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佳
摘要:中國的戲曲是一門博大精深的藝術,是中國傳統(tǒng)的戲劇形式,它是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各種表演藝術因素綜合而成的。在戲曲幾千年的發(fā)展歷史當中,其早已成為我國文化藝術寶庫當中的一塊瑰寶。中國戲曲與歐美的戲劇相比,其綜合的程度不同。歐美的戲劇,雖然也是綜合性藝術,但每一種戲劇形式都偏重于一種表現(xiàn)手段。比如詩劇偏重于詩的語言:歌劇則以歌唱為主:舞劇的側重點是舞蹈,其編劇重心不是在文學上,而是在舞蹈動作的編排上;而話劇,主要是用人物之間的對話來反映社會生活與各色人生。
關鍵詞:戲曲;傳統(tǒng);文化藝術;意境
談到中國戲曲,無論是在語言、表演,還是在題意的表述上,都洋溢著詩的精神。最能體現(xiàn)戲曲詩性精神的是劇作者借助于戲劇的載體,言志抒情,融入了作者自己對理想社會與理想人生的看法。中國傳統(tǒng)戲曲不僅是案頭之作,而且是搬演之曲。中國傳統(tǒng)戲曲的意境美,不僅散發(fā)于文本的字里行間,更是展露在舞臺上美輪美奐的表演當中。鑒于以往關于戲曲意境的研究偏頗于案頭的文本,本文將轉向于舞臺表演藝術的另一個角度,淺析中國傳統(tǒng)戲曲表演藝術的意境美。意境作為戲曲賞評的綜合標準和最高要求,居于戲曲賞評的核心地位。
一、道具的寫意化
由于西方戲劇理論重視寫實的再現(xiàn)手法,恨不得用盡一切的道具重現(xiàn)生活情景,所以在道具使用的數(shù)量上,往往是超于中國傳統(tǒng)戲曲的。我們的傳統(tǒng)戲曲則相反,追求的是一種虛擬的寫意手法,道具往往非常簡單、有限。例如,戲曲舞臺上的道具,經常只是一張方桌,兩把方椅。這樣的布景可以代表不同的情景:既可以是在深宮大院中,也可以是在深閨小閣里:既可以是在嚴肅的公堂之上,也可以是在歡快的家宴之中,非常靈活自由,具有藝術化和寫意化。由此可見,道具含有以一代十之用,具有象征意義。
二、時空的寫意化
這主要表現(xiàn)為在時間處理上的隨意性和空間處理上的假定性。眾所周知,作為舞臺戲曲的表演最大的限制就是時空的限制。在時間上,一是不能超長演出,超長會使觀眾產生疲勞,而更重要的是戲劇情節(jié)的時間跨度的長短處理,若按真實的時間表現(xiàn),則會讓許多無關宏長的歷時情節(jié)擠占有效而特殊的歷時情節(jié),作為敘事性的戲劇則會浪費時間作平庸的敘事。為解決這一矛盾,西方戲劇結構理論提出“三一律”法則,要求戲劇創(chuàng)作在時間、地點和情節(jié)三者上保持一致性。而中國傳統(tǒng)戲曲卻不受“三一律”的局限,舞臺的時空可以自由地變換。戲曲的舞臺,時空轉換只依憑演員的動作、唱白來展示,其本質已不是用來再現(xiàn)故事,而是用來表現(xiàn)故事。首先,在時間上,既可以是白天,也可以是黑夜:既可以是把十年八載壓縮為幾分鐘,也可以把幾秒鐘的思想)中突拓展到一場戲,戲曲的舞臺是非常自由靈活的,橫跨度可以非常大。其次,在空間上,既可以是千軍萬馬的戰(zhàn)場,也可以是花紅柳綠的后花園;既可以是守衛(wèi)森嚴的皇宮官邸,也可以是淳樸尋常的百姓人家。時空的表現(xiàn)一如說唱時那樣自由,瞬息之間,跨越數(shù)年;一個圓場,已行千里。至于人物上場時的身份與品行交待,更是說唱人介紹與評論人物方式的遺存。
