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謀清
幾乎整個世界都在說伍秉鑒,安海(安平)古鎮(zhèn)的人才抬起頭來問:誰是伍秉鑒?
我長期注視那條伸向大海的三里古街,清代詩人有詩句“古塔東西排兩岸,大江南北渡千帆”。當代詩人顏長江有詩句:“長長的五里橋,瘦瘦的三里街?!边@都在勾畫安海古鎮(zhèn)的風貌。這是一條有屋腳架的小街,在多雨暴日的南方,屋腳架是小街兩側(cè)店面前邊的兩條不間斷的長廊,風雨烈日不影響做生意。我思考這條由于從海港碼頭搬運貨物、由海水汗水滴答形成的路而后形成的街,我叫它藍色的街,從遠古到現(xiàn)在,立體地觀察曾經(jīng)出現(xiàn)在這條街上每一個青史和野史上留名的人。中國千萬條古街,它很容易被淹沒。可它又有擦不掉的輝煌。人們聽到朱熹行走的木屐聲,也聽到鄭成功戰(zhàn)馬的嘶鳴。那個古港快填沒了,那座跨海的五里長橋卻是國家級保護文物。但是,有一個家族悄悄從這里離開,我疏忽了,我也疏漏了伍秉鑒。
2000年,美國《華爾街報》評出1001~2000年世界50巨富,中國六人:成吉思汗、忽必烈、劉瑾、和珅、伍秉鑒、宋子文。兩個皇帝成吉思汗、忽必烈,一個明朝太監(jiān)劉瑾,一個清朝貪官和珅,一個國民黨四大家族的宋子文。草根的就一個伍秉鑒。
伍秉鑒是他那個時代的世界首富。盡管那時西方由于工業(yè)革命已經(jīng)強盛起來,東方的伍秉鑒仍然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伍秉鑒(1769~1843),馬克思(1818~1883)曾提到他的商名——伍浩官。
后來,在歐美多國,找到保存下來的伍秉鑒的畫像,可見伍秉鑒在海外口碑不錯,有其深遠的影響。
查一下伍秉鑒,是廣東十三行之首,十三行被稱為“天子南庫”,那他遠在天邊,偏偏他又近在眼前。這個商業(yè)巨鱷簡介的結(jié)尾處卻綴上幾個字:籍貫福建安海。
安海,就是我注視的那條街。
安海沒人知道伍秉鑒。
這么重要的人物被遺忘了……于是,我開始我的尋找。
伍秉鑒跟安海的關(guān)系就只有幾個字:伍家在康熙年間移居廣州,祖上伍燦廷,是安海的一個茶農(nóng)。
安海、內(nèi)坑、東石、永和原先有很多茶山,產(chǎn)出的茶叫本山茶。
一個農(nóng)民為什么要移居?兵匪?災(zāi)荒?瘟疫?沒有這方面的依據(jù)。
伍燦廷是一個茶農(nóng),靠茶為生。
關(guān)于茶,伍燦廷在安海的年代,究竟發(fā)生了什么事,讓他下決心離鄉(xiāng)背井?
明末清初,鄭芝龍鄭成功在安海,明朝實行海禁政策,但那時王朝受到東北滿人和西北農(nóng)民起義的沖擊,已經(jīng)風雨飄搖,無暇顧及東南沿海,只好把這一線海岸、這一片海交給鄭芝龍,所以,安海這個口岸其實是開放的。安海成為海禁中的唯一出入口。鄭氏家族和外國人做生意,和荷蘭和西班牙和法國和日本和東南亞。做的是什么生意?出口生絲、陶瓷、糖和茶。鄭芝龍鄭成功離開后,清朝沿用明朝的海禁政策,安海這個出入口被封起來了。這就是伍燦廷離開安海的背景。
伍秉鑒的家族是一個敏感的有商業(yè)意識的家族,他的祖輩在康熙年間就移居廣州。也就是說,鄭芝龍、鄭成功掌握的那個出入口剛剛被關(guān)上,他們馬上就離開了。
在安海,什么讓伍燦廷刻骨銘心?茶。外國人。用現(xiàn)在的話說,國際貿(mào)易。沒了外商,茶的銷售銳減,茶農(nóng)如瀕臨干枯的水坑里的魚。當然,伍燦廷身上帶有遷徙的基因,這里的人有多次大遷徙的記憶。西晉,他們的祖先從中原南遷來到這里,一直面對東邊的大海。后來,這里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東方第一大港”。又后來,左鄰右舍,有的過臺灣,有的下南洋。伍家的移居,不像內(nèi)地人,有那么多的心理障礙。內(nèi)地農(nóng)民,土里刨食,難免熱土難離。這里的人,除了土里刨食,錢財還有別的來路。有時他們抓住生意的心,比抓住土地的心還強。
伍燦廷離開安海,他是帶著一種意識離開的,他去尋找,找到廣州。那里還有外國人,還可以做茶的生意。所以,這不是農(nóng)民遷移,不是盲目遷移,這是脫胎換骨,從做小買賣開始。這小買賣應(yīng)該也有茶,因伍燦廷是茶農(nóng)出身,不能簡單地說是沒錢買地,生存方式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伍家由農(nóng)民變成商人。他很快取得成效,1681年搬進大宅院。伍家第一個有商業(yè)頭腦的應(yīng)該就是伍燦廷。
1731年,一個承上啟下的人物出世,叫伍國瑩,這就是伍秉鑒的父親。伍國瑩去潘振承的散貨檔當伙計。伍家就這樣一步一步接近他們的目標。
潘振承何許人也?基本可以說是福建老鄉(xiāng)。潘振承是福建同安人,船工出身,后在廣州創(chuàng)辦同文行,成為廣州十三行的總商,是伍秉鑒之前的世界首富。潘振承會多國外語,包括葡萄牙語西班牙語英語,幾次勇闖大海,堪稱“膽商”。潘振承做什么生意?絲綢、陶瓷等,其中之一也是茶。
伍國瑩已經(jīng)站在巨人邊上。但成功還需要機遇,還要借助天時。
先說機遇,巨人有可能把他擱到肩膀上嗎?
天上是不會自己掉餡餅的。
機遇屬于早就把條件準備好了的人。
一天, 潘振承讓人把伍國瑩叫到前廳。
伍國瑩見潘振承端著蓋杯,專注地吹著茶葉沫子,恭敬地問:“老爺,您有事?”
坐在花梨木雕花椅子上的潘振承,一邊慢慢品茶,一邊審視著這個樸樸實實的后生家。
“識字嗎?”
“識幾個?!?/p>
潘振承和他說閩南話。
潘振承和他認老鄉(xiāng),伍國瑩心里踏實了。
潘振承指了指墻上掛的條幅問:“頂頭的字識不識?”
