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倩
一、引言
新聞報紙是大眾傳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們接觸外部世界和獲取知識的有效窗口。然而,批評話語分析發(fā)現(xiàn)新聞并不是客觀的,相反,它們會有其意識形態(tài)意義。因為政治新聞會和社會,文化,國家利益,政治事件中的國家立場,政治事件本身所帶來的影響相聯(lián)系,所以,政治新聞通常會有其暗含的意識形態(tài)意義。
此外,轉述語是傳媒語篇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的策略手段,特別在新聞語篇中。話語的轉述在人類日常交流中是十分普遍的語言現(xiàn)象。轉述何人之言,為何轉述,如何轉述,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左右整個語篇的意義、態(tài)度和格調。作為轉述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轉述信號表明說話人或作者在引述他人的話,而非直接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二、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
Fairclough(1988,1992a,1992b,1995)是最早從批評話語分析角度進行研究的學者,他認識到轉述言語是一種“互文”(intertextuality),它蘊含著某種意識形態(tài)意義。他還在 Voloshinov(1973)的基礎上提出了“話語表征”的幾個參數(shù):“模式”(mode)、“界限維持”(boundary maintenance)、“文體性”(stylisticity)和“設置”(setting)。還有一個方面是,他認為還要研究次話語在多大程度上與主話語相關聯(lián)。然后,F(xiàn)airclough(1992a,1992b)還將理論運用到實踐,分析了具體的語篇,讓“互文性”這一概念變成一個可操作的語篇分析方法,其中把“顯性互文”(manifest intertextuality)分為三種:“序列互文”(sequential intertextuality)、“嵌入互文”(embedded intertextuality)和“混合互文”(mixed intertextuality)。Caldas-Coulthard (1992)研究了敘述話語(narrative discourse)中轉述言語的文體性和意識形態(tài)性,并比較了新聞事件和文學中言語轉述的不同。
Johansson(2007)進行了兩種語言的個案研究。他做了一個法語和英語政治訪談中轉述引語的對比分析。一些學者像 Petric(2007),Harwood(2009),and Samraj(2013)在學術語篇中研究了轉述語的功能。例如,Petric(2007)研究了轉述語在高、低水平學生的碩士論文報告的功能。在那篇文章中Petric將轉述語分成不同的功能,如屬性、實例與評價。Samraj(2013)對轉述語的比較用于研究碩士文章的討論部分。而別的文章集中于形式和功能。中國學者像羅貴華學者(2013)和呂靜晶(2012,2013)在法庭方面做了轉述語的分析。此外,不同于傳統(tǒng)的方法分類和定義,F(xiàn)u Rao(2007)在認知語用學的基礎上的廣告對轉述語進行了定義和分類。
由于轉述動詞在學術論文中占有重要地位,國外許多學者對它進行了深入的研究。Swales(1990)認為轉述動詞分為兩類,但他的分類過于簡單,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Thompson& Ye(1991)對轉述動詞做了全面的分類。Hyland(1999)運用實證的方法對轉述動詞做了進一步研究。
Hyland(2002)從功能的角度對轉述動詞進行分類。他認為從一個過程功能的角度轉述動詞可分為研究(真實世界)的行為,認知的行為和話語行為;他們也可以根據(jù)評價的功能劃分。別的學者像 Miho(2012)and Maroko(2013)也會對轉述動詞進行相關的研究。Miho(2012)從四個國家對大學生英語議論文中轉述動詞的使用進行了分析。Maroko(2013)對肯尼亞大學的人文和科學論文中轉述動詞的使用做了對比研究。Hongmei(2010)試圖對轉述語研究做一個基本圖表,指出在一些地區(qū)存在的問題的基本情況。Bai Xingjie & Xu Hongchen(2015)回顧了國內(nèi)外四十年以來從研究內(nèi)容和研究方法的角度對在學術論文中的轉述動詞的研究。
三、總結
本文通過總結國內(nèi)外學者對轉述語的研究,使讀者能夠更好地解釋真實文本中各種不同的轉述現(xiàn)象,便于發(fā)現(xiàn)英文學術論文作者如何通過轉述或支持并加強自己的觀點,或反駁他人觀點而為發(fā)展自己的新觀點做出鋪墊,從而使自己的學術論文論證更加有力。作為新聞語篇的重要組成部分,轉述話語是報道者進行意識形態(tài)操控的重要方面。報道者通過有目的、有選擇地援引不同利益集團的典型話語,向讀者再現(xiàn)和強化自己需要的聲音,同時湮沒那些無關緊要的聲音,并進一步選擇自己所需要的轉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