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定乾
摘 要 法律至上,指的是無論公域、私域,無論是政府、社會或是個人,都必須在法律框架范圍內(nèi)嚴格依照法律的規(guī)定開展活動。所有行為主體都不能凌駕于法律之上,或是享有超越于法律之上的特權。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在法律至上的原則下,我國法律實踐中存在的問題以及維護司法權威的對策。
關鍵詞 法律之上 社會主義實踐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D25 文獻標識碼:A
0引言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發(fā)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號召,并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此外,決定中高度重視法律的作用與維護法律權威,指出要堅決維護憲法法律權威,依法維護人民權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維護國家安全穩(wěn)定;高屋建瓴地指出了法律對中國發(fā)展的重大作用,應堅決地維護憲法法律的權威。因此,研究法律至上原則在社會主義實踐中的問題與對策具有重要意義。
1堅持法律至上原則的重要意義
1.1法律至上原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保障
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下法律至上原則與民主的互動關系,具體而言有兩個方面。一方面,要實行法治,那就首先必須得將調整社會活動、人或組織的行為的各種社會規(guī)范上升為法律。法律只有代表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即民主立法才有可能獲得普遍的認同,才有可能具有至上的權威;另一方面,法律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和意志,而且法治的意義之一在于法律獲得人們普遍的服從。因此,人們須服從于法律的約束,而且這種服從應該是平等的、普遍的,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簡而言之,以民主立法律,依法律保民主,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下民主與法律至上原則的互動關系。
1.2法律至上原則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內(nèi)在要求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應當堅持五個原則: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人民主體地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從中國實際出發(fā)。作為現(xiàn)代法治國家的首要原則,實行法治必然要堅持法律至上原則,實行社會主義法治也一樣離不開法律至上原則。第一,堅持法律至上原則與黨的領導并不矛盾,而是相互統(tǒng)一、相互促進的關系。第二,堅持法律至上地位,憲法所確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才會得以存續(xù)和發(fā)揮應有的作用;通過法律的權威保障人民的合法權益,才能更好地進一步維護好人民的主體地位。第三,堅持法律至上原則,樹立憲法和法律的權威,才有可能普遍規(guī)范各個社會主體的行為,實現(xiàn)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局面。第四,堅持法律至上原則,才能促進法律的權威與道德、中國實際的良好結合,進而形成安定團結的社會秩序,實現(xiàn)國家的長治久安。
1.3法律至上原則是公平正義得以實現(xiàn)的前提
