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洋
在軍事裝備建設領域,向來是大國建設軍工體系,小國采購武器裝備。特別是對于缺乏工業(yè)基礎的小國而言,像坦克、戰(zhàn)斗機或者戰(zhàn)艦這樣涉及復雜技術的技術產品,不僅非得依賴進口不可,甚至在選購裝備的時候,也時常會有不成熟的表現,不僅對國際市場上所出售的裝備種類和性能缺乏認識,甚至對本國的需求很多時候也缺乏了解,以至于于經常鬧出各種“被人坑”的悲劇甚至鬧劇。
為什么購買大件軍火這種多少算“國之大事”的事在一些小國會鬧出笑話呢?這背后多少也有些合理的原因:小國因為本國沒有研制相關裝備的科研機構,無從在研究裝備的過程中完善對各種設備的理解,只能在日常使用中對這類武器建立一些感性直觀的有限認識。而重型武器作為一種““耐用品”,往往每隔15年甚至更長時間才需要進行一次采購。這又使得每次采購時所面對的產品和技術環(huán)境幾乎都是全新的,之前在老裝備上積累的那點認識大多數時候排不上用場。加上預算有限,需要精打細算,不可能上來就用高價產品降低“上當”概率,于是,各種“誘惑”都可能讓一些效果的軍備采購走入歧途。
這就好像一位不怎么關心科技動向的普通工薪階層去電腦城買一臺電腦,他的上一臺電腦可能是5年前的老型號了。面對市場上各種眼花繚亂的新產品,不得不依靠推銷員的說辭去選購,這種情況下,很有可能做出不明智的選擇。
觀察像泰國這種國家的裝備采購時,不難發(fā)現上述問題。作為二戰(zhàn)后常年有美軍駐扎并設有美軍基地的國家,泰國陸軍一開始的裝備采購實際上是沒有選擇的,美軍愿意給什么就裝備什么。所以和大多數美軍小盟友一樣,落后美軍一代的M48坦克和適用于東南亞脆弱道路的M41輕型坦克就成了泰軍手里“湊合”的重武器。上世紀80年代,由于越南的威脅,泰國開始在國際上尋求采購坦克以增強陸軍實力。由于當時泰國經濟實力有限,買不起太貴的坦克,西方國家對這位付現匯不甚利索的朋友缺乏興趣,而泰國本身對于自己需要什么樣的坦克也說不出個好歹,于是當時的中國憑借廉價坦克和接受易貨貿易的付款條件向泰國出口了一批69-II坦克。
雖然泰國陸軍的要求差不多是“是坦克就行”,但以中東國家為出口目標設計的69-II坦克并不適合潮濕悶熱的東南亞,泰軍對這批坦克興致索然。當越南的威脅消退后,泰軍就失去了繼續(xù)購買中國坦克的興趣,不僅隨后購買了美國的M-60和魟型坦克,甚至還將一些車況不好的69-II坦克直接扔到了海里。
一晃就到了2010年,由于周邊國家都開始裝備第三代主戰(zhàn)坦克,泰國軍隊也開始評估選購三代坦克,不過三代坦克價格都不便宜,美軍也沒有“剩余物資”可供傾銷。所以泰國幾經選擇,最后選定了烏克蘭生產的“堡壘”坦克。這對于外界來說有些不可理解,一來“堡壘”坦克性能并不突出,屬于 “拼裝貨”,很難壓倒其假想敵;二來烏克蘭作為一個對國防工業(yè)長期沒有像樣投入的國家,其批產能力值得懷疑。
果然泰國在付款之后就開始吃苦頭。原本在合同里,烏克蘭要三年交付50輛坦克,但實際上至今已經過了6年,實際交付的坦克還不夠40輛。泰國原計劃還要再買150輛的,如此龜速可怎么得了?
因此泰國不得不重新尋找能夠快速交貨,且價格相對公道的坦克制造商。鑒于俄制坦克泰國從未用過,西方坦克不僅價格昂貴、二手坦克的改進交付時間也難以預料,至于美國坦克就更不用指望便宜了。所以最后中標的,還是中國坦克。當然中國坦克早已今非昔比。VT-4作為當代最先進的主戰(zhàn)坦克之一,讓泰國感到滿意的,更多是其性能。
至此,泰國陸軍新一輪坦克采購算是畫上了一個句號。等到15年后泰國再次更新本國的裝甲力量時,又會有什么故事,我們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