伍國瑩已經(jīng)看過多遍,說:“識?!?/p>
潘振承說:“念給我聽?!?/p>
伍國瑩一字一字念:“商人四德——智、仁、勇、信。”又念:“人棄我取,人取我予?!?/p>
潘振承說,我們做生意的人,得拜拜說這話的人,跟讀書人拜孔子一樣。
伍國瑩從潘振承那里知道了商祖白圭。
潘振承讓他去跟賬房先生管賬?,F(xiàn)在的賬房先生已經(jīng)老了,不能后繼無人。endprint
這是伍國瑩的人生轉(zhuǎn)折。
我有一個朋友,叫天轉(zhuǎn),他很羨慕他一個朋友的名字——天賜。天賜兒子結(jié)婚,請?zhí)r字是:天賜良緣。我說,你的名字也很好,什么時候開大公司,請?zhí)r底就寫天轉(zhuǎn)乾坤。
再說天時,1757年,也就是伍國瑩26歲的時候,乾隆皇帝下圣旨,關(guān)掉其他海關(guān),只留廣州一個海關(guān),這就是“一口通商”。這對于控制廣州海關(guān)的十三行自然是絕好的商機。但對于才26 歲的伍國瑩,條件尚未成熟,而且,他還是一個知恩必報的人,他沒借機自立門戶。但他在這其間,卻熟悉了大量外國客商,并得到他們的好評。伍國瑩到年近花甲,才自己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辦怡和行,為伍家的事業(yè)奠了基。
伍國瑩1800年撒手人寰,把怡和行交給了他認為最有商業(yè)頭腦的兒子伍秉鈞,偏偏伍秉鈞短命,不到一年就意外病逝,由上帝選擇的伍秉鑒才成為怡和行的新掌門人。時人并沒有看好伍秉鑒,有人甚至斷言怡和行會敗在伍秉鑒的手上。只有在潘振承死后也當上了總商的潘有度對他另有評價。《晚清首富伍秉鑒》中說:“與大眾的眼光相反,潘有度更看好伍秉鑒。潘有度比伍秉鑒年長十幾歲,幾乎是看著伍秉鑒長大,他心知在伍國瑩的眾多子女中,唯有伍秉鑒最像伍國瑩,低調(diào)沉穩(wěn),看似沒有鋒芒,卻胸中自有丘壑。”
伍秉鑒怎么讓人對他刮目相看的?
茶走向世界,有人把它比喻成鉆石,有時,它比金子還要貴。而伍家長期獨領(lǐng)風騷。
伍秉鑒把怡和行的茶做到極致,他和福建等產(chǎn)茶區(qū)有密切的關(guān)系,有相對固定的茶農(nóng)。從采茶開始把好質(zhì)量關(guān),茶農(nóng)都知道伍秉鑒一發(fā)現(xiàn)毛茶中有爛茶、死茶、折蒂茶絕不收購,他們之間形成一種信譽。所以,只要蓋上“伍家戳記”就是上好的茶。但伍秉鑒并沒有得意忘形,物極必反,他是一個有危機感的商人,懂得未雨綢繆。
如果說,伍家從一開始就注意和洋人做生意,到伍秉鑒就想到國外去掙錢,他有超前的商業(yè)意識,到國外去做廣告,到國外去投資,從怡和行,發(fā)展到跨國集團?!锻砬迨赘晃楸b》說:“商場如戰(zhàn)場,數(shù)十年來,伍秉鑒憑自己的經(jīng)營哲學,在這片充滿機遇、風險及挑戰(zhàn)的廣袤領(lǐng)域東征西討。在國內(nèi)擁有地產(chǎn)、房產(chǎn)、茶園、店鋪。伍氏又在國外進行鐵路投資、證券交易,并涉足保險業(yè)務(wù)?!?/p>
所以,伍家有一個特點,都會說一口流利的廣州式英語,他家連80多歲的老媽子都會說幾句英語。連同工匠工人都可以和外國商人直接交談。伍秉鑒的商業(yè)伙伴威廉姆斯說,可以把廣州人稱為“語言之神”。
當了廣州十三行商總的伍秉鑒仍然有一種平常心,當英國商人提出讓怡和行獨家代理銷售羽紗的時候,伍秉鑒并沒有感到心安理得。羽紗像傳說中的百鳥裙(由一百種鳥的羽毛織成,會變幻各種顏色)一樣惹人眼目。其他的行商自然心理有點兒不平衡。在伍秉鑒的生日宴會上,自然還是賓客盈門,他卻哪壺不開提哪壺,讓所有的人都很尷尬。沒想到伍秉鑒卻說,自己資金周轉(zhuǎn)不開,這一筆生意要和大家分攤。伍秉鑒會做人會做生意,并不靠商總身份,他不吃獨食。這自然贏得所有人的擁戴。
詩人海涅說:每一個心靈都是一個宇宙,每一塊墓碑底下都埋著一部世界史。伍秉鑒一生都在廣州,沒讀萬卷書,沒行萬里路,因做大生意,大量接觸歐美商人,彌補了他的缺陷,仍然是見多識廣,又諳熟生意經(jīng)。乃祖識商祖白圭的字句,伍秉鑒應(yīng)該是精通白圭商論:“吾治生產(chǎn),猶伊尹、呂尚之謀,孫吳用兵,商鞅行法是也。是故其智不足與權(quán)變,勇不足以決斷,仁不能以取予,強不能有所守,雖欲學吾術(shù),終不告之矣。”伍秉鑒比美國大幾歲,由于他有獨到的眼光,他看重美國商人,看到美國的前景。
伍家和潘家,伍國瑩在潘振承時候當過潘家同文行的賬房先生,伍家創(chuàng)辦怡和行后,之間互相有關(guān)照,到潘有度和伍秉鑒,可以說是兄弟關(guān)系了,遇事也一塊兒商量辦法。都當過廣州十三行商總,可算世交。
1801年,也就是伍秉鑒剛剛當了怡和行掌門人的時候,廣州十三行有一場風波。那一年,北京永定水災(zāi)。粵海關(guān)監(jiān)督讓行商捐25萬兩。潘有度是總商,他想出5萬兩,沒想到這就觸怒了監(jiān)督大人,潘有度退讓,表示可以出10萬兩。監(jiān)督大人因和潘有度原來有過節(jié),繼續(xù)找碴,強令潘有度捐50萬兩,否則,要上奏朝廷。潘有度有點文人氣,雙方較上勁?;浐jP(guān)監(jiān)督來真的,寫了奏折,送往京師。潘有度一時束手無策。伍秉鑒卻很淡定,他把幾位德高望重的掌門人,齊聚公行,宴請粵海關(guān)監(jiān)督。席間,伍秉鑒自然說了一些奉承的話,同時掏心里話對監(jiān)督說:“潘有度若被告倒,商總難當,再也沒人敢出來主事?!甭犜捖犚?,粵海關(guān)監(jiān)督琢磨,告倒潘有度,后患無窮,于是借了伍秉鑒的臺階,命快馬追回奏折。伍秉鑒那時剛過而立之年,卻已經(jīng)有掌控全局的心智。
無疑,伍秉鑒是他那個時代的商業(yè)巨才。反過來說,“一口通商”“廣州十三行”是清朝實行海禁出現(xiàn)的一個怪胎。歐美已經(jīng)進入工業(yè)時代,世界首富卻出在落后的中國,這本身也就是一個怪胎。中國人絕對不可以以此為榮。作為晉江人,現(xiàn)在寫伍秉鑒,也不是為了沾光,也不是想對誰說:“我們先前比你們闊多了?!鼻逭褜ν赓Q(mào)易和海關(guān)稅收都交給民間的廣州十三行,以示天朝上國凌駕在一切之上,洋人沒有資格和它的官員直接對話。錢還是要的,清朝實行保商制度,外商都必須有一家行商作保。稱“以官制商,以商制夷”。還作了一個離奇規(guī)定:“欠餉之案,俱移會督撫,將罰行商家產(chǎn),查封變抵,其不敷銀兩,著新辦行業(yè)之新商,代為補足。如行閉無人揭開,眾商攤貼完結(jié)?!?/p>
