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怡恒++潘學藝
我是一名高中老師,丈夫任職于省城的一所學校。幾年前,我和丈夫來到省城打拼,因經(jīng)濟條件有限,所以只能在城鄉(xiāng)結合部買下一處兩居室。
我倆工資都不高,雙方父母都在農(nóng)村,無法給予我們資助。但是,我們本著“再窮不能窮孩子”的理念,早早地把女兒送進小區(qū)附近一所收費最貴的雙語幼兒園,每年學費就得兩萬多元。除此之外,我給她報了繪畫、英語、舞蹈、語言表演等興趣班。我粗略地計算,一年下來,這些興趣班的學費加起來需三萬元左右。
除了經(jīng)濟壓力,我還需要花大量的時間接送孩子。每個周末,我像趕場子一樣,帶著女兒游走于這些培訓學校。我累,女兒也累。有時,我真想放棄。四五歲正是孩子盡情玩耍的年紀,女兒卻要被迫學習這些我們大人自認為以后能給她加分的“特長”。沒辦法,別人都在努力,你不進步,就是退步。
再過一年,女兒該上小學了。我一打聽,附近倒是新建了一所公辦小學,但是師資方面不太如意。無論怎樣,我得讓女兒上最好的學校,不能讓她輸在起跑線啊!于是,我和丈夫決定在市中心買一套名校的學區(qū)房。我們掏光了積蓄,并找許多親戚朋友借錢,東拼西湊,首付總算有了著落。就這樣,背負滿身的債務,懷揣美好的憧憬,我們一家三口移居到了市中心。
對女兒的培養(yǎng),我們?nèi)匀徊荒芡P?,還得接著上那些興趣班。誰知道,即使是同一品牌的興趣班,市中心的學費也比郊區(qū)的貴了不少。我和丈夫從此過上了節(jié)衣縮食的生活,看電影、買衣服、燭光晚餐……這些小資情調(diào)的消費都漸漸被取消。即使如此,我們的小日子依然過得捉襟見肘。
如今,國家放開“二孩”政策,我和丈夫卻從不敢有此“非分之想”。我們不敢想象,要是再生一個孩子,我們拿什么去培養(yǎng)?
雙方的父母有時在我們面前嘮叨:“再要一個唄,無非就是多加一副碗筷!這樣,孩子也有個伴?!庇谑?,我們和老人家擺事實、講道理,一一細數(shù)養(yǎng)大一個孩子需要花多少錢。每當聽完我們的“慷慨陳詞”,他們總是長嘆一聲:“哎,如今養(yǎng)個娃兒真是不容易?。 ?/p>
是啊,為孩子的成長焦慮,估計是我們這些“85后”父母共同的心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