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七七事變中的“逼宮”案
七七盧溝橋事變發(fā)生后,張自忠暫留北平究竟是臨危受命,還是“逼宮”奪權(quán),一直是備受爭議的事件。最新出版的《七七事變真相》一書,以翔實的史料,對此作了新的分析,為人們提供了考察這一事件的新視角。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發(fā)生后,冀察政務(wù)委員會委員長兼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等人一面組織抵抗,一面與日方交涉,力求就地解決事變。但日軍以所謂“不擴大”方針為煙幕,在虛言和平的同時,源源增兵華北,準備就緒即于7月27日向二十九軍發(fā)起全線進攻。二十九軍猝不及防,傷亡慘重。
28日,副軍長佟麟閣、一三二師師長趙登禹壯烈殉國。宋哲元遂于當天下午在北平鐵獅子胡同進德社緊急召集秦德純、張自忠、馮治安等高級將領(lǐng)開會,根據(jù)會議決定,宋于當晚率主力離開北平撤往保定,該軍三十八師師長兼天津市長張自忠則留平代理冀察政務(wù)委員會委員長、冀察綏靖公署主任和北平市長等職。
29日至30日,北平、天津相繼淪陷。不久,張自忠便辭去所有的代理職務(wù),潛離北平,南下參加抗戰(zhàn)。這便是張自忠留平的由來和梗概。
張自忠的留平從一開始便成為了一樁公案,說臨危受命者有之,說“逼宮”奪權(quán)者也有之,這兩種說法各有所據(jù),相傳沿習,以至今日。
在李惠蘭主編的《七七事變探秘》一書,認為是張自忠來北平就是為了逼宋哲元離開北平,迫他讓出冀察政務(wù)委員會委員長等職務(wù),由自己主事,任命了一批與日本人相勾結(jié)的漢奸人物,導(dǎo)致北平淪于敵手。
而據(jù)當時報載,張自忠到達北平時,秦德純等高官到車站接站,當晚宋哲元召集了29軍高層應(yīng)對危局的緊急會議。
張自忠只有先通知了北平方面,才會有秦德純等高官接站,因而他不可能是如一些回憶者所說宋哲元對張自忠擅自來平表示愕然,說:“他來北平干什么?”
另外,7月26日《北平晨報》報道,25日“張自忠奉宋召”赴北平;同日《申報》也報道:“宋哲元廿五晚在進德社召集冀察各要人會談,張自忠趕來參加”,并稱他是來向宋“報告盧事善后”,也就是匯報他與日軍為解決事變而進行的談判進展。
1 9 3 7年3月,2 9軍部分高級將領(lǐng)合影。前排居中為宋哲元,右二為張自忠
此外,張自忠潛離平津到達濟南后,撰寫了離平歸來報告。宋哲元于1937年10月9日將該報告轉(zhuǎn)呈蔣介石。報告中說:“竊自忠與七月二十八日奉宋委員長命令留守北平,代理冀察軍政事宜,奉命之下,誠恐材具弗勝,一再堅辭,經(jīng)宋委員長責以大義,不得已涕泣受命,允為維持十日……”(總統(tǒng)府機要檔案)這份報告應(yīng)視為張自忠留平的第一手資料,其中關(guān)于奉命留平的表述是明確而具體的。再者,報告是經(jīng)宋哲元之手轉(zhuǎn)呈給蔣介石的,假如事情真相不是如此,張自忠怎么敢在宋的面前歪曲事實?
從張留平維持的時間看,他于7月29日就任三個代理職務(wù),8月7日宣布辭職,這與他事先“允為維持十日”的許諾完全吻合。如果真是“逼宮”奪權(quán)或附逆投敵,那也得做個長遠打算,無論如何也不至于只“維持十日”吧?