這個怪胎光彩奪目?!洞笄迳滩骸方o我們展開當時的畫面:“聳立在江邊的夷樓高大寬敞,窗戶欞條拼成幾何圖案,嵌著晶瑩剔透的彩色玻璃。夷樓后面有少量的茶鋪、食肆、瓷器店、兌銀店、沽衣店、雜貨店……西洋人把這條街叫中國街,街北正面是令人仰慕的十三行會所?!泵鞒煸霸?guī)定農(nóng)民可以穿紗,商人不能穿紗,以示農(nóng)民的地位比商人的地位高,但是農(nóng)民沒錢商人有錢,這種規(guī)定只能是一句空話?!氨樯砹_綺者,不是養(yǎng)蠶人?!鼻宄兔鞒幻}相承,還是輕商,對外商更加不放在眼里。洋商劃地城外,一個月只有三天可以入城,洋人太太要進城買東西,還要收“太太稅”。但結(jié)果也絕對是“天朝上國”想象不到的。endprint
自是繁華地不同,魚鱗萬戶海城中。
人家盡畜珊瑚鳥,高掛欄桿碧玉籠。
奇珍大半出西洋,番舶歸時亦置裝。
新出牛郎印光緞,花邊錢滿十三行。
伍秉鑒有多富?當時,美國的富豪也只有幾百萬美元,而伍秉鑒的財富卻是他們的幾十倍,甚至上百倍。清政府的財政是4000萬兩白銀,伍秉鑒的財富是26000萬兩?,F(xiàn)在中國的財政是10億,首富也只達到1000多億。
我們說海上絲綢之路,絲綢是排在第一位的。我們也說絲瓷之路,瓷也很重要,外國人就叫中國CHN。原來歐洲比較冷,不能種甘蔗,沒有糖,歐洲貴族還喜歡甜食,糖也重要。茶在最后??墒?,原先,整個世界,只有中國才有茶。美國人薩拉羅斯寫的《茶葉大盜——改變世界史的中國茶》說,中國控制世界茶葉市場兩個世紀。鴉片戰(zhàn)爭前的兩個世紀,就是從鄭芝龍到伍秉鑒。茶催生了一個世界首富伍秉鑒。
《茶葉大盜》說,中國茶改變世界史。
我們從以前已經(jīng)掌握的資料,鄭芝龍就和歐洲人做茶的生意。鄭芝龍的第一門外語是葡萄牙語,那是17世紀中葉。
那么,我們現(xiàn)在看看茶這個商品在世界市場上是怎樣發(fā)酵的?薩拉羅斯告訴我們:“17世紀60年代,葡萄牙布拉甘孔王朝的凱瑟琳公主與英王查理二世成婚,茶葉作為其嫁妝的一部分(中國茶和中國茶具),從此流入英國……作為外來的奢侈品,茶葉迅速在氣候寒冷干燥的英國成為上流社會階層用于展示自身氣質(zhì)、品位的理想載體。打這以后,它迅速滲透到下層社會階層的日常生活中。因而到了18世紀,茶葉一躍成為最受歡迎的飲品,風靡全英,其銷量甚至超過了啤酒?!?/p>
茶是中國茶,飲茶卻成了英國人的象征。茶葉貿(mào)易利潤一下子占了英國經(jīng)濟總量的10%。如此驚人。英國向中國出口棉布,中國向英國出口茶,茶的利潤遠遠地大于棉布,形成巨大的貿(mào)易逆差,英國白銀滾滾流進中國。
狄更斯1838年出版《霧都孤兒》。那個時代的英國倫敦被稱為“霧都”。
我問最近在英國倫敦的散文家韓小蕙,現(xiàn)在倫敦有沒有霧?她給我發(fā)過來的照片,倫敦是藍天白云。
17、18世紀英國是工業(yè)大生產(chǎn),“霧都”的“霧”是霧霾。
這我們就明白了,為什么茶不但成為英國上流社會階層用于展示自身氣質(zhì)、品位的理想載體,還會迅速滲透到下層社會。工廠工人下午工作,中間休息15分鐘喝茶,不但不影響工作,工作效率反倒提高了。“下午茶”沒有成為貴族的專利,反而在全英固定下來。
英國人把喝茶當作“國飲”。作為伍秉鑒的祖籍地,晉江也可以把喝茶稱為“市飲”。泉州一帶大概有數(shù)萬家茶店,催生一個全國百強縣——安溪。非典時候,晉江令人擔心,它跟幾個重災(zāi)區(qū)有密切的關(guān)系:廣州、香港、北京,但非典一例也沒有出現(xiàn),這是不是和晉江人喝鐵觀音有關(guān)?客人一來,晉江人必以茶待客。平時,晉江人自己也離不開茶。茶成為晉江最常見的禮品。
薩拉羅斯說:對于東印度公司而言,長期以來,任何國家——更何況是“落后的東方國家”中的一員——膽敢如此明目張膽地無視一個擁有震懾全世界的強大海軍的國家所發(fā)出的貿(mào)易倡議,是完全不合理的。然而,奉行閉關(guān)鎖國主義的中國,還是成功地與大不列顛保持著若即若離的關(guān)系,即使英國的進口量已占到全國茶葉產(chǎn)量的五分之一。他們是在什么情況下,如何令銷量增長到這個地步的?這對西方人來說仍是一個謎。甚至連茶葉的那些名稱都如同謎一樣難以理解:雀舌、龍井、玉女峰、鏡巖、海龜石、三僧巖。這些是綠茶還是紅茶?……小小的茶葉就這樣成了地球上依舊敢于與大英帝國叫板的一個大國的象征。
當時,閉目塞聽的中國人,對茶在英國發(fā)生的驚心動魄的變化,一無所知。接著,英國人鬼鬼祟祟開始做什么小動作,也聽之任之,一點防人之心也沒有。當然,居于高位的皇權(quán)還覺得自己是中心,不把蠻夷小國看在眼里。白銀滾滾而來,仍然做著盛世的美夢。
英國開始制訂它的戰(zhàn)略計劃,掙脫中國的束縛,讓茶葉產(chǎn)業(yè)落戶印度。
薩拉羅斯說:“若要茶葉產(chǎn)業(yè)成功落戶印度,英國需要從(中國)最好的茶樹上采集最健康的樣本,成千上萬的茶種以及中國頂尖茶匠傳承了千百年的工藝。完成這個任務(wù)的人必須是一個植物獵人、一個園藝學家、一個竊賊、一個間諜。”應(yīng)該說,在鴉片戰(zhàn)爭之前,這還只是一股暗流。
茶葉很輕,但它在17、18世紀的大變革中分量卻很重。
有必要說說1773年12月16日晚的美國“波士頓傾茶事件”。
東印度公司有一批積壓的茶葉,想把它傾銷到北美殖民地,得到英國政府的支持,頒布了《救濟東印度公司條例》,給他們專利權(quán),而且進口關(guān)稅全免。茶價是殖民地私茶價格的一半,這嚴重損害了殖民地茶商的利益。在北美殖民地人民群情激奮的情況下,約翰·托馬斯策動了“波士頓傾茶事件”,60位美國人喬裝成印第安人,潛入停泊在波士頓港的東印度公司的貨船,把340多箱茶葉推入大海,海里到處漂著茶葉,波士頓港那一天夜里成為一個大茶壺。中國茶引爆了美國獨立戰(zhàn)爭。后來,美國人在茶葉碼頭立了一個紀念碑。
那一年,伍秉鑒4歲。伍秉鑒不知道波士頓傾茶事件。他父親伍國瑩應(yīng)該也不知道。但是,伍秉鑒的生意伙伴就有很多美國人,后來才聽英國商人米爾頓說起這件事。美國獨立以后,發(fā)展對外貿(mào)易。美國作家休斯說:“在美國的每一條小河旁的每一個村莊,連只可乘五人的帆船都在準備出發(fā)到中國去裝運茶葉?!?/p>
在茶成為世界性飲品的歷史進程里,有兩個人是值得研究的:一個是做茶生意成為世界首富的中國人伍秉鑒,一個是“茶葉大盜”英國人福鈞(福尼特)。不管你在感情上能不能接受,一個東方,一個西方,這兩個人物構(gòu)成兩部傳奇。
這是兩個絕頂聰明的人,但是在道義的天平上,不能同日而語。
伍秉鑒有很多做生意的外國朋友,全都有名有姓,但有一個朋友,人們只叫他波士頓商人。他欠了伍秉鑒7.2萬銀元。這位波士頓商人生意虧本,有家難回。伍秉鑒把他找來,當他的面,把借據(jù)撕毀,讓這位波士頓商人和在場的伍紹榮(伍秉鑒的兒子)以及管家目瞪口呆。伍秉鑒對波士頓商人說:“你是我的老朋友,人很誠實,只是運氣不好?,F(xiàn)在我們之間的債務(wù)一筆勾銷,你可以回國了?!辈λf,“錢財是身外之物,你不必為此掛懷,我祝愿你合家團圓?!蔽楸b這個舉動在西方傳為美談。這種影響極大,后來,有艘美國船試水,居然用“浩官”(伍秉鑒商名)給那艘船命名。endprint
