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紅敏
情滿人間
瑞典八旬老太太70年后到河南尋訪兒時伙伴
□郭紅敏
今年83歲的裴如意,是瑞典的一位退休教師。但是71年來,這位老太太一直懷有濃重的河南情結。原來,1933年她隨傳教的瑞典父母出生在河南,在河南澠池等地度過了12年的難忘時光。經澠池縣留學瑞典女孩紀暉牽線,2016年10月10日,裴如意終于踏上了她日思夜想、闊別71年的兒時故土。在澠池期間,裴如意將她父親與仰韶文化發(fā)現(xiàn)人安特生有關的物品捐給仰韶文化博物館,她也被當?shù)卣谟琛皾瞥乜h榮譽市民”稱號。
1933年,Gunvor出生在今天的河南省三門峽陜州區(qū)菜園鄉(xiāng),從瑞士來這里做傳教士的父母,給她起了一個中國名字:裴如意。除了陜州外,裴如意還隨父母在三門峽的澠池、新安縣生活過,但她印象最深的是澠池。
裴如意長到5歲時,隨父母一起來到澠池縣福音堂。她在當?shù)氐囊凰訉W校上學,經常和小伙伴們一起玩游戲。眾多的玩伴和各種各樣的游戲,讓裴如意的童年生活豐富多彩。裴如意媽媽的日記中寫過這樣一句話:“小Gunvor已經5歲了,但是她只說中文,一句瑞典語都不會。”
據資料記載,光緒十三年(1887),瑞典人成立的瑞華會在征得此前來華的歐美差會的同意后,將山西西南部、河南西北部及陜西東部區(qū)域劃為該會布道區(qū),其組織稱為“秦晉豫信義公會”,總辦事處設在山西運城。秦晉豫信義公會進入與陜西、山西交界的河南三門峽陜州區(qū)、澠池縣和新安縣等地后,在當?shù)刭徺I房產作為傳教站。
1908年,裴如意的父母從瑞典來到澠池。他們除了出外布道,在福音堂內向大家散發(fā)《圣經》外,還創(chuàng)辦孤兒院、婦女救助站等慈善機構。
孤兒院是孩子們生活、學習的地方。學習課程與正規(guī)小學相同。小學畢業(yè)成績優(yōu)良者可被保送到山西運城教會辦的中學、師范繼續(xù)學習。在校學生信教與否由學生自己決定,思想比較自由。
那時,正值抗日戰(zhàn)爭時期,裴如意一家冒著生命危險,在澠池開設的孤兒院和婦女救助站里救助了當?shù)卮笈聝?、缺衣少糧的苦難百姓和山西難民。
1945年,裴如意隨父母返回瑞典,隨后成為一名英語老師,并結婚生子。后來,她從瑞典耶夫勒大學退休。
老人雖然身在瑞典,但她常常夢回河南。她喜歡做中國飯菜,如烙饃、米粥、面條等;她家中隨處可見有關介紹中國的書籍、中國的畫和各種裝飾品;她甚至把兒時在中國穿的衣服都一一珍藏。
2010年,裴如意的女兒麗薩來中國旅行,熟知母親的這份情結后,當麗薩乘坐的車輛經過澠池時,她專門到高速服務區(qū)捧了一抔黃土,帶回瑞典。裴如意抱著這包來自她生活過的地方、散發(fā)著熟悉泥土氣息的黃土,潸然淚下。
也許是機緣巧合,也許是冥冥注定,19歲的澠池女孩紀暉于2007年到瑞典耶夫勒大學求學后,讓裴如意與河南再續(xù)前緣。
2009年9月,在一次學校舉行的聯(lián)誼會上,紀暉認識了麗薩。紀暉對麗薩說:“我的家鄉(xiāng)就在洛陽旁邊,叫三門峽?!碑斅牭健叭T峽”這三個字后,麗薩驚喜地說,她的媽媽就在三門峽出生,一直把那里當做故土,日夜思念。
2012年紀暉碩士畢業(yè)回國后,中國社科院仰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楊栓朝得知她和瑞典老太太的奇遇后,便給她一些瑞典人在澠池的老照片,讓她到瑞典后拿給老太太看。