因此,不能說張自忠只是為了逼宋才去了北平。
其實,宋哲元離平赴保是蔣介石的主張,也是宋哲元出于保存實力和保護古都等因素而作出的決策。
七七事變發(fā)生后,蔣介石、何應(yīng)欽等人惟恐宋哲元在平津受日人和漢奸的包圍脅迫,動搖抗戰(zhàn)信心;又訛聞二十九軍內(nèi)部不穩(wěn),可能發(fā)生分化,因而多次致電宋哲元,促其赴保定坐鎮(zhèn)指揮。但宋哲元仍留戀平津這塊地盤,寄希望于和平解決事變,故繼續(xù)留在北平與日方交涉。
至7月底,日軍大兵壓境,全線進攻,二十九軍倉促應(yīng)戰(zhàn),傷亡慘重。再者,若在北平同日軍交戰(zhàn),文化古都必遭炮火蹂躪。此時此刻,屈辱求和就等于投降,而堅守平津又難操勝算,而且有全軍滅頂之虞,這樣一來和戰(zhàn)之外唯有“走”之一途尚可保全實力,再圖良策。
正當宋哲元與秦、張、馮等人商議之際,蔣介石復(fù)于28日來電,令宋“速離北平到保定指揮,勿誤”。且同時電令秦德純、劉健群等“不論如何,應(yīng)即硬拉宋主任離平到保,此非為一身安危計,乃為全國與全軍對倭作戰(zhàn)之效用計也”。(臺北《革命文獻》第1 0 6輯)局勢至此,宋哲元遂率主力離平赴保,留下張自忠以為緩沖。
7月28日,日軍在平郊發(fā)起攻擊,29軍損失慘重。下午3點以后,宋與諸副手反復(fù)商議對策,從下午直議到晚上。
有人回憶,張當時對宋說:“如果委員長暫時離開北平,大局仍有轉(zhuǎn)圜的希望?!睆埍硎卷氂伤麃斫尤渭讲煺瘯瘑T長、北平市長等職,以應(yīng)對危局。宋聞此言,臉色煞白,隨后即簽字由張代任委員長職務(wù),自己率軍赴保定。而持相反意見的人稱,是宋哲元再三請張自忠留北平與日方交涉,并任命他擔任政委會委員長等職,維持局面,張于是臨危受命,以致最終代人受過。
據(jù)多方史料考證,張自忠由于看不清詭譎的時局,自以為日本人不相信宋哲元,相信的是他自己,遂以為自己出面,可以維持北平局面,于是提出讓宋退職、離平,由他留下與日方交涉。
張自忠要求接任政委會委員長的主張,無疑令宋哲元頗感不快,但考慮到危局難解,宋也只好同意,同時還寄希望于張自忠能使日軍停止軍事行動。說明對于張留平,宋還是認可的。
宋哲元一到保定,即致電張自忠,“望轉(zhuǎn)告日方,勿再使軍事行動擴大”。因此,可以說張自忠確曾提出讓宋離開,宣稱只有他可以讓危局“轉(zhuǎn)圜”,令宋頗感難堪;而宋哲元也確實對張自忠留平寄予厚望,并不會認為自己是因張的逼迫才離平赴保定的。
宋哲元率軍去保定,目的仍是要保存29軍的實力,避免被日軍全部消滅,與所謂“逼”他離去并無關(guān)系。
另據(jù)史料記載,宋哲元離平時令冀察政務(wù)委員會政務(wù)處長楊兆庚留平協(xié)助張自忠。(《文史資料選輯》第5 4輯)隨張自忠留平的部隊,除原歸張自忠指揮的獨立第三十九旅外,還有隸屬一三二師之獨立第二十七旅,如不是宋哲元的指派,張自忠是無權(quán)將該旅留于北平的。
不過,張自忠留平后的所作所為,實在是不光彩。按張自忠留平后采取的措施,基本是迎合日方旨意。
一是就任冀察政委會委員長等職務(wù)后,改組冀察政委會,將日本人歡迎的一些大漢奸拉了進去;二是查抄原冀察政委會要員住宅,以博日方滿意;三是改北平警察服裝為黑色,以示脫離國民政府;四是讓留平的保安隊向日方繳械。因而他當時被全國輿論指責,盡管有人說他是代人受過,但實際上他是主動踏進日本人和漢奸挖的陷阱里去的,從而在當時也毀壞了自己的名譽。
日本人充分利用了29軍內(nèi)部存在的分歧,大搞挑撥離間動作。因張自忠主和,馮治安主戰(zhàn),日本人就放風說,只打馮治安的37師,不打張自忠的38師;日軍圍攻北平了,又傳話說,只要宋哲元將29軍撤離北平,日軍就停止軍事行動。這讓張自忠產(chǎn)生了誤解,以為只要宋哲元撤離,由自己出面與日軍交涉,可以平息局面。而事實上日本人根本沒看重張自忠,張留平主持局面僅僅幾天,發(fā)現(xiàn)上了日本人和漢奸的當,這才宣布退職,又悄悄逃出了北平,前往南京向蔣介石請罪。
當時全國輿論一致對張自忠筆伐,國民政府不得不對他作了撤職查辦的處分。
當然,張自忠終究是血性男兒,此后他堅決投入到抗日的洪流中,奮勇殺敵,最終在抗戰(zhàn)前線壯烈殉國。
(《中華讀書報》紀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