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偉 王慧娟 綜述 馬智勇 審校
肺癌是全球癌癥相關(guān)死亡的首要原因[1],而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約占肺癌的85%[2]。晚期NSCLC的傳統(tǒng)治療模式是含鉑雙聯(lián)化療,中位總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OS)約8個月,2年生存率12%[3]。近年來晚期NSCLC的治療快速發(fā)展,而關(guān)鍵性的進步來自于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激酶抑制劑(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EGFR-TKIs)[4]和間變性淋巴瘤激酶酪氨酸激酶抑制劑(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ALK-TKI)[5]。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劑代表著一種將NSCLC根據(jù)驅(qū)動基因區(qū)分為不同的分子亞型并給予相應(yīng)藥物的治療模式,是晚期NSCLC靶向治療的典型代表,也可稱其為狹義的靶向治療(廣義的靶向治療還包括抗血管生成治療、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等)。隨著EGFR-TKIs和ALK-TKI臨床中的應(yīng)用日趨成熟,小分子TKI類藥物的發(fā)展開始有了新的主題和側(cè)重,即解決EGFR-TKIs和ALK-TKI耐藥后的治療困境,并拓展更多的治療靶點(本文提及的靶點及對應(yīng)靶向藥物的療效總結(jié)見表1)。本文擬就此進行分析和闡述。
盡管EGFR敏感突變型NSCLC患者第一代EGFRTKIs療效卓越,但通常在9個月-14個月就會出現(xiàn)疾病進展[4,6,7]。一代EGFR-TKIs耐藥機制多種多樣,包括EGFR的二次突變、旁路途徑的激活、以及病理亞型的轉(zhuǎn)換等,其中尤以EGFR 20外顯子T790M突變最為常見,可見于50%以上的獲得性耐藥患者[8]。既往耐藥后除了傳統(tǒng)化療之外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雖然有增加藥物劑量、換用另一種TKI等探索,但結(jié)果差強人意。第二代EGFR-TKIs為不可逆的泛HER抑制劑(阿法替尼、Dacomitinib等),除EGFR外尚可拮抗其他HER家族受體,并在基礎(chǔ)研究中顯示出一定的抗T790M活性,曾被寄望治療一代TKIs獲得性耐藥患者,但臨床試驗給出了陰性的結(jié)果[9]。2009年問世的一種化合物WZ4002,在基礎(chǔ)研究中拮抗T790M的活性30倍-100倍于一代TKIs,而對野生型EGFR的活性則約為一代TKIs的1/100[10]。此后這一類藥物被稱為第三代EGFR-TKIs,共同特征是對傳統(tǒng)敏感突變以及T790M突變高度敏感,而幾乎不抑制野生型EGFR。WZ4002未進行后續(xù)的臨床研發(fā)。目前最主要的第三代EGFR-TKIs包括Osimertinib(AZD9291)、Rociletinib(CO-1686)、Olmutinib(HM61713)等。
1.1 Osimertinib(AZD9291) Osimertinib是第一個獲批的三代EGFR-TKIs[11],也是目前為止第一個獲得了III期臨床試驗數(shù)據(jù)的三代EGFR-TKIs。其獲批數(shù)據(jù)主要來自于I期/II期臨床研究AURA及II期臨床研究AURA2。
