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明輝
韓信謀反是個陰謀?
◎韓明輝
韓信為漢朝立下汗馬功勞,可以說漢朝三分之二的領(lǐng)土都是韓信打下來的。然而,就在劉邦稱帝不久之后,韓信便以“謀反罪”被誅殺。事實上,如果韓信真想謀反,曾經(jīng)有很多次機會都可以謀反成功,也不至于淪落到被誅殺的地步。
項羽與劉邦在滎陽僵持不下時,韓信便成了二人勝敗的關(guān)鍵。于是,項羽派人游說韓信想讓韓信投奔自己,韓信對來者說:“漢王任命我為上將軍,讓我統(tǒng)領(lǐng)數(shù)萬兵馬,對我信賴有加,即便是死,我也不會背叛他!”
項羽的說客走后,謀士蒯通又勸韓信說:“您身為人臣卻功高震主,如果不脫離漢王,遲早會有殺身之禍!”韓信依然不聽。
可見,韓信忠于劉邦的心多么堅定.而且韓信謀反之說有多處疑點:
其一是韓信忠誠,且沒有謀反的必要。韓信善于用兵,此前已攻破魏國、趙國、燕國,此時被封齊王,又占據(jù)齊國,即便不聯(lián)合項羽,想要三分天下也輕而易舉。再加上楚軍與漢軍長期對峙,兩軍已是疲憊不堪,根本騰不出精力和時間對付韓信,此時正是韓信反叛劉邦的最佳時機,但韓信并沒有選擇造反。劉邦曾經(jīng)兩次奪取韓信的軍權(quán),第一次是在項羽圍困成皋之時,劉邦從成皋逃出,以使者的身份闖進韓信的大營,趁韓信熟睡之時奪取了韓信的軍權(quán),并將韓信的精兵全部帶走了;第二次是在劉邦滅掉項羽之后。憑借韓信的聰明才智,他不會不知道劉邦猜忌自己。盡管如此,作為諸侯王,韓信仍舊沒有造反,還親自到陳縣(今河南淮陽)去拜見劉邦,這些都恰恰說明,韓信對劉邦極其忠誠。
其二,韓信的做法不符合謀反的規(guī)律。古往今來,凡是想要謀反的人勢必會將矛頭對準(zhǔn)最高統(tǒng)治者,韓信“謀反”卻將矛頭指向了呂后與太子。殺掉呂后與太子,劉邦不過是失去一位妻子和一個兒子,他后宮還有很多妻兒,韓信這么做并沒有任何好處。而事發(fā)后,對韓信最有利的莫過于逃出京城,擺脫劉邦的控制,與其部將陳豨會合,招兵買馬,攻打劉邦,而不是發(fā)動一些毫無戰(zhàn)斗力的奴仆去進攻有精兵強將把守的皇宮。
其三,謀反的信息來源不可靠。劉邦將趙地和代地邊境的精兵悉數(shù)交于陳豨統(tǒng)領(lǐng),可見當(dāng)時劉邦對陳豨是極其信任的。既然如此,當(dāng)陳豨到淮陰侯府拜見韓信的時候,已是驚弓之鳥的韓信敢對陳豨輕易說出謀反之類的話嗎?再者,告發(fā)韓信謀反的是其門客的弟弟。當(dāng)時,韓信要殺這個門客,所以其弟才會向呂后告發(fā)韓信謀反。門客的弟弟想要救哥哥,污蔑韓信謀反也不是不可能的事。謀反如此機密的事,韓信讓不讓門客知道還很難說,又怎么可能讓門客的弟弟知道呢?
在尚未找到確切證據(jù)證明韓信謀反的情況下,呂后和蕭何合謀把他殺掉,不得不讓人懷疑所謂的“韓信謀反”是一場早已設(shè)計好的陰謀,而理由很有可能就是蒯通說的:韓信功高蓋主,劉邦為了除后患才默許呂后這么做的。
編 輯/朱 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