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第一屆全國運動會在北京創(chuàng)辦。筆者那時剛背上書包走進學校,記憶中對運動會尚無概念,模模糊糊,無非是跑步、打球之類。那時候,新中國成立十年大慶矗立起來的十大建筑每一座都是雄偉壯觀的,北京工人體育場位列其中,全運會開幕式就在這里舉行。
客觀說,當時的國運之興還是初級的,北京市內繁華的東單、西單、東長安街、文化宮、北海等地,都有露天小場地,看臺是鐵架子和木板搭起來的,全運會一些場次的比賽就在這樣的場地進行,花兩毛錢買張票能連看兩場,近距離欣賞國手的技藝,很是開心。
直到上世紀70年代的兩屆全運會,足球比賽仍有一些場次在沒有草皮的黃土場地上進行,一點不覺得土,看的是比賽。天壇、地壇、月壇等公園都有體育場,承辦全運會賽事。但是采取“有組織分配售票”,想看球,難了,要有路子“弄票”。
此后,全運會走出北京,30多年來,六七個省市先后成為東道主。如今,中國能夠舉辦全運會的地方越來越多,申辦要排隊,辦過奧運會、亞運會和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的省市也有好幾個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進步,體育場館等硬件設施建設受到廣泛重視,奧體中心遍布各地,無一不是承辦國際高水平賽事的標準。
中國人口眾多,人總是要運動的,因而理應擁有世界上最多的體育場館。提高生活水平,進而改善生活質量,不能沒有運動健身去處。加之交流和開放,世界上許多新鮮項目和新玩法都希望迅速走進中國,共享其樂。中國的體育競技隊伍培養(yǎng)出越來越多的世界冠軍,弘揚體育文化和促進體育消費成為國策,健康中國的全運會仍要爭錦標、揚國威,但已不是全部目的。
58年過去,彈指一揮間,全運會來到了第十三屆,來到了天津。昔日的小將已經年逾古稀,曾經的簡陋場地被現代化設施取代,全運會用自己的方式記錄了共和國發(fā)展的歷史,如今到了需要改革的時代。中國的小康社會需要有興旺活躍的體育事業(yè),中國的體育事業(yè)需要一個新理念指導下的全運會,這是時代發(fā)展的要求。
國運興,全運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