AURA研究I期階段共入組253例一代TKIs獲得性耐藥患者。所有可評價療效患者的客觀緩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 ORR)為51%,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為84%,擴展隊列的無進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 PFS)為8.2個月。其中127例T790M突變患者中,ORR為61%,DCR為95%,中位PFS為9.6個月[12]。AURA研究II期階段選擇80 mg的治療劑量,所入組人群為T790M突變的TKI獲得性耐藥者,2015年世界肺癌大會(World Conference on Lung Cancer, WCLC)報告其初步結(jié)果:入組患者201例,中位治療暴露時間4.9個月,168例患者仍在治療中,獨立評價委員會評價ORR為58%,DCR為92%,研究者評估ORR為68%,中位PFS尚未達到[13]。AURA2是一項單臂的II期臨床研究,也入組T790M突變的耐藥患者,入組患者210例,中位治療暴露時間4個月,截至報告183例患者仍在治療中,獨立評價委員會評價ORR為64%,DCR為90%,研究者評價ORR為64%,中位PFS尚未達到[14]。
AURA 3是一項在一線EGFR-TKIs進展后且T790M突變陽性的患者中對比Osimertinib和培美曲塞含鉑化療療效的III期臨床試驗。結(jié)果顯示與化療相比,Osimertinib顯著延長PFS(10.1個月 vs 4.4個月;HR=0.3;95%CI:0.23-0.41;P<0.001),ORR也顯著優(yōu)于化療:71% vs 31%(OR=5.39,95%CI: 3.47-8.48, P<0.001)。該研究確立了Osimertinib在一線TKIs進展后T790M突變陽性患者中的首選地位[15]。
1.2 Rociletinib(CO1686) Rociletinib是另一種廣受關(guān)注的第三代EGFR-TKIs。目前主要的臨床數(shù)據(jù)來自于I期/II期臨床研究TIGER-X,該研究分為2個階段,I期的劑量爬坡階段和II期的劑量擴展階段。研究最初入組的57例患者應(yīng)用游離型Rociletinib,之后入組的患者應(yīng)用氫溴酸結(jié)合型1686(藥代動力學更優(yōu))。在II期擴展階段中,納入T790M陽性的患者接受500 mg每日2次、625 mg每日2次、或750 mg每日2次的治療劑量。截至2015年文獻發(fā)表,共入組130例患者,客觀緩解見于游離型900 mg每日2次劑量組及氫溴酸鹽所有劑量組,在這些患者中,T790M陽性者ORR為59%,DCR為93%;T790M陰性者ORR為29%,DCR為59%。T790M陽性和陰性患者的中位PFS分別為13.1個月和5.6個月。在研究中Rociletinib顯示出兩種特征性的不良反應(yīng):高血糖癥,發(fā)生率高達47%,2級以上發(fā)生率為22%;QT波延長,發(fā)生率為12%,3級以上為5%;但未有治療相關(guān)性死亡[16]。
基于TIGER-X研究的結(jié)果,同Osimertinib一樣,2015年Rociletinib進入了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的快速審批通道。但由于FDA認為TIGER-X研究中患者的療效評價未按照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RECIST)評價標準進行嚴格的確認,并且對于高血糖和QT波延長的不良反應(yīng)存在疑慮,最終于2016年4月拒絕提前批準Rociletinib。隨后2016年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ASCO)年會中報道了TIGER-X研究的數(shù)據(jù)更新,并對療效進行了確認,確認后T790M陽性患者中500 mg每日2次劑量組的ORR僅21.8%,625 mg每日2次劑量組的ORR僅31.4%[17]。
