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麗
處于國家命運轉(zhuǎn)折關(guān)頭,我們必須“進”,于是毛澤東拒絕斯大林“劃江而治”的建議,毅然吹響了“百萬雄師過大江”的進軍號;面對汶川處于生死線的骨肉同胞,人民子弟兵必須“進”,于是空降兵毅然降落在險情密布的崇山峻嶺;腳鉆心地疼,但國家利益高于一切,于是從北京奧運跑道退出的劉翔又鐘情于“進”,投入七步上欄新技術(shù)的艱苦訓練……
“進”是生氣、大氣、勇氣、正氣,是我們生活的主旋律。有人因此而斷定:生活只能唱“一往無前”之歌,唱“停一?!本褪恰拔房s不前”,說“退一退”更是“落荒而逃”。
事實果真如此嗎?“退”是否該讓它們絕跡人生之路?回答當然是否定的。退,有時也很美麗,也是一種智慧。退有三種境界:退而待進,為進而退,以退為進。
第一種境界“退而待進”,是在極端惡劣環(huán)境下收斂鋒芒忍耐退卻,以求東山再起。文革時一位老音樂家被下放到農(nóng)村鍘草,多年后動亂結(jié)束,人們都以為他已被折磨得毫無生氣了,他卻神采奕奕地繼續(xù)投入音樂創(chuàng)作。問及原因,他說:“退呀,忍呀,等呀!我鍘草的時候都是按4/4拍鍘的?!比绻敵跛欢谩巴恕?,只知硬頂,或許他已經(jīng)以結(jié)束生命來證明自己的清白,或許已經(jīng)在怨天尤人時被沉重的勞動壓垮,哪有后來源源不斷的新作問世?
“為進而退”為第二種境界。如前幾年紅遍全國的超女黃雅莉,她沒有趁自己人氣旺時在娛樂圈一路高歌猛進,而是選擇了先學習,考藝術(shù)學院,提升自己的專業(yè)水平,以圖將來有更好的發(fā)展。如此為進而退者,實為明智之人。
“以退為進”是第三種境界。退之本義為隱、讓,舍己之利。而以退為進者能從“退”中化出“進”來,表面看似做了忍讓退步,而實際上他從中獲得了比他讓出的多得多的益處。春秋時,晉、楚兵遇中原,晉兵后退九十里,謂之報楚王相禮之恩,卻在地形、人心上獲得了絕對的優(yōu)勢,最終大勝。這就是成語“退避三舍”的出處。晉軍陣前后退,看似會降低士氣,振奮敵軍,讓楚軍占便宜,實則退九十里是麻痹楚軍、以逸待勞之高招。退中獲進,這才是大智慧。
退而待進,為進而退,時機成熟以退為進。是的,“退”有時是高超的處世哲學。
“進”“退”兩難之時,為了更好地“進”,何不選擇一次“退”呢?
(江蘇如東中學九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