因為偶然的機緣,楊栓朝發(fā)現(xiàn)了大量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瑞典傳教士在新安和澠池活動的資料,這些珍貴的資料顯示,瑞典傳教士與安特生關系密切,而安特生在發(fā)現(xiàn)仰韶遺址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年10月,在瑞典,紀暉和老太太如約見面。初次見到裴如意老人,紀暉問她:“我們可以說中文嗎?”裴如意擺手說:“不中,不中。”裴如意的幾句簡單河南方言,一下子拉近了兩個人的距離。
當老太太看到紀暉拿出的那張已經泛黃的老照片時,淚水奪眶而出,她激動地告訴紀暉,照片上的一家四口就是她的父親、母親、她和她的妹妹!紀暉隨即通過微信與楊栓朝進行了語音通話,楊栓朝問老太太是否記得如意、樂意、滿意。紀暉翻譯給老太太之后,老太太喜極而泣地說:“我就是如意!”并拿出筆和紙寫下她的中文名字:裴如意。老太太還說,她的妹妹叫樂意,弟弟叫滿意。他們都是在中國出生的孩子。
2013年11月11日,澠池縣仰韶文化博物館舉辦為期兩個月的百年歷史資料臨時展覽。此次展覽共展出圖片32幅,圖片展示了瑞典傳教士瑪麗亞在中國56年間開設孤兒院和婦女救助站以及澠池創(chuàng)辦福音堂的有關情況,同時展出的還有在澠池福音堂的瑞典籍傳教士、裴如意父親等人的生活照片。
2015年底,紀暉給裴如意老太太打電話聊天時,老太太說,她有一個愿望,那就是在有生之年回三門峽到她生活過的地方看看,尋訪兒時的伙伴。但是老太太在丈夫去世前,陪他去過許多國家旅行,花掉了家里的大部分積蓄,目前家境不好,恐怕難以遂愿,這也成了老人家的一大憾事。
當時,紀暉的經濟條件也不是太好。為了幫助老人完成夙愿,紀暉決定求助于河南媒體。
2016年1月12日,裴如意和河南的淵源以及老人想回河南看看的想法經河南一家媒體報道后,河南某茶業(yè)公司愿意提供全程資助并配備車輛人員服務。同時,三門峽市外僑辦等當?shù)叵嚓P部門也積極協(xié)調幫助。
10月10日上午10時50分,裴如意和女兒麗莎、紀暉一行經過長途飛行和乘坐高鐵,輾轉8000多公里后,抵達鄭西高鐵澠池南站。時隔71年后,裴如意終于來到了她日思夜想的兒時故土。
一到澠池,裴如意就先后看望了在孤兒院長大并還健在的城關的車素英、宋村的卞愛玲、南村的王小軟、王抗生等老人。這些老人對裴如意的到來感到萬分驚喜,她們相擁而泣,大家都沒想到在耄耋之年還能見到來自異國他鄉(xiāng)的兒時伙伴。
10月13日,裴如意一行來到三門峽陜州區(qū)菜園鄉(xiāng)南灣村。裴如意沒有想到的是,當年她們住過的窯洞還在。在一間屋子,裴如意還見到了父親當年用的大箱子。
10月11日下午,裴如意老人來到澠池仰韶文化博物館,向博物館捐贈了父親在三門峽期間的書信和所拍攝的照片等史料。書信中記錄了日本侵華戰(zhàn)爭和他父親與仰韶文化發(fā)現(xiàn)人安特生之間的交際,十分珍貴。在捐贈儀式上,裴如意被澠池縣人民政府授予“澠池縣榮譽市民”稱號。
12日上午,澠池一高300多名師生聆聽了裴如意老人的精彩演講,隨后,老人還專門來到三門峽市社會福利院,看望了這里的孤兒。多年來,裴如意老人一直默默為中國捐款。
14日,在離開澠池之前,裴如意老人專程到仰韶村捧了一抔黃土,放在由仰韶村彩陶坊特制的彩陶器皿中,小心翼翼用紅布包好,帶回瑞典做永久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