1.3 Olmutinib(HM61713) Olmutinib(HM61713)是一種韓國研發(fā)的第三代EGFR-TKIs。2015年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ASCO)年會報告了其I期/II期臨床試驗兩個擴展隊列的初步結(jié)果:300 mg隊列(n=83)和800 mg隊列(n=62,II期階段),800 mg隊列中所有患者均存在T790M突變,為II期臨床研究推薦劑量。結(jié)果顯示兩隊列的ORR分別為29.1%和54.8%[18]。2016年ASCO年會報告了II期階段(800 mg)的數(shù)據(jù)更新:共入組76例T790M陽性患者,至數(shù)據(jù)截止,中位治療持續(xù)時間為7個月,34%的患者仍在接受治療。ORR為56%(經(jīng)過確認的ORR為44%),DCR為90%,中位PFS 7.0個月[19]。2016年5月Olmutinib在韓國被批準用于治療T790M陽性的進展期NSCLC,成為全球第二個獲批的第三代EGFR-TKIs[20]。
表 1 本文中提及的靶點及對應(yīng)的靶向藥物Tab 1 Targets and corresponding drugs mentioned in this article
其他的第三代EGFR-TKIs還包括EGF816、ASP8273以及我國原研的Avitinib等,多已初步展現(xiàn)了良好的臨床療效??傊谌鶨GFR-TKIs對于一代TKIs獲得性耐藥患者的作用已毋庸置疑,尤其在T790M突變患者中,有幾乎等同于一線TKIs在敏感人群中的療效。不同藥物之間,從目前數(shù)據(jù)看來Osimertinib療效最優(yōu),但仍需有進一步證據(jù)支持。而第三代EGFR-TKIs也已經(jīng)有了初步的一線治療數(shù)據(jù):2016年歐洲肺癌大會(European Lung Cancer Conference, ELCC)報告AURA I期擴大研究中Osimertinib一線治療隊列的結(jié)果:入組60例患者(80 mg, n=30; 160 mg,n=30),40% EGFR 19外顯子突變,42% EGFR L858R突變,5例存在EGFR T790M突變。ORR為77%(其中80 mg組67%,160 mg組87%),DCR為98%,中位PFS更是達到驚人的19.3個月[21]。因此將來第三代TKIs究竟是作為一代、二代TKIs耐藥后的解救治療,還是直接走向一線取代傳統(tǒng)TKIs,尚未可知。
與EGFR-TKIs相似,大部分ALK陽性的NSCLC患者在接受克唑替尼治療1年內(nèi)就會出現(xiàn)進展[5,22]??诉蛱婺岖@得性耐藥的機制大體上可以被區(qū)分為兩類[22]。第一類可稱之為ALK靶點依賴性耐藥:因為這些機制的出現(xiàn)增強、恢復(fù)了ALK通路的激活,它主要包括ALK激酶域的繼發(fā)性突變和ALK融合基因的擴增,兩者可單獨或同時出現(xiàn),尤以繼發(fā)性突變最為常見,見于約30%的耐藥患者;另一類為非ALK靶點依賴性耐藥,即旁路激活:如EGFR、KRAS獲得性突變,c-KIT基因擴增等。所謂新一代ALK-TKIs,對EML4-ALK的抑制能力強于克唑替尼,且對導(dǎo)致克唑替尼耐藥的繼發(fā)性突變多有不同程度的抑制能力(不同藥物對不同突變型的抑制譜不同)。因此,新一代ALK-TKIs可以對抗第一類機制導(dǎo)致的耐藥,有望成為克唑替尼耐藥后的主要治療手段。
2.1 已經(jīng)獲批的新一代ALK-TKIs 目前全球獲批的新一代ALK-TKIs包括Ceritinib和Alectinib。
