行業(yè)給予必要的關注。
關鍵字:新媒體時代 新聞編輯 素養(yǎng)
網絡的快速發(fā)展、手機媒體的興起,為人們接收新聞提供了多種方式,傳統(tǒng)媒體對新聞的壟斷局面已經瓦解,新媒體時代新聞的新特點為傳統(tǒng)媒體新聞編輯工作增添了困難,對新聞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現代技術和新媒體也為新聞編輯工作提供了便利,新聞工作者只有適應時代需求,充分利用新媒體,發(fā)揮傳統(tǒng)媒體的優(yōu)勢,才能在新媒體時代立于不敗之地。
一、新媒體與傳統(tǒng)媒體新聞比較分析
新媒體時代,新聞具有海量化、快捷化、互動化、良勞不齊等特點?;ヂ?lián)網是一個龐雜的信息庫,且具有檢索功能,受眾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查找到無限量的信息二計算機和網絡己經實現了普及,人們只要打開電腦,連上網絡,互聯(lián)網信息會自動跳入視野。信息的海量化是互聯(lián)網的優(yōu)點,也是它的缺點,海量的信息給人們的選擇造成了困擾,這是傳統(tǒng)媒體不可能消亡的原因。相對傳統(tǒng)媒體,新媒體更快捷,新事件發(fā)生后,新媒體可以在第一時間傳遍世界各個角落,對于突發(fā)事件的傳播,多以微博為首發(fā)原,微博發(fā)出信息約半小時后傳統(tǒng)媒體才有報道問世,但是新媒體的快捷性也容易造成信息的不準確,傳統(tǒng)媒體擁有較多的時間進行深入調查,保證新聞的真實客觀性。相對傳統(tǒng)媒體,新媒體為受眾提供了發(fā)布信息的平臺,受眾不再是單一的信息接收者,可以發(fā)布新聞、評論新聞,是輿論影響者。傳統(tǒng)媒體對受眾的反饋主要通過對收視率和發(fā)行率的調查,互動性較差。新媒體新聞質量良勞不齊,謠言容易借助新媒體進行傳播,干擾受眾對新聞的判斷,容易造成輿論誤導,傳統(tǒng)媒體具有較大的公信力,大眾對傳統(tǒng)媒體報道的新聞的真實性較為認可,因而傳統(tǒng)媒體擁有較大的輿論導向功能
二、新媒體時代下新聞采編能力培養(yǎng)方法
在信息化的社會,新聞信息的傳播,對于社會發(fā)展和人們的生活都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方便人們獲取更多的信息,同時獲取信息的渠道也更多樣化等。新聞傳播的重要性已是顯而易見,但是,當前新聞采編方面存在的不足也是有目共睹。因此,為了提高新聞采編質量,滿足受眾的收視需求,切實提高新聞工作者的新聞采編能力是媒體工作的重中之重。
2.1增強新聞編寫能力,重視新聞的真實性和對新聞的深度挖掘。新聞工作者新聞編寫能力的高低會直接影響一則新聞稿的質量。隨著網絡技術的發(fā)展與進步,當前新聞傳播速度的加快和傳播方式的多樣化,使得人們的生活呈現了“足不出戶也知天下事”的局面,與此同時,在人們日常生活中聽見“辟謠”的聲音越來越普遍。因此,新聞工作者要采取措施增強自身的新聞編寫能力,面對一則新聞,要注重深度挖掘其背后深藏的內容,努力根據自己的理解判斷其深層的價值,寫出獨具特色的新聞稿,并且對于紛繁復雜的新聞要認真鑒別,格外注重新聞的真實性。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新聞總是瞬息萬變,所以采編工作者在新聞編寫時還要注重新聞的時效性,提高新聞的可讀性。比如,在招聘采編人員時,就應該對應聘者的相關素質進行嚴格把關,只有各方面合格的才給予聘用。這樣在開始時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證從業(yè)者具有一定良好的新聞采編素質和能力。同時,新聞單位也可以不定期組織新聞工作者參加相關的提升采編能力的培訓,并且組織一些測試用來鑒定學員的學習心得。這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新聞工作者的新聞采編能力和自身各方面的素質,揭示出新聞背后的新聞,以增強競爭力,從而保證新聞的采編工作得以順利進行。
