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麗華
新課標要求在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fā)展智力的同時,還應加強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那么,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呢?
一、利用遷移規(guī)律,誘發(fā)創(chuàng)新意識
遷移是指運用自己已經習得的概念、規(guī)律去解決問題或將已經習得概念、規(guī)則或解決問題方法在新的情境中運用。它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的前提。
1、知識的遷移:教材中相當一部分內容或是結構類同或是類型相同。教師要抓住此特點,利用知識間的遷移規(guī)律教學,可化難為易、化繁為簡。學生學得輕松,樂學愛學,更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誘發(fā)探索精神。如: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利用“商不變的性質”進行遷移教學。(1)溝通除法與分數的關系。(被除數相當于分數的分子,除數相當于分數的分母,除號相當于分數線,商相當于分數)(2)回憶商不變的性質(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商不變)。(3)引導學生進行推理,思考。除法有商不變性質,分數與除法有如此密切的關系,那么分數有類似的性質嗎?(4)學生小組合作,進行驗證。(5)知識遷移,得出分數的基本性質。
2、學法的遷移:傳統(tǒng)教法,教師傳授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哪種機械的、呆板的方法已不適應21世紀的需要,新課標要求不僅使學生“學會”,還要使學生“會學”。在教學過程中,要鼓勵學生通過參與、思考、類推、遷移、創(chuàng)造,獲得知識,掌握學習方法。如教學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首先讓學生回憶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然后放手讓學生用推導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方法推導出梯形的面積公式。通過類推、遷移,學生掌握了學法,學得主動。這樣不僅使學生加深對公式的理解和掌握,而且使學生的學習欲望會更強烈,萌發(fā)創(chuàng)新的意識。遷移是數學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的認知規(guī)律,學生能夠運用遷移而不斷的掌握知識,這就為達到“教為不教”創(chuàng)造了條件,從而使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不知不覺的被誘發(fā)出來。
二、加強動手操作,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
小學生思維特點是從具體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思維發(fā)展的,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及認知規(guī)律,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操作、演示。通過放手讓學生操作,使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在操作中萌芽,并且操作要到位,人人參與,個個動手。例如:教學“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時,首先讓學生猜一猜探索計算三角形面積的方法,接著,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在書本后面剪下來的三角形(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各兩個)按課本三個層次要求分別拼圖操作,并同桌討論以下問題:從上面實驗操作可以看出,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不論是哪一種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個我們已學過的什么圖形?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分別與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聯(lián)系?三角形的面積與拼成的平行四邊形面積有什么聯(lián)系?通過操作,討論,引導學生自己發(fā)現結論(邊總結邊板書)。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分別與三角形底和高相等,而三角形的面積是拼成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根據:“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可得出:“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可加深理解公式中為什么“除以2”的道理。通過動手擺一擺,動腦去思考,動口說過程,使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獲得圓滿的多向性和靈活性。
(一)條件開放:(條件多余或條件不足)
如:媽媽的年齡是小明的4倍,(補充條件) ,媽媽和小明各幾歲?
(二)問題開放:(它所提出的問題常常是不確定的)
如:甲隊有12人,乙隊有4人,讓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生1:甲乙兩隊一共有多少人?生2:甲隊比乙隊多幾人?生3:乙隊比甲少幾人?生4:乙隊再添幾人就和甲隊同樣多?生5:甲隊是乙隊的幾倍?生6:乙隊是甲隊的幾分之幾……
(三)解題策略開放:(即題目沒有現成的解題模式,解決問題可以用不同的知識、不同的策略,從多個角度進行思考、探索,答案也是不唯一的。)
如:選購移動電話,(a)月租50元,通話費0 3元/分鐘。(b)免月租費,通話費0?郾6元/分鐘。(a)與(b)比較,請你測算一下,什么樣的顧客能得到實惠?如果老師每月能承受話費80元左右,應選擇哪一種,請同學們給老師最佳的選擇。
設計學生所熟悉的、感興趣的,用已有的知識能夠解決的、可行的開放題。把生活知識數學化,把數學知識生活化,使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體會數學的價值。而開放性題又有一定的深度,具有挑戰(zhàn)性,更能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分析能力、思維能力及創(chuàng)新能力。要引導學生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的科學精神,也是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總之,創(chuàng)新是發(fā)現問題、積極探求的心理取向。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注意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提供適當的材料,為學生創(chuàng)設條件,讓學生去實踐、去發(fā)現、去討論、去思考,讓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不斷得到加強和提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