基于2014年I期臨床試驗ASCEND-1報告的初步臨床結(jié)果,Ceritinib獲得FDA批準用于克唑替尼耐藥的晚期ALK陽性NSCLC患者[23]。當時在克唑替尼耐藥及未經(jīng)ALK-TKIs治療的ALK陽性患者中,ORR分別為55%和66%,整體PFS為8.2個月,耐藥患者為6.9個月[24]。在2016年更新后的研究結(jié)果中,共83例未經(jīng)ALK-TKI治療及163例曾經(jīng)ALK-TKI治療的ALK陽性患者,ORR分別為72%和56%,中位PFS分別為17.0個月和8.3個月[25]。而在另一項評估Ceritinib治療克唑替尼耐藥后患者療效的II期臨床試驗ASCEND-2[26]中,入組140例患者,ORR為38.6%,中位PFS 5.7個月。
基于一項I期/II期臨床試驗AF-001JP中對未經(jīng)ALK抑制劑治療的ALK陽性患者93.5%的ORR,2014年Alectinib首先在日本獲得批準[27]。而2015年Alectinib被FDA批準用于克唑替尼耐藥的ALK陽性晚期NSCLC患者是基于兩項II期臨床試驗[23]:NP28671和NP28673。前者入組87例克唑替尼耐藥患者,ORR為48%,中位PFS 8.1個月[28];后者入組138例克唑替尼耐藥患者,ORR為50%,DCR為69%,中位PFS 8.9個月[29]。
2.2 尚未獲批的ALK-TKIs Brigatinib(AP26113)同時是ALK、ROS1和EGFR抑制劑。一項I期/II期臨床試驗2016年報告的結(jié)果中,Brigatinib治療克唑替尼耐藥和未經(jīng)克唑替尼治療的患者ORR分別為72%(51/71)和100%(8/8),整體人群的中位PFS達到13.2個月[30]。同年報告的II期臨床研究ALTA入組克唑替尼耐藥患者222例,A組接受Brigatinib每日90 mg,B組接受每日90 mg共7 d后增量到每日180 mg,ORR分別為46%和54%,中位PFS分別為8.8個月和11.1個月[31]。Lorlatinib(PF-06463922)也是一種多靶點藥物,它是ALK和ROS1抑制劑。目前正在進行I期/II期臨床試驗,2016年ASCO報告其I期研究階段的最新結(jié)果:入組41例ALK陽性患者及12例ROS1陽性患者(均大部分經(jīng)過TKIs治療),ORR為50%[31]。其他在早期臨床研究中的新一代ALK-TKIs還包括X-396、ASP3026、TSR-011、Entrectinib、CEP-28122等。
綜上,新一代ALK-TKIs在克唑替尼獲得性耐藥的患者中已展現(xiàn)了不俗的療效。同時已經(jīng)可以初步看出,這些藥物在未經(jīng)克唑替尼治療的ALK陽性患者中療效更好。2016年ASCO報告了Alectinib一項III期臨床試驗初步結(jié)果:Alectinib對比克唑替尼用于未經(jīng)ALK-TKIs治療過的ALK陽性患者,截至報告,Alectinib組中位PFS尚未達到(95%CI:20.3-無法評估),而克唑替尼組中位PFS 10.2個月[32]。2016年WCLC報告了Ceritinib對比克唑替尼一線治療ALK陽性患者的III期臨床試驗ASCEND-4,該研究達到了其首要終點:Ceritinib組PFS較克唑替尼組顯著延長(16.6個月 vs 8.1個月;HR=0.55,95%CI:0.42-0.73;P<0.000,01),ORR也明顯提高(72.5% vs 26.7%)[33]。因此,新一代ALK-TKIs的角色同樣并非限制在克唑替尼獲得性耐藥的解救治療。同時研究證實,各種ALK-TKI對于不同的繼發(fā)性突變敏感性不同(表2),甚至有Lorlatinib耐藥后回頭應(yīng)用克唑替尼重新有效的報道[34]。因此,未來理想的方式應(yīng)該是動態(tài)監(jiān)測耐藥患者突變狀態(tài)的變化,并選擇相應(yīng)的ALK-TKI。
在中國,EGFR突變及EML4-ALK融合基因分別約占NSCLC患者的約41%[35]和8.65%[36]。這意味著除此之外,還有約一半的患者無法從靶向治療中獲益。因此,除了EGFR及ALK靶點的縱深研究,尋找新的治療靶點也是當務(wù)之急。
