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杰 趙靜 孫曉林
【摘 要】以淮北市煤礦采空區(qū)為例,在查閱大量的文獻資料的基礎上,以有限元分析軟件ADINA為平臺建立模型。本文建模過程進行了闡述,從而為提出在煤礦采空上方建造高層建筑的可行性提供理論依據(jù)創(chuàng)造條件。
【關鍵詞】煤礦采空區(qū);ADINA;建模
一、工程概述
淮北市擬建一住宅區(qū),場地大小約為600m2,處于采煤沉陷區(qū)上方,如圖1所示。按前期規(guī)劃,建筑住宅高度為10~18層,礦區(qū)水位埋深為3~4m,采用ADINA軟件進行非線性有限元分析。
二、模型設計
(一)基本假設
假設巖體為一種均勻的、各向同性的介質(zhì),符合莫爾-庫侖彈塑性模型;巖層地表視為水平;各巖層幾何形狀規(guī)則,厚度均勻;在采空區(qū)上覆巖體中不存在造成采空區(qū)不連續(xù)的因素;采空區(qū)不考慮時間效應,開挖是一次性形成的。
(二) 模型幾何尺寸和邊界條件
在采空區(qū),巖體受到采動影響的范圍一般為采空區(qū)跨度的3~5倍,超過該范圍的巖體所受的影響可忽略不計。采空區(qū)位于擬建區(qū)域,模型在采空區(qū)水平方向取800m;在垂直方向上,從采空區(qū)底部下40米起延伸至地面模型高度為505m,采用800m×505m模型。模型左右兩側Y向位移為零,只允許有垂直位移;模型底部邊界只允許有水平位移,Z向垂直位移為零。
三、建模過程
(一)幾何建立模型
根據(jù)采空區(qū)的結構特點,利用ADINA Native幾何建模方式,建模按照一定的順序建立2D模型:幾何點→線→面[1],計算模型的幾何尺寸見圖1剖面圖。
(二) 定義并施加邊界條件
邊界條件是巖體的左、右兩側均約束Y向的位移自由度,只允許垂直方向上的位移;底邊約束Z向位移自由度即可,如圖2所示。
(三)施加荷載
定義時間函數(shù):對于自重荷載的選為默認設置,荷載作用下的時間步長為1,步數(shù)為10。
施加荷載:定義并施加重力荷載;定義并施加建筑物荷載。如圖3所示。
(四)定義材料和單元組
如圖4所示,采用巖土材料中的莫爾—庫侖模型,在彈出的窗口中分別設定簡化后的6種巖體力學參數(shù),再定義6個單元組,但要若要施加初始地應力,在定義單元組時必須修改單元組的選項來進行定義。
(五) 指定網(wǎng)格密度,并劃分面單元
劃分網(wǎng)格密度,采用5m×5m,然后采用四邊形四節(jié)點低階單元進行面單元劃分,如圖5所示。
(六)模型求解、施加初始地應力
定義模型自由度:只考慮了Y、Z兩個方向上的位移,刪除模型多余的自由度。
分析類型設定:在選擇動力學選項中,打開大變形開關。
打開ADINA求解器進行求解。為了合理模擬采空區(qū)的受力和位移變化情況,加載過程共分為兩步進行:步驟一只考慮模型自重影響,目的是得到各結點的基準位移值,另一方面計算各單元的初始地應力,為第二個步驟準備初始條件。步驟二在第一步計算的基礎上,施加新建建筑物引起的載荷值,然后計算模型內(nèi)各結點的變形情況,減掉由自重引起的初始位移,從而可得到最終變形值。
四、結論
在查閱大量的文獻資料的基礎上,以ADINA軟件對該采空地區(qū)建模過程進行了闡述,工程模擬采用2D建模技術方法,但根據(jù)采空區(qū)的結構特點,也可利用ADINA Native進行3D幾何建模。
參考文獻:
[1]孫超. 地下采空區(qū)對地表穩(wěn)定性的影響[D]. 哈爾濱: 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