福鈞呢?他也有他的故事。他有很多中國朋友,他甚至給自己起了一個中國名字。但是,他卻有另一種嘴臉。盜走中國茶之后,他又來了,發(fā)現(xiàn)有些中國人為了滿足外國人的愿望,在制茶過程中,摻了普魯士藍和石膏粉。加了添加劑的茶翠綠翠綠的。他把一些這樣的茶寄回英國,而后在公共展覽會上,同時展示,指出中國茶含有致癌物。這樣,占據(jù)英國市場的中國茶慢慢被印度紅茶代替了。當然,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美國人薩拉羅斯還是把他歸類為大盜。
人心是秤,東西評判人的標準并沒有根本差別。
歷史的一頁翻過去了。福鈞并不是超人,他只靠一把生銹的手槍和一條假辮子,卻在閉關(guān)鎖國的中華帝國做成他的大事業(yè)。我們還是豁達一點好,只能夸獎他。
當然,把茶生意做大的不僅一個伍秉鑒,前十三行總商潘振承也做茶生意。到中國盜茶的也不僅一個福鈞。有一點是明確的,原來這個世界上,只有中國有茶。
茶是怎么來的?只有中國人能說清楚。
現(xiàn)在讓外國人來講也蠻有意思。
薩拉羅斯說:“許多中國人相信茶葉是神話人物——中國醫(yī)藥和農(nóng)業(yè)的創(chuàng)造者神農(nóng)氏發(fā)現(xiàn)的。神農(nóng)氏斜躺在一片山茶樹的樹蔭之下,一片閃亮的有光澤的葉子掉進了他那個盛著開水的杯子里。那片薄而柔軟的葉子立刻激起了一陣陣淺綠色的漣漪。神農(nóng)氏熟悉具有治愈功能的植物,他遠足一天就能辨認出多達70種有毒植物。他確信這種藥茶湯對人體是無害的,于是呷了一小口,發(fā)現(xiàn)它的味道爽口宜人——芳香、微苦,具有提神和滋補的作用?!彼_拉羅斯說這是儒家的說法,還有另一種是佛教徒的說法:茶是釋迦牟尼的眉毛變的?!笆聦嵣?,極品茶葉葉片背面那纖細的銀色絨毛確實酷似纖細的人類睫毛。大慈大悲的佛祖釋迦牟尼留給信徒們這一偉大遺產(chǎn),讓他們在虔誠的修行中能保持靈臺清明、精力充沛,從而專心致志地研習佛法?!?/p>
萬變不離其宗,茶是原來只生長在中國土地上的一種植物。中國人把它放在水里,于是成為一種飲品。
《盜茶筆記》講了歷史上5個到中國盜茶的人,他們是朝鮮的金大廉、日本的榮西、印尼的杰奇遜、英國的福鈞、俄國的索洛夫左夫。
金大廉,公元828年,朝鮮使者,在唐文宗宴會上品到茶,于是念念不忘,到鄉(xiāng)間尋找……他把唐文宗賜予的茶種帶回朝鮮,奉王命將茶種在智異山南面雙溪寺一帶。朝鮮茶史從這里開始。
榮西,公元1187年,受日本天皇之托,到浙江天臺山學佛。在寺廟中知道了各種制茶的秘密,把大宋皇帝贈送的茶種和制茶技術(shù)帶回日本?;貒?,種茶于筑前背振山和福多圣福寺,后又分植于宇治。宇治茶是日本品牌茶,榮西成了日本的茶祖。
中國皇帝是傻皇帝,有趣的是清朝那么腐敗的皇帝倒不傻,到西方人對中國茶紅了眼的時候,他們沒有給他們送茶種。
門是看好了,賊卻溜了進來。
杰奇遜,公元1833年,從印尼來,這已經(jīng)是接受東印度公司的派遣。他6次來中國,在中國學茶,而后,把茶種帶回印尼。
福鈞,英國人,公元1849年,他還起了一個中國名叫吳智恩,此人堪稱大盜。這個中國通在中國待了9年,把20000多株茶樹種在喜馬拉雅山支脈大吉嶺。
索洛夫左夫,公元1893年,這是一個俄國佬。他把從中國偷回的茶種帶回去,沒能種活,但他帶回一個紅茶大王劉俊周。此人后來當了蘇聯(lián)國營茶廠的經(jīng)理,格魯吉亞的劉茶縣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列寧三次接見他。
中國茶的專有就這樣流失了。
給中國茶帶來重創(chuàng)的是福鈞。當他成功地制作了印度紅茶,同時披露中國茶里有致癌成分,于是,英國人全部改用印度紅茶。中國茶控制世界的時代結(jié)束了。
伍秉鑒生活在中國茶的全盛時期,他沒有受到印度紅茶的沖擊,沖擊他的是另一種植物,沖擊他的是一場因國家落后而挨打的戰(zhàn)爭,是一條恥辱的不平等條約,可以說讓他死不瞑目。
鴉片戰(zhàn)爭前的200年,中國控制著世界茶葉市場。與此同時,英國東印度公司已經(jīng)開始著手偷盜中國的茶籽和種茶制茶的技術(shù)。他們一方面用從中國偷來的而后制作的紅茶作為飲料,為處于霧霾時代的英國人排毒;一方面把鴉片輸送到中國,讓中國人中毒。
以公元1881年廈門為例,進口貨物鴉片占61.8%,而出口貨物茶葉占65%。
伍秉鑒是一個財富傳奇,是中國傳奇,也是世界傳奇。
一千年,他是中國頭號非官商人。連紅頂商人胡雪巖都無法望其項背。
但要講伍秉鑒的財富歷程,一開始卻一點也不奇。這個世界首富,他是怎么挖到第一桶金的呢?現(xiàn)成的——伍秉鑒是一個富二代。不過,伍家事業(yè),本來并不是交到他手里。父親伍國瑩看好的是伍秉鑒的大哥伍秉鈞,認為他腦子比較通竅。反過來說,就是伍秉鑒比大哥笨。伍秉鑒也沒有和大哥爭,他這個人比較忠厚。偏偏大哥英年早逝,重任才落在他的肩上。外人也沒有看好他,甚至有人認為,伍國瑩創(chuàng)辦的怡和行可能會敗在伍秉鑒的手里。伍秉鑒也可能是一種大智若愚,你很難發(fā)現(xiàn)他的機敏,但在略顯笨拙中,感覺他心里邊有一種沉甸甸的東西,一種底氣、一種內(nèi)力。
很多人都想知道伍秉鑒的商業(yè)智慧,就像看《三國演義》要看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舌戰(zhàn)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火燒赤壁、空城計……都可以拍案叫好。伍秉鑒卻常常叫人皺眉頭。但事后,生意做好做大的卻是伍秉鑒。這仿佛有一個秘密,伍秉鑒有很多生意伙伴,歐美朋友,那秘密好像就藏在他們身上。我們一個一個來看看伍秉鑒和這些朋友的交往。
史密斯
史密斯把一船棉花從歐洲運到廣州,十三行的行商到廣州港接貨。
中國原來沒有棉花,“宋元之間始傳其種于中國,關(guān)陜閩廣首獲其利,蓋此物出外夷,閩廣通海舶,關(guān)陜通西域故也?!敝袊瓉碇挥心久?,明朝推廣種植棉花,到清末可以說是產(chǎn)棉大國,但多是亞洲棉和非洲棉,質(zhì)量較差。行商們希望得到上好的歐洲大陸棉花。endprint
史密斯運來的是歐洲大陸棉花,但是陳棉花??催^貨,行商們都面露難色閃到一邊。
買方賣方產(chǎn)生爭執(zhí)。
史密斯說,這是你們讓我送過來的。
行商們說,你沒說是陳棉花。
史密斯說,你們這是出爾反爾,我覺得是被耍弄了。我不遠萬里運了過來,難道你們讓我再運回去?
