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德北
兩千元全送亡友妻
◎于德北
我有一個舅舅,是母親的表弟。他年紀(jì)輕輕的,就走了北荒。
所謂的走北荒,就是從我們家鄉(xiāng)那樣一個末等小站坐上火車,往北,再往北。到了哈爾濱,再往北,具體到什么地方,我就說不清了。我那時很小,只覺得母親他們那幾天總是慌慌的,好像發(fā)生了什么大事。直到舅舅走,大家都去村口送,我才明白,一個人的遠(yuǎn)行,對他的親人來說,是多么傷感的事情。
七八年后,我的這個舅舅回來了。
人有三十幾歲了,變得成熟,也變得有些陌生。去北荒意味著淘金,可他什么也沒淘回來,只帶回一個鋪蓋卷兒。走的時候,鋪蓋卷兒是新的;回來的時候,已經(jīng)變舊、變薄了。
他的話很少,見了人只是笑。似乎還有些羞澀。
這樣一來,背地里說他的人更多了。有一些說法混進(jìn)了烏七八糟的東西,不堪入耳。
我的舅舅在北荒究竟干了什么呢?
很多年之后,他那七八年的經(jīng)歷才真相大白。
他既沒有挖煤,也沒有伐木,更沒有開荒,至于有人說的放排,更是無稽的想象。他只是在齊齊哈爾的一個磚廠里燒磚,一燒就是兩千多個日日夜夜,臉龐都給燒紅了,人也變得瓷實(shí)了。
大概是因?yàn)橛辛嘶鸬拇銦?,他的嘴也變得更?yán)了。
他燒磚攢了兩千多塊錢,在那個年代,這是相當(dāng)了不起的一件事。上世紀(jì)70年代初,許多人家吃飯還有困難呢,哪有能力積攢那么多的錢呀。我的這個舅舅卻攢下了!他攢錢只有一個目的——給自己娶一個媳婦。他家里有一個哥哥,一個母親。母親是改嫁到這家來的,和父親生了他。父親為哥哥娶了媳婦之后就去世了,而母親絕無能力再為他操持婚事。
哥哥和嫂子對他也很好,可是一連生下四個孩子,家里的日子緊上加緊,恐怕一時難騰出手來幫他。
這就是他執(zhí)意走北荒的唯一原因。
可是,他積攢的那些錢為什么沒有帶回來呢?
說起來就是故事——
他所在的那個磚廠塌了窯,對他最好的班長和兩個工友被砸死了。他們的媳婦帶著孩子趕來,磚廠一時充滿了哀號之聲,其狀之慘,讓人不忍目睹。他心里不忍,就拿出自己的錢分給那些女人和孩子。他的義舉感動了一個亡故工友的妻子,或者說工友的妻子在他身上看到了家庭生活的新希望,便在丈夫周年之后,又帶著三個孩子來磚廠找他。找他的目的只有一個,要嫁給他。工友們見他一直單身,也都勸他,和那個女人一起過吧。那個女人還很年輕,雖然有三個孩子,可她的容貌并不至于辱沒他。
可是,她、他的工友,他們又如何知道他的心思呢?
他看那母子四人也著實(shí)可憐,便把自己余下的錢通通給了她。
但是,他不能娶她。
他雖這樣想,可他的舉動反而讓那女人產(chǎn)生了誤會。他一下子給人家一千多塊錢,人家能不誤會嗎?于是,這場婚姻被眾人認(rèn)定為事實(shí),甚至連磚廠的領(lǐng)導(dǎo)也認(rèn)為他有了真意。他自幼口訥,分辯不清,情急之下,竟辭工回家,身上除了剛夠回家的盤纏,什么都沒剩下。
只是這些話,他不能對任何人說。
一個春天的夜晚,我回鄉(xiāng)探親,和我的這個舅舅坐在庭院里喝酒。他有些醉了,突然對我說起此事。這個時候,他已經(jīng)結(jié)婚,有了自己的房子、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地。孩子們和雞鴨一起在月夜下靜默,只有我們的對話像不經(jīng)意刮過的溫暖的風(fēng)。
我說:“沒有了錢,回家不一樣單身嗎?”
他說:“那不一樣。我雖然沒娶媳婦,可我還是我。我如果和那個人結(jié)婚了,我還能是我嗎?”
我說:“為什么不給自己留一點(diǎn)兒錢呢?”
“我沒了錢可以回家,他們沒了錢,連日子都過不了。”
摘自《小小說月刊》2017年第4期 圖/連國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