3.1 KRAS KRAS基因突變是高加索裔NSCLC患者最常見的驅(qū)動基因突變,發(fā)生率約30%[37-39],亞裔人群中約占5.8%[40]。KRAS突變在肺癌中的發(fā)現(xiàn)已有30年之久[41],但以其作為治療靶點的臨床研究卻屢屢失敗。唯獨近年來針對KRAS下游通路的MEK抑制劑在KRAS突變患者中展現(xiàn)出一定的臨床前景。2012年MEK抑制劑司美替尼報告了一項II期臨床研究結(jié)果[42],共入組87例KRAS突變的IIIb期/IV期NSCLC患者,隨機接受多西他賽聯(lián)合司美替尼或多西他賽聯(lián)合安慰劑,結(jié)果顯示司美替尼組較安慰劑組ORR和PFS均有顯著優(yōu)勢,ORR分別為37%和0(P<0.000,1),中位PFS分別為5.3個月和2.1個月(HR=0.58, 90%CI: 0.42-0.79;P=0.014),OS也有延長趨勢,中位OS分別為9.4個月和5.2個月(HR=0.80; 90%CI: 0.56-1.14; P=0.21)。然而遺憾的是近期阿斯利康公司宣布司美替尼用于KRAS突變型NSCLC的III期臨床試驗[43]以失敗告終,希望將來最終試驗結(jié)果的發(fā)表能闡明失敗的原因,給以后KRAS突變型肺癌的研究以啟示。
表 2 各種ALK-TKIs對ALK激酶域不同繼發(fā)性突變位點的敏感性差異Tab 2 Sensitivities of different ALK-TKIs to different secondary ALK kinase domain mutations
3.2 ROS1 ROS1基因編碼一種胰島素受體家族的酪氨酸激酶受體,ROS1基因重排可導(dǎo)致其所編碼受體的酪氨酸激酶活性異常,導(dǎo)致下游多條致癌信號通路的激活。ROS1基因重排在我國患者中的陽性率與高加索裔無差異,約為1%-2%[44-46]。克唑替尼同時是ALK、ROS1和MET抑制劑,其I期臨床試驗PROFILE 1001中包含一個ROS1的擴展隊列,共入組50例ROS1基因重排的NSCLC患者,ORR為72%,中位治療持續(xù)時間17.6個月,中位PFS為19.2個月[47]。從而克唑替尼被FDA批準用于ROS1基因重排的NSCLC患者。2016年ASCO報告了一項克唑替尼治療ROS1基因重排的東亞患者的II期臨床試驗,共入組129例ROS1陽性、ALK陰性、全身治療≤3線的進展期NSCLC患者,克唑替尼客觀緩解率達到69%,且與治療線數(shù)無關(guān),DCR為84%,中位治療持續(xù)時間7.8個月,中位PFS尚未達到[48]。
3.3 MET MET基因是肝細胞生長因子受體蛋白(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receptor, HGFR)的編碼基因[49]。MET信號通路的異常激活可由多種形式導(dǎo)致,如基因突變、基因擴增、蛋白的過表達等[50,51]。它的異常激活,可以作為原發(fā)驅(qū)動基因,也是EGFR-TKIs獲得性耐藥的重要機制之一[49]。克唑替尼I期臨床試驗PROFILE 1001的MET擴增隊列中,克唑替尼單藥顯示出一定的臨床療效,但ORR僅33%[52]。2016年ASCO報告Capmatinib(INC280)的I期臨床數(shù)據(jù),在免疫組化3+的患者中ORR為29%,基因拷貝數(shù)≥5的患者中ORR為63%[53]。最值得期待的療效預(yù)測因子可能是MET基因14外顯子跳躍突變:2015年,Paik等[54]報告小分子MET抑制劑(克唑替尼、卡博替尼)在MET 14外顯子跳躍突變的NSCLC患者中可能療效卓越。2016年ASCO會議中,PROFILE 1001研究報告了MET 14外顯子跳躍突變隊列應(yīng)用克唑替尼治療的初步結(jié)果,截至報告為止,15例可評價療效的患者中10例患者達到PR[55]。從以上結(jié)果看來,MET基因的擴增、過表達及突變似乎均可作為MET抑制劑的療效預(yù)測因子,其中以14外顯子突變的療效預(yù)測意義最為顯著。基因擴增、過表達及突變作為療效預(yù)測因子是否具有內(nèi)在邏輯的相關(guān)性值得進一步探索。