行商們說,我們要的是當年的歐洲大陸棉花。
潘有度和盧觀恒是商總,都認為這是一筆賠本生意,但也不想傷和氣,就決定大家分攤,大事化小。
當時,貿(mào)易還都是口頭承諾,沒有合同,沒有明細規(guī)定。爭執(zhí)時有發(fā)生。
在一邊一直不作聲的伍秉鑒突然出來說話,他說,這批貨,我要了。讓所有的人都目瞪口呆。等明白過來,史密斯感恩不盡,其他行商如釋重負。
這批貨不能再積壓,只能低價出手,伍秉鑒損失了10000多兩銀子。
史密斯知道后,來找伍秉鑒,要和他分擔損失。伍秉鑒只是說,以后做生意要多小心,并沒有接受史密斯的好意。
行商里本來就沒有看好伍秉鑒的人認為,這是向外商示弱,是膽小如鼠。
伍秉鑒那年36歲,父親、大哥相繼去世不久,他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接手怡和行,有些人是要看他笑話的,他卻在這個時候做了這筆賠本買賣,自然遭到貶評。這種事,商總都不出來扛,大家分攤也沒得說,伍秉鑒這一出算是什么戲?
商人都是射利者,一旦失信,就會讓對方心存芥蒂,所以,誠信是非常重要的。當然,父兄留下雄厚資本,伍秉鑒才做出這驚人之舉。結(jié)果是伍秉鑒結(jié)交了一個日后精誠合作的生意伙伴。
米爾頓
茶葉是伍家的支柱產(chǎn)業(yè),米爾頓是英國茶商。他要求增訂200箱茶葉。
伍家的茶葉已經(jīng)賣完,伍秉鑒拒絕了米爾頓。
對于大多數(shù)商人來說,貨沒了是可以變通的。比如進別人的貨,再貼自己的標簽。伍秉鑒把信譽看得很重,很多人認為他是死心眼兒,這是一筆不菲的收入。
生意沒做成,伍秉鑒為米爾頓泡上好的茶。米爾頓盯上他的青花瓷茶具,伍秉鑒送他一套一模一樣的茶具。
米爾頓品著茶說,喝茶已經(jīng)成為英國人的國飲,英國人喝茶很講究,得有好的環(huán)境,還要有好心情,他們習慣加點糖和奶。英國紳士把茶鎖在箱子里,要喝茶時才把鑰匙交給傭人。伍秉鑒知道,不但英國紳士喝茶,英國工人也喝茶,英國已經(jīng)形成喝下午茶的習慣。不但英國人喜歡茶,美國人也喜歡茶。就是這個米爾頓給伍秉鑒講了美國波士頓傾茶事件。由此,伍秉鑒知道了茶在世界的影響。就這樣,西方的白銀滾滾流進中國,作為個人,伍秉鑒是最大的獲利者。
伍秉鑒陪米爾頓喝茶,他沒有像滿清朝廷只看到涌進來的白銀。伍秉鑒有一種危機感,物極必反,天大的好事不可能總落在自己頭上。茶是伍家的支柱產(chǎn)業(yè),在它極盛時,伍秉鑒想到國外去投資,以此分攤風險。結(jié)果,不出所料,原來英國主要喝中國茶,到20世紀,60%換成印度紅茶,另一個茶葉王國替掉了中國。伍秉鑒時候,這個時代還沒有到來,但“茶葉大盜”已經(jīng)潛入中國,而且,一場迫不及待的戰(zhàn)爭會走在它的前邊。
一個史密斯,一個米爾頓,一次賠本生意,一次唾手可得的錢不要,我們沒有看到伍家的錢流進來,只看到伍家的錢流出去。再加上一個波士頓商人,一張7.2萬兩的借條,幾乎是不假思索,信手就撕掉了。
伍秉鑒身上有一種大氣,有超越一般商人的個性。
胡安
胡安是西班牙商人。
胡安對伍家的茶葉沒作什么挑剔,他來找伍秉鑒,就想壓壓價。別的行商都可以講價,講價應(yīng)該是常理。而其他商行的價格都比伍家低,他希望伍家能作一些讓步。伍秉鑒在午休,伍紹榮擋了駕。其實伍秉鑒是假寐,他支著耳朵聽著,伍紹榮真頂不住,他就出面了。
不打笑面人,胡安就認準要和伍家做生意,這種對手最難對付。伍紹榮還嫩點兒,伍秉鑒聽著,有點兒躺不住了。
沒想到伍紹榮給胡安講起了故事:做藥材生意的有兩種人,有的懂得藥材,有的不懂藥材。懂藥材的往往價格穩(wěn)定,不懂藥材的價格浮動。有個姓韓的生意人,他懂藥材,總是自己上山采藥,他講“真不二價”,人們知道后,都愿意買他的藥材……
胡安問,故事講完了?
伍紹榮說,講完了,胡安先生,請您把“真不二價”反過來念念。
胡安說,是“價二不真……”
伍秉鑒聽到這里,放心了,直接回屋睡覺去。
阿斯特
阿斯特,美國富翁,排在財富榜前5位。
青年時代和一個普通家庭的女孩沙拉結(jié)婚,沙拉有兩樣特殊的嫁妝,美麗和聰明。沙拉對毛皮有超凡的鑒賞力,加上阿斯特能說會道,總能從印地安人區(qū)買回物美價廉的毛皮,精心加工后,價格翻十番。
這個美國皮貨商和伍秉鑒未曾謀面,只通過書信來往,但他和伍秉鑒做生意,他有自己的商船,來回不斷,把毛皮運到廣州,把茶葉和絲綢運回美國。
阿斯特能夠成為美國富翁,伍秉鑒是很重要的因素。
有一次,阿斯特在信中向伍秉鑒訴苦:“富人們都熱衷于穿美麗華貴的毛皮,我為他們供應(yīng)這種毛皮,卻被指責為奸商,低價買進高價拋售,是天下所有商人的特質(zhì)。”
伍秉鑒能說什么?中國是農(nóng)業(yè)社會,商人被罵了一千年。“無商不奸”,中國商人不訴苦,因為不挨罵的商人是不存在的。
伯駕
伯駕,美國人,他不做生意,他是個眼科醫(yī)生。他想在廣州辦個眼科醫(yī)院,沒錢,想得到伍秉鑒的幫助。
事情好像很簡單,一家眼科醫(yī)院就在新豆腐欄街掛牌營業(yè)了。這個醫(yī)院有兩個特點,一是伍秉鑒出10萬銀元贊助,一是伯駕看病不收費。
伍秉鑒出10萬銀元,是行善,這很明白??刹{,一個美國人,他跑到中國給人看病不收費,他又是為什么?