公平正義既是人類社會最為基本的價值,也是國家和社會文明發(fā)展程度的重要標志,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追求的重要價值目標。在現(xiàn)代法治社會中,法律蘊含了公平正義這一價值因素,集中反映了社會公平正義的要求。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前提就是要堅持法律至上原則,維護法律的至上權威,從而打造出支撐公平正義的堅實基礎。這是從良法的角度出發(fā),以良法所具有的公平正義屬性來對公平正義的實現(xiàn)作出評價。此外,公平正義的實現(xiàn)還需要執(zhí)法、司法等法律適用方式的支撐。也就是說,只有嚴格執(zhí)法、司法公正才有實現(xiàn)公平正義的可能;而法律的存續(xù)、法律至上權威的樹立又是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的必要前提,也即首先得有法可依,才有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基礎。
1.4法律至上原則是制約權力的力量源泉
現(xiàn)代法治理念表明:其一,權力應當由法律所授予,即未經(jīng)法律授予的權力是非法的權力,任何主體都不能享有和行使。也就是說,權力應該嚴格在法律授予的基礎上、范圍內(nèi)行使,任何超越授權的行使皆為違法;其二,法律至上原則要求法律具有高于一切的至上權威,一切組織或個人都不享有超越于法律之上的特權,一切力量都不得凌駕于法律之上。因此,只有堅持法律至上原則,才會以法律明確權力的授權范圍,法律也才有了制約權力的力量,才能將權力牢牢地限制在法律的“籠子”里。
2 法律至上原則在我國社會主義實踐中的問題
2.1 民眾法律意識淡薄
法治在中國確立以來,獲得了長足的發(fā)展,但就公民法律意識而言尚顯欠缺,法律至上權威在公民的觀念中沒有足夠的支撐力。究其原因,大致如下:一是從傳統(tǒng)文化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缺乏使人們形成法律至上意識的內(nèi)在基因。中國傳統(tǒng)社會講究宗法血緣關系,注重倫理道德、“三綱五常”,社會成員間的關系以人情、倫理、道德等來調整;二是從對法律的認識看,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法治的建設和發(fā)展上經(jīng)歷了很大的曲折,對法律的認識也存在一定的誤差,從而阻滯了對公民的法律至上觀念的培育;三是從政府的行為看,在處理改革、發(fā)展與穩(wěn)定的關系上,地方政府往往強調穩(wěn)定但忽視了法律在維護社會經(jīng)濟秩序、保障穩(wěn)定的作用,偏離了鄧小平所提的“穩(wěn)定壓倒一切”的初衷。
2.2權力缺乏足夠約束
就中國而言,權力缺乏制約、破壞法治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權力本位的觀念與權力信仰的長期存在,使得權力居于首位而凌駕于法律之上;第二,從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與法律的關系看,往往存在黨大于法的錯誤認識,地方上也存在以黨代政、干預司法的局面;第三,從行政權力層面來看,中國現(xiàn)行的這一行政權力架構中還存在著不完善的一面,比如行政權力過于集中,忽視民主的基礎、行政權力的行使未嚴格依據(jù)法定的內(nèi)容和程序,常常超過法律的授權或者是違反法定的程序、行政權力缺乏自我約束的機制,而行政權力外部也未形成有效的監(jiān)督制約機制等。
2.3未能樹立絕對的司法權威
司法權威源于法律權威,卻又是法律權威得到保障的重要手段。當前司法權威的難以樹立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從法院體系內(nèi)部看,司法腐敗頻發(fā),司法公信力不足。從外部看,一是各種力量對司法的干預普遍存在,司法難以獨立,導致部分司法裁判未能堅持“以事實為準繩,以法律為依據(jù)”的原則司法權威進一步喪失。此外,法院的審判活動常常遭遇外界的不正當監(jiān)督。對法院進行監(jiān)督是媒體的天職,也是公民的應有權力,但此種監(jiān)督不應發(fā)生代替法院進行裁判的效果,也不應就尚未終審審理結束的案件以所謂的“正義感”和民憤來迫使法院作出裁決。endprint
3堅持法律至上原則的對策
3.1積極推動全民形成法律至上觀念
一方面,要培育現(xiàn)代法治理念,形成權利意識,促使人們主動服從法律,進而從“人情社會”步入法治社會。培育現(xiàn)代法治理念,首要的是要打破長期以來法律虛無主義和法律工具主義對人們思想的禁錮,使法律至上權威的觀念在人們心中生根發(fā)芽。因此,必須要加強人們權利意識的培養(yǎng),使人們重新認識法律中的權利內(nèi)容而進一步認同法律中的權利價值,并使人們明確法律保障他們權利的重大意義。這樣才有利于形成尊重、信仰法律的良好局面,有利于法律至上觀念在人們心中的成長。另一方面,亟需破除“法不責眾”的社會心理。法不責眾,則法律成為了擺設,其權威性、至上性根本無從談起。因此,只有“法責眾”,法律的權威才能重新確立,進而從被動服從方面出發(fā)以禁止性規(guī)范的強制力迫使人們服從。要破除法不責眾的社會心理,首先政府要嚴格依法辦事。政府嚴格依法辦事,一方面要求政府按照法律的授權來行使自身的權力;另一方面要求政府對公民的違法行為嚴格依法處置。
