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博文(長沙市一中歷史教師)
三國軍師爭鋒之司馬懿不得曹操重用,可能是因為家族太過顯赫
文/張博文(長沙市一中歷史教師)
《新三國》中司馬懿扮演者倪大紅。
風卷塵沙旌旗飄揚,智謀之士指點疆場。
三國無雙沉浮誰主,神通盡顯時代野望。
千古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三國時代是大家說不盡、聊不完的話題。栩栩如生的歷史風流人物,從書本、從影視、從游戲里點綴著我們的英雄夢。
回顧三國,若要說IQ最高的謀士,則非三國霸主背后的軍師莫屬。未來幾期,我們將講述三國頂級軍師們的故事。
浪花淘盡英雄,最終三分歸晉,今天我們先走近開啟西晉統(tǒng)一大業(yè)的魏國的頂級軍師——司馬懿。
司馬懿是誰?得益于《三國演義》的普及,“老謀深算”、“腹黑”是司馬懿的代名詞,他更是好像出生就帶著一把山羊胡子。
事實上呢?歷史上的司馬懿,生于公元179年,字仲達,河內(nèi)郡溫縣孝敬里人,在八兄弟里排行第二,和其他兄弟有“司馬八達”之稱。他與生于公元155年的曹操,相差24歲,是妥妥的兩輩人。
司馬家身家顯赫,往上數(shù)四代都是省長級別的人物。自司馬懿的高祖父成為東漢的征西將軍后,司馬家由此進階仕途。之后,其曾祖、祖父、父親分別擔任豫章太守(相當于江西省長)、潁川太守(相當于河南省長)、京兆尹(東漢首都洛陽市長)。歷經(jīng)幾代的鉆營,司馬家族可謂根深蒂固。
但顯赫的家世給官幾代司馬懿帶來的不只有機會,也有困擾。
司馬懿的父親曾推薦曹操為官,可謂曹操的貴人。曹操得勢后就征召司馬懿為官,小青年卻以風濕病為借口拒絕了。最后還是曹操的一句“不來做官就去坐牢”,這才降服司馬懿。
曹操欣賞司馬懿的才華,但卻不委以重用,不帶他隨軍出征,而是陪太子曹丕讀書。一些史學家分析曹操對司馬懿如此“冷漠”的原因,竟是曹操在司馬家族面前是灰頭土臉的“鄉(xiāng)下人”。
因為曹操的身世非但沒有司馬懿顯赫,甚至非常模糊。史書記錄曹操父親認皇帝寵信的宦官為養(yǎng)父,換得榮華富貴,至于其親生父親是誰卻不得而知。所以曹操雖算是個官宦人家,但與司馬家相距甚遠。
曹操當然是因小肚雞腸,打壓司馬懿,但兩人的爭鋒說到底是其背后兩大利益群體的博弈。司馬懿代表的是累世公卿的名門望族,曹操則代表奮斗拼搏而出人頭地的亂世英雄。曹操崛起于亂世,需要樹大根深的名門望族支持,所以司馬懿對曹操而言既是盟友,又是不得不提防的敵人。
面對雄才大略的曹操,司馬懿選擇隱忍和等待。最終,司馬懿等到了他——諸葛亮。
諸葛亮是司馬懿不得不直面的對手。
從茅廬到赤壁,從荊州到西川,諸葛亮已聲名鵲起,在平定南蠻后開啟了北伐的新征程。此時魏國皇帝已是曹操之孫,但曹家三代對司馬懿頗為戒備。
崛起的諸葛亮打開了司馬懿的牢籠。
面對勢如破竹的蜀軍,司馬懿臨危受命成為掌握軍權(quán)的實權(quán)人物。但他也明白“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道理。宿命的對決,讓諸葛亮鋒芒畢露,司馬懿規(guī)避退讓。
諸葛亮后因積勞成疾因病辭世,此時的司馬懿雖是曹魏元老,但曹氏從未放松對司馬懿的防范。司馬懿再次過上深居簡出的隱忍日子,煉就了隱忍偽裝伺機而動的惡狼本領(lǐng)。
年近七旬的司馬懿還挺得住嗎?
一次,曹氏使者探望司馬懿,只見他臥病在床,半身不遂地顫抖,侍女喂其喝粥,卻咽不下去,粥淌了一身極為狼狽,口中還支吾“我快要死了”。曹氏覺司馬懿大勢已去,就放松了戒備。
一日,曹氏外出祭祖,此時的司馬懿卻老而彌堅意氣風發(fā)地帶領(lǐng)士兵奪城,最終束縛司馬懿的枷鎖被打破,司馬家已是只手遮天。
諸葛亮和司馬懿的對壘在《三國演義》中是濃墨重彩的篇章,可惜演義中的許多故事并非史實,史書中對兩大軍師較量的描寫頗為平淡。
諸葛亮六出祁山留下“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悲愴,司馬懿則留下了“死諸葛嚇走活仲達”的笑談。司馬懿雖是最后贏家,但并非在戰(zhàn)場上贏了諸葛亮,那么司馬懿贏在哪里?贏在餐桌上。
諸葛亮第六次北伐,司馬懿堅守不出,任憑諸葛亮激將法就是無動于衷。一日,諸葛亮派使者見司馬懿,司馬懿詢問諸葛公生活起居,飯量如何?使者回答一天吃得很少,大事小事都要親自處理。一番看似嘮家常的對話,司馬懿卻得知了蜀軍的最高軍事機密,勝負的天平已經(jīng)傾斜。
所以司馬懿的取勝之道是敏銳的洞察力,諸葛亮力求速戰(zhàn)速決,而自己的優(yōu)勢恰恰是打持久戰(zhàn),以己之長攻彼之短,這正是軍師的必修課。司馬懿這一拖,竟然把諸葛亮給拖死了。
一生經(jīng)歷了無數(shù)強敵的司馬懿,忍耐了曹操的猜忌,欺騙了曹氏的眼線,洞察了孔明的計謀。而隨著司馬懿的老去,風云際會的三國爭霸也走向落幕,從一介書生,到沙場智將,最后成為改寫歷史、三分歸晉的大政治家,司馬懿的一生,精彩!
《軍師聯(lián)盟》中司馬懿扮演者吳秀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