伍秉鑒讓伍紹榮去調(diào)查伯駕是什么人?endprint
原來伯駕是一個傳教士,他通過給人看病傳播基督教。
伍秉鑒不是信徒,但他也沒有干預,畢竟伯駕在中國20多年,為5萬多中國人看過病。
后來,林則徐曾到這家醫(yī)院看病,孫中山曾到這家醫(yī)院學醫(yī)。
現(xiàn)在這家醫(yī)院還在,是中山醫(yī)院附屬第二醫(yī)院。
羅素
羅素,美國人。
羅素19世紀20年代到中國做貿(mào)易,和伍秉鑒是貿(mào)易伙伴。羅素有錢后,在廣州辦旗昌洋行,伍秉鑒占旗昌洋行一半以上股份,還是羅素的保商。也就是說伍秉鑒促成了羅素。
福布斯
福布斯,美國人。
我們確實很少談?wù)撋倘耍绹度A爾街報》評1001~2000年的世界50富豪,其中伍秉鑒祖籍安海,很多人都不信,唯一能信的是安海確實有姓伍的。當我們翻閱資料,發(fā)現(xiàn)美國“鐵路大王”福布斯是伍秉鑒的干兒子,又嚇了一跳。
不讀書的泉州人也知道馬可·波羅,他游中國游泉州,回到威尼斯,被關(guān)進監(jiān)獄?!恶R可·波羅游記》是他在無聊中給他的獄友講述的中國見聞,幾百年后,它又成了福布斯到中國的尋寶圖。不過,出現(xiàn)在廣州,出現(xiàn)在伍秉鑒面前的福布斯只是一個年輕的水手,不一樣的是身材高大、精力充沛,還有身上帶著一本《馬可·波羅游記》。
我開篇說,伍秉鑒一開始并不傳奇,不過,在福布斯這里,一開始就是一個傳奇,他怎么會從那么多水手里,一眼發(fā)現(xiàn)了福布斯?而且說他不是一輩甘于當水手的人。這可稱作慧眼了。
除了直覺,福布斯說的兩句話應(yīng)該是一個關(guān)鍵。一句是向往東方,茶的芳香讓人忘記煩惱。一句是到廣州,看到商館、貨箱、留辮子的中國人,沒有看到財富。伯樂會相馬,馬也得會相伯樂。
怎么會沒看到財富,伍秉鑒就是財富。
伍秉鑒說,你留下來,我會讓你看到財富。一句話,點石成金。
對于一個生意人,能不能看到財富這太重要啦。
20多年前,我和晉江企業(yè)家柯子江曾有三句問答:你有廠子嗎?沒有。你懂技術(shù)嗎?不懂。你有資金嗎?沒有。后邊才是真正的回答:我沒有廠子別人有廠子。我不懂技術(shù)別人懂技術(shù)。我沒有資金別人有資金。無中生有,這就是柯子江看到的財富。我做過一個專題《晉江鞋》:1979年,林土秋拆開姐姐從外邊帶回來的一個胸罩,林土秋發(fā)現(xiàn)了財富。1989年,林慧生、李振義引進意大利流水線,林慧生、李振義發(fā)現(xiàn)了財富。1999年,丁志忠請乒乓球世界冠軍孔令輝當安踏的代言人,丁志忠發(fā)現(xiàn)了財富。10年一個發(fā)現(xiàn)。但2009年,我沒有找到制鞋業(yè)中的那個新人。最近,我和洪輝煌合作《晉江人性格》,討論一個殘酷的問題,“敢為天下先的”晉江人走向保守。毛澤東說過哲學上的否定肯定規(guī)律。否定在一定條件下會轉(zhuǎn)化為肯定。奪取政權(quán)之后,富起來之后,都會從敢打敢拼走向保守。富起來后走向保守,就是不能再發(fā)現(xiàn)新的財富。伍秉鑒的財富傳奇就是他不斷地發(fā)現(xiàn)新的財富,沒有一成不變的財富。
《晚清首富伍秉鑒》里伍秉鑒有一句話說得很好:“財富不是人人都能看得到的,人生中有很多東西遠比財富重要,比如機遇、選擇……你能來到這里,就是一種機遇,若你選擇留下來,我相信你一定會看到財富?!?/p>
伍秉鑒是外商的保商,被他看上,自然順風順水,他把福布斯安排在羅素的旗昌洋行,那里,他占了一半以上的股份。
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對一個準備下海的烈士子弟說,我只能給你三樣東西:現(xiàn)金3萬,給你寫3張條子,幫你打3個電話。
后來羅素回美國,實際上就把旗昌洋行交給了福布斯。伍秉鑒認福布斯為義子。
在伍秉鑒翅膀底下的福布斯羽翼漸豐。
有一天,福布斯看到屬于自己的財富。他看準美國的鐵路業(yè)。臨走時,一樣看好美國鐵路業(yè)的伍秉鑒給他一張50萬元的銀票。
福布斯當然很感動,他說:“什么時候都要記住,你有一個兒子在美國?!?/p>
這個兒子有多大的分量呢?有人說:“福布斯和美國鐵路的關(guān)系,就像華盛頓與美國的關(guān)系?!?/p>
美國的鐵路大王是在廣州十三行孕育的。用中國話說,伍秉鑒是摸著福布斯的腦袋看著他長大的。
福布斯無形中也為伍秉鑒鋪了一條到美國的路,伍秉鑒投資美國鐵路等行業(yè),怡和行成為跨國公司,每年從美國獲數(shù)十萬兩白銀。
伍秉鑒是不是一開始就從福布斯身上看到財富?就像諸葛亮早就看出會是三國鼎立。連福布斯也問他,這是不是也是一種投資?
應(yīng)該是。
如果想當商人,解剖這個細胞會很有價值。
威廉姆斯
威廉姆斯醉心于中國陶瓷。他唯一遺憾的是中國瓷器上只有中國的山水、仕女、花鳥魚蟲、中國的書法,而沒有西方的文化。伍秉鑒是可以變通的,他馬上滿足他這方面的要求。
威廉姆斯是伍秉鑒幾十年的朋友,他常常來拜訪老朋友,以至于伍秉鑒托他到西方做廣告。
伍秉鑒心里郁悶時,也會向老朋友掏出心窩里的話:“感謝你相信我,咱們一起做生意這么些年,我從來不做那種傷天害理的事情。清者自清,相信歷史會還我一個清白。”
亨特
美國人亨特值得注意的是他做了兩件事。
第一件——
亨特出一道題讓伍秉鑒算,伍秉鑒算了兩天。
亨特問:你有多少錢?