3.2 避免權力凌駕于法律之上
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由于權力具有擴張性、排他性的特質,如不加以約束,權力凌駕于法律之上的情況不可避免地會不斷發(fā)生。要確立法律至上觀念,就必須排除權力的威脅。所謂“把權力關到籠子里”,就是要把權力置于法律的范圍內(nèi)行使;“法無授權即禁止”是行使權力時必須要遵循的原則,權力主體要嚴格依據(jù)法律的授權來實施權力。對權力進行制約、避免權大于法,不僅需要破除人們對權力的迷信和崇拜,還要通過權力的相互制約、權利對權力的約束來實現(xiàn)。第一,應滌除迷信、崇拜權力的社會意識;第二,應以權力約束權力,即通過法律確定各種權力的作用、職能和邊界;第三,應以權利制約權力,要意識到權利對權力的制約不應僅僅限制在監(jiān)督權的狹小范圍內(nèi),而是只要權利為法定且具有制約權力的屬性或功能,皆可以通過法律所賦予的能力對權力加以限制。
3.3樹立和維護司法權威
法治意味著法律的普遍、平等地服從,而被動的服從又需要公正的司法所形成的強制力來保證。作為保障法律至上權威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道屏障,司法權威得以樹立并維護,法律的至上性才會有強有力的保證。司法的意義不僅在于懲惡揚善、弘揚法治,還在于對公民形成法律至上觀念進行教化。司法腐敗給法治、法律權威所造成的威脅異常之大;它不僅違背了法治的精神,還促使人們失去了對司法的信任和對法律的信仰。要消除司法腐敗,僅僅是老調長談地加強監(jiān)督和懲罰并不足以達成;而司法權威的維護又是關乎人們意識和信仰、關乎整個司法體系結構的復雜命題。關于司法權威的維護,應做到以下三點,即堅持司法獨立,向法官獨立過渡;剝離法官行政級別,逐漸消除法院行政級別;繼續(xù)推進司法改革,從人力、財力上保障司法獨立。
3.4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立法是法治的前提條件,也是確立法律至上權威的現(xiàn)實基礎。只有所創(chuàng)制的法律本身是善良的,法律至上權威才能確立,法治才有可能實現(xiàn)。立法指的是,法的創(chuàng)制、變更和消滅,具體而言就是國家機關依照法定的權限和程序制定、修改或廢止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及規(guī)范性文件的活動。良法的建立應符合三方面的屬性,內(nèi)容的正義屬性、程序正當屬性以及立法技術屬性。第一,立法要注重法的內(nèi)容的正義屬性。除了一般的社會正義屬性,立法還應符合其自身所特有的價值。在立法上,應綜合考慮社會多元利益,遵從公序良俗,防止立法片面化、部門化的發(fā)生。所立之法應符合正義、符合法應有之價值,這樣的法才具有了良善的基礎,才有可能得到社會成員的普遍認同而樹立法律的權威;第二,程序正當是立法的重要屬性。我國立法要符合正當程序屬性,一是立法的民主性需加強,二是立法程序的平衡性不可或缺,三是要明確立法程序的中立性;第三,立法技術的作用不可忽視??茖W立法的前提是立法技術的成熟。立法技術的成熟,關鍵在人,關鍵在于立法人員的素質。因此,需加強立法人員的培訓,使專業(yè)立法人員具備專業(yè)的知識結構和經(jīng)驗,促進立法技術的成熟。
4結束語
綜上所述,法律至上原則,反映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實踐中,就是堅決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只有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依法治國才會得以順利全面推進,人民的根本利益才可能得以實現(xiàn)。因此,黨和政府應從積極推動全民形成法律至上觀念、避免權力凌駕于法律之上、樹立和維護司法權威以及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方面著手,樹立法律至上的權威性。
參考文獻
[1] 林曉鵬.我國法律至上原則的社會主義實踐分析[D].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16.
[2] 陳金釗.多元規(guī)范的思維統(tǒng)合——對法律至上原則的恪守[J].清華法學,2016(05):32-50.endprint