3.4 RET RET基因重排是一種已知在甲狀腺癌中可作為治療靶點的驅(qū)動基因,它在NSCLC的發(fā)生率約1.5%[56]。目前NSCLC中RET基因的相關(guān)臨床研究多是在評價已在甲狀腺癌中獲批的RET抑制劑治療RET重排NSCLC的療效。如2015年ASCO報道卡博替尼在一項單臂的II期臨床研究中治療20例RET重排NSCLC的結(jié)果,在18例可評價療效的患者中,ORR為28%,中位PFS 7個月(95%CI:3個月-未達到),中位OS未達到[57]。2016年ASCO報告凡德他尼治療RET重排NSCLC的兩項II期單臂臨床試驗:一項來自日本,入組19例患者,可評價療效者17例,ORR為53%,中位PFS 4.7個月[58];另一項來自韓國,共入組18例患者,ORR 17%[59]。
3.5 BRAF BRAF也是一種在其他瘤種中可作為治療靶點的驅(qū)動基因:BRAF V600E突變見于約40%-60%的惡性黑色素瘤患者[60],這些患者接受BRAF抑制劑達拉菲尼、Vemurafenib治療療效突出。在肺腺癌中BRAF突變的發(fā)生率約1%-5%,其中大部分為V600E突變[61]。在一項Vemurafenib的II期籃子試驗中入組了19例BRAF V600E陽性的NSCLC患者,ORR為42%,中位PFS 7.3個月[62];達拉菲尼治療BRAF V600E陽性NSCLC的II期臨床試驗入組84例患者,ORR 33%,中位PFS 5.5個月[63]。另一項II期臨床研究重復(fù)了惡性黑色素瘤的成功模式,將達拉菲尼與MEK抑制劑曲美替尼聯(lián)合用于治療BRAF V600E陽性NSCLC,57例患者,ORR為63%,中位PFS 9.7個月[64]。
2.6 HER2 HER2與EGFR同屬于ERBB受體家族。在乳腺癌中,HER2擴增發(fā)生率約20%,且可以作為抗HER2單抗或TKIs的療效預(yù)測因子[65]。在NSCLC中,雖然HER2擴增有約2%-4%的發(fā)生率,但以其作為靶點進行的臨床研究均告失敗。而在肺腺癌中,有約1%-2%的患者存在HER2 20外顯子突變[66]。目前尚缺乏前瞻性臨床研究數(shù)據(jù)。但2012年有報告使用阿法替尼治療了3例HER2 20外顯子突變型NSCLC,3例患者均達到部分緩解(partial response,PR)[67]。另一項歐洲的回顧性隊列研究顯示,這部分患者接受HER2抑制劑(阿帕替尼等TKI單藥或曲妥珠單抗聯(lián)合化療)的治療可達到50%的ORR和83%的疾病控制率,中位PFS為5.1個月[66]。
綜上所述,目前根據(jù)驅(qū)動基因的不同,我們至少可以將NSCLC分為具有治療指導(dǎo)意義的7種分子亞型:EGFR突變型、EML4-ALK基因融合型、ROS-1基因融合型、CMET高表達/擴增/突變型、RET基因融合型、BRAF突變型、HER-2突變型。第三代EGFR-TKIs和新一代ALK-TKIs的出現(xiàn)解決了一代藥物的耐藥問題,使EGFR和ALK陽性患者的生存進一步延長,而針對其他的少見靶點,也或多或少有臨床證據(jù)支持相應(yīng)的藥物應(yīng)用。同時近年來基因檢測技術(shù)的快速發(fā)展使得我們能更合理地利用這些藥物進行治療決策:如NGS能利用較少的標本一次進行多種基因的檢測、液體活檢技術(shù)使我們可以動態(tài)檢測耐藥患者的基因狀態(tài)改變。因此,晚期非小細胞肺癌靶向治療的臨床應(yīng)用將由此帶來深度和廣度上的進一步革新。然而,新的問題總是接踵而來:我們能否打破藥物敏感、耐藥、新藥研發(fā)、再耐藥的無盡循環(huán)?部分少見靶點的療效差強人意(RET、BRAF、HER-2),如何解決?能否進一步擴展靶向治療的版圖(KRAS等)?期待未來的研究可以使這些問題得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