伍秉鑒答:2600萬兩。
第二件——
亨特說:“沒有一個行商愿意去干這種(鴉片)買賣?!?/p>
《東印度公司對華貿(mào)易編年史》印證他的說法:“沒有一個廣州行商和鴉片有關(guān),他們無論用什么方式,都不愿意做這件事?!?h3>伍秉鑒和鴉片戰(zhàn)爭
我本來在寫一本獨立的小書《鄭芝龍》,算個中篇歷史散文。之后,再寫《鄭成功》,再寫《施瑯》。最后合成一個大散文《誰把名字寫在大海上》。完成了《鄭芝龍》初稿,跳出一個思路,我寫了一個萬字散文《海絲八大商人》,這時,我產(chǎn)生一個想法,請幾個人共同做《海絲八大商人》:我寫序篇,張百隱寫《林鑾》、胡建志寫《黃護》(后來是黃漢瑜寫《黃護》)、石晶寫《李五》、粘良圖寫《鄭芝龍》、葉榮宗寫《鄭成功》、林德生寫《伍秉鑒》、顏瑛瑛寫《黃秀烺》、陳東挺寫《陳清機》(后來是高俊仁寫陳清機)、葉子清寫注、許自典畫八大商人、許竹敬畫歷代商船。endprint
海絲八大商人是我挑選出來,我定的標準也可能不太標準。如伍秉鑒,說他是廣州商人更準確一些。不過,我們總是把一些大僑也說成晉江人,以籍貫劃分,這也可以作為一種歸類法。畢竟,伍秉鑒也是祖籍晉江安海。從唐朝到民國,中間還可能有遺漏。另,到民國到陳清機并不是終止,我們在南洋出了很多大僑,如和陳嘉庚齊名的李清泉,曾被《福布斯》評為華人十大巨富的蔡萬霖、鄭周敏、陳永裁、王永慶。據(jù)說,施至誠后來成了菲律賓首富。大陸開放后,也出巨富,許榮茂、許連捷、丁志忠,還有澳門的許建康等。熱心教育事業(yè)的大僑讓人記住他們的名字,捐1個億辦仰恩大學的吳慶星,捐6000萬辦季延中學的郭文梯,為幾百所小學蓋教學樓的呂振萬等。
后來,我又單獨寫這部《被忽視的海絲八大商人》。這里邊,我最怕的是寫伍秉鑒,伍秉鑒對我來說太陌生,但自己最滿意的又是寫鄭芝龍和伍秉鑒的比較。于是就這樣寫了下來,從《來安平的鄭芝龍》,自然接到《離開安平的伍秉鑒》。我企圖從安海的視角尋找伍秉鑒,但伍家離開安海后,一去不回。這讓我有些尷尬。其實,離開后,在廣州,也還藕斷絲連,伍國瑩去福建老鄉(xiāng)潘振承的同文行當賬房先生,傳到伍秉鑒,怡和行的支柱產(chǎn)業(yè)也還是茶葉,和福建等產(chǎn)茶區(qū)一直保持密切的關(guān)系。但是,伍秉鑒已經(jīng)變成廣州人,一口廣式英語,語言改變了,祖籍地正從他們的生活中淡出去。最近,伍家的后人又來認祖,為什么當時伍秉鑒及其子女沒回來光宗耀祖呢?這也許和那場戰(zhàn)爭有關(guān)。在安海,兩個最輝煌的商人家族,鄭芝龍、鄭成功這一支消失了,伍秉鑒這一支也消失了,令人嘆惋。
安海古鎮(zhèn),一直稱文化古鎮(zhèn)。有近千年的石井書院,當然是文化古鎮(zhèn)。但石井書院不是朱熹的書院,是后人尊朱熹而建,作為文化古鎮(zhèn),在中國得排在數(shù)百名。安海鎮(zhèn)有古港、古橋(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古寺、古塔,有海絲八大商人(長期被忽視),尤其有鄭氏家族和伍氏家族,中國要談海商古鎮(zhèn),無出其右。
誰都有一本難念的經(jīng),我們再回到晚清首富伍秉鑒的艱難歲月。
山雨欲來風滿樓。
黑云壓城城欲摧。
我們來解剖一下這場戰(zhàn)爭和戰(zhàn)爭中的人,當然,我們這次討論的落點在伍秉鑒。
美國總統(tǒng)約翰昆西亞當斯說,鴉片戰(zhàn)爭的起因是磕頭,正如美國獨立戰(zhàn)爭的起因是茶葉。這帶有戲謔的成分,但它們都是戰(zhàn)爭的導火索,偶然就是必然。政治是戰(zhàn)爭的繼續(xù),戰(zhàn)爭是政治的繼續(xù)。英國幾次想用和平交往打開中國大門,首先卡在見面禮,英國人不肯對中國皇帝三跪九拜,所以沒有進入實質(zhì)會談,于是不歡而散。一次是1793年的馬嘎爾尼訪華。一次是1816年羅爾·阿美士德訪華。
馬嘎爾尼訪華,是在乾隆年間,名義上是參加乾隆帝83歲壽誕,一行800多人,行程9個月,帶來很多奇珍異寶。習慣讓人朝拜的清朝皇帝,對于以祝壽為名而談生意,自然不快,只是一般的禮節(jié)接待。英王的表文說的是,想在北京設(shè)使館,多開幾個貿(mào)易點,寧波、天津、舟山,還想借一個不設(shè)防的小島居住。沒有進行實質(zhì)性的會談,后來甚至可以說是下了逐客令。阿美士德訪華,在道光年間,還是那一套,不懂規(guī)矩,立即滾蛋。英國急需市場,志在必得。給臉不要臉,那就不客氣啦。從美國人的眼睛看,戰(zhàn)爭爆發(fā)的原因是磕頭,倒也很幽默。
英國為什么要發(fā)動鴉片戰(zhàn)爭?中國茶、中國絲綢、中國陶瓷在英國暢銷,但是英國羊毛、英國呢絨制品卻無法真正打開中國市場,而已經(jīng)擁有4億人口的中國市場,對新興的資本主義有巨大的誘惑力。貿(mào)易逆差成了一個死結(jié)。和平的談判解決不了,于是下毒,向中國走私鴉片。當滿清朝廷明白過來,這是生死攸關(guān),中英雙方都達到極限。
駐華商務(wù)監(jiān)督義律,本來認為通過鴉片獲取利潤是一種恥辱,但是國家利益高于一切,商業(yè)道德變得無足輕重。他極力要挑起這場戰(zhàn)爭。
而鴉片商都達到癲狂的地步。馬克思說:“如果有百分二十的利潤,資本就會蠢蠢欲動;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潤,資本就會冒險;如果有百分之百的利潤,資本就敢于冒絞首的危險;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資本就敢于踐踏人間法律?!?/p>
我們看看伍秉鑒最大的貿(mào)易伙伴顛地,這個鴉片“渠魁”。欽差大臣林則徐奉旨到廣州禁煙,伍秉鑒勸說,顛地不聽,嘲笑伍秉鑒膽小,害怕風險。伍秉鑒無奈,表示只要交出鴉片,由伍家賠償全部損失,他仍然不接受。林則徐說顛地“誠為首惡,斷難姑容”。林則徐要審訊他,他還提條件,保證24小時放回。后來,林則徐把伍秉鑒套上鎖鏈押到寶順洋行,宣稱,如果顛地不接受審訊,就將伍秉鑒處死。顛地都不考慮老朋友的死活。他得到義律的支持,態(tài)度更加強硬。不接受制裁,逃離廣州城。最后,林則徐對外國不法商人實行斷絕水糧,義律不得不交出鴉片,其中顛地的寶順洋行是一千七百箱。
還有一個數(shù)額巨大的,一千五百箱,是旗昌洋行,那應(yīng)該是伍秉鑒的干兒子福布斯的。
鴉片戰(zhàn)爭當然是英國侵略中國的非正義戰(zhàn)爭。但是,英國勝了,中國輸了。有人說中國輸在武器落后,英國是船堅炮利。實際上是閉關(guān)鎖國的封建主義輸給擴張的資本主義,是落后的生產(chǎn)力輸給先進的生產(chǎn)力。
我們的主將是林則徐。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百度上說,此聯(lián)為清末政治家林則徐任兩廣總督時在總督府衙題書的堂聯(lián)。意為:大海因為有寬廣的度量才容納了成百上千的河流;高山因為沒有勾心斗角的凡世雜欲才如此挺拔。上下聯(lián)最后一字——“大”與“剛”,意思是說,這種浩然之氣,最偉大、最剛強。更表明了作者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這種海納百川的胸懷和“壁立千仞”的剛直,來源于“無欲”。這樣的氣度和“無欲”情懷,以及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正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維生素。
林則徐到廣州,貼了兩張告示:《收呈示稿》和《關(guān)防示稿》。一是目標明確,專為查禁鴉片。二是人員紀律嚴明,堵塞貪腐。無欲則剛,這十天做到了。
十天,查收鴉片兩萬多箱,在虎門銷毀。
這就是鴉片戰(zhàn)爭中的林則徐,無可挑剔。林則徐、關(guān)天培是壁立千仞。endprint
可是戰(zhàn)爭一爆發(fā),為什么都轟然倒地?無欲則剛,剛在哪里?峣峣者易折,佼佼者易污。個人折了,國家民族敗了。一個欲望小國戰(zhàn)勝一個無欲大國,這難道不發(fā)人深思嗎?英國因征服海洋而大,中國因海禁而小。有欲小國成大國強國,無欲大國變小國弱國。
鴉片戰(zhàn)爭來得是時候,清朝應(yīng)該醒一醒,從1840到1900,中間還有60年,可是醒不過來。1800年,中國GNP占全世界的33%,到1900年這個“無欲”的中國GNP只占世界的6.2%。1800年,歐洲的GNP占全世界的28%,到1900年這個“欲望”的歐洲的GNP上升到全世界的62%。1800年,美國的GNP只占全世界的0.8%,到1900年,已經(jīng)是23.6%。
我曾提出一個問題,富起來需要多少時間?答案是十年。這是信息年代。
那么,我們再看看,一個國家要衰落需要多少時間?以清朝為例,也不過是幾十年時間。
我想重新解讀一下這副楹聯(lián)。
閉關(guān)鎖國,談什么“海納百川”?“大”就不存在了。
海洋文化是人類的大欲望,如果林則徐贏,要干什么?不還是回到鎖國?所以,他沒有力量,實則是無欲不剛。
海洋文化對幾百年“無欲”的、也就是“知足常樂”的中國人來說是陌生的。
有人作這樣解釋:所謂“海洋文化”,是指依賴于海洋進行商品生產(chǎn)所形成的文化觀念和形態(tài)。
他又作了一番形象表述:文化有各種劃分,最重要的一種劃分法是按照生成的地域劃分——大陸文化與海洋文化。大陸文化是指以大陸為背景的文化,海洋文化是指以海洋為生成背景的文化。大陸文化是農(nóng)業(yè)文化,海洋文化則是商業(yè)文化,兩者代表人類文明兩個不同的發(fā)展階段與發(fā)展水平。海洋文化無疑更具有人類生命的本然性和壯美性:其硬漢子強人精神,其崇尚力量的品格,其崇尚自由的天性,其強烈的競爭冒險意識和開創(chuàng)意識,其激情與浪漫,其壯美心態(tài)等,都與大陸文化的講求以柔克剛,講求中庸之道,講求溫良恭儉讓,講求好漢不吃眼前虧,講求三思而后行,講求靠天吃飯,講求守成本分,講求禁欲節(jié)度,講求知足常樂等等,迥然有別。形象地說,大陸文化保守,海洋文化開放;大陸文化信奉故土難離,海洋文化崇尚流動;大陸文化勸人忍耐,海洋文化同情反抗;大陸文化崇尚勤勞,海洋文化崇尚機遇;大陸文化相信“一分汗水,一分收獲”,海洋文化信奉“能拼才會贏”。總之,大陸文化一切要循規(guī)蹈矩,海洋文化處處想不守規(guī)矩。由此,我們認識到海洋文化是一種先進文化。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對于實行海禁的大清帝國是一個諷刺。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盲目自大的天朝上國,在資本主義大欲望大擴張的時代,已經(jīng)岌岌可危??墒钦麄€大清帝國那時還沉醉在崩塌前夜的美夢中。
這種情況林則徐不知道嗎?