2.2與時俱進創(chuàng)新采編形式,增強新聞編寫的新穎性。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新聞的傳播媒介和形式都有了很大的發(fā)展和變化,數字化在很大程度上成為其賴以依存的載體,圖像、聲音和表格等都包含著很大的信息量。但是,當前的新聞采編形式仍然停留在傳統(tǒng)的采訪這一單一的表現形式上。因此,在新媒體時代,新聞工作者應在充分發(fā)揮采訪這一傳統(tǒng)采編方式的優(yōu)點的同時,也能與時俱進地運用一些現代科技信息技術進行采編,從而豐富新聞采編方式,增強新聞采編的新穎性和對受眾的吸引力。此外,新聞采編工作者還應充分利用新媒體時代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互動與融合,加強與受眾的溝通,更全面地了解受眾的收視需求和心理變化,以促進新聞的有效傳播。
2.3增強采編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感。社會的發(fā)展,出現了信息泛濫的局面。因此,新聞工作者一定要具有社會責任感,在面對紛繁復雜的新聞信息時,要做到全面且真實地報道事件。真實是新聞的生命,采編人員一定要在實際工作堅持貫徹這一原則,做好新聞的有效傳播。
2.4充分利用新媒體和現代技術。新媒體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編輯也要了解到新媒體的不足,新聞的海量性會造成受眾的困擾;新聞的及時性、便捷性會造成新聞報道的不深刻、不全面:新媒體的復雜性也導致新聞質量的良勞不齊。充分認識新媒體時代舊新聞的不足,是新聞編輯提高新聞質量,使傳統(tǒng)媒體保持一定優(yōu)勢的前提。
三、新媒體時代下新聞編輯所應具備的媒介素養(yǎng)
3.1滿足公眾對新聞信息的需求。新媒體的發(fā)展使得新聞信息量逐步擴大,這就使得電視觀眾更為注意信息的真實性和質量。因此新聞編輯面對眾多的新媒體和多元化的新聞信息,要準確的定位自身的位置和作用,同時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也使得新聞編輯不能像傳統(tǒng)那樣對新聞進行有效的控制,所以新聞編輯要轉變工作理念,以滿足公眾對新聞信息需求為根本,提高新聞的質量,只有這才能得到更多觀眾的認可,并以此來適應社會發(fā)展對新聞信息的需要。另外,新聞編輯者要在短時間內挖掘重要的新聞信息,并及時地進行追蹤報道,吸引觀眾的注意力,擴大觀眾群體,在滿足觀眾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更具有特色的節(jié)目或是新聞報道。
3.2剖斷新聞信息的價值。媒體多元化的今天,假新聞假信息的傳播層出不窮,這就要求新聞編輯者擁有判斷新聞真實性的能力,并且還要具備新聞創(chuàng)造和再生產的能力。新媒體時代下,新聞編輯者面對的眾多的新聞信息壓力是巨大的,因此就需要新聞編輯者面對新聞信息進行創(chuàng)造和再生產,以滿足觀眾對新聞信息的需求,并秉承新聞工作者的宗旨,不做假,不虛報新聞。同時,新聞編輯者要有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社會觀,挖掘正能量的新聞信息,進行播報和傳遞,并在社會范圍內進行擴展,讓更多的公眾能夠參與到正能量的活動中去,構建和諧的社會氛圍,發(fā)揮新聞信息傳播引領的作用。
3.3新聞編輯知識結構的多樣化。新聞編輯的過程更多是以來源、確認、標題制作、內容編輯、報道配置為工作模式,這種流水線模式已經不適應時代發(fā)展對新聞的要求,在新媒體時代要求新聞編輯者具備多樣化的知識結構,不僅是專業(yè)知識能力,還要具備收集新聞信息的能力,判斷和甄別新聞信息的能力,整合和提升新聞信息的能力,改變新聞信息無序傳播的能力,以及導向新聞信息社會輿論的能力,因此要求新聞編輯具備相應的媒介素養(yǎng),并且通過不斷的工作和學習。
總之,過去傳統(tǒng)媒體獲得新聞線索的渠道面窄,主要靠新聞采編人工獲取,新媒體為受眾,也為其他媒體工作者提供了海量的信息,利用網絡工具收集新聞線索更加便捷,而且網絡信息具有及時性,傳統(tǒng)媒體通過網絡信息可以更快地了解時事新聞,當然從海量的信息中獲取新聞線索需要較高的新聞敏感度。此外,網絡也是龐大的交流平臺,論壇、微博、QQ等都是可以利用的交流工具,編輯可以利用網絡工具通過網民獲取新聞線索。
參考文獻
[1]郭瑞華.信息化時代網絡新聞編輯的創(chuàng)新策略淺析[J].山東社會科學.2014(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