三、表演的寫意化
戲曲的表演大多采用是程式化的,開門關門,上樓下樓,行軍打仗,穿衣吃飯,喜怒哀樂,以及待人接物,都不是生活的原態(tài),而是按照美的原則從生活中提煉概括出來的,有著鮮明的節(jié)奏和嚴整的韻律。表演程式是戲曲表演技術組織的基本單位。它絕不是僵化的僅被演員套用的動作范式。優(yōu)秀的演員在運用這些程式時,總是能從生活出發(fā),根據(jù)人物性格和戲劇情境的要求,創(chuàng)造性地把若干個程式按照一定的生活邏輯和舞臺邏輯組合起來,以正確地表達戲劇人物的思想感情,塑造出富有個性的舞臺形象,求得程式的規(guī)范性與人物形象個性化的統(tǒng)一的效果。
焦菊隱先生曾明確指出,西方戲劇是“從布景里面出表演”,而我們傳統(tǒng)戲曲則是“從表演里面出布景”。從上可知,無論是時空的寫意化,還是道具的寫意化,歸根到底都離不開表演的寫意化。例如,昆曲《玉簪記》中“秋江”一折、《漁家樂》中的“藏舟”一折等,都需要演員“以槳代船”的演出。扮演艄公的演員需要充分利用手中的一支船槳,虛擬劃船的動作,讓觀眾感覺到舞臺是在河中,正有一葉小舟獨行江中。手上沒有任何道具代表舟楫的其他演員更是需要通過表演,把“無形”、“虛化”的河水和船只表現(xiàn)出來。譬如跳上船,演員要及時地做出船身搖晃的動作:途中或是風平浪靜,或是乘風破浪,演員都需要用動作一一虛擬出來,讓臺下的觀眾看到“河面”的情況。在更多情況下,演員手上是沒有任何道具的,純粹靠著已經程序式、舞蹈化的身段來展示寫意化的表演。戲曲演員進行虛擬性表演的時候,首先必須要準確。正所謂“藝術來自生活”,虛擬性的表演完全脫離了生活的原型,觀眾也會看不懂,更不會產生共鳴。要求準確,并不是照搬生活,一成不變,藝術更需要“高于生活”,將戲曲表演藝術美化、寫意化一點,也就是戲曲口訣中所說的“藏拙露秀”。譬如,“臥魚聞花”,已經把楊貴妃醉酒的神態(tài)舞蹈化、美化了:又例如,擁抱、接吻等動作,在戲曲舞臺上是不必要直接模擬的,只需要相互搭肩便表現(xiàn)了。
為了更好地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和故事的情節(jié),中國傳統(tǒng)戲曲總結了許多程式性的表演技巧,如甩發(fā)(又稱“甩梢子”)、耍髯口(又稱“口條”)、耍帽翅、耍水袖等。例如,“耍水袖”可以用“勾、挑、撐、沖、拔、揚、揮、甩、打、抖”這十個字歸納起來,使用的力度不同,就可以做出不同的效果,用以不同情節(jié)中的不同人物性格。又例如,川劇的“變臉”可謂一絕,既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夸張舞臺表演,不僅能展示人物性格,更能展現(xiàn)舞臺上的一種藝術美。正如人們所說的“不像不成戲,真像不成藝”,中國傳統(tǒng)戲曲的表演是一種具有藝術虛擬感的寫意化藝術,達到“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裝誰像誰,誰像誰,誰就是誰”的效果。
戲曲無論是在語言、表演,還是在題意的表述上,都洋溢著詩的精神。最能體現(xiàn)戲曲詩性精神的是,劇作者借助于戲劇的載體,言志抒情,融入了作者自己對理想社會與理想人生的看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