他只能潔身自好,所以第一個躺下的就是他。
完成背景的分析,我們就可以看清這個世界首富伍秉鑒了。
伍秉鑒是不是靠鴉片發(fā)家的?
林則徐關(guān)押了伍秉鑒的兒子伍紹榮,伍秉鑒想傾盡家產(chǎn)來贖他的兒子。林則徐說:“本官不要你的錢,本官要你的腦袋?!辈⒔o伍秉鑒套上枷鎖押到寶順洋行,如果伍秉鑒的生意伙伴顛地不接受審訊就要砍伍秉鑒的頭。這個世界級商業(yè)巨子一下子威風掃地。顛地頑抗到底,林則徐并沒有殺伍秉鑒,還把他的兒子伍紹榮給放了,為什么?因為,終于也沒有找到伍秉鑒做鴉片生意的實證。
清者自清,這一點應(yīng)該還伍秉鑒一個清白。
但是,清朝實行保商制度,伍秉鑒擔保的外商走私鴉片,為這,伍秉鑒曾受過制裁。有一次罰了伍秉鑒16萬兩銀子。鴉片在中國泛濫,作為十三行的商總,伍秉鑒當然難辭其咎。他還是明智的,讓兒子幫林則徐向外商收鴉片。伍秉鑒也到商館勸說,甚至不惜血本,只要外商肯把鴉片交出來,伍家賠償全部損失。由于顛地攪和、使倒勁,伍紹榮只收繳了一千多箱。林則徐已經(jīng)有過調(diào)查,認為伍紹榮是搪塞,曾認為伍秉鑒父子跟外商是一伙的,自然不領(lǐng)情,還派人捉拿伍紹榮,對伍秉鑒也不客氣。
伍秉鑒是鴉片戰(zhàn)爭中最矛盾的一個人。
存在決定意識。
伍秉鑒成為世界首富,除了他個人的商業(yè)才華,還有兩個條件:一,清朝海禁,“一口通商”,他是廣州十三行的商總。二,聚集在廣州這個“一口”上的英美商人群體,正是這個群體讓伍家的茶葉暢銷歐美,也是這個群體,讓怡和行成為一個跨國公司。他靠清朝,也靠外商,缺一不可。林則徐收繳鴉片,他可以說是盡心盡力。但林則徐斷了外商水糧,他偷偷給送食物。外商真餓死了,他就沒有貿(mào)易伙伴了,還有英國政府也斷不會善罷甘休,就會引起戰(zhàn)爭??蓱?zhàn)爭一爆發(fā),他的兩個條件就都沒有了,他的理想帝國就會終結(jié)。他還比較清醒,知道戰(zhàn)爭是遲早的事。個人在戰(zhàn)爭中太渺小了。不管誰輸誰贏,他是敗局已定。
很長時間里,伍秉鑒是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
伍秉鑒是鴉片戰(zhàn)爭中一個尷尬人,尷尬人難免尷尬事。
不過,在整個鴉片戰(zhàn)爭中,伍秉鑒態(tài)度比較鮮明,這是他的個人素質(zhì)。作為一個精明的商人他有他的底線,他沒有參與走私鴉片,不做這種傷天害理的事情。和家人一起,幫助林則徐收繳鴉片。戰(zhàn)爭中捐資造船造炮,還買了幾百門洋炮。戰(zhàn)敗后,《廣州合約》賠英國600萬兩,伍家出了100萬兩。但他由于地位尷尬,總也洗不清。林則徐曾說要他腦袋,老百姓更是罵聲不絕,說他“勾結(jié)外商,走私鴉片”,伍秉鑒在逆境中一直保持中國人的本色。伍秉鑒不是土豪。
伍秉鑒的理想是“一口通商”的政策一百年不變。伍秉鑒有沒有想過“一口通商”的荒誕?伍秉鑒是這個政策的既得利益者,所以是存在決定意識。這是他的局限性。但是,除了歐美殖民者一定要攻破中國的大門,還有,“一口通商”本身就是閉關(guān)鎖國而生出來的一個怪胎,注定是短命的。這也是十三行的宿命。伍秉鑒這個世界首富主要是“一口通商”催成的驚艷花朵,季節(jié)到了,落花流水春去也。
荷蘭人侵占臺灣那年,鄭成功出生,鄭成功趕走荷蘭人后病逝,荷蘭侵占臺灣39年,鄭成功活了39歲。但鄭成功不僅是一個民族英雄,他還是中國海洋文化的先鋒人物,他是作為民族英雄死去的,他沒有更多的機會,這就是歷史悲劇,無可挽回。伍秉鑒在“一口通商”的年代成為世界首富,其實,他已經(jīng)超越廣州十三行,成為跨國集團公司,他還可以創(chuàng)造更大的事業(yè),但他就在“一口通商”結(jié)束時死去。他也沒有更多的機會,這也是歷史悲劇,一樣不可挽回。
胡雪巖說:“做生意怎樣算精明,十三檔算盤,盤進盤出,絲毫不漏這算不得什么!頂要緊的是眼光,生意做得越大,眼光要越了得,做大生意的眼光,一定要看大局。你的眼光看到一個省,能做一省的生意;看得到天下,能做天下的生意;看得到外國,能做外國的生意?!蔽楸b的眼光是留給后人的精神財富。
寫伍秉鑒越寫越遠,本來,海絲之路就源遠流長,它的源頭曾經(jīng)有些寂寞了,但商路卻越來越寬廣。一路上有一個一個的閃光點,創(chuàng)造了一個一個現(xiàn)在都無法跨越的奇跡。這就是說,歷史不是讓后人去效仿,歷史激發(fā)人們進行新的開拓